农户的信贷约束——基于684户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信贷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4-2008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扎实推进。农村之所以大大落后于城市,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农村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户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为解决金融支农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信用社票据贴现支持、推广小额信贷试点、放宽农村金融利率浮动空间等,并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农村贷款明显增加。那么,农村的贷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了呢?本文试图对农户这一主要的资金需求主体的贷款情况进行分析。
近年来,关于农户贷款需求及其满足情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何广文(1999)对浙江、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省的21个县的365个农户的金融借贷行为进行了调查;张元红(1999)考察了湖北汉川福星村的农户金融需求;曹力群(2000)调查了农户借款的结构;温铁军(2001)通过15个省区的57起借贷案例考察了农村的民间借贷;史清华和陈凯(2002)调查分析了山西768户农户的借贷行为;朱守银等(2003)考察了安徽亳州和阜阳的6个县的217户农户的借贷情况;周小斌等(2004)以贵州、河南和辽宁3省33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叶敬忠等(2004)通过对河北宝石村62户农村的调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农户的金融需求与满足情况;李晓明等(2006)在局部地区对农户正规借款进行了调查;韩俊等(2007)对全国1962户农户的金融需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户的金融需求变化较快。准确把握农户需求的变化,对于我国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农户信贷需求变化情况,2006年底,我们组织40余名调查员分别在吉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甘肃、四川7个省进行了调查,获得684份有效农户问卷,其中东部、中部、西部样本农户的比重分别为33.9%、32.7%和33.3%。
二、农户借款需求的满足程度
此次调查中,有403户农户近3年内有过借款需求,占有效样本的63.6%,359户农户在3年内发生过借款行为,占有效样本的58.85%①,借款的平均次数为1.85次。只有170户农户在2005年发生过借款行为,借款的平均次数1.1次。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户都有借款需求,且并不是经常性的,大部分农户几年之内只有一次借款行为。在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中仍然有10%以上的农户没有借到款。
从借款的规模看,2005年农户的平均借款数额为11011元,近3年的平均笔均借款规模为8908元,但大部分农户的借款都在5000元左右。调查的农户贷款仍然是以小额贷款为主,但实际上相当大部分农户已经开始有了较大的贷款需求。109户农户指出了信用社的贷款授信额度不能满足其信贷需求,占有效样本的15.93%。农户所期望的贷款规模与其获得的最大贷款规模的平均差额达到8161元,大部分农户的期望贷款与其获得的最大贷款规模的差额为4000元左右。这就是说,目前的借款规模只有其需求额度的一半左右。
三、贷款的来源、期限和规模结构
(一)借款渠道
此次调查的684户农户3年内共发生643笔借款。信用社贷款有239笔,占37.17%;农业银行贷款只有8笔,占1.24%;其他银行贷款9笔,占1.4%;民间金融机构借款9笔,占1.40%;亲戚朋友借款355笔,占55.21%;其他借款14笔,占2.18%。可以看出,亲友借款是农村最主要的借款渠道,其次是农村信用社。但总体来看,正规金融对农户的金融供给比例比较小。此次调查的结果与过去相比,正规贷款的比重有所回升,这可能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小额贷款业务的全面展开以及村镇银行的放松等一系列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有关系,加大了正规金融对农村的供给。
虽然很多学者的研究显示,农村各种各样的民间金融组织,比如合会、摇会、标会、地下钱庄等,在填补正规金融空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何广文,1999;郭沛,2003;李建军等,2004等)。但从此次的调查来看,农户从各类民间金融组织借款的比重非常小。原因可能是过去对民间金融组织的研究集中在非常发达和活跃的地区,比如浙江、福建等地。但从农村整体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有民间金融组织,民间金融组织的规模和作用范围也相当有限,并不能辐射绝大部分农户。因此,虽然民间金融组织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非常发达,但就整体的情况来说还远不足以成为农户借款的主要依靠力量。
很多研究表明,农户在借款渠道的选择上一般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别是在正规与非正规渠道之间的选择上(Nagarajan,Meyer & Hushak,1995; Straub,2005; Tsai,2004; Duong & Izumida,2002;叶敬忠,2004)。从农户的意愿倾向上看,此次调查显示,339户农户都最希望从正规金融机构那里获得借款,占总样本的49.56%,其中最希望从信用社获得借款的农户有291户,占总样本的42.54%;286户农户最希望从非正规渠道获得借款,占总样本的41.81%,其中最希望从亲友那里获得借款的农户有274户,占总样本的40.1%。不论从意愿上还是从实际上看,农户都更倾向于选择正规渠道借款。但由于受到制度约束,标准的商业性农贷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国农户的融资次序首先是增加非农业收入,其次是亲友信贷和国家信贷支持,最后迫不得已诉求于高利贷。
(二)借款期限结构
从借款的期限上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期限基本一致,平均都是在14个月,90%以上的借款都在1年左右。但调查发现,非正规金融借款期限的缺失值达到一半,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缺失值是因为调查农户根本无法回答非正规借款的期限,因为很多亲友借款就没有设定还款的期限。很多农户在对亲友借款期限问题的回答是“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还”。
(三)借款规模结构
从借款的规模上看,正规借款的平均规模比较高,比非正规借款的平均规模高出1000元。理论上说,正规金融机构作为专业的金融供给组织,在贷款的供给上应当比非正规渠道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充分,正规金融对广大农户普遍存在信贷约束,一是为缩小风险而谨慎贷款,二是对贷款规模进行严格限制。很多农村信用社将对农户贷款的规模限定在3000元以下,农户的大额贷款申请存在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获贷率低等特点,使得很多有大额贷款需求的农户面临极高的交易成本。因此,从贷款规模的总体比较上看,非正规借款与正规借款规模的中位数都是4000元。这说明了正规贷款与非正规借款相比在规模上并不具有优势,而相对于这样小规模的借款,正规贷款还存在比较高的利息成本、贷款入股成本、与信用社人员的关系成本等高昂的贷款成本,使得很多农户认为正规贷款变得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往往只有在无法找到亲友借款、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去正规金融机构碰碰运气。
四、贷款的成本结构
(一)利息成本
非正规借款的利率明显低于正规借款利率,非正规借款的平均年利率仅为1.79%,而正规借款的平均利率为7.07%。在非正规借款中,108笔借款是农户明确没有利息的,而未回答的238笔借款中绝大部分也是因为没有利息或借款时没有规定利率。这是因为此次调查中,绝大部分非正规借款都是亲友借款,亲友借款具有明显的援助性质。少数的非亲友的民间借贷具有高利贷的性质,一般借款利率为12%~20%,但也有些地区正规金融的利率甚至高于市场性的非正规金融利率。
(二)借款人的资产风险成本
关于借款的抵押情况,在579个有效样本中,129笔借款需要抵押,占有效样本的22%。需要抵押的贷款中有116笔抵押借款是来自正规金融机构,占所有抵押借款的89.9%。正规借款中只有41.4%的借款是不需要抵押的。从抵押物来看,需要抵押的借款最常用的抵押物是房屋,占有效样本的40%;用他人存折做抵押的借款也比较多,占16%;再次就是用牲畜、土地和家庭财产做抵押,分别占到了10%、10%和9%。抵押物的平均价值为19102元,抵押借款的平均规模为11702元。调查结果显示,借款的数额越大需要抵押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借款的数额越大抵押物的价值相应越高。抵押物价值平均是抵押贷款规模的1.6倍。这使得抵押贷款对农户来说存在比较大的资产风险和资产限定的机会成本。而从利率和期限的比较看,抵押借款在利率和期限上与一般借款没有什么区别,在借款的利率上只略小于信用社贷款的平均值。
(三)担保成本
关于借款的担保问题,在299个有效样本中,有88笔贷款有担保,占有效样本的33.7%,有170笔没有担保,占65.1%。但大部分农户对贷款的担保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主要是因为担保贷款的形式在农村并不普遍,很多农户对担保贷款并不理解。担保贷款也主要集中在正规借款,66.5%的信用社贷款是需要担保的。在调查中,很多农户指出,只有亲戚朋友才会比较愿意做自己贷款的担保人,因此还不如直接向亲戚朋友借款更方便和更容易。
(四)其他成本
调查显示,农户的每笔借款平均需要跑2.12次,每次需要花2.4个小时,一笔借款平均需要花9元的交通费,平均每笔借款还需要87元的其他开支(包括送礼)。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所需要跑的次数、花的时间、花的交通费以及贷款的其他花费都高于亲友借款,正规贷款需要跑2.03次、每次需要花3.18个小时、每笔贷款的平均交通费为14元、每笔贷款的平均其他开支为148元。可以看出,正规贷款的方便程度明显不如非正规借款。正规贷款的其他开支体现为拉拢与信用社主任或信贷员的关系、送礼等活动,而且在与信用社主任或信贷员拉拢关系时农户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与此相比,非正规借款的其他成本主要是逢年过节与亲友的礼节性往来,比如送点节日礼品、农忙时帮帮工等,这种关系成本具有累积效应,即有利于增强亲友之间亲情、友情以及相互信任,从心理和未来预期上都具有福利增加效应。
五、贷款的用途结构
农户借款的用途比较分散,而且一笔借款可能有多种用途,但最主要几项用途是孩子的教育、购买农资、看病、建房和发展工商业。特别是用于教育和医疗的借款所占的比例都非常高,分别占到了26.5%和14.7%。教育、医疗和建房是当前农户消费负债的三大主要原因。而且在当前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与教育、医疗等重大开支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和医疗负债的比重日益增加。发展工商业、购买农资以及发展种养业是三大生产性负债的原因,分别占到了15.1%、16.3%和7.4%。
汇总分析可以发现,生活性用途的借款有334笔,占到了有效样本的57.8%,生产性用途的借款有219笔,占到了有效样本的37.9%。但从单笔借款的数额来看,生活性借款的数额明显小于生产性借款的数额,生产性借款的平均规模为12267元,而生活性借款的平均规模仅为6399元。这是因为一些扩大再生产的项目有比较大的资金需求。从生产性借款中购买农资这一部分来看,借款的渠道63.37%来自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信用社向农户所发放的小额信贷,借款额平均值为4003元,年利率平均值为5.64%,主要用于春耕前购买化肥等农用物资,主要是解决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周转问题,很少涉及到扩大再生产。但用于发展工商业和种养业的借款数额都比较高,平均值分别为19220和10219元,平均年利率分别为5.79%和4.21%。
表5 不同用途借款比较
发展工商业的借款56.52%来自正规金融机构(53.8%来自农村信用社),40.76%来自亲戚朋友;发展种养业的借款33.87%来自正规金融机构(29.84%来自农村信用社),61.29%来自亲戚朋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发展工商业的家庭有较高的收入,而且发展工商业也容易建立比较广泛的关系,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些;而大额的农业贷款相对较难获得,发展种养业的农户更多依靠向亲戚朋友借款。由于农户的生活性支出不能直接带来收入,更难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只能更多依靠非正规渠道借款。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61%的非正规借款都是用于生活性需求,与此相应的,只有34.6%的正规借款是用于生活性需求。
六、结论及建议
调查表明,近年来农户获得的贷款支持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10%以上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没有满足;借到款的农户也由于贷款授信额度的严格限制而借款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借款规模只有借款需求的52%。由于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加大,农户也更倾向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目前,信用社贷款已经与亲友借款一道成为农户最重要的两条筹款渠道。但要注意到,正规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例比较小。从贷款规模来看,由于存在严格的信贷约束,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借款无本质差异。从期限来看,正规金融的期限平均为14个月左右,很多亲友借款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从成本来看,正规金融机构的利息成本大大高于亲朋好友借款,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资产风险成本、担保成本以及其他成本都较高。从农户的借款用途来看,最主要的几项是孩子的教育、购买农资、看病、建房和发展工商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用于生产的比例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当前,对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绩效和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有不同看法,但调查表明,与农户需求相比,目前的放款数量确实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2.拓展农户借款渠道。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而亲朋好友的支持能力有限。因此,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应,而且要引导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民间金融在缓解农户资金困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引导和规范其行为,使其在健康和可持续的轨道上运行。
3.完善抵押担保机制。由于抵押担保机制不完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各类成本很高,获得贷款的机会少,要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存货、生产订单和仓单、应收账款等动产抵(质)押。探索农村宅基地、林权、水域滩涂渔业使用权等农村、农业资产的抵押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设立专门对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融通进行担保的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或者依托现有政策性担保机构增加农业担保业务,还可以成立统一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负责各种政策性担保业务。
注释:
①有50户农户对“是否需要借款”的问题没有回答,74户农户对“是否在三年内借过款”的问题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