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十中学 341400
吟诵是传统的诵读诗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诗歌来源于劳动,文字诞生之前,诗歌的传唱就已经出现。赵元任在《赵元任诗歌选集》中就曾经指出:“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那么,如何在实际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吟诵教学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
规则之一:依字行腔
简单来说,吟诵就是拉长调,将每一个音节读饱满,这就是所谓的“依字行腔”。这当中的“字”指的是字的“声调”,而非字的“外形”“意思”等。中国汉族语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声调决定字的意思。同一个声母和韵母发音,因为声调不同,字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例如“八”“拔”“把”“罢”四个字,拼音都为“ba”,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但字的声调不同,就是四个意思。若把它们的声调读错,字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吟诵中的“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唱”出旋律,但必须和“说话”接近,才能令人听清楚具体内容。怎样做到“唱”能像“说”一样清楚呢?那就要使“唱”也遵循“说”的原则,要有“声调”的感觉,这样人们才能听清楚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声调发音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处理,就形成了“语言型唱腔”,这是吟诵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则之一。
根据音调的高低起伏,对诗词进行旋律感的处理,这与我们日常所听过的一些古诗文填曲的流行歌曲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人们所熟悉的歌曲《春晓》中,在“处处闻啼鸟”的音高处理中就出现了“倒字”现象。“闻”本应该是二声,演唱中处理为四声,这是吟诵当中的大忌。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处理好“依字行腔”?我所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而又不失沉稳,我利用他们的特点,逐步培养他们的吟诵兴趣。首先,我示范用吟诵的方法将某一个学生的姓名念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如此的念法很新颖、很别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将自己的姓名通过简单吟诵的方法读出来,个别出现了小问题,我也会再用吟诵的方法将他们纠正过来,结果学生们兴致满满,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慢慢地,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依字行腔”的学与练。
规则之二: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是吟诵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平长仄短”就是在吟诵中遇到平声发声就要延长,遇到仄声时声音要稍微短一些。做到“平长仄短”的前提是对所有的汉字能够区分它是为平声还是仄声。中国汉语一般有四个声调,现代汉语中分别为一到四声,而古代汉语中则分别是:平声(又分别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基本归为平声,第三声一般归为上声,第四声一般归为去声,而上声和去声在古代都为仄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已经消失,我国南方地区的地方方言中则保留了其发声方法:气息急促,尾音吞入,故称为“入声字”。在古代,入声字也归为仄声。以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例,十个字音调分别为“四四二一三,一二四三二”,他们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规律正好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依“平长仄短”的要求,“海内、己、若、比”等词读得短一些,“存、知、天涯、邻”就要读得悠长一些。
当然,在吟诵过程中,我们一般地并不是每个字都完全按照平长仄短的方式吟唱,但诗歌吟诵时,每一个节奏点确是要严格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节奏点分别在二、四、六的字节上,这也完全符合诗词格律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还是以前文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例,平仄必须分明的是处于节奏点的“内、知、涯、比”四字。吟诵时对这些字的处理要尽量明显一些、夸张一些。
规则之三:入促韵长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普通话当中已经不能找到入声字的痕迹了,我们作为教师也难以快速正确地识别入声字。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只能借助工具书查找辨别入声字。
在吟诵课堂中,为了减少难度,我对教学需要展示的诗词中的入声字事先做了标注,关于平仄的区分难度系数降低不少。另外,所选用的诗词篇幅尽量短小,而且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例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平仄规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吟诵节奏点分别在“眠、觉、处、啼、来、雨、落、多”八个字上面,入声字分别为“不、觉、夜、知”四个字。在吟诵时遇到这些入声字就必须读得尽量短促些,也就是所谓的“一发即收”。
所谓的“韵长”就是句尾出现的每一个韵字都必须回环延长,根据诗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加入一些自己的音乐处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韵味”吧。《春晓》中押ao韵,那么“晓、鸟、少”三个字虽然属于仄声,但是它们又是韵脚,按照“入促韵长”的规则,在吟诵这些字时声音尽量拖长,造成一种悠长回环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课堂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反复的示范,反复的吟唱,整节课恍惚间成了一节音乐课,不过这样的“音乐课”应该算是一种“音乐创作课”。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也能够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得到一次提升。
吟诵的教学课堂离我们现代课堂的距离相当遥远,我目前做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尝试,希望通过我和我的同仁们的不懈努力,再现吟诵的美丽容颜。
论文作者:黄新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入声论文; 平仄论文; 声调论文; 仄声论文; 平声论文; 课堂论文; 规则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