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教育”:换个角度看孩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换个论文,角度看论文,疑难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疑难教育”是什么?换个角度看孩子。学过师范专业,从事过媒体、经商,最后做教育研究的“疑难教育研究所”创办人王群这样理解。
“你这个娃儿不行了,弄回去关起来吧!”王群永远都忘不了,儿子因打架斗殴,吸烟酗酒被勒令退学时,校长说的这句话。王群决定“不做生意,回家管孩子!”经过5年的教育,儿子不仅从监狱的门口被拉了回来,还接受了高等教育,办起自己的公司。
从自己儿子身上,王群悟出一个道理:“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不要一味去责怪他们。”王群举了个例子:在教师眼里,前10名的学生很可爱,后10名的学生就不太顺眼。所以,在“疑难教育”中就提出: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和学校;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和家庭;没有不称职的青少年,只有不称职的社会与环境这一理念。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群在一些教师中调查到:一般普通中学每个班有50个学生,大概有5到10个这种学生,占10%~20%。并且,这部分孩子的教育令老师非常头痛,“可不可以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推广?”王群思索着,将教育个案进行整理,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开始从事“疑难教育”的研究。
“那些改好的孩子可以坦然地面对和认同自己的过去吗?”深圳的一位教育专家向王群提出这个问题后,王群立即召集几个孩子开座谈会,“过去很坏,现在变好了”“没有过去的衬托,怎么会珍惜今天……”孩子们的坦然让王群感到欣慰:现在的孩子能大胆正视自己的过去,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问题”儿子考上大学
王群的儿子王锦涛曾是个“问题”少年。
记者看到主锦涛的自述《21年的人生轨迹》中这样写到:父母离异后,我跟着爷爷奶奶在北碚上学,由于缺少父母爱,我生性软弱,常被人欺负。上初中后,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我曾经分数次将奶奶存的3000元钱偷了出去吃零食,结交朋友,打电子游戏……初三那年,爷爷去世对我触动很大,在最后一学期我发奋学习,差7分没进重点中学,以全校第二名进入了北碚柳萌中学,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但入学后不久,发现学校有两大派别,我又认识了一帮“朋友”,学会了赌博、吸烟、逃课、打架……直到有一天,我拿着菜刀和一位同学对峙,结果被学校开除。不想上学的我被父亲接回了家。
在家一年,经过父亲“封闭式”教育,我重拾课本,通过成人高考,进入重庆师范学院。
“症状”分析:按照疑难教育适应范围,王锦涛属于沉迷网络,痴迷游戏;学不进取,自享安乐,行为不矩、道德沦丧这几种类型的学生。
“对症下药”:第一步,强制性带回家中,不允许出家门口,切断与外界“狐朋狗友”的联系;第二步,进行一次谈话,思考一个星期,想“究竟想做什么”“是不是放弃读书”两个问题;第三步,在一个星期的无聊生活后,孩子决定“读书”;第四步:与孩子探讨“怎么读”,回学校,还是参加高考补习班?提醒孩子:如果参加成人高考,将比别的同学早出来一年(这样可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第五步,孩子上补习班时严密“监控”和鼓励;考上大学后还需要巩固教育成果,大一时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的倾向,运用“提升教育”,成立“王锦涛电脑工作室”,儿子也明白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
打架少年做了服务生
谭平,1981年出生在通江县涪阳镇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几代单传,自小就娇生惯养。小学时因亲戚在学校为其撑腰,有恃无恐,经常欺侮同学。进入中学后,开始装病请假、旷课、偷盗,经多次劝说无效后,被学校开除。转学后,因伯父是该校校长,变本加厉,抽烟、赌博、打架……无所不为,又被学校开除。
1997年,跟随干爹到河北一煤矿打工时,结识了饭馆一名服务员,因手头缺钱,与几个“朋友”商量卖人赚钱,未遂。1998年,又只身到郑州打工,恶习不改,在一次打架斗殴中,中指被人削掉一节。2000年,和老乡到新疆打工,又开始吃喝玩乐,游手好闲……
2001年12月1日,谭平的干爹将孩子托付给王群。谭平抱着到重庆来“发展”的心态,从新疆来到重庆。
“症状”分析:抓拿骗吃、打砸抢抄、学不进取、自享安乐、生性懒惰、不学无术。
“对症下药”:前三天,并没有让谭平学习,而是根据他长期漂泊的经历,找人带他逛重庆城;第二步,召集几个孩子上课,上课的内容就是揭老底:“自己干过哪些坏事?干过哪些好事?统统写下来。”当谭平发现自己周围还有几个“高手”时,比好、比坏都超不过别人时,嚣张气焰顿时去了一半;第三步,谭平是个好动有雄心的孩子,不能把他关在家里,让他边学习边跑印刷名片的业务;第四步,对谭平表示出极大信任,跑业务相关的钱、物均由他来支配,让他逐渐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操”社会;第五步,让谭平学习一技之长,在辅导下,3个月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第六步,将谭平“推”出之,教他学习制作自荐书、面试技巧,在指导下,谭平首先在一酒店做了一名服务生,现在跳槽到一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