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攻坚的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问题,十五大报告在理论上有一系列创新和突破:①首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②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③在全国范围内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⑤要充分认识集体经济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的重大意义;⑥把所有制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适当区别;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实现两个“大多数”目标,继续贯彻一系列既定的方针、政策。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合起来;“抓大”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放小”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能“一卖了之”;在探索合理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同时,要着力推行稽察特派员制度,抓好科学管理、技术改造和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不要企望“一股就灵”,更不能“一股就化”、“一股就了”。
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为此,应遵循四个原则: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③发挥各地区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在结构调整中应把握以下重点和方向:①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②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③加大对加工工业调整、改造的力度,提高其素质;④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⑤改善地区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对我们各项事业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这个部署的核心,思想上、理论上的新突破、新发展也突出地表现在这个部分。
一、关键时期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十五大报告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
为什么说这个时期很关键呢?
从国际形势看,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尽管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局部冲突乃至战争时有发生,但从总体来说,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流,而且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加快,这对维护和平是有利的。可以说,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在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同时,世界的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也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发生着新的、巨大的变化。首先,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特色的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计算机、电信、卫星传播、多媒体、通信网络等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影响。其次,伴随着科技进步,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加速重组,战略性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积聚、集中,传统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得更快。一个突出的动向是少数大企业集团、大公司急剧地进行国际扩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直接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又超过国际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国际大企业的联合、兼并浪潮连绵不断,规模越来越大,这是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有材料显示,1996年全球企业的联合和兼并就发生了2万起之多,交易额达到了11400亿美元。联合、兼并的趋势发生在飞机制造业、钢铁、汽车、化工、建筑等所有战略性产业以及金融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这种情况,一方面使我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占优势的强大压力,面临着以科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利用后发优势,跨越阶段开发、引进现代技术和资金,加快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采取正确的政策,趋利避害,把我们的战略性产业特别是关系到现代化全局和国家安危的东西搞上去,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关系到我国以一种什么姿态跨入21世纪,关系到我国在正在形成的国际新格局中能否占有应有的位置,关系到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争取更大的主动。真是机不可失,任重而时不我待。
从国内形势来说,今后的十多年,我们要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这个时期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决胜阶段,我们能不能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就靠这个时期的努力。同时,这十多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紧要关头,如果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没有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一方面,没有新的科技进步就不可能有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就不可能开拓新的市场,也就形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没有科技进步也不可能扭转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我国的资源、环境都难以承受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压力。我们不仅要在运用新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上取得大的进展,而且特别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适应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极为紧迫的任务,今后十多年在这个方面也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局和明显进步。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的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外资进入的领域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服务产业扩展,这既是我们利用先进技术、优化经济结构的好机会,同时也存在着风险。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经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制成品中多数是粗加工品,高附加值的精加工制成品比较少,要努力向以精加工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转变。特别是,我们不仅要引进技术,增加出口,而且要进一步参与世界经济舞台的竞争和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
总之,我们要在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上取得有决定意义的进展,为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强大的结构支撑和先进的科技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跨世纪的这十多年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十五大报告提出,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成功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十多年最重要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取得重大进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并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提出这个方针的时候,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只占1%左右,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24%。 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无论是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还是农产品,大多数都已由市场定价;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财政、金融、外贸、外汇以及投资等体制的改革,有的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有了新的进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并在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抓大放小,许多国有小型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同时涌现出一批有活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所有这些,都给经济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改革的发展并不平衡,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相对于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还存在重大缺陷,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的局限,有时甚至发生扭曲。要解决好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集中精力攻克这个难点。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攻坚的重点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而这又必须调整和完善整个所有制结构。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寻找一种新的国有制的实现形式,来替代排斥市场的国有国营的形式。国有国营使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属物,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中也不可能有市场机制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命题,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好解决。把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最难的就是国有国营的经济。因为这种形式本质上是否定市场、排斥市场的。这种形式不改革,就不能解决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在不搞私有化的条件下,要使国有企业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要在国有制实现形式上探索新的路子。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不懈的、认真的探索。从放权让利、两次利改税到企业承包,目的都是既要保持国有制,又要使企业能够有经营自主权和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探索,在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到党的十四大有了质的飞跃。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和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即要寻找一种同市场经济相衔接的新的国有制实现形式。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为解决这个问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这种企业制度下,国家作为出资人,按照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受所有者的权益,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作为享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主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的权益。同时,积极发展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这就在最终保持企业资产国有的前提下,使企业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从而把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企业改革,这些年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重点问题也开始突破。改革的主要难点是政企分开。实行政企分开,要调整产权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干预仍然过多。要推进企业改革,就要下决心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在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的同时,强化政府对企业的检查监督机制,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当然,企业也要努力转变观念,转换经营机制,转变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搞好国有企业,必须把企业改革同企业的改组、改造结合起来,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当前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机制不活,还在于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即国有经济的战线太长、重复建设严重、布局过于分散、企业的规模偏小、素质比较差。这是造成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重要原因。国有经济的这种布局与结构,既不适应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面对不断扩张的跨国公司,矛盾十分尖锐。好比人家是航空母舰、联合舰队,而我们却是一群被条块分割的小帆船,这如何同对手较量取胜呢?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内市场也在逐步国际化,国际跨国公司正在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到了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短兵相接的程度了,时不我待。国有经济的这种布局和结构不改变,单个企业的改革就很难推进。出路何在?能不能把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加以改造,增加投资,进行技术更新,使它们迅速改变面貌呢?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材料,全国有30万个工商企业,国有的生产经营性资本大约为3万亿元,每个企业平均只有1000万元。 相当多企业技术落后,产品陈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有40%左右的企业亏损。要使这些企业达到跟别的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就需要4 万亿~ 5万亿元资金,如果再进行技术改造,还要增加几万亿元的投入。很明显,国家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来支撑这么大的国有经济摊子,即使有一些国有资本,是不是要这样分散使用,在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上撒胡椒面,去填补那些难以填满的亏损和消耗呢?如果这样做,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适应市场需要的东西搞不上去,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国家安全的东西搞不上去,或者不能很快搞上去,而把大量资源在一个很不合理的面上消耗掉了,从而贻误时机,贻误大局。所以,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十五大指出的,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通过联合、兼并、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使它们能够采取符合其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适应市场需要,发展生产,稳定就业,满足需要,增加利税;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通过市场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使它们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而且要不断巩固、加强。在其他一些领域,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适当收缩战线,突出重点,把国有资本用得更加集中、有效。这是在当今形势下发展和提高国有经济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
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策,标志着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和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不仅要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而且要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来考虑和把握企业改革。改革的目标与内涵也不仅仅是要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而且要使国有企业能够在世纪之交承担起振兴和发展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历史重任。
进行这样的改革和调整,就不仅要寻找一种新的国有制实现形式,而且势必涉及整个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涉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有的国有小型企业可改为集体企业;有的要出售给个人;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要破产;有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联合。兼并或直接融资,改为上市的股份公司;有的改行股份合作制,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还是被过去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片面的、不正确的观点所禁锢,犹豫观望,止步不前,这关系到我们的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前途问题。中央对此采取了正确、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十五大报告对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精辟论述,在理论上有一系列创新和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
第一,首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论断,并突出了它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制度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的地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决定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对于生产关系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受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单一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观念束缚,脱离生产力水平,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急于过渡”,结果严重地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权宜之计、临时措施,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保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第二,全面论述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不仅使公有制经济的内涵更加全面、准确,而且揭示了公有制经济同其他所有制经济联合、合作,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的广阔道路。公有制经济可以采取独资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合资的形式,通过资本的联合和生产技术的联系,推动、支配大量社会资本的运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第三,从质与量的统一上认识和把握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原则,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毫无疑问,公有制经济要有量的优势,在全国经济总量中要保持大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但决非比重越高越好。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到底占多少为宜,应当根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面临的任务,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把握。重要的是,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竞争和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要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就不仅要讲量的优势,更要关注质的提高。如果不努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货不对路或者质资价高,卖不出去,企业不能获得平均利润乃至发生亏损,公有制经济就难以扩大再生产,公有资产就会损蚀和贬值,即使有了量的优势也难以保持其主体地位。因此,要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就必须着力在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素质上下功夫,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上下功夫。
第四,提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个论断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一是体现为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二是要有强大的科技开发和市场竞争能力,能够对市场起引导作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在有些领域或一定时期,可以借助于法律手段和政府的政策效力,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也越来越要靠国有经济自身的素质与竞争力。因此,维护和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努力在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素质上下功夫,而不能单纯从量的比例上去筹划。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即使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点,也不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五,指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发展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脱离生产力水平,笼统地、抽象地用“高级形式”、“低级形式”来评价和取舍所有制的观念和做法。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集体经济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的分散资源,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体现共同致富的原则,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起重要作用。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六,要把所有制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适当区别。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这个问题上,当前普遍关注的,一是对股份制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对股份合作制的评价和态度。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因此,对利用股份制要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在什么前提下、为什么目的利用股份制。世界上存在着资本家利用股份制来发展资本主义的事实,也存在着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运用股份制取消国有经济、推行私有化的例证。我们不同,我们是在肯定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为了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素质而利用股份制。并不是所有国有企业都要搞股份制,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也不是都要和都能上市。二是要对股份制企业的性质进行分析,不能笼统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实际上掌握企业主要人事、收益分配和重大决策的控制权,用部分公有资本控制企业全部资本的运作,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作用,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而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关于股份合作制,也要作具体分析。当前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生成渠道多种多样,内容很不规范,只要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就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使之完善。那种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形式,则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第七,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种估价,比过去说的“补充”进了一步,这是符合实际的。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24%,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比重还要多一些,它们在动员资源、发展生产、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大报告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问题上的一系列论述和决策,切合实际,高瞻远瞩,必将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央要求,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能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将作出总体的和分年执行的规划来做这件事。目前,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任务,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能一哄而起,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循序前进。
第二,在改革、改组过程中,配套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要,要抓紧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无论是企业改组还是企业的改革,都离不开这个配合。条块分割不打破,企业改革和改组就难以进行。要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企业联合、兼并也好,企业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变也好,都同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全发展分不开。宏观经济的稳定是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改组的必备条件,这也离不开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结构调整势必会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人下岗,人员流动,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加紧,要搞好再就业工程,特别是对拓宽就业门路的一整套措施要有相应的安排。
第三,不要企望“一股就灵”,更不能“一股就化”、“一股就了”。不要以为只要找到一种比较好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他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只是一个条件,真正要搞好,还有几件事是非抓不可的。一个是班子问题,特别是大企业的班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班子的建设一定要抓好。一个是科学管理,不管是什么组织形式、什么体制,企业的管理始终不要放松,不能以改代管。再一个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这不是改了体制就能自然解决的,还要靠正确的经营战略、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三、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面对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经济结构不适应形势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同深化改革相结合,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整体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经济结构调整应遵循四个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也是评判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的根本标准。适应市场要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要积极开拓市场,包括用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去诱发新的需求,也包括改进现有产品以适应某个地区、某个领域、某一阶层的消费水平、消费条件和消费心理,使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实现,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就是这样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要把我们的结构调整,放到整个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来考虑,把发挥比较优势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结合起来,把经济的、政治的因素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我们的结构取向。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结构调整由科学技术推动,结构变化又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要升级、优化,主要的途径、手段就是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起点上向现代化迈进的,因此现代化首先包含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即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同时,我们又是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前期推进现代化,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下搞现代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完成传统的产业革命,而且要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样双重的任务,一是要用新的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不能走过去工业化国家的老路。技术起点要高,要用新的技术来武装和发展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有新的发展、新的生命力。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占领世界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小平同志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看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它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力发生着越来越巨大的影响。我们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使经济朝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三,发挥各地区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和各地区发展的关系,以及各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同时要从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这个国情出发,使经济结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就业。我国的经济结构不能都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还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
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经营状况,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以集约型经营为主的轨道上来。
总结我国的经验,遵循上述原则,在结构调整中应把握好以下重点和方向。
第一,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我国有12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粮食问题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自己来解决。增产粮食的潜力是存在的,关键在政策。怎样既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增产更多的粮食,又使社会对农本能够承受得起,这是一个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的过程。其中既有农业提高科技水平和投入产出率的问题,又有农民逐步分离转移到非农产业的问题。当前,首先是要稳定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农业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应当长期坚持,逐步完善。真正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自愿,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但要很慎重。要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是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要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研究,应用新的技术,如生物工程、种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三是要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治理大江大河,改造中低产田,搞农业综合开发。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保护体系、服务体系。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前一阶段搞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很多应当用于农业的资金和耕地被大量用来搞开发区、搞工业,削弱了农业,这种情况决不能再重复,为此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二,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能源、电力还是交通、通信,这几年都有很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有明显缓解。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还是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这些方面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量比较大,所以一方面要预为之谋,不能放松,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规模,不能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要搞盲目重复建设。同时要注意提高技术起点,多用先进技术。
第三,加大对加工工业调整、改造的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这是结构调整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有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加工工业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最终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国民经济就很难实现良性循环。为此,一是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把这个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二是要振兴支柱产业;三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
第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占40%,我国占30%,发展的潜力比较大。要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改善地区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从“九五”计划开始,国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用限制东部地区发展的办法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对全局不利,归根到底,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不利。等东部地区都实现了现代化,再去支持中西部地区也不行,这样做就会在能源、原材料供应、市场容量等方面对东部地区形成制约,也会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所以,我们要审时度势,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因素,把握好政策和工作的“度”,使东部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达到一种最有利于全局、从而也最有利于各地区发展的配合。地区经济差距是历史形成的,缩小差距也要有一个过程,要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各地区应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的原则,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避免不合理的结构趋同,以取得最好的比较效益。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所有制论文; 公有制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股份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