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节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结构调节法的概念及特征
产业结构调节法是关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基本手段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增长。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国家必须确定产业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于战略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规定必要的发展措施,对于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部门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要充分培植各要素市场,但是市场的自然发育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盲目性,造成失误和浪费,这也需要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在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产业间的资源配置或对某些产业的组织形式进行干涉,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以避免市场机制所可能造成的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害。可以说,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有对产业结构调节的要求,而规定产业结构调节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产业结构调节法。
产业结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生产力问题。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又很多,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对其发展趋势的预见和掌握需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风险意识性,这些都决定了产业结构调节法具有其特殊性:
1.综合性。产业结构调节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法律,其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首先,产业结构调节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涉及到资源配置、劳动力配置以及投资方向等重大的宏观调控问题,产业结构调节法的调整对象则是在以上重大宏观调控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中主体多样、层次结构复杂、具有综合性;其次,由于调整对象的综合性,为实现产业结构调节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目的,必然要求采取综合性的调整方法,运用综合调控手段。
2.指导性。从立法结构上看,产业结构调节法应属于宏观调控法中的龙头法,它对于整个宏观调控立法具有指导意义。产业结构调节法所规定的立法目的和原则,以及它所建立的各项基本制度、调控手段等对于其它的宏观调控立法都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由产业结构调节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产业结构调节法实际上是协调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外贸、计划等调控手段的综合性法律,它所涉及的都是直接的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因此,也必然对其他的宏观调控立法具有指导性。
3.协调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及其政府的经济作用成为维护和保障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条件和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对产业结构的法律调整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而要求产业结构调节法成为协调市场调节机制与国家调节机制的重要法律之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国民经济增长后劲的强弱都涉及到多种因素,产业结构调节法正是通过科学地预测和决策来调控市场的运行,来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来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4.灵活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复杂,过去合理的产业结构可能变为经济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支持建立过去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也可能被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摒弃,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寻求支持新产业结构的新理论。这些变化反映到法律上,就必然要求对原有法律进行修改或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确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在立法上突出不同的调控方法是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又一特点。
二、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原则
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在整个产业结构调节法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产业结构调节法规范所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基本准则。它起着维系、保证产业结构调节法的统一、协调与稳定的作用。归纳起来,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决策原则
决策原则就是要求在国民经济管理中,根据经济预测和评价,提出选择方案,用系统的观点加以分析、比较,以选出最佳方案,由国家或政府对所选择的方案作出意思表示并对其负责。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方案的选择既重要又困难,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但确定方案的风险很大。战后英国工业以发展纺织、采矿、造船、冶金等传统部门为主,尽管这些产业原来有优势,结果都延缓了英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现代化步伐,这是选择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失败的例子;日本战后则由于选择战略产业比较正确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决策的重要作用。
进行决策,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有大量真实的基础性资料和准确的预测评价,并非个人意志和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独断专行,也非朝令夕改、变化多端的土政策。决策一经作出,就必须落实,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决策者必须对其决策行为负责,决策失误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产业结构调节法就是要通过规定国家或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法律责任以规范决策行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二)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和需要的有关比例,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调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同步,这是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平衡是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扯后腿;是互相制约,而不是互相扯皮;是顾全大局,而不是本位主义。它要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有综合平衡,国家在经济管理中要做到资源、劳力、财政、信贷、物资、外汇以及生态等内部平衡以及它们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平衡,并且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开放性的相对平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调节的灵魂是平衡,是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整体资源效益。过去相当长时期,我们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提出过比例服从速度的错误方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经济效益下降;由于过分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过分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由于重视生产轻视流通,而未将商业、服务业放在应有的地位上,使得商业、服务业长期落后。现在这些失误大都已经得到克服,有的也正在纠正,但教训是深刻的,必须全面地加以总结和分析,寻求平衡的有效途径。
产业结构调节法正是从两个方面坚持平衡原则:首先是确定国家产业结构合理构置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确定平衡的基本内容;其次是规定各法律关系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权限,规定各种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平衡,以保证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三)调整原则
调整原则是指国家自觉地、主动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比例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并通过经济立法将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调节重点体现出来。调整是产业结构调节法最经常也是最基本的手段,是产业结构调节法的主要任务。可以说,没有调整原则就没有产业结构调节法。
宏观调控法在其产生之初是以危机对策法的形式出现的,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外在性。但随着经济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或政府的经济作用不再仅仅止于临时对付经济危机,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常在的和长期的社会经济机能,并渗透于市场经济机制之中。至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已成为维护和保障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条件和有机组成部分。大量的、长期存在的经济立法成为国家自觉地、主动地调控经济运行的经常手段。它灵活地运用产业结构调节法律手段,直接地确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政策,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保证其长期稳定地增长。
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长期稳定地持续增长,必须实行调整原则,从战略布署、综合平衡、分配比例等各方面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出现了问题以后的临时措施,而是一种政府经常的、连续性的行为,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有灵活的调节和制约。调节和制约的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以使国民经济保持旺盛的活力,既不大起大落,忽高忽低,又能及时发现和克服潜在的危险。
三、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制度
产业结构调节法的价值目标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增长。为实现此目标,产业结构调节法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
(一)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
整体产业结构规划是国家或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的产业结构的长期设想。在完全的市场机制作用下,产业结构也会自发地形成并发展到高级化阶段。欧美国家大多走过了这样的历程,但它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漫长而曲折,而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而,有些后起国家尤其是日本,在经济起步时就按欧美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自觉地规划自己的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步骤和措施,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和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我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有过关于产业结构的规划,但那些规划是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的规划,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按照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制定产业结构规划?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是法律所规定的关于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工作的原则、程度、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规范。整体产业结构规划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的事业,它是牵涉到国民经济及各部门、各环节的综合性工作,规划涉及的内容复杂、范围广泛,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规划工作的程序,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证规划的实施。
(二)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
战略产业是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这些部门是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而确定的。保护、扶植战略产业是各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
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是关于确定战略产业的标准,保护和扶植战略产业的法律手段的总和。
战略产业的确定是保护和扶植的前提,而不同的经济理论又可以提出不同的确定标准,国家就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需要来确定相应的标准,以规范形式界定战略产业。一般而言,国家选定的战略产业应是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主要包括:1.新兴产业,即那些在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朝阳型产业;2.成长产业,即那些由于技术革新而取得飞跃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传统产业;3.出口产业,即已经或可能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那些产业。
战略产业确定以后,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扶植措施,以促进战略产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这就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具体地规定保护和扶植战略产业的手段和措施。这些手段和措施通常表现为各种贸易保护、投资优先、税收优惠、技术引进措施,且以单行法或个别法的形式出现。如日本的《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租税特别措施法》,我国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等。
需要明确的是,有些新兴产业和成长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可能转变为衰退产业,成为调整和援助的对象,这样就需要不断确定新的战略产业,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扶植措施。因此,这一类法律制度通常是个别法而且实施有一定的时间性。
(三)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制度
衰退产业即所谓的夕阳产业,一般是指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出现衰退或处于困境中的产业。这些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还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社会安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调整和援助措施,以维持其发展,如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衰退产业是煤炭业,以后是纺织业、造船业、有色金属业、石油化工业等等。日本对衰退产业制定了各种调整和援助的法律。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制度就是法律规定的关于发现和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各种手段和措施的总和。
及早发现已经和行将陷入衰退的产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援助和调整,以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动乱是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制度的基本目标。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推行各种援助政策,调整设备、调整内部结构、促使其顺利地缩减、缩小规模和顺利地转移资产和劳力,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对于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援助虽然不是一国产业结构调节法的重点,但由于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而必须引起充分重视。衰退产业的顺利调整是劳动力和资产合理流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必经过程,所以,关于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措施的选择也就重要而迫切。
(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其他相关制度
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因素很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里仅涉及几个与产业结构相关的最重要的制度:
1.技术进步制度
产业结构高级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资金能力和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可以说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核心是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因此,国家的技术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技术进步法律制度都必须以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立法目标。
2.能源结构调整制度
能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对于经济的作用不容置疑。一国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也是直接相关的,一些国家的能源结构经历了以煤炭为主向以石油为主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各国都十分注意采取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能源结构调整制度,如发展节能型产业,尽可能地利用廉价能源节省资本和劳动的投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
3.区域开发制度
区域开发是关于一定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具体而言是确定一定区域的功能和发展目标,统一考虑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安排。区域开发中的生产力布局也是与产业结构设置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发展规模经济必然要求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地区布局,但工业过于集中又会引发人口密集、城市急剧膨胀、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合理布局也就成为产业结构调节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4.环境保护制度
经济的发展和实现某些产业高速度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如果不重视保护环境,必然带来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制定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社会公害,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产业结构调节法必须考虑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相协调,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产业结构调节法应成为我国宏观调控法系统中的基本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客观上要求政府行使经济职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治愈市场失灵,引导市场经济并保障公共利益,然而,国家选择何种法律制度作为行使经济职能的基本点则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的成败。我国长期的经济立法实践表明:必须以产业结构调节法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立法体系中的基本法。
过去,我国曾长期以计划作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速度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计划法作为宏观管理核心的结果是忽视和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计划规定得既宽又细且死,严格地限制了公民和法人的经济行为。计划法所谓的宏观管理仍然是以命令和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这种做法已为实践所摒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改革旧的计划体制,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仍要对经济进行必要的管理,仍需要运用计划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行宏观指导,但它并不是以命令和服从为特征的干预和计划,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将要真正地走向宏观调控、摆脱直接行政干预的模式,这样也就使得计划法失去了作为宏观管理法核心的体制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新的需要,但是计划法本身的不足也使其难以再担重任:其一,计划法作为调整计划关系和计划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其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单一,无法适应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其二,计划法作为宏观管理基本手段的前提是必须赋予计划强制执行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已不可能再以指令性、项目审批性和物资分配性计划为主,而主要是方向性、预测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协商性计划,这样的计划也就使得过去那种计划法的各调整方法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过去的计划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内容;其三,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过去的计划法将宏观管理理解为政府的直接干预,并置这种干预于市场调节之上,经常地导致计划失控,法律也无法真正实施。应该看到:计划法律手段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但过去由于它被不正常地使用,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效益经济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从整体上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合理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后劲等社会利益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是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充分协调市场调节与政府或国家调节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反应到法律上则是对国家经济职能的定位。这种定位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忽视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市场主体的运行划定范围的作法,这些作法正是以计划法为核心的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而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目的正是以重视市场机制、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出发点,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当然,在产业结构调节法中,计划也是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它却不是唯一的调控手段。
我国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之以产品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当作任何时期都适用的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忽视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这些失调正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以产业结构调整法为核心建立我国的宏观调控立法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法律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产业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