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徐丽君,康瑛

华润武钢总医院 湖北武汉 430080

【摘 要】目的:研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患者运用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非盲法将74例符合标准的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归入两组(37例/组)试验,Ⅰ组接受常规基础护理,Ⅱ组接受循证护理,对比评估两组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的心功能、卧床及住院情况进行观察。结果:Ⅱ组护理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卧床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Ⅱ组的心功能评级1~2级者占75.7%,显著高于Ⅰ组的40.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对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其生理恢复也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加强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病种中较危急、严重的一种,其发生与冠状动脉突发持续性血氧供应不足有关[1],在临床上一般有胸骨后剧痛的表现。相关研究表明,约75%~95%的AMI患者在发病后可继发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及血压降低等,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晕厥或猝死。因此,加强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处理,显得甚是重要。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尝试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干预和指导,取得较满意的试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AMI后心律失常病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的收治对象,符合WHO发布的相关判断标准[2]。根据随机非盲法将患者归入两组试验,Ⅰ组37例,包括男/女21/16例,年龄分布43~75岁,平均(62.4±7.3)岁;Ⅱ组37例,包括男/女19/18例,年龄分布45~74岁,平均(60.8±6.9)岁。两组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无严重精神/意识障碍问题,组间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由统计学处理,P>0.05,适合研究试验。

1.2 方法

Ⅰ组接受常规基础护理,包括卧床休息、持续供氧、动态心电监护及密切监测病情等。Ⅱ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提出“容易产生负面心理”、“病情发展迅速”等问题,再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制定科学的处理对策。包括:

1.2.1 严密监测病情

心律失常多于AMI后7~14d内发生[3-4]。因此,护理时应重视做好这一时期的病情监护工作,若发现患者有头晕、胸闷及心悸等心律失常先兆现象,应即刻告知医师并采取措施处理。

1.2.2 远离致病因素

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定时清洁和消毒,注意通风,温湿度维持在适宜范围,限制每日的探病频次及人数,以减少噪音;同时指导患者注意饮水,以防发生便秘、尿潴留等情况,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5]。

1.2.3 心理情绪疏导

情绪波动对患者病情与预后均有严重影响,而AMI由于是骤然起病,加上病情较重、发展迅速,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为此,护理时需加强与患者交流,鼓励、安慰患者,针对其表现出的过激行为给予谅解和开导,以增进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1.2.4 认知宣教

向患者发放有关AMI后心律失常的资料手册,每月召开1~2次讲座,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包括AMI及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护理必要性等,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增强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治疗。

1.2.5 服药指导

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规定服药,不擅自增量、减量用药或停药。心律失常多于晨间5:00、正午发作,因此应结合其发作时相用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效果[6]。同时向患者介绍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反应等,以在发生异常症状时争取及时处理。

1.3 评估项目

此次研究主要观察以下指标:①心律失常发生率,②卧床时间,③住院时间,④心功能评级1~2级率(参照NYHA标准评估[7],共4级,级别越高,说明心功能越差)。

1.4 数据处理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0.0)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类数据利用X2检验,以[n(%)]描述;计量类数据利用t检验与(x±s)描述。P<0.05(或>0.05),判断组间数据的比较是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方案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卧床与住院情况

Ⅱ组护理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卧床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现代护理领域倡导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模式,与以往不同的是,EbN一改传统单凭经验、直觉的护理方法,转而寻找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从医学知识中搜集证据,注重患者所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8]。苏红梅等[9]人围绕患者的康复环境展开EbN,发现EbN不仅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还可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可靠的保障。黄屹[10]研究观察186例AMI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资料,发现常规护理的总有效率仅为80.65%,而EbN取得的总有效率高达94.62%。

本组临床试验中,我们在详细掌握患者病情、综合我院医疗条件的情况下,提出对患者病情康复可能产生影响的问题,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获得证据支持,再根据既往经验、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严密监测病情、远离致病因素、心理情绪疏导、认知宣教及服药指导等一系列对策展开干预。结果显示,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在经EbN模式干预后,大部分预后得到较满意的改善,心律失常发生率仅为8.1%,远低于Ⅰ组的35.1%,且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有明显的缩短,与上述资料观点大致相符。同时,经心功能评估,发现Ⅱ组的心功能评级1~2级者占75.7%,较Ⅰ组的40.5%显著提高,这进一步说明了循证护理在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是可行且有效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王爱琼[11]研究、欧丽[12]研究结果也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且对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其生理恢复也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娟.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8):98-99.

[2]陈罗.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的影响[J]. 当代临床医刊,2017(1):2769-2770.

[3]李玉珊.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药与保健,2015,2(10):170-171.

[4]时红.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28):224-225.

[5]韩远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刊,2015,12(16):82-83.

[6]白丽莉.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6,14(19):1983-1984.

[7]刘晓敏,房立丽,于大利,等.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5(19):211-212.

[8]宋秀花.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8):221-222.

[9]苏红梅,周云,曹静,等.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9):1106-1107.

[10]黄屹.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353-354.

[11]王爱琼.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5):108.

[12]欧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信息,2015(34):29.

通讯作者:康瑛,1973年6月,女,汉,湖北,大专,主管护师,急诊护理,华润武钢总医院,急诊科。

论文作者:徐丽君,康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徐丽君,康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