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_银行论文

论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_银行论文

论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务发展论文,思路论文,工商论文,方式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转变的战略目标提出之后,围绕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重大课题,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金融理论与实践中显得日益迫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演进转变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点和机遇,寻找出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实现转变的最佳契机与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的新思路。

一、转变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完善,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工商银行业务经营方式作为其中之一,面临着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机遇和现实选择。

首先,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工商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标志的体现,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重要特征在于一切经济关系是以价值形式而不是使用价值形式连接的,它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式要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领域亦然,工商银行作为国有专业银行,尽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仍受传统体制模式的约束,其机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服务功能方面的不适应,融资方式、资金筹集、结算方式、信息咨询、服务对象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多样化需要;二是信贷资金分配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三是在信贷资金供给方式上,规模和资金的双重刚性控制与市场经济中企业资金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工商银行受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规模大,效率低,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说,工商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经济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工商银行改变原有业务方式产生强烈的外在推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时期。两部银行大法的出台,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全面进入内部转机建制的改革攻坚阶段。激烈的金融竞争又进一步强化了工商银行必须尽快实行集约经营的紧迫感。从其自身业务经营方面来讲,一是存在着超负荷经营、抢规模、占地盘,盲目拆借资金,布网设点,不求机构人均效益等指导思想认识的偏差;存在着缺乏合理的规模分配机制、良性的资金调度机制、分层次的内部约束机制及有力的利益激励机制。二是受地方政府干预过多,不少企业效益低下,转嫁亏损,致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年下降,加之银行内部忽视财务费用管理,业务成本呈逐年上升之势。从外部竞争方面讲,由于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出现,工商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目前,全国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已有11家新兴的商业银行;同时,外资银行在国内也不断涌现,以城市、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的合作银行即将形成。《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则进一步加快了商业银行发展的步伐。激烈的金融竞争,决定了未来一定时期将是真正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决定金融市场占有格局的重要时期,这对工商银行无疑是强大的挑战。

再次,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以量的扩张变为质的升级的内涵效益型发展方式,是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的转变。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工商银行至今仍沿袭着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业务经营方式,表现在经营规模大,人均业务量水平低,工商银行的从业人员、营业网点在市场金融格局中名列前茅,但是人均业务量水平相对较低;经营取向上单纯追求存贷款规模,不重视质量、成本,一些基层行处只考核筹资规模,不考核筹资成本;人均效益水平低,亏损面大,亏损程度严重;机构重叠,同一性质业务由若干部门分别领办,不但增加成本支出,也降低了服务水平;业务方式单一,机构、人员、设备综合利用率较低,盈利渠道方式单一;机构分散,片面追求市场占位和覆盖面,难以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管理观念上重经验、轻科学,反映到人才现象上重年龄、轻水平;管理方式粗放,在管理上缺少因地制宜的独创性,管理措施的有效程度低;传统的资金观念根深蒂固,单纯强调其服务于生产甚至政治的一面,缺少独立运转、自行增殖的资本观念;科研落后,研究部门研究本行实际的少,科研不求应用效果,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低。上述现状说明,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是工商银行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最后,从国外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状况来看,其经营直接受资本的约束,追逐资本的积累和扩大。而我国银行业则侧重于外延发展,对比经济效益, 差距十分明显。 据统计, 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规模1994 年较1990年增长91.2%,同期世界上1000家大银行资产规模增长35.2%;人均资产持有量我国最多的为137万美元, 而国外商业银行最少的有几百万美元,最多的达3000多万美元; 人均税前利润, 我国最多的银行为9660美元,而国外商业银行最少的是几万美元。除去体制因素,我国银行业长期粗放型的经营也是导致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难题

正确认识和评价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方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增强转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于工商银行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就实现转变的条件和下一步银行改革的趋势而言,工商银行的金融服务、经济效益以及科技进步离集约化的要求尚有距离。

从银行本身来看:一是“超负荷”经营状况日趋严重。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突出资产负债管理,即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统一协调和综合平衡,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统一的经营方针。而我国的专业银行则受高度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经营业务中偏重于数量、规模指标,忽视质量、效率和效益,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经营状态。贷款增长超过存款增长,资金来源增加的同时,资金运用大幅度增加,导致信贷资金借差的逐年扩大,从而加重了银行自身经营困难。二是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这是存在于各专业银行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贷款占银行全部资金的比重过大,一般约在70%以上。资产结构单一,风险程度较高,特别是一些企业亏损(潜亏)、财政应补未补款项增加,形成三项贷款。随着业务竞争的加剧,信贷资产质量不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三是经营机制不配套。目前工商银行还处于建立经营机制的起步阶段,尚未健全,致使上下级之间相互的利益关系难以理顺。在经营管理上,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制度不少,执行不严;在经营决策上,缺乏科学的管理系统,决策质量不高;在经营运行上,业务运作的电子化水平不高,软件开发跟不上,信息传递、反馈速度慢;在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上,还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缺乏激励与竞争机制。

从外部环境影响看:一是担负的政策性任务过重。现行的金融体制是从我国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演化过来的,国有银行在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为保证安定团结的大局,还需执行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职能,政策性贷款任务很重。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依赖银行,从而把有偿的银行贷款投入变成了无利可收的财政性投入。二是面临的直接调控仍然较多。改革以来,政府职能逐步转变,但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银行自主经营很难落到实处。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干预银行支持亏损企业生产,要求减免破产、亏损企业的贷款本息。有的企业在政府庇护下,从局部利益出发,采取转制中的解体、兼并、破产等悬空、逃废银行贷款本息,给银行带来新的困难。这些现象并不是全局性的,却是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三是金融竞争的无秩序。由于金融业粗放式经营还有历史的惯性,其竞争表现出不规范性,严重地阻碍和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方式转化。加之金融法规建设和执法的滞后,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缺乏根本的保障,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使其承受着极大的同业竞争压力。如不能很好地规范金融竞争行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转化仅仅是纸上谈兵,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四是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在经济体制转轨下,各种市场正处于发育阶段,企业也正在面向市场和其它的商品生产者转变。这种发育和过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有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

因此,工商银行要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必须在积极争取外部环境条件改善的同时,树立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通过深化内部机制构造和发挥全行整体功能,选准启动点,来实现经营与管理的集约化。

三、实现业务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思路

根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之战略决策,工商银行转变自身业务发展方式已是势在必行。对此,工商银行不但要通过改进金融服务,发挥信贷、利率、结算的作用,促进全社会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还必须推进自身的两个转变,这就是在金融体制上真正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金融体制的转变;在资金营运、人事机构等方面,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的转变,即在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上实现从外延扩大型向内涵效益型的根本转变。显然,能否实现两个转变,关键是工商银行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诸如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机制的完善等。但就银行本身而言,对实现转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的选择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集约化经营和市场竞争需要,增强全行转变意识,创建自律机制,改革经营结构体系

思维观念决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行为结果。实现两个转变,推行集约化经营是对传统经营的彻底革命,需要金融业高质量的思维观念相配套。首先,要让全体员工经营思路来一个完全的转变,认清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的增长,而非粗放型、高耗能、低效益基础上的盲目增长。其次,实现“两个转变”,即体制上从行政化的专业银行向效益化的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上从粗放式外延型高速度向集约化内涵式高效益转变。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牢固树立“只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的观念。要发展本行业务,必须在抓存款、上规模的同时,注重在“内涵”上下功夫,苦练内功,狠抓质量,提高效益。第三,要创建一套旨在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观念的自律机制,变“人要干”为“我要干”,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创业,变“服务型”为“效益型”,变争客户、争地盘、争机构、争规模、争速度为争人均单产和争效益。

结构调整是实现业务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其一,改革经营结构体系。银行经营结构体系具体包括:负债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收入结构、人才结构等,经营结构集约化是反映银行业务经营方式集约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要按照集约化要求,对经营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由粗放型经营结构体系向集约型经营结构体系的转变。这就需要工商银行在总体发展上,注意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份额的总量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并针对结构刚性加大对结构调整的力度。对新增设机构要严格论证,既考虑业务范围、规模能力、发展前景,也考虑成本费用和边际效应;对已设营业网点,要抓大放小,实现经营结构的多功能、多元化。同时,工商银行要按照总行一级法人制度,强化总行的管理调控职能,严格按照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基本要求设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高效精干的职能机构,重组一个以追逐合法利润为最终目的、组织严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并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其二,改变资本配置格局。资本经营要求资本配置要素到位,诸要素增减调整都要同增效、促效挂钩,在经营全过程实现资本增殖的本质要求。工商银行资本经营集约化,目前主要是指对资本配置格局进行调整,从粗放型低效益的基层行抽出资本,加大对高效益的基层行的投入,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其三,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上。按照现代化商业组织运作方式进行改造的工商银行,应该以大中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的分行为核心实行集约化经营,各分行的经营活动严格受到国家颁布的经济金融法规、总行制订的规范化管理章程和下达的各项指令性计划以及国外商业银行运作的通行惯例的约束。总行通过各种规范化的方式对各分行实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及进有效地指导、规范、指正各分行的经营行为;各级分行在上述各项法律、规章、惯例的约束和总行的严密监管下,进行独立核算,做到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积累和自求发展。

(二)致力于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资金营运和防范机制

纵观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史,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并使资产和负债的增长与银行的资本相适应,是银行正常营运和稳健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尽管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同国民经济增长一样,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具有数量扩张、体制滞后等特征,已面临“质量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等难题。粗放型增长,一方面造成银行过多依赖货币信贷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由此不断推动银行信贷资产高速扩张;另一方面,资金配置和利率的非市场化,则又进一步导致大规模的资金低效配置,致使信贷总量膨胀和结构失衡,资产质量与效率低下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从工商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考虑,信贷资产如果还是依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显然已没有什么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最主要的是运用好现代化管理手段,围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狠抓信贷业务的科学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全社会、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从现有外部条件和工商银行实际出发,应采取以下方面的对策:

1、建立挽救不良资产机制。一是在划转政策性贷款的同时, 核实现有资产占用形态,并加强对各形态贷款的监测和管理,按规定冲销呆帐;二是建立清收旧贷责任制;三是以增量激活存量,分配新增贷款规模与收回旧贷挂钩。

2、风险分散,债务资本化。 即对一些短期内难以收回的政策性贷款可试图把不良债权变为股权,融银行、企业于同一责任感中。对已形成有问题贷款,而企业又不能破产的,国家应允许银行把原有贷款按价入股,把债权变股权向企业入股,使企业和银行命运捆在一起,齐担风险,以转化风险呆滞贷款;必要时银行也可以收购企业,把债权变产权,既可为地方减轻债务负担,又能为银行多创造一些产业、物业和实业。

3、转化落实悬空贷款。 要按照“债随资金走”的原则明确承贷主体。企业贷款(债务)必须跟财产走,企业财产移户,贷款债务也必须跟着移户,办理新的财产抵押,随时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

4、积极参与企业转机建制。 银行要参加企业转机建制方案的研究和制订,对企业转制方式的选择、转制内容的确定、产权的界定、债权债务的认定及有关经济责任承包等,都要进行共同研究,确保银行的合法权益;要参加企业转制前的财产、物资、资金、债务的清理、评估、分割、移位和变卖等工作,落实银行债权。

5、加大清收转化措施。对已形成风险贷款的企业, 及时从其销货款中或担保单位帐户中硬性扣收贷款本息;对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转让、拍卖固定资产设备等方式偿还贷款本息;对有意赖帐,不还本、不付息或关停并转的企业,应依法收贷收息;对亏损转盈有望的企业,可适当投入新贷款,化解风险。

6、建立信贷风险投放控制机制。 把新增贷款风险含量和负债率大于规定比例的企业列为重点对象,实行严格地专门管理,包括停止放新贷款,催收老贷款,更换担保抵押手续(物)等,在法律规定允许范围内严格控制风险企业的结算帐户;同时,制订一系列考核信贷资产质量的指标,如贷款周转率、贷款效益率、贷款回收率、贷款归行率等,综合考核,逐级负责。

7、实行信贷资产的责任人格化。要保证信贷资产的增殖, 必须明确经营责任。行长作为基层信贷业务的主管,必须对信贷资产的质量、效益、风险负全责,各银行应把信贷经营状况作为重点内容来考核。

(三)开发金融新产品,实现经营收入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使作为银行服务的对象、范围和领域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银行业务收入——利息收入在整个金融业务收入中所占份额将会越来越小。努力开展综合性经营,实现金融业务多样化、银行收益多元化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手段。工商银行除巩固、调整、创新和经营好存放汇三大传统业务外,还应努力开办新业务和中间业务,寻找和把握新的效益增长点。

新兴业务包括外汇、房地产、信用卡、信托、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法律上应允许国有银行开办投资、证券、典当、授信、租赁、担保、离岸等业务。

中间业务系指不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而获取收入的一种业务,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分散风险,亦可加大自身收益,不需要投资或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代理业务,包括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买卖外汇、收付款、代理、保险、保管箱、电子查帐等;二是委托业务;三是咨询业务;四是金融衍生业务。

通过巩固、调整、创新经营性业务、开拓新兴和中间业务,使银行的服务领域更加广阔,业务品种更加齐全,通过综合经营去追逐最大利润。

(四)加快经营管理电子化建设步伐,增强经营决策要素的科技含量

运用先进的电子化手段,提高工商银行经营活动中的科技含量,是促进银行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此,工商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应以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作为其重要基础。

1、以建立综合业务系统为目标, 把计算机在业务处理上的应用提高到新的水平。根据业务发展和强化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对公、储蓄、事后监督、信用卡等微机处理系统,提高外汇业务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建立同城网络,实现储蓄通存通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同城网络在对公信用卡、外汇、管理信息等各方面应用,提高同城网络的使用效率,开发、推广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以适应各项业务联动的需要,适应集约化经营、业务创新的需要,建立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将成为把计算机在业务处理中的应用提高到新水平的主要标志。

2、强化管理信息系统,注重使用效益, 充分发挥对决策管理科学化的支持作用。对此,工商银行应重点抓好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推广。在银行会计核算信息和信贷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全行基础数据库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指标分析体系,以及开发建立决策支持所需的预测、预警以及各种分析的方法库、模型库。

3、扩大计算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开发工具,全盘考虑和组织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使全行的应用开发工作在品种和质量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利用国际金融电子先进技术来推动业务创新和发展上,进一步拓展计算机应用与业务新品种开发相并举的发展领域,大力开发中间业务应用软件,为提高工商银行的营运效益提供有力的手段和工具。

(五)大力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发挥金融人才的作用

人事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商银行员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人事管理机制的改革设想应包括:(1)以“选才”的目光把好进人关,严格控制增人数量和质量。 新建机构和业务量较大机构的人员需要,主要靠优化劳动组合和挖掘内部人员潜力来解决。要实现全行人员总量的负增长,提高人员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另外,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一些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改善工行人才结构,以适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2 )按照业务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把培训与系统内的岗位轮换、人才交流和优化组合结合起来,加大岗位轮换力度,更多地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重点挑选培养一批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抓紧培养跨世纪人才。(3)切实推行行员制。 通过实行领导辞职制度、总师制度、助理制度以及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领导层结构。逐步以等级行员制来替代员工的行政级别制,促使各级行长真正成为企业家、银行家。要区别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分别规定达标要求,严格考核,努力实行人才的科学安排和优化组合。(4)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责任激励、信任激励, 让那些对工商银行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享受一流待遇,把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真正建立起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竞争、开放流动的人事管理机制和收入同效益紧密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

课题负责人:白一坚

课题组成员:刘民朝/哈立新/扈鹏/阳林

课题执笔人:刘民朝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工商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