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对应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_唯物辩证法论文

绝对与相对应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辩证法论文,应是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哲学上,绝对指的是无条件性,即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可以打破旧条件,建立新条件,并非不要条件。相对指的是有条件性,即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受条件制约,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如前所说,而统一则表现在绝对与相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这一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相应的它在哲学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可是,以往我们对此却未能进行深入研究,未能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来对待,而在理论上凡涉及到绝对与相对的哲学原理大多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也往往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这一联系处理不当而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应该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而绝对与相对这一对在科学和实践中都被证明是反映客观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之一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来对待。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证之。

绝对与相对问题的理论渊源。

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极其古老,可以说当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和基础的时候,它就被提了出来。许多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促进了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黑格尔在论述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时说过:“实有在它的自在之有之中,把自己规定为有限物并超出限制,这就发生了无限概念,超出自身,否定其否定,变为无限,乃是有限物的本性。所以无限物并不是在有限物之上的一个本身现成的东西,以致有限物都仍然长留在、或保持在无限物之外或之下。”(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135-136页)说明事物本身都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在有条件的具体事物来讲,它的存在是有限的,相对的;但这种事物本身又具备另一种性质即超出条件的限制达到无限,这又是绝对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每一事物之中。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哲学的贫困》里,也已经提出绝对与相对的问题。他在批判蒲鲁东的历史唯心主义和绝对主义时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以及表现这种关系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都不是永恒的和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断变动的、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他在《资本论》中,运用绝对与相对辩证统一的原理具体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他说:“从一定的观点看,二者间的区别好像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也是相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剩余价值的运动放在眼里,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这二者既是同一的,又是有差别的。(《资本论》第1卷第522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针对杜林的绝对主义指出:自然界中,一切区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不可克服和极端绝对的。把自然界中的区别和对立固定化和绝对化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他在《费尔巴哈论》中谈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功绩时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3页)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上述基本思想,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在说明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时,把绝对与相对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加以论述,指出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样。列宁认为,绝对与相对不但是辩证法实质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唯物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不但是方法论,也同世界观有密切联系。他认为绝对与相对同辩证法其它范畴一样,是帮助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小阶段。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在谈到真理问题时,列宁也明确提到上述观点,并明确指出真理也是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这是列宁在真理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贡献。

毛泽东的《矛盾论》进一步具体地发挥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思想,把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问题,提到了矛盾问题精髓的地步。他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邓小平在指导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大量地谈到过关于绝对与相对的问题。在谈到经济形势时,他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说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绝对目标。但经济稳定也很重要,但毕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离开了绝对的发展只讲稳定或为了发展而不顾一切都是错误的。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哲学界的前辈们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未能明确地指出绝对与相对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实际上都非常重视和强调绝对与相对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绝对与相对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因而它具备范畴的基本条件。

范畴即基本的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范畴,如力学有力、质、量、速度和功等;生物学有个体、种、同化和异化等;经济学有商品、价值、货币等。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只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领域内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哲学范畴大致可分三大类:一是反映实体的范畴,如物质、生产力等;二是反映属性或形式的范畴,如意识、时间、空间、运动等;三是反映联系或关系的范畴,如对立和统一、有限和无限、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等。第三类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即是说,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或联系的概括和反映。范畴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多年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和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以前未被人们理解和重视的关系为人们所发现、了解,对于反映这些关系的范畴的深入探讨便成为哲学研究的一大课题。绝对与相对便是这样一对为我们所逐渐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间普遍存在的本质关系的哲学范畴。

从自然界来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实了绝对与相对关系的普遍性。例如人们每时每刻生活其中的时间和空间就具有这种关系。在相对论产生以前,人们对于时空的认识拘泥于牛顿的形而上学时空观。在牛顿的力学体系中,时、空被看成是脱离物质的、彼此又相互独立的客观实在。空间就像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空箱子,不论其中是否放置了物体,物体是否在运动,它都一样存在着,不受任何影响;时间就像一条无限的长河,它本身始终均匀地流逝着,也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牛顿时空观的上述基本观点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是相等的。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人们都认为这个观点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绝对时空观的缺陷明显暴露出来。既然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同任何外界事物没有关系,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存在呢?牛顿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求助于上帝了。而且科学也证明了,这种时空观对于大宇宙空间和高速运动的物体都是不适用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以后,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密切相关。例如当物体作高速运动时,就会产生空间的尺缩效应和时间膨胀效应,相对论中两个著名的公式:

就揭示了这一点。说明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是不能分割的。相对论在物理学上引起了一场革命,在哲学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却随着物质存在状态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是相对的,人们对于时空的认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在时空问题上的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在物质世界的有限和无限问题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了绝对与相对的存在。具体无限性是人类认识无限性长期发展的结晶,它说明无限是不能离开有限而存在的,而只能存在于有限之中。在各种具体条件下存在的具体事物,都有一个生成、灭亡的过程,都是有限的,都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相对的。但是,由无数个有限物质发展过程和物质形态建构起来的物质世界,虽然其中经历无数生生灭灭的过程,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却是永恒的无限的,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因而是绝对的。任何事物既是受具体条件制约的有限物体,同时又是可以突破任何条件具有无限转化本性的绝对物质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企图排除这一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二重性矛盾,就会出现错误。近代宇宙学中出现的佯谬(即光学佯谬、引力佯谬、热力学佯谬等)就是企图排除这种矛盾的结果。在物质和对物质结构认识的问题上,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证实了客观的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在近代以前,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比较浮浅,当时人们发现的物质最小单位是原子,就宣布原子等于物质。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人们发现原子可以再分时,就暴露了以前认识的局限性和将物质与物质结构混同的错误。近代自然科学证明:物质是客观存在,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特性都是可变的相对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不能混为一谈。从而科学说明了客观的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使哲学也向前进了一步。现在人们已经发现的物质结构单位不仅有分子、原子,而且还有夸克、轻子等更小的单位,这正证实了物质存在的绝对性和人们对于物质结构认识的相对性。再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运动与运动形式的关系、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等,无一不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从社会领域中看,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莫不如此,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生产关系一旦建立之后,对生产力又有各种影响和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相对的。正确处理了这对矛盾关系,就会一方面努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另一方面也随时注意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基本矛盾的内在机制趋于基本适合。在社会领域中体现了绝对与相关系的还有目标与措施之间的关系,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其条件制约性的关系等等。

在思维领域之中,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之间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就人类思维能力的本性、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社会历史、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有限性的限制,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既然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那么作为认识和思维成果的真理,自然也只能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了。另外,在实践标准问题上也存在着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足以证明绝对和相对普遍性的例子很多,不能也不必一一列举。

总之,绝对与相对以及关系是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是客观事物本来具有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世界辩证法的反映,很显然,把绝对与相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正确认识这对范畴的重要位置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绝对与相对与唯物辩证法其它范畴相比较,具有一般辩证法基本范畴的基本特征。

关于辩证法范畴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界公认的大致有以下几点:1、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客观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反映;2、辩证法范畴都呈对偶性,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都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此三条见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250页)绝对与相对同样具有此基本特征。

第一,从反映的内容和角度看。绝对与相对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这在论证其普遍性时已经举例论证过,证实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把绝对与相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实际上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从反映的角度看,唯物辩证法诸对范畴有着各自特殊的内容,反映不同方面,但都是反映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的本质关系。例如,原因和结果反映的是事物和现象间的引起和被引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反映的是事物发展不同趋势之间的关系;形式和内容反映的是事物的结构和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反映的是事物当前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现象和本质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矛盾的关系;而绝对与相对反映的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不同参考系之中的两种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诸多关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二,从辩证法范畴的外部特征和内部联系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如对立和统一,无限和有限,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偶然性等都具有对偶性,绝对与相对毫无疑问具备这种外部特征。并且,它也像其它范畴那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绝对性指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性亦即无条件性,而相对则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条件制约性亦即有条件性。二者的统一表现在绝对与相对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二者共同存在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从作用上看。绝对与相对与其它范畴一样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人们不断认识并不断深化,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从理论上看,绝对与相对是全面理解哲学及各种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绝对与相对在哲学体系中出现的机率相当大,在唯物论部分,有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对精神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相对性等;在辩证法部分,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绝对性和联系方式的相对性,发展的绝对性和矛盾表现特殊性的相对性,矛盾普遍存在的绝对性和矛盾表现特殊性的相对性,否定之定规律存在的绝对性和否定方式的相对性,事物发展必然性的绝对性和偶然性的相对性等等;在认识论部分,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有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相对性,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的绝对性与创造能力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的相对性等。可以看出,绝对与相对在哲学体系中出现的机率几乎可以与对立统一相比,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绝对与相对及其关系,就不可能圆满地把握哲学理论体系,就有可能造成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上看,绝对与相对是指导正确实践的理论基础。首先,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前提。客观实际本身就是绝对与相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从这两方面的真实关系出发。其次,它是正确处理实践过程中目标和措施的关系,从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中,基本原则和远大目标都是根据客观规律制订出来的,有它的普遍适用性即绝对性,但在执行政策和制定具体措施时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形而上学的错误。再次,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策问题上的绝对发展和相对稳定的关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最后,它对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分析成绩与错误,经验与教训,恰当地评价历史、人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绝对与相对既是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又具有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基本特征,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将其放到重要位置上,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来对待。

标签:;  ;  ;  ;  ;  ;  

绝对对应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_唯物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