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610213)
【摘要】目的:了解64层螺旋CT与MRI应用于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选97例因存在隐匿性骨折,于2015年04月-2017年02月入院确诊患者,以不同诊断方法为依据分组:49例A组施以64层螺旋CT诊断,48例B组施以MRI诊断,分别统计、对比2组临床确诊率。结果:A组检测后,发现隐匿性骨折病例40例(81.63%);B组检测后,发现47例隐匿性骨折病例(97.92%),(P<0.05)。结论:当隐匿性骨折病例接受专业检查时,临床需按照病例实际病情选取适宜的检查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病例行MRI影像诊断,临床效果比64层螺旋CT更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推荐应用。
【关键词】64层螺旋CT;MRI;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
作为临床骨科较常见的一种骨折,隐匿性骨折指的是,临床对患者展开普通的X线摄片过程中,没有发现清晰的骨折显像,但存在骨折。部分隐匿性骨折病例常常会由于X线检查期间,没有发现骨折而保持正常活动,这就会使病例骨折程度明显加重,对日常生活也会造成较大影响[1]。为此,为了解64层螺旋CT与MRI应用于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此次抽选97例因存在隐匿性骨折,于2015年07月-2016年08月入院确诊患者作研究对象,分别施以64层螺旋CT、MRI影像诊断,并对两种方案检查情况深入分析,旨在改进隐匿性骨折专业检查技术,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总结。
1.对象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重点抽选97例因存在隐匿性骨折,于2015年07月-2016年08月入院确诊的患者,24岁-68岁,均值(48±5.48)岁;60例(男性)/37例(女性);损伤因素:53例(54.64%)属车祸伤,16例(16.49%)属坠落伤,10例(10.31%)属摔伤,18例(18.56%)属挤压伤。入选病例于受伤之后两周之内完成各项临床检查。
1.2方法
医务人员对入选的97例病例选取适宜位置进行投照,且图像需充分满足投照的技术规范要求,之后经电脑的终端显示器仔细查看图像,并将影像打印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1A组
对A组49例入选病例行64层螺旋CT诊断:选取Philips Brilliance的64层螺旋CT机,螺距控制在1.1,准直宽度控制在0.6毫米左右,管电压为125千伏,管电流为100毫安,旋转的速度控制在0.5秒右,重建层厚保持于0.5-1.0毫米间,重建间隔控制在0.5-0.6毫米间[2]。首先,取仰卧位,于胸廓持续扫描到肋弓的下缘,且屏气7-10秒完成各部位扫描;其次,经放射科医生仔细浏览MPR的图像,并对其作多方面调整,按照骨结构,仔细调整MPR图像,从而将目标骨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斜面等清晰地显示出来;最后,对关节邻近外伤部位图像也可做相应调整,保证其和关节面处于垂直状态。
1.2.2B组
对B组48例入选病例行MRI影像诊断:选取Siemens的超导成像仪,其SE序列包括:T1WI、T2WI,其中,T1WI扫描参数分别是TR600ms、TE20ms;T2WI的扫描参数分别包括:TR200ms、TE90ms。医务人员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直接扫描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保持1毫米左右,层厚控制在3.5-5.0毫米左右。
1.3观察指标
医务人员对2组入选病例临床诊断情况仔细观察,发现多层螺旋CT的任意一个图像清晰显示:骨皮质(骨小梁)中断,即将其确诊为骨折;T1WI、T2WI显示出不规则的线状低信号带,T2WI的低信号四周能清楚地看出高信号的水肿区,且骨折、出血、骨髓水肿于T1WI显像成低信号四周呈斑点状的高信号,而T2WI仅呈高信号,即满足MRI临床确诊标准。
1.4数据处理
选SPSS22.0软件对临床数据做专业统计,61例隐匿性骨折病例检出结果以“( ±s)”表示,经客观比较2种技术上述统计结果,若结果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结果显示,A组施以64层螺旋CT检查后,发现确诊患者40例(81.63%),B组施以MRI影像诊断后,发现确诊患者47例(97.92%)),组间比对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隐匿性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临床表现在外伤部位严重疼痛、咳嗽或是呼吸时候疼痛严重,局部出现压痛,个别患者有骨擦感,临床出现胸闷及咯血等相关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临床以往对患者行普通CT检查,此种方法的扫描速度较快,且范围较广,可以将患者骨折位置、形态较好地显现出来,且准确判断出骨折类型,但对隐匿性骨折诊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3]。而64层螺旋CT诊断技术的运用,可于5-10秒内就完成扫描,而后经轴位扫描收集三维数据,对其行MP。MPR可较清晰地将骨折旋转、来源等显示出来,全方位评估病例创伤范围、程度,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临床确诊率很高。MRI影像检查可对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等角度成像,对机体各组织分辨率很高,如关节软骨、骨小梁、组织水肿等,其临床诊断隐匿性骨折病例的确诊率非常高。
此次以97例隐匿性骨折确诊病例作对象,分别施64层螺旋CT影像技术、MRI诊断后,分别发现确诊病例40例(81.63%)、47例(97.92%))(P<0.05)。可见,MRI诊断技术在隐匿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比CT影像技术更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前医务人员需仔细了解患者实际病情、临床表现,而后经初步预判选取与病例适合的临床检查技术。综上所述,对于临床出现隐匿性骨折的患者,专业检查工作中,MRI诊断准确率比64层螺旋CT影像技术检出率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推荐。
【参考文献】
[1]闵朋,戴冀斌.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5):601-602.
[2]韩云学,徐方元.多层螺旋 CT 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16-318.
[3]刘坚,蔡青蓉,徐良洲,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腕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1):67-69.
论文作者:姚鑫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性骨折论文; 螺旋论文; 病例论文; 患者论文; 影像论文; 技术论文; 冠状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