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地球科学哲学委员会的若干政策建议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地球科学哲学委员会的若干政策建议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学论文,辩证法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于1998年9月23—25 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七届学术会议。地矿、土地、海洋、气象、环境灾害、水利以及哲学界的110 多位专家学者就“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而富于探索性的研讨交流,著名学者王鸿桢院士、凃光炽院士、何祚庥院士、陈毓川院士等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几条政策建议,提请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方面参考。

1 确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国策已经确立,在资源中已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但由于各类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资源系统。从我国的国情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我们还需要确立比较全面的资源国策,即要把“珍惜节约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土地管理、耕地保护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制度,而且对各种资源都应该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与管理制度。

代表们认为,在“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发展是关键。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未来追求的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的发展,其它问题无从谈起。但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发展,是实现代际公平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三个根本要素。在这三者中,人口是核心,离开了人口这个核心,就无需讨论发展是否可持续。人口问题既有控制增长与消灭贫困的问题,又有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人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能力问题。但对人口问题的处理,又依赖于资源、环境的条件。相对于人类而言,资源是家底,环境是家园。而且由于人口规模及其生活质量的限度和生存空间的展布,归根结底取决于资源的承载力与分布;环境是人类生态与发展的条件,环境问题也根源于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及自然变异的状况,因而在“人口—环境—资源”的大系统中,资源则处在基础的地位。目前对于资源的基础地位认识是不足的,离开资源基础,就很难把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解决好。这一点应当引起广泛的注意。否则难于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必须注意到资源的社会行为模式是随人类追求的目标而改变的。以前,资源被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取用物”,人类以财富的“增长”为目的,资源的社会行为模式主要是“开发利用”。而二战以后人们发现结构性资源短缺甚至会造成经济危机(如石油危机),人类追求的目标调整为“发展”(即在财富增长的同时强调结构调整),资源的社会行为模式则突出了“资源配置”(并相应突出了市场机制的意义)。现在,人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求在存在全面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因此,对资源加以“节约保护和更新建设”就成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资源行为规范。处理好“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节约自然资源应同实行计划生育和搞好环境保护一样并列为基本国策加以贯彻实施。

2 必须坚持国家统一管理资源的原则

资源环境的系统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点体系中最核心的观点。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环境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种资源环境子系统和其它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维护好相应的环境。树立了系统观,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资源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以科学知识为指导,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排列组合矩阵中的子系统,并使之达到动态平衡;系统地进行资源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系统地进行资源环境管理的体制建设;系统地推进资源环境合理开发与科技进步。

从资源环境的系统观点来看,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部门分割、多块分割的状态,在资源环境的体制、法制、机制上采取综合举措以改变其管理。就资源管理而言,必须坚持将资源管理职能从依附于产业的分裂状况中独立出来,形成统一的职能。当前,要转变观念,利用市场,因地制宜,改造成百上千个小系统。尽管各种小系统都为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其自成体系,偏重短期局部利益、互设壁垒阻碍流通的现象,严重地阻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有时候局部小系统功能发挥得越好,对整体大系统产生的负作用就越多。为此,理当顺势进行必要的改造。

要科学分析,依靠法制,宏观调控,逐步建立一个大系统。这次机构改革,从土地到矿产,从陆地到海洋,把各种主要资源统一管理起来,组建国土资源部,这种改革方向应当坚持下去。对全国各类自然资源、各地各部门的资源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要扬长避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在力争战略性主体资源自给的同时,通过科学的动态分析,建立系统性能良好的资源管理机构,并以法制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保持各类资源的动态平衡。

3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合理调整资源利用结构

我们在资源上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当前资源“开源”工作受到严重削弱,如资源地质勘探能力持续下滑的势头必须扭转。现在已对近期矿产供应带来一定被动,对未来的影响将会更大。依赖于现在的研究调查工作,2010年以后多半矿产无资源条件保证。例如,按现在的规划将来需要20亿标煤作为能源支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开源一方面是充分挖掘老的矿产资源基地的找矿潜力,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资源基地,面向海洋和西部地区,在新地区、新领域、与新深度新高度上拓展资源来源,特别是加强资源勘查、资源建设(如植树造林、土地整理开发等);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国外资源。从系统观的角度看,我们要审时度势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利用全球巨系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力求把握世界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这个非平衡态复杂巨系统的特点,正确地选准方位角度,不失时机地建立全球资源供给系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开发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利用国外资源又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到国际市场去进口国外的产品,二是要到外国去合作勘查开发资源,特别是对周边友好邻邦中的资源大国,如蒙古、东南亚开展互惠合作,是可能调剂一些我国的余缺的。

注意合理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尤其是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发展水电与核电。在降减煤炭在能源构成中比例的同时,要大力推广使用清洁煤技术,把洗煤率从15%提高到国际上60—80%的水平,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力度,加强水合天然气及新能源的技术攻关。建立健全资源储备特别是石油资源战略储备制度,注意安排好资源储备。

4 建立健全兼顾灾害、资源、 环境的统一共用的地球科学信息采、集、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对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预防和治理灾害的能力

今年长江等流域的特大水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仅对长江,而且对黄河等各条大江大河都要加强全流域性的灾害预防与治理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关键要把大陆上空与太空风云变化,与海洋变化因素综合加以分析研究,要把近几十年、上百年的气象气候历史,与时间尺度可能是百万年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研究。预测自然灾害要求对现代大洋变动、全球变化、地幔放气、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等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都要求作系统的研究。如果能把气象学科、海洋学科、水文学科、环境科学、工程地质学科能够更好地综合起来,把卫星遥感遥测技术、地面环境地质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地震监测等各种实地观测技术及室内分析数据处理技术较全面地结合起来,将会极大地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就可能建立一个灾害预警、预防和治理的决策支持体系。这对于提高人类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副总统戈尔倡导的“数字地球”设想,正在各国引起反响,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从资源的系统观来分析,着眼于上、中、下游和东、中、西部的统筹考虑,就必须把治水与治土,治土与治山综合部署,必须把产业关联与产业升级作为灾后重建调整布局的出发点,真正使中央提出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方针落实好。大搞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要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建设绿色长廓,继续推进三北和沿海防护林带的建设,对不适当的毁林垦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对围湖造田的要有规划地退田还湖,要建设蓄泄洪功能兼备的工程。做好矿业开发过程中的土地复垦和废石、废气、废水的处理工作,切实搞好环境保护。

许多专家着重指出,灾害的发生具有群发性、周期性(律性)、地域性、互补性的规律。我国黄河已经断流多年,黄河流域久旱不雨,久涝必有大旱、久旱常有大涝,一灾引起多灾,祸不单行。因此,专家们提出要特别警惕黄河发生大洪灾的可能性,及早防预,采取措施。

5 科学地规划科学,大力拓展地球科学的社会功能, 推进地球科学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地球科学经历了从古代文明的萌芽期到近代科学的发展,她包括的学科越来越多,分科越来越细。从本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大洋考察与深海调查,人造卫星、宇宙探测等手段和地球物理,环球气象等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特别是人类对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使地学进入向一个新阶段转变的时期。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在地学中,地球的概念经历着由无机地球,到生物地球再到现在人类地球的发展;地学思维由分析性思维向协调性、综合性思维转化;从专项技术分科发展向复合技术系统发展;从把地质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转变为把人类活动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主题;从由认识找寻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地震、海洋、气象等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转向把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维护资源能力为主要目的;从一般的地球系统科学转向包括人类圈在内的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从局部地研究认识自然到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描述解释地球到规划地球;支配地学研究的社会观念从福利伦理向绿色伦理转变;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地学延伸到决策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地学。

我们必须重视这种转变,地学本身也要在科学规划之下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发展,依靠思维方式的变革来促进发展,依靠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格局的调整和拉动来促进发展。我们寄希望于尽早实现地学发展的新转变,使之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球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全面的基础性支持保障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应当保障资源永续利用的能力;第二,应当促进和指导人类社会保持良好的生态和环境;第三,应当提高人类预测、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的损失,减缓灾害的威胁;第四,应当为国土开发整治、区域社会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进行谋划,提供基础信息、咨询与指导;第五,为资源环境等学科的发展渗透与综合,提供基础科学技术与智力的支持。

6 坚持广泛开展资源环境现代观念与国情国策教育, 把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大力加强资源环境高新科技工作

我们正面对和迎接着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时代。世界经济处于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世界面临的资源危机威胁这种过渡,从而危及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期,人类将不断开拓新的技术能力来解决资源供应与保护环境,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正确地推进社会进步维持人类生存能力与生活质量,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课题,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当学习掌握的必要知识内容,是应在全面树立共识之下应当采取的共同行动。

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其中有许多是不可再生和耗竭性的。然而,资源系统是开放的,而且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也是无限的。因此,资源又具有无限的特点,我们既不能片面地持有限性的看法而抱着悲观论观点,也不能片面地持无限性的看法而盲目乐观。只有努力地把人类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人类自觉地节约资源,通过科技进步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并始终注意到利用资源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对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持切合实际的乐观主义态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说18世纪工业革命中,人类由于能源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利用煤这种“石头”,由于材料需求开始大规模利用铁这种“石头”,而逐渐将其消耗为短缺资源,又反过来受制于这种资源的话,那我们目前面临的知识经济中的高技术所开发的资源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无用的石头——铀被用来产生巨大的核裂变能,其商用期比预测大大提前,目前成为世界上第4大资源。 信息技术革命中计算机的核心——硅片用的也是“石头,尽管计算机主要是开发人力资源,但也不失为用高技术开发原有低价值自然资源使其千万倍升值的一个典型事例;生物技术革命中生物工程用的是和其用量相比无尽的基因;新能源革命中受控热核聚变用的是和其用量相比无尽的海水。近来学术界正关注着在海底一定深度和冻土带蕴藏着大量的水合天然气,其资源量将大于已知全部化石燃料资源量的总和,正在寻找其适宜的开发技术使之进入工业生产领域。如果这种新工艺技术取得突破,那么这种清洁能源会造福于人类,将会对日益昂贵、污染环境的传统能源进行必要的替代。因此,不从新技术革命的观点来分析未来发展的资源保证,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通过采用高技术合理、综合、科学、高效地利用传统资源,也可以使之用量相对减少。我们要注意当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各种重要的高新技术对资源前景的开拓与利用方式的变革。

标签:;  ;  ;  ;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地球科学哲学委员会的若干政策建议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