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时期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而它的实在内容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是基础,它的状况如何,既制约着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精神文明的性质,又制约着科学教育文化方面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态势。现在以及未来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所要发展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从理论上弄清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以及两个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市场经济不仅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杠杆,而且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器;要使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

商品经济特别是它的高级形态市场经济,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被我国15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对此也已获得共识,兹不赘述。至于它能否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尚有分歧。

从现象上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必然伴随着精神文明的倒退与滑坡,特别是思想道德、价值观方面的滑坡。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相当明显的滑坡现象。但我们认为“滑坡必然论”不能成立。

其一,“滑坡”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优胜劣败规律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产物。(1)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宏观调控的,以严格的法制和经济法规为规范的经济,它从根本上排斥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滑坡现象的存在。当前这种现象之所以表现得相当突出,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法规、市场竞争规则还很不完备。虽然已出台了许多法规,但由于执法队伍素质低,对执法队伍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备,致使产生了不少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甚至滥用权力等腐败现象。这才是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上止的根本原因。(2)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优取胜的经济。当前所以会出现一批依靠投机倒把、贩卖伪劣商品以及坑蒙拐骗、钱权交易而发迹的暴发户,是因为现行的法制不完备、市场发育不充分,优胜劣败规律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低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一旦排除,“优败劣胜”这种反常现象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3)发育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优胜劣败、平等竞争为特征的经济,诚实的经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提高自身形象的经济。企业家倘若不努力自我完善和发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旦配套地建立起来,优胜劣败的规律就会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已成为大款的企业家也不得不把钱用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上面,因而腐败现象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4)发育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公平、自由交易、讲优质服务的经济运行机制,因而也是一种从利他出发达到利己目的、把利他与利己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欺蒙拐骗,以次充优,以假冒真、损人利己,不讲信誉,在市场经济发育的条件下是一种自杀的行为。

市场经济对科学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优胜劣败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水平高低之争,是人才素质优劣之争,而基础在教育。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没有高新尖的科学技术,就没有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因而就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打败仗。市场经济愈发达,市场竞争愈公开、公正和平等,科技与人才对竞争的作用愈大、愈重要。这种客观必然性,迫使企业家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得不采取以智取胜、以科技取胜的战略方针,不得不重视发展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后天的效益”的道理,已成为许多家长和干部的共识。

双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市场经济并非必然是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相反,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经济,它只有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与治安环境良好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愈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其二,近1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少地区与部门所以会出现滑坡的现象,与其说同发展市场经济有关,不如说它与全国实际上存在着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关系更大。这已获得共识,兹不赘。至于为何出现一手软的现象,放在下文展开论述。

二、市场经济虽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机,能够有力地促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但它对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也有负效应的一面。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要重视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否则,不仅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也不利于市场经济本身持久、稳定、健康的发展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样,不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它虽然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在现在的及未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要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思想道德方面的精神文明,决不会如影随形地跟着物质文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结出两个文明双丰收的硕果。

精神文明之所以必须重在建设,还在于市场经济尽管从总的方面看对精神文明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是荡涤封建思想和制度最有力的武器,但它对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建设,却是一个冲击。因为:

其一,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主体、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直接动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容易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一些急于发财致富又不愿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就会去投机倒把,去偷,去抢。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起始阶段,特别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

其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换或买卖,是在市场上进行的,买方与卖方都远离商品生产的现场。这就给一些唯利是图、不管他人利益的奸商以可乘之机,这些利欲熏心的人,就会到市场上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优,以假冒真,谋取暴利。有些人甚至会菌集在一起,结成黑社会势力,大搞敲诈勒索甚至杀人越货的勾当。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又要辅之以适时适度的严打。

其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在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夹杂带进一些文化垃圾。因此,在广大开放的过程中,仍需坚持有所引进,有所抵制的方针和经常开展打黄扫丑活动。

其四,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利益主体的经济。一些企业为谋取最大的利润或经济效益,往往不惜以牺牲生态效益、资源效益为代价,不愿搞“三废”处理,从而破坏了生态和环境卫生文明。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要加强生态立法,环境立法,依法搞好环境文明建设。

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就要以倡导符合这种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长点

我们在厦门特区搞调查研究时发现,厦门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厦门市委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精心提炼出下述“十字”精神:“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奉献”并把这“十字”精神大力加以倡导,作为厦门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生长点。由于这“十字”精神既反映了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如“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就反映了这种要求),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如“奉献”),这完全符合厦门正在大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最主要的客观实际,因而能够获得厦门市多数干部和群众的认同。以此为基础开展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四、要切实加强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两个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观点

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一贯强调两个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除少数先进地区和单位之外,至今全国在实际上仍存在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干部,对于两个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高度与深度。

1、两个文明紧密相联,统一在生产力这个实体上。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没有使用两个文明的术语,与有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提法。我们今天所说的两个文明,相当于马克思当年所说的两种生产。马克思所说的“文明”的实在内容,同严格意义上的生产或生产力即改造、优化、保护自然的能力相通。因此,马克思论著中有时也在同一含义上交替使用“文明”与“生产”这两个术语。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曾间接地表述了两种生产的统一体是生产力的观点。例如他曾明确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参见《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173页)。而所谓精神生产力,主要是指人们生产精神产品如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管理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包括培育意志力、判断力、决策力、协同力、组织力、应变力,处理筛选经济、科技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开拓、进取、竞争意识和选择价值观的能力等等。离开了这些精神生产力,也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力。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化,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灵魂。没有打上精神印记的物质,就不能叫做物质文明。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此,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枯荣与共的关系。没有物质文明,也就没有精神文明;反之亦然。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即使在短期内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最终还是会滑下来的。一些同志对待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在于他们不懂或没有真正弄懂上述道理。

2、两个文明建设的能动主体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道理、有纪律的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从这个角度看,两个文明统一的基础是“四有”新人。没有“四有”新人,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因此,即使从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的角度看,也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今天所以要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就在于这种体制最能调动人们劳动生产的创造积极性,最能解放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3、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突破生产力的理论误区,即摒弃至今仍把生产力等同于物质生产力、物质文明的非马克思观点。人们片面地把生产力归结为物质生产力,又根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条原理,推导出最主要的任务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结论。这种错误认识,是产生一手硬一手软的深层思想根源。其实,邓小平同志并没有把生产力等同于物质文明。譬如,他多次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并且强调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现代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都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但邓小平同志把它们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可见,邓小平并没有把生产力等同于物质生产力,也没有把两个文明截然分开。

4、要加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必须从理论上认识到:现代生产力(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生产(物质文明)随着精神生产(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在19世纪五十年代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马恩全集》第1卷第270页)。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巨大,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提法,提出了“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论点。(《马恩全集》第23卷第664页)上文援引的邓小平的那段论述,则进一步明确了现代生产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精神生产决定物质生产。实践也证明了这是一条规律。现在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而都重视发展科技。但许多同志不承认,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其作用并不亚于科技。譬如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就远远超过几千项的科学技术发明。又如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够获得相对稳定快速的发展,靠的主要是凯恩斯主义以及现代的管理学、劳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等。

社会科学是制定生产发展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理论基础。决策上一旦发生失误,纵有高新尖科学技术,也不可能使生产获得稳定快速的发展。不重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是要受惩罚的。这一点我们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是到了重视的时候了。

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只有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能真正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说,“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好在共建”,其哲学依据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就是作为这个原理的具体化和应用的群体观点和群众路线。

6、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配套的规章制度,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保证。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点,即认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比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但规章制度要能真正起规范作用,又必须发动群众参与制定。否则,就会失去群众支持而成为一纸空文。

7、机构设置到位,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保证。所谓机构设置到位,是指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选派得力的、有威信的干部,组成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文明建设规划,指导、协调、组织、检查、调研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没有这一条,只提齐抓共管,就会变成都不抓、都不管;纵有好的创建规划和规章制度,也会流于形式。

8、正确舆论引导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四有”新人。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在发育、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还没有使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条件下,向广大青少年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很难,而向他们传播西方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则很容易。现在的舆论传媒,覆盖面广,感染力强。在舆论导向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我们对这些传媒失控,让它们肆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美化西方的腐朽文化,不要几个月,我们多年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就会功亏一篑。因此,用正确舆论占领影视、广电、书刊传媒,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我们要搞好精神建设,最重要的有四条,一是用科学理论主要是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二是用正确舆论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引导人;三是用高尚情操陶冶人;四是用优秀作品感染人。此外,还要辅之以经常性的扫黄打丑。

总之,加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途径;理论认识到位是前提;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设置到位是保证;群众积极参与是基础;党政干部模范带动是关键(这条正是本文正文中没有提到,是因为大家都已认识到);正确舆论导向是根本。

(本文系《新时期加强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课题组调研报告的稿系,课题指导何少川;福建省委副书记;执笔李鸿烈:福建社科院)

标签:;  ;  ;  ;  ;  ;  ;  

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