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促进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新世纪《义务教育教科书#183;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修订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上册论文,义务教育论文,教科书论文,四年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共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5个单元,分别是“认识更大的数”“乘法”“运算律”“除法”和“生活中的负数”;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的是“线与角”和“方向与位置”2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的是“可能性”;在“数学好玩”里安排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滴水实验”,还有“编码”和“数图形的学问”2个专题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一、本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本册教科书贯彻了整套教材的编写特点,精心设计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取得一致,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趣味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注重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回顾;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充分体现了本套教科书的特点.除此之外,本册教科书在问题串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展开等方面加大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力度,促进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一)重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运算律”单元,内容呈现和问题串的设计均体现了探究学习活动的程序,即按照“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一应用规律”的结构来编写,使学生在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如,第三单元中“有趣的算式”,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发现、类比的探究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到这些数学方法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再如,“数学好玩”中的“数图形的学问”,问题串的设计蕴含着探究学习的路径,让学生把一些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领域,再以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 (三)重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本册教科书在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力争实现在探究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让学生直接探索大数的读法和大小比较的方法,自己想办法得到一组垂线和平行线,自己探索角的量法和画法,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越开放,探究学习的程度水平就越高. (四)重视在探究学习中优化三种教学组织形式 本册教科书力争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大大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机会.如,“你能写出……”“你能读出……”“你能想办法得到……”“自己尝试……”“你有什么好办法……”“你能算吗……”等等,意在关注学生的个别学习;还有“与同伴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好办法”“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吗”“与同伴说说要注意什么”“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意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本册教科书以“情境+问题串”的基本叙述方式展开,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分享、师生互动的学习特点,切实改善教学方式. 二、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变化及理由 (一)单元调整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变化 1.本套教科书更加注重运算的意义、算法多样化和将运算与解决问题的编排有机结合,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避免难点集中,对原来“乘法”“除法”两个容量比较大的单元进行拆分,将从“乘法”单元中拆分出来的探索规律(二)(5个运算律的意义及应用)和从“除法”单元拆分出来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中括号合在一起,独立设置为“运算律”单元. 进行拆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大数估计的探索过程,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定商一试商一调商的过程,经历商不变规律、常见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经历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竖式笔算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运算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提高运算能力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活动经验. 2.本套教科书对于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教师比较陌生的内容重新梳理,进行了整合设计、整体分布.其一,在一个学期只学习其中的某一个内容,线索更加清晰;其二,设计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等活动,注重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将原来的“图形的变换”单元拆分并后移,其中“图形的平移”内容移到五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移到六年级下册.又如,将原来的“图形与位置”中“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内容移到五年级下册,保留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且“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是整合了原来二年级上册和下册中关于“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的内容,并设置为“方向与位置”单元.这个单元,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经历描述简单路线图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经历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位置的抽象过程,积累确定位置的空间经验. 3.本册教科书为了体现“重统计”的理念,重新梳理了统计与概率内容,在第二学段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分散在不同学期.将原四年级上册中的“统计”单元后移到四年级下册;本册整合了原来的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下册中关于感受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增设了“可能性”单元,这也是概率教学的起始课.通过投掷硬币实验、观察生活现象和摸球游戏等多种途径,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随机现象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为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掌握和基本运算能力的形成,根据实验区教师反映的某些课容量偏大的问题,对一些内容课的节数进行了调整 1.在“认识更大的数”第一节课中的“数一数”容量比较大,本册教科书把“十进制数位顺序表”的内容拆分出来,增加一节课——“认识更大的数”.本节课结合实际背景,进一步体会大数的现实意义和认识大数的必要性;结合计数器,运用迁移的方法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完成整数数位顺序表的拓展,把数的范围从个级数扩大到万级数和亿级数,再认识比“十万”大的数.这样调整,不仅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更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因为数位顺序表是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抓手),也为后续学习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大数的改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线与角”单元的“角的度量”和“画角”两节课中,由于第一节包括认识度量单位和量角两个内容,容量比较大,本册教科书对其内容进行了重新分配.第一节“角的度量(一)”只学习角的度量单位和几个特殊角的度数,把量角内容分解出来与第二节的画角合并为“角的度量(二)”.这样做,一是使学生通过操作,自主发现选择不同工具、不同单位去度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更好地体会角的度量单位的意义;二是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度量单位产生的过程中体会度量方法的本质,形成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为第二节探索、发现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奠定基础. 3.“除法”单元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是学习的难点,本册教科书对此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的调整,由原来的3节课增加到6节课,将除法计算的学习分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探索定商”“除数是一般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试商”“除数是一般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调商”3部分,每部分都是按照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2节课3页的结构编排的.第一节注重对方法的探索,理解计算道理,避免机械的运算;第二节更关注步骤与程序,有助于形成竖式笔算的基本技能,从而提升运算能力. (三)为使情境更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积累数学思考的活动经验,针对一些内容重新设计了问题串,优化了问题情境 1.第一单元的“认识近似数”,选取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现实情境.阅兵式报道中的一段文字,包含准确数和近似数,数据丰富、真实,便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近似数的必要性.由此设计的3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促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材在问题1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后,在问题2中增加了数线的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且问题3也是通过数线帮助学生探索与发现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 2.在“数学好玩”中,为“编码”和“数图形的学问”分别创设了“帮助探长破案”和“鼹鼠钻洞”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破案推理”素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编码在现实的侦破案情过程中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探长破案”可以说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的有趣的学习素材,能很好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样,“鼹鼠钻洞”这个有趣的动画情境,可以看作是数一数有几条线段问题的生活原型,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有助于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方式进行问题串的设计,展开具体的学习内容. 本套教材针对原来的一些情境和问题进行了优化,基本上都围绕核心内容和关键点设计系列的问题,形成相互关联的问题串,体现学习的基本思考过程,便于教与学,启迪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更好地彰显本套教材“情境+问题串”的编写特色. (四)为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头至尾”思考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对“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做了重新设计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滴水实验”活动,按照本套教材第二学段的总体编写思路,更重视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滴水实验”共设计了5个活动:(1)“提出任务”——观察滴水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明确活动任务.(2)“设计方案”——讨论实验思路,确定实验步骤,形成实验方案.(3)“动手实验”——小组分工合作,经历实验过程,得出实验数据.(4)“交流反思”——交流分享数据,借助经验描述,反思浪费现象.(5)“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提升改进.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5个活动,用2节课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解释数据——自我评价”的探究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从头至尾”思考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读懂和使用好本册教科书中的问题串 “情境+问题串”是本套教科书的编写特色,它将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实现了统一.所以读懂和使用好问题串是用好本册教科书的关键. 建议用“五读”的方式来理解问题串:一是课前独立试读,先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独立读情境和问题串;二是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细读,把独立思考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指导进行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多少;三是同伴交流互读,在集体备课中积极与同事互相交流与探讨,特别是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挖掘知识的本质,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具体方法;四是课堂师生共读,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学而导,因材施教;五是课后反思重读,把每节课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的成与败记录下来,追根溯源,逐步把握问题串编写的思路与脉络,提升解读教材的能力. 建议明晰“三种情形”而灵活使用问题串.年轻教师可能按照问题串的顺序,逐个地把问题直接呈现出来,在交流互动中通过点拨和讲解,回到教科书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例子),教学比较封闭,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课前会根据问题串充分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与方法给一些提示或引导,使学生基本上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启发性更强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更高一些;一些骨干教师,由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更强的教学智慧,能够较好地解读教材、学生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会更开放一些,可能把问题串进行整合,提出一个更开放的大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然后在交流互动中,通过点拨、追问、理答等手段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教师应在理解问题串的基础上,把由问题串展开的教材内容能够逐步变成学材,有效使用问题串,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 (二)如何进行“从结绳计数说起”的数学史的教学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最美妙的发明.用10个符号就可以表示所有的自然数,每个数字不但有绝对的值,还有位置的值,这就是它的简洁与美妙之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进位制和位值制的价值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但没有从数的发展史的角度去体会.因此教科书分三部分,从计数和符号两个层面来介绍计数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受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时,除了进行阅读数学史的学习外,建议“做”一些数学史.如教学第二幅图时,引导学生首先仿写古埃及象形数字,除了仿写教科书上的几个数外,再试着写一写45、99、678等,在仿写中体会用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写数,只有“十进”关系,不考虑“位置”,用这种计数方法表示数特别麻烦.然后仿写用玛雅数字的计数方法表示数,重点让学生体会“二十进位制”.最后仿写或用小棒学具摆一摆我国的算筹数码计数,并和上面的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我国的算筹数码计数方法不仅有“十进位”,更重要的是有“位值”想法,所以计数简单明了,经历对数学思想的体悟过程. (三)在“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内容编排结构变化较大,5个运算律内容呈现的基本方式一致,即观察发现——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问题串设计重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建议充分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师生互动),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问题1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仿写算式、发现问题,所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特点,直觉感知算式的变化规律,初步发现问题;再通过仿写举例,验证与自己的发现是否吻合,让每个学生亲历再发现问题和初步提出问题的过程.问题2是举出事例、说明解释、确认发现.这个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能够结合事例,通过图示(方块图、线段图、点子图等),直观地解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或全班交流中再次确认发现的问题,为归纳一般性的规律(提出问题)奠定基础.问题3是用字母表示规律、提出问题,也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写出发现的规律,这是一个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表达的过程,完成由几个特例的共性特点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简练清晰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感悟归纳推理的魅力.三个问题的学习,建议都要先进行个别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分享个性化的算式与实例,充分经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关于简便运算的目标要求 本教材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但这不是运算律的全部.运算律既是算理,也是运算的本质(算式的等值变形),是运算的通法通则,适用于整数、小数和分数.所以运算律教学的目标是:运用运算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运算意义的认识,感受算法的多样化,逐步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要注意把握好目标要求:一是本单元编排的简便运算题目,大都符合运算律字母表示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不需要多次的等值变形,可以直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同时要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简便运算意识,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思考题中编写了一些变式和拓展的简算内容,以便进一步提升学有余力学生的运算能力.对全体学生来说,这样编排可以降低简便运算的难度,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计算的自信心. (五)综合与实践的“滴水实验”教学要注意什么 第二学段的综合与实践重在通过“活动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从头至尾”思考问题.为突出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学习任务的开放性很强,一般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因此应先“下水”,像学生那样把5个环节做一遍,亲历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针对某些环节找几个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以便很好地了解学生,做好预设;二是要求学生经历“从头至尾”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充分交流,所以每个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可把两节课连着安排,根据教学进度,弹性使用教学时间,因学而定,力争使每个环节更完整,教学效果会更好;三是课前要准备好学具,如矿泉水瓶、带有刻度的容器、一次性杯子等,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有条件的可直接用水漏头做实验. 【编辑手记】2014年9月,各年级新修订的教材都已投入使用.限于篇幅原因,本刊只转载了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的修订介绍,《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对主流版本各年级教材修订情况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教师可以参考相关文章中的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的修订情况.促进探究学习目标的全面实现--新世纪义务教育四年级教材#183;数学(北京师范大学版)修订版_数学论文
促进探究学习目标的全面实现--新世纪义务教育四年级教材#183;数学(北京师范大学版)修订版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