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183;布莱克的灵视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威廉论文,布莱克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所见皆为灵视,肉体感官的感知倏忽即逝,存在于想象中的才为永久。
莱辛:《拉奥孔》〔1〕
如果说布莱克首先对18世纪西方美学思潮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发起凌历的攻击,又以比华滋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早10年发表的诗作《没有自然宗教》和《一切宗教皆为一体》宣告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临降,并不是言过其实。〔2〕布莱克关于想象(imagination)或“灵视”(vision)的理论,是他的美学、宗教和神话世界的核心,也是其诗歌创作的原动力。他之所以被后人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因为他把想象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推置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没有自然宗教》和《一切宗教皆为一体》中,布莱克宣称:诗的或曰创造的才赋——想象——是创世前永恒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生命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因此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滥觞和生命力。不难看出,想象在布莱克那里已经超出凭借感性形象和知觉材料创造新形象这一心理过程中的意义。想象把布莱克的诗学、神话和宗教溶为一体。他说:想象即“真实的人”(《一切宗教皆一为体》,16页),“万物皆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耶路撒冷》,570 页)。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想象。布莱克强调想象在艺术创作乃至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但把它附归于人的创造力,甚至认为它是神性赖以存在的本质。他认为想象创造了人体以及一切事物的形式。这里,想象又与布莱克宗教中的上帝合而为一。布莱克“把诗的或创造的能力与预言的力量(能常出现于宗教的语境里)等同视之,即那种洞察事物的真实生命、洞察他人的目力所不能企及的时间维度中的事物,谛视永恒先知的能力,即像上帝瞩望其脑海里存在的万物一样的能力。 ”〔3〕这种包罗万象、洞察一切的力量,这种诗的和预言的能力,就是布莱克所谓的想象力。它可以瞻望现实客观世界的时空界线以外的事物。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布莱克称之为“灵视”。布莱克把想象与“哲理的和实验的”能力对立起来(《没有自然宗教》,13页),即与理性和抽象的能力对立起来。理性仅是“代表生物并与之混为一谈因而成为死亡世界中生物的幽灵的那种心理抽象概念。”〔4 〕理性是剥夺人的自由、毁灭人的想象的恶力量,理性只能把人禁锢在其肉体感观里面,看不到这一物质世界之外的世界。人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对于布莱克来说,完全是一种受难。这是因为创世和人的堕落所导致的永恒的受难。人性决定了人要追求幸福和欢乐,要回归永生,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只有通过想象。所以,布莱克关于想象的观念,本质上是基于他的悲剧意识。〔5〕
从布莱克的想象说,可以清楚地溯出柏拉图理念说的袭承关系。布莱克认为存在着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世界,“万物存在于这个永恒的世界而与基督教的创世丝毫无关”(《最后审判之景象》,1027页)。而这个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其中由“想象的意象”或“形式”构成万物之本。这个物质世界的事物,只不过是想象的意象的衍生品,虽有生有死,但其形式却是永恒的,永远存在于想象之中:“凡能被创造的,都能被消灭:形式不能,橡树被斧头砍倒,绵羊被利刃杀死,但他们的形式永存”(《弥尔顿》339页)。想象使他们再生。 象柏拉图一样,布莱克把世界上的万物看作是永恒形式的“影子”,是想象的意象的复制品。但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完全超越了人性的神性世界,完全不被人所感知、所认识的。而布莱克的“形式”却绝对地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甚至神也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在你的胸中,你藏着天、藏着地,以及你一切所见;尽管他的出现在外部,但都存在于你的想象,这个有生有死的世界,只不过是想象的影子”(《耶路撒冷》,574 页)。
既然想象完全属于人,属于人的大脑,那么,想象就无可非议地与感知联系在一起,但是布莱克的感知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推崇的感知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对经验主义者来说,感知离不开人的感官和外部世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从而产生了认识。布莱克首先摒弃了经验主义者关于人的感知可以分为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嗅觉感知的观念,认为人的感知要远远超过感官所及(《没有自然宗教》,9页)。 布莱克并非否认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而是要探索超出感官感知的感知能力,即想象的能力。布莱克用了一个特殊的词来说明这种感知:“灵视”。《天堂与地狱结婚》描绘了先知以赛亚与布莱克的对话,以赛亚告诉布莱克他见上帝的情景,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布莱克的感知或灵视世界之一斑:
先知以赛亚和以西结与我共餐,我问他们何以竞敢声称上帝曾同他们讲话,当时他们是否想到会有误解,从而构成冒名欺诈。
以赛亚答道:“在有限的肉体感觉意义上,我没有看见上帝,也没有听到上帝的声音,但我的感官发现万物中皆蕴藏着无限,我当即确信,而且现在仍然确信,那坦诚的愤怒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我不在乎有什么结果,只是写了出来。”
然后我又问:“难道坚定的信念认为事物是这样,就会是这样吗?”
他回答:“所有的诗人相信是这样的,在想象的时代,这种坚定的信念移山倒海……”
(85—86页)
这就是布莱克的“灵视”。不难看出,布莱克的灵视世界,不无中世纪基督教“幻象”的影响。基督教尤其强调置根于《旧约》故事中上帝显灵的幻象,如摩西在燃烧的树丛中看到上帝,圣保罗对将要降临的幸福的幻想:“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哥林多前书》,13章,12句)。圣托玛斯把这种现象称为“智性幻象”。〔6〕这种纯心理的意象不只是再创造, 而完全是创造力的结果,这种创造力超越了感官经验,也超出了一般的心理想象的范围。圣维克多也曾对这种幻象有过描述,可视为对布莱克描述的以赛亚看见上帝的灵视的解释。他说:“所以当你听到你自己被邀来‘看’,我想让你想到的不是你的目力。你内在地有另外一只眼睛,比你的那只明亮得多,这只眼睛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把其灵光和尖税抛向万物,它穿透隐藏的事物,搜寻复杂的本质,不需要其他任何借以观看的光亮,只是凭借它自身拥有的灵光。”〔7 〕布莱克的灵视世界与圣托玛斯所谓的“智性幻象”可谓异工同曲,布莱克的灵视,同样是超越了肉体感官和外部世界的一种内心的对精神世界的纯粹观照。他还认为,这种灵视是人天生固有的,不是象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凭借学习获得的:“理想美的知识,不是后天习得的。它与我们同生”(《旁注》,1417页)。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柏拉图的影子:柏拉图曾说未受教育者可以掌握“智慧本身”,而受教育者仅仅掌握“有关智慧”的东西。〔8〕
然而,灵视在许多人那里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原因是他们更多地关注于“看见”事物,他们的想象力被自然世界、肉体感官、理性、经验等所禁锢。一个经验主义者,把太阳仅仅看作是一个发光的天体,仅仅看见“一个象畿尼一样的圆圆的火盘”,而布莱克在太阳中看到的是美,里面和周围有许许多多天使在跳跃、飞翔:“我看到无数的天使大军欢呼‘万圣、万圣、万圣,至高无上的主!’”(《最后审判之景象》,1027页)经验主义者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世界万物,用理性去审视世界万物,布莱克却是全身心地投入,用炽热的感情和虔诚去审视世界万物。一个充满了强烈感情的人,一个带着极大的愿望渴望看到自己要看到的事物并从中获得的喜悦的人,他的所见肯定与只关注外部现象的人所看到的有天壤之别,因为“强烈感情翻译出真正的善、真正的美”和完美的内涵(《旁注》1459页)。因而,那些“把想象力投入到感知里面去的人”所感知的,要比那些“小心翼翼地把想象力的特征剥除殆尽并把事物孤立起来”的人所感知的,要更真实。〔9〕
布莱克不仅区分了经验主义的感知和灵视世界的感知,还把他的灵视世界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视象:
现在我看到的是一个四重的视象
一个四重的视象是由上天赋予
无比的欢乐存在于四重视象
温柔的布勒之夜蕴藏在三重视象
永在的是双重视象。愿上帝保佑
不让我们有单一视象……
(《书信集》,1566页)
布莱克断然弃绝“单一视象”,即经验主义者的视觉感知,外部世界在脑海中被动的印象:“肉眼歪曲的单一视象”(《耶路撒冷》,531页)。“单一视象”的特点是用肉眼观看世界,把外表看作真实。布莱克认为,自然世界的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是变化的、短暂的,自然界只是永恒世界的真实存在的反映(《最后审判之景象》,1010页)。肉体感官只能感知有生有死的物体,而永恒的精神世界,只有靠想象的眼睛才能看到,所以,只能看到自然事物的视象,属于歪曲了真实存在的视象。有些人只有“单一视象”,是因为他们的“永恒的灵视,被狭窄的感知的理性蒙蔽,变成时间和空间的衰弱的视象,被禁锢在死亡的沟壑里”(《耶路撒冷》,521页)。在这样的视象里,不会有诗,不会有灵,更不会有他所追求的永恒和自由,所以他祈祷永远不要有“单一视象。”
至于“双重视象”,布莱克意指“通过肉体眼睛”所看到的景象,或者说是“物质世界以精神形式体现的感知。”〔10〕他在1802年11月22日给托玛斯·布兹的信中,清楚地把双重视角与单一视象区分开来:
我的眼睛的确看到双重视象
而且双重视象把我永远陪伴。
我的内在的眼睛看到白发老人,
我的外部的眼睛只是路边的蓟草。
(《书信集》,1564页)
肉眼所看到的蓟草(单一视象)在双重视象中变成了一位白发老人,这就是布莱克所谓“用内在眼睛”“通过肉体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双重视象的生产,离不开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只不过是媒介,而在外部世界的媒介中看到的是想象的或曰精神的东西,充满了生命甚至神性的东西:在沙粒中看到宇宙,在野花中看到天堂,在栎树里看到天使大军在欢唱。“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对布莱克却“充满了微笑或眼泪”(《书信集》,1564页)。对于狭窄的肉眼所看到的水和土地,布莱克的视野可以无限地伸延,看到无边无际的洋洋大海和“天国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在阳光中欢爱(《书信集》,1547页)。这就是布莱克灵视世界的双重视象,是想象力左右着肉体的感官和外部世界。
布莱克的双重视象离不开自然世界,而自然世界又只不过是“永恒形式”的影子,不可依赖。不仅如此,布莱克还认为,“自然物体过去和现在总是消弱、抑制并且湮灭我的想象力”,是对“灵魂和精神的障碍”(《旁注》,1511页,1504页)。自然事物既是灵视的媒介又是视灵的障碍,似乎互相矛盾,但能否产生双重视象,关键还是想象力是否发挥作用。对布莱克而言,物质现象对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永远是限制和禁锢的因素,但是障碍可以转化为媒介,这就要人凭借想象的力量,剥去物质现象的束缚。另一方面,物质现象也存在于人的想象,“万物存在于人的想象,”物质现象只不过是真实存在的歪曲的现象,要透过现象看到真实,还要依赖想象的回归。因此,灵视世界中双重视象的生产,有赖物质世界作为媒介。双重视象完全是“想象努力创造并人化自然现象”的过程,是“对自然界想象的生命化”过程。〔11〕布莱克曾说:
我觉着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幸福,而且我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想象和灵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看到我所画的每一个事物,但是每一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在财迷的眼里,一个畿尼要比太阳美丽得多,一个破烂的钱袋比挂满了葡萄的青藤更具美丽的比例。使一些人感动得流淌喜悦的泪花的树,在其他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绿色的碍事儿的东西。一些人觉着自然界可笑而且丑陋……一些人甚至看不到自然界,但是在充满想象力的人的眼睛里,自然界就是想象力本身。人是什么样,他就会以同样的方式看;眼睛是如何形成的,其力量也是如此。如果说想象的视象不存在于这个世界,那当然是错误的。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是连续的想象的视象或想象力,而且如果有人说我是这样,我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书信集》,1526—27页)
自然现象既蒙蔽人的灵视,也可以是想象力本身,因为在肉体感官的后面人的想象力在起决定作用。对于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大脑,自然界和想象之间有一条鸿沟;而对于想象力控制着的思想活动,自然界与想象之间则是感应,是谐合。甚至人的肉体也是想象的形式,“整个自然界,从原子到天体,同样可以成为人想象的形式,关键在于想象力能否把握住它。”〔12〕自然现象不但可以成为布莱克双重视象的媒体,甚至可以成为培养想象力的温床,如弗莱所言:“倘若想象力具有足够的生命力来适当地运用它,那么自然界里有培养自然生物的物质营养力量,也有培养想象力的物质营养力量。”〔13〕
关于三重视象,布莱克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用“布勒之夜”来表述。在布莱克的神话中,原始滥觞并不是超世的神,而是“宇宙人”。这个“宇宙人”本身即是神又包容整个宇宙。但是随着创世的发生,“宇宙人”被分裂四种形式,最高级的形式称为“乌尔瑟那”,是人自然保留在伊甸乐园的未堕落的形式,也就是想象力。而在另外三种低级形式中,其一是“布勒”,即一种悠然自得的“天真”状态,像牧歌里的田园,到处是欢乐融和的气氛,没有斗争和矛盾;其二是“生殖”,指普通人生状态,充满了经验、痛苦、敌视和矛盾;其三是“乌尔罗”,意为布莱克神话中的地狱世界,在那里人被理性、专制、毫无自由、彻头彻尾的自私所统辖,是最低级的形式。这三种形式都属于堕落后的人类世界。但不难看出,三重视象是指想象力所创造的天真世界的景象。布莱克在他的诗歌中描述了许多三重视象,例如扫烟囱的孩子升起在云霞之中随风嬉戏欢乐。又如布莱克死去的弟弟的灵魂升至天堂并与他见面:“十三年前我失去了一个兄弟,与他的灵魂我每天、每时都在交谈,并且在我的想象的境界里的记忆中看见他”(《书信集》,1533页)。三重视象并不依赖外部世界的媒介作用,似乎属于造物于子虚的范畴,是一种逃离了经验世界回归到天真世界的精神活动,是比双重视象更纯粹的思想创造活动。
在布莱克的灵视世界里,最高层次的、最有意义的是他的四重视象。这种视象,亦可以借用物质世界的媒体作用,也可以是造物于子虚,所不同的是,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包含着很大程度的神性。布莱克经常称四重视象为“神赐的视象”或“永恒世界的视象”。他甚至把四重视象与想象本身等同起来,认为四重视象的生产,完全属于超尘脱俗的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的范畴:“想象是神赐的灵视,不属于这个世界,不属于也不是产生于属于自然的人,而仅仅属于超尘脱俗的人”(《旁注》,1513页)。四重视象以强烈的感情、生动的意象、丰富的象征和深刻的宗教内涵为其特点,是想象的最高形式。
布莱克的许多诗歌和绘画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他的四重视象。在《弥尔顿》一诗中,有这样一幕描绘,象征想象力的神洛斯下界进入布莱克的灵魂并把他携进永恒世界,可以说是四重视象的具现:
当洛斯担心地模糊地听见,我什么时候束系上草鞋:洛斯穿过永恒世界向前走来,临降到我身边:洛斯站在我的身后;一个令人敬畏的熊熊燃烧的太阳:紧紧地站在我的背后:我在惊骇中转过身来,并且看见洛斯站立在熊熊燃起的烈火中;他也弯下身来,束系我的草鞋,我站立着,颤抖着,浑身是恐惧和惊骇,站立在莱姆伯斯山谷中,但是他吻了我并祝我健康,我同他结为一体,在我的力量中升腾:现在要退回去已经太晚了,洛斯已经进入我的灵魂:他的感情现在已完全占居了我,我在怒火和力量中升腾。
(361页)
布莱克同洛斯的会见情景,如“圣经”中摩西和以赛亚同上帝见面的情景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涉及到炽烈的感情、宗教的虔诚和深刻的象征。这一视象的产生丝毫不借助任何自然事物,“神感”的启示,完全是自发的、随即的、绝对依赖想象力的作用。布莱克“不但可以在大脑里保留这些意象,还可以同样生动地将它们投射到到空间。”〔14〕这是对时空的一种精神超越,整个物质世界,包括人的肉体,被彻底地排除。这种视象的产生,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意识流动,也不同于失控的梦境幻觉。它是意识,但被生动明确地展现在眼前;它又像梦境一样具有随意性,但又被智力精细地编排组织。依照布莱克解释:灵视不是一团模糊的云雾或没有实质的东西,如现代哲学所设想的那样;灵视被系统地组织并详细地表达, 超越了一切肉体的和自然的物质(《目录描述》,848页),它是一种“环绕在悲伤的黑暗地域的创造性形式和美, 赋予无有以名目,赐给居所以欢乐”(《弥尔顿》,777页)。
四重视象正是艺术家在“悲伤的黑暗地域”所创造的美。艺术纯真境界的周围到处是灵视所观照的四重视象,但艺术家要观照四重视象,必须首先穿越物质世界和自身肉体的障碍。艺术纯真的境界,也正是诗人通过艺术创作所要达到的永恒世界。布莱克认为,艺术家不是象新古典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去观照自然界,艺术品决不是对自然界的摹仿品。艺术品是灵视或想象的表现,或者说是“永生的上帝的精神存在之表现”(《目录描述》,848页),是对灵视世界的摹仿(《旁注》, 1468页)。自然界既没有线条,又没有色彩,更谈不上美,所有这些都存在于艺术家的灵视世界,所以,如果说艺术家摹仿的话,那么他只摹仿灵视世界:“只有一种力量创造诗人:想象力——神启灵视”(《旁注》,1511页)。
显然易见,在布莱克的想象理论中,后三种视象属于同一范畴,都是诗人想象力的产物,在实践中,这三种视象经常交错出现,并且颇为确切和清晰。布莱克的一位朋友曾经记录下一个故事,对布莱克的灵视世界是个很好的说明:
在艾德先生举办的晚会上,……布莱克在与一群围着他的人讲话,其中有一位夫人,她的孩子们刚从寄宿学校回到家里度假。“另一晚上,”布莱克说,象往常一样温和,“我散步,来到片草地,在最远的一端,我看到一群羊,走近一些,地面上开满了鲜花,篱笆围槛及其毛绒绒的住客真是一幅田园美景。可是我又一看,原来不是什么活的羊群,而是美丽的雕塑群。”那位夫人觉着这是她的孩子们度假的好去处,迫不急待地插问:“对不起,布莱克先生,我能知道你在哪儿看到这些的吗?”“这里,太太,”布莱克答道,一边用手触摸自己的额头。〔15〕
布莱克完全明白他的视象的特征和性质,他对这些视象的叙述是那样确切,那样清晰,似乎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和景色,比周围的自然世界更实在,更真实。然而,视象的真实只是对精神的目光而言,肉眼所见到的“单一视象”却是假的、低劣的、堕落的,只有前者,才是自由精神的归宿,才是永恒世界的显现。
布莱克不但区分了灵视世界与单一视象,还强调想象与寓意(all-egory)之间的差别, 认为:“寓意和灵视应该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来理解”(《最后审判之后景象》,1008页)。这里,布莱克指出记忆在寓意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想象“与记忆毫无关系”(《旁注》, 1513页)。记忆属于自然人的能力范畴,是自然界在人脑的混沌显现,是“后背对向神启灵视的幽灵”(《耶路撒冷》,486页)。 寓意所依赖的正是记忆。而想象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神性在人脑的灵启,它不属于自然界和自然人。布莱克认为古腊神话是《圣经》故事有缺陷的记忆表现,原因是古希腊神话所诉诸的是记忆的缪司(《目录描述》,830页)。因此“缪司是掌握二手的、摹仿的艺术的女神, 她们不可与灵感的女儿混为一谈。”〔16〕
需要说明,布莱克在这里所说的记忆,与柏拉图所谓的人的知识源于记忆不同。柏拉图所指的是人的知识集累过程,是不断地记忆起人在出生时所固有的理念世界的一切真知;布莱克的记忆是人出生后在经验世界中所获得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再现,而他的想象倒是与相拉图的记忆有些类似。他们分别在想象和记忆中所强调的都是灵启或神谕这一超自然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就是灵感。
想象与寓意的区别,还在于寓意是诉诸“肉体的知性”的哲学抽象(《书信集》,1575页),而想象是随即的、具体的象征。〔17〕哲学的抽象,意味着理性依照机械原理进行判断,推理,抽象,从而获得某种意义或寓意。而布莱克强调想象的随即性,指跨跃时空,超出自然世界,脱离肉体感官的遐思的自由。想象的具体性强调意象清晰,生动,确切和真实,以及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显现精神世界。而象征则说明每个视象所蕴含的意义不是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来,而是指构成视象的诸多形象所包含的诗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无穷含义,而这些含义既是个人的又是群体的。布莱克的视象可以见出自然世界在与精神世界的交感中所得到的创造性的升华,以及个人的内心世界与神启世界的交感中所获得的人性的自由。
人如何冲破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想象力的解放,从而回归永恒的乐园,也是布莱克所着重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决定了人要打破肉体的禁锢,重返精神的极乐世界。人被肉体禁锢的初始原因是堕落,所以,人要首先救赎自己,而救赎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最后审判。他说,人在极乐世界里“并没有生殖的或可死的肉体,这个肉体源于堕落,并被称为死亡,而且它只有靠最后审判才能除去……整个被创造的世界痛苦地呻吟着要得到解救”(《最后审判之象明》,1025页)。最后审判是昭示想象的顿悟点,其本身也是个有巨大潜力的创造性视象之一。在最后审判中,肉体的存在被永恒的烈火焚烧殆尽,真理和永恒将重新启现。布莱克借用《圣经》的典故,把想象与最后审判联系起来,一方面把人的救赎归于人自身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给想象赋予宗教意蕴,从面达到人性与神性的统一。
然而,使想象力重新光照人类世界的最后审判什么时候才能启现呢?布莱克说:“当想象力的艺术和科学和所有智力的天赋,圣灵所赋予的所有天赋,被认为是毫无用处,只有争斗保留在人间,那时最后审判开始”(《最后审判之景象》,1007页)。这里,布莱克显然指的是科学抽象横行于世、象征的灵视残遭践踏的理性时代。一切关涉善恶知识的宗教和阻碍灵视产生的推理的东西,将全部被推上审判台并被彻底抛弃,人类的想象重新占据原始的至高无尚的位置,极乐世界从而复得。
总而言之,布莱克极其崇尚想象力,其目的是使人从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获得彻底解放,即旨在为人类“在悲伤的黑暗地域创造形式和美,”使他们在对真、善、美的观照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布莱克把为人类重新开启想象的力量作为自己的使命。他说:“日日夜夜我坐着颤抖着……我不能从我的使命中偷闲休息,我要开启永恒的世界,开启人类不朽的瞳子,使之内向思想的疆场,人类的想象”(《耶路撒冷》,423 页)。只有在想象也就是灵视世界,真、善、美以及永恒才能展示自身;只有在灵视世界,人类生活才能成为审美的享受和神性的永生。布莱克希望想象的天使回归人间,人类在与她的拥抱中超脱肉体,回归至臻至上的美的和绝对的自由境界。
注释:
〔1〕本文中引用的布莱克的诗文均出自 G.E.Bentley,Jr.,William Blake's Writings,London,1978。
〔2〕参见John Clubbe and Ernest Lovell,Jr.,English Romanticism,Hongkong,1983,p.13;Stephen Prickett(ed.),The Romantics,London,1981 pp.213—214;Albert C.Bauch(ed.),A LiteraryHistory of England (2nd ed.),New Jersey,1948,p.1128.
〔3〕〔4〕John Clubbe and Ernest Lovell,Jr.,pp.14,15.
〔5〕关于布莱克的悲剧意识, 请参见拙文:《威廉·布莱克的悲剧意识》,《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 第25—30页。
〔6〕Summa Theologiae,3.30.3。
〔7〕Selected Spiritual Writings,p.158,see Kolve,Chancer and the Imagery of Narrative,London,1984,p.27.
〔8〕Heather Glen,Vision and Disenchantment,Cambridge,1983,pp.61—62.
〔9〕〔11〕〔12〕〔13〕Northrop Frye, Fearful Symmetry,London,1947,pp.21,20,267,267.
〔10〕〔14〕Mark Schorer,William Blake:the Poetics of Vision,New York,1959,pp.5,7.
〔15〕Anthony Blunt,The Art of William Blake,London,1959,p.25.
〔16〕Foster Damon,A Blake Dictionary,Shambhala Publication,Inc.,1979,p.267.
〔17〕Hazard Adams,Blake and Yeats:The Contrary Vision,Ithata,1955,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