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三医院老年四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拟定活动计划、调查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现状、设定目标、实施整改措施、效果确认、标准化等流程于2016年7月-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改善前后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圈员的各项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由37.36%下降到18.68%,改善幅度为18.68%,目标达标率为99.57%,进步率为50%,与改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由改善前的89.88%提高到了95%,上升幅度5.12%。品管圈成员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思考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和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无张力塑形粘贴;品管圈80/20原则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在生产效率,工作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改善[2]。浅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种临床给药途径,它具有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老年患者[3],但由于护士操作不规范、宣教不到位、对留置针的维护不当;老年人相关知识缺乏、依从性差;加上老年病人本身血管弹性差、管壁增厚硬化、管内血流缓慢等原因,导致静脉留置针达不到美国输液学会规定的72小时留置时间[4],不得不进行非计划性拔管后再重新穿刺留置,简称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为降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性重置率,我科2016年7月-12月开展了以“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7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浅静脉留置输液的老年住院患者共546例。2016年7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静脉留置输液273例,男189例,女84例,年龄59~93(平均76)岁;2016年10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输液273例,男200例,女73例,年龄61~95岁,平均(78.4±8.5)岁,两组均为老年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程5~30年以上。
1.2成立品管圈小组
我科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品管圈成员,共12名圈员,参与活动中的每个步骤,选定我科护士长为辅导员,担任品管圈组成的催化及协助工作,指导品管圈活动计划。由全体圈员投票选举圈长为笔者我,带领及激励圈员参与活动,负责活动计划的拟定与执行,向上级报告活动进度及概况,并配合指导员参与指导活动。
1.3主题选定
全体圈员通过采用“头脑风暴法”[5]集思广益,提出了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拟定多个活动主题,通过对问题的迫切性、可行性、圈员能力、上级政策等四方面评价,共12人参与选题过程,采用5,3,1打分标准,最终选定“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为本期QCC活动的主题。通过投票表决,确立了“仁爱圈”为这次品管圈的圈名和圈徽。活动计划按照PDCA(Plan Do Check Action)的程序进行。
1.4现状调查
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的定义:留置针的正常留置时间为72-96小时,但由于护士操作不规范、宣教不到位、对留置针的维护不当;老年人知识缺乏、依从性差,本身血管弹性差、管壁增厚硬化、管内血流缓慢等原因,导致静脉留置针达不到美国输液学会规定的72小时留置时间[4],不得不进行非计划性拔管后再重新留置的比率。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结合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并制定出“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的查检表,对我科2016年7月25日至8月14日273例浅静脉留置针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非计划性重置102例,非计划性重置率为37.36%,详见图1,根据品管圈80/20原则,其中前三项:导管堵塞、穿刺处渗血渗液、液体外渗占非计划性重置率的78.43%,作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
图1 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柏拉图分析
1.5目标值设定
根据目标值的设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6]。现状调查显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的现况值是37.36%;在主题选定时,依改善前现况把握柏拉图分析前3项累计百分比占了78.43%,为本期活动改善的重点;圈能力是基于品管圈每个成员就管理目标而对自己能力进行1-5分评估而推算的,本次圈能力=圈能力平均值÷圈能力总分=4÷5=80%;改善幅度=累计百分比78.43%×圈能力80%=62.74%。计算出本期QCC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的目标值=37.36% -(37.36%×62.74%×80%)= 37.36%—18.75%=18.61%。即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将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性重置率由37.36%降低至18.61%,下降幅度为18.75%。
1.6原因分析及真因验证:
全体圈员通过脑力激荡法,首先利用鱼骨图(详见图2),从护理人员、患者、管理以及设备材料等四方面对老年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从查找出的可能原因中找出8大要因:输液前未冲管,输液后未正压封管;封管后卡子固定位置不当;缺乏主动处理故障意识;粘贴不规范;健康教育不到位;无绩效督查机制;在关节活动处穿刺;肝素钠盐水配制不规范。再在选定的要因中进行真因验证。最终确定4个导致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高的主要原因:输液前未冲管,输液后未正压封管;封管后卡子固定位置不当;粘贴不规范;护士宣教不到位。
图2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鱼骨图分析
1.7对策拟定及实施
按照主题选定、活动计划制定、现状分析、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实施品管圈活动。
1.7.1针对真因1(输液前未冲管和输液后未正压封管)的对策措施:
(1)建立并规范正确的冲管法:每天输液前采用脉冲式冲管方法(即冲-停-冲-停,有节律的推动注射器活塞,使盐水产生踹流以冲净管壁)。冲管前回抽血液。切忌将管子内血块强行挤入血管内或用力过快。优先输入刺激性药物,输入时间超过2h,需每2h用生理盐水20ml 冲管1 次,防止液体外渗[7]。。输完药物后静脉再空针推注 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使附着在血管壁的药液冲洗干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建立并规范正确的封管法:每天输液后,遵医嘱正确选用10-100U/ml肝素钠生理5-10ml或预充式导管冲洗器5-10ml进行正压封管或脉冲式封管。注意避免放置穿刺侧肢体用力或下垂,并及时评估。常用封管液的种类:(1)无菌生理盐水,每次用5-10ml,每隔6-8小时重复冲管1次。(2)稀释肝素溶液,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10-100U,每次用量2-5ml。(3)每次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5-10ml。
1.7.2 针对真因2(封管后卡子固定位置不当)的对策措施:每次输液毕,封管液快要推注完前还剩1.5mL时,边推注液体的同时关闭卡子,将卡子尽量靠近血管端卡位。并确保留置针管内没有回血。
1.7.3 针对真因3(贴膜粘贴不规范)采取的对策措施:按正规操作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再盖以无菌透明敷贴进行妥善固定。宜选用3M 透明贴膜敷料,以便动态观察穿刺处皮肤变化,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留置针故障。采取无张力、塑形粘贴法:即首先贴住留置针的针体,沿周边顺势粘贴,贴下时不绷紧皮肤,也不绷紧敷贴,将敷贴与皮肤平整粘贴塑形,并将留置针尾端采用U型固定,记录时间,将小标签固定在针柄上。对于躁动、神志不清、皮肤干燥或出汗较多的患者,置管起采用自制袜套或弹力绷带固定:剪去脚尖处袜口,将袜筒套入留有留置针侧的手臂,用袜筒再次加固留置针。如果贴膜出现破损、卷边或松脱,穿刺处发现有大量渗血、渗液或水雾状水珠时,会影响粘贴效果,应及时予以更换[8]。
1.7.4针对真因4(健康教育不到位)的对策措施:
(1)根据国家卫计委颁布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制定并规范留置针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制定操作培训计划,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如静脉留置输液技术,留置针的冲管、封管方法以及血管的保养和管道的维护等。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每周进行一次疑难血管的现场操作示范与经验交流。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以老带新,一对一落实临床带教工作,争取齐心协力,尽快提高科室团体的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由主班护士每月召开一次病友座谈会,以增强患者自我维护留置针的能力。
(2)在留置穿刺当天,由责任护士对留置输液患者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宣教”的宣读。
(3)每天定专人督查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有记录可查。留置4天后,由责任护士发放静脉留置病人问卷调查表。
1.8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经过6个月的改进,2016年7月-12月入住我科的546例老年患者的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由37.36%下降到18.68%,改善幅度为18.68%,目标达标率为99.57%,进步率为50%,与改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由改善前的89.88%提高到了95%,上升幅度5.12%。
2.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的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思考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将其结果绘制成雷达图(见图3)。
图3 无形成果效果确认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实现了人人参与管理的目的,它找回了护理人员主人翁的感觉,打破了传统的由上至下不敢越级的被动管理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加了护理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静脉留置穿刺技术水平,降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重置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增加护士自信度和责任感,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节约住院费用,提高大家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水平,提升护理内涵,提高医院声誉度,使医院护理管理质量得到不断地持续改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任命为省出版社,2011:1.
[2]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8-780.
[3]黄小玲,陈梦云,杨素敏,等.PDCA循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1):54-56
[4]雷芳,何华英,王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报,2009,16(11):76-78
[5]潘爱芬.头脑风暴法对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2):267-268
[6]王珊,金如意,沈蔚.品管圈在提高时间静脉用药准确性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15-16.
[7]赵焱,赵美杨,宋春玲,等. 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J].吉林医学,2014,35(27):6151-6152.
[8]张秀霞,陈云.留置针贴膜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2,19(2A):24-27.
论文作者:高世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静脉论文; 计划性论文; 品管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护士论文; 能力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