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对氟吸收累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

茶树对氟吸收累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

马士成[1]2012年在《铝对茶树氟吸收、累积、分布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树作为聚氟植物对氟具有极强的耐性和累积特性,其老叶中氟含量比普通植物高2-3个数量级。尽管适量摄取氟有利于人体预防龋齿等健康功能,但长期大量饮用高氟茶叶可引发“饮茶型氟中毒”。近年来,茶叶降氟成为研究的热点,众多研究者围绕低氟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加工工艺改良和降氟剂开发等方面探讨降低茶叶中氟含量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茶树氟累积条件下形态生理特性变化,研究茶树的耐氟生理特性及其机理;通过HPLC法分析氟铝处理下水培茶苗有机酸分泌特性,研究氟铝对茶树有机酸合成、分泌影响以及与氟吸收累积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品种、不同器官和亚细胞结构氟含量差异,研究茶树氟累积的品种和器官特性;通过检测氟铝处理对茶树氟吸收速率、迁移率和富集系数的影响,分析铝对茶树氟吸收累积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理;利用亚细胞结构分离和透射电镜结合能谱分析研究茶树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利用化学试剂浸提法和亚细胞器差速离心法研究茶树叶片中铝的形态比例及亚细胞分布。应用Fick第二定律研究茶汤中氟的浸提规律及其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动力学模型探讨了两步浸提法脱除茶叶中超标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低浓度氟处理可促进茶树的生理代谢,有利于根尖伸长区生长;而较高浓度的氟对根系伸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引起茶树逆境胁迫,导致根系细胞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茶树叶片中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进而引起过量的自由基攻击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大分子造成膜的裂解,导致叶绿体膜结构破坏,叶绿素含量降低。2、茶树体内可检测到的有机酸主要有草酸、丙酮酸、苹果酸、抗坏血酸、α-酮戊二酸和琥珀酸,而茶树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主要为草酸和苹果酸。研究结果表明茶树根部有机酸含量与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浓度均随氟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氟处理浓度与根系有机酸含量和分泌量均有正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根际环境氟对茶树根系的接触和刺激引起有机酸含量的增加,从而提高根际环境氟的生物有效性,提高氟的吸收和转运。氟铝组合处理中,随铝浓度的增加,根系有机酸含量及分泌物中有机酸浓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这可能与铝胁迫诱导体内有机酸合成量增加。氟铝处理引起的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变化可能是茶树对氟铝处理的一种应激反应,根系有机酸分泌物中草酸和柠檬酸等与茶树根际氟铝形态及其耐性有密切关系。3、高浓度氟处理促进茶树对氟的吸收,且氟的吸收速率存在阶段性,表现出起始阶段快速吸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直至趋于平衡。在试验氟浓度下,茶树对氟的吸收主要以F-形态被动吸收,尤其是在高氟浓度情况下。随着处理氟浓度的提高,茶树根系向茎部、茎部向叶片以及由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迁移率均明显增加。但各器官氟富集系数随着处理氟浓度的增加明显降低;在3个月处理时间里,茶树氟累积量与处理浓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表明茶树氟的累积是一个长期逐渐累积的过程,且茶树对氟的累积量可能存在一定的累积上限。茶树累积的总氟量一定程度受到低浓度铝的抑制作用;但高浓度铝处理,对新梢及第3-5位叶片的氟富集系数有明显提高作用,表明铝促进氟向新梢等新生叶片中的累积。4、氟在茶树嫩梢及成熟叶各亚细胞组分及细胞溶质中含量比例表现为:细胞壁>原生质体>叶绿体。叶片亚细胞结构中,细胞壁的氟含量比例最高,而作为重要元素储存部位的液泡中氟累积却非常有限,说明细胞壁是氟聚集的主要部位。随着处理氟浓度的提高,叶片各亚细胞结构中氟含量均显着上升。而且,细胞壁中和细胞溶质中氟上升比例大于叶绿体和原生质体。氟铝组合处理实验表明,高氟低铝处理(F24A16)下,氟向成熟叶细胞壁中累积量最大。有研究表明,细胞壁中淀粉酶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含有的大量金属离子结合的基团结构和位点,如羟化物、羧基、醛基、氨基和磷酸盐等,氟可能与这些化学基团或位点结合而促使氟铝在细胞壁中富集;同时,在茶树在缺氟状态时,这些累积在细胞壁中的氟可以解离成游离状态转运到新生叶片、根系等器官。5、铝在茶树叶片化学形态及亚细胞分布:有机态铝占总铝的86.88%-88.11%,其中稳定有机态含量为36.87%-56.82%,不稳定有机态铝占31.28%-51.08%;无机态铝占铝总量的11.89%-13.12%,其化学形式有Al3+,Al(OH)2+和Al(OH)2+。不同茶树品种叶片之间的铝总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但有机态铝与无机态铝的比例差异不显着。茶树新梢及成熟叶中的铝主要分布在细胞壁中,分别占64.40%和83.24%,不同成熟度间含铝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茶叶中铝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且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分布于细胞壁上的铝比例增加。氟铝在细胞壁中可能形成某种稳定态化学基团结合。结合态铝的形成,可能具有降低铝的毒性。6、茶叶中的氟在浸泡过程的溶出过程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起始的快速洗脱阶段和后续的慢速溶出阶段。In[c∞/(c∞-c)]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氟在茶叶颗粒内扩散行为是氟浸提的控速步骤。茶叶颗粒度大小对氟浸出动力学特性有显着影响,其作用大于温度的作用。在不同浸提条件下,扩散系数D1和D2可根据Fick第二定律计算得出,并据此构建了茶叶氟溶出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阐述和预测茶汤中氟的溶出规律和溶出机理。将茶叶进行两步冲泡法浸提表明,第一次在50℃冲泡获得茶汤中氟的溶出比例高于茶多酚类和咖啡因的溶出比例。显示高氟茶叶可以通过两步冲泡法控制茶汤氟浓度。

马立锋[2]2004年在《茶树对氟吸收累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过量却会对人体造成毒害,而茶树历来被认为是一种聚氟作物,长期大量饮用氟含量过高的茶叶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氟中毒。本文主要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研究氟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并寻求有效的技术措施,降低高氟茶叶的氟含量,使其达到不对人体发生显着危害的水平。结果表明: 1.在非氟污染区,茶树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氟。通过盆栽试验,茶树对氟吸收随着土壤中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叶片中氟含量明显高于茎、根,占全株的90%左右,氟在根和茎中的积累极少,主要向叶部运输。结果显示各部分的聚氟能力依次为:叶片>>吸收根>主根>茎,说明叶片是氟累积的主要器官。且叶片成熟度不同氟含量有较大的变化,对长波绿品种从一芽1叶到一芽5叶的测定,结果显示氟可从一芽1叶时的27.1mg/kg,达到一芽5叶时的191.7mg/kg。溶液培养试验(吸收18小时)也显示,茶苗叶片氟含量随着培养液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氟含量明显高于根、茎部,叶片中的氟约占全株的50~60%。通过显着性检验,叶片中氟含量与培养液氟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而根、茎中氟含量与溶液氟浓度无显着相关性。关于氟在茶树中的积累分布特性,我们在对湖南、湖北、浙江部分茶园的调查结果中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2.土壤中的氟含量(尤其是水溶性氟)影响着茶树对氟的吸收,萤矿石、水泥厂、砖瓦厂附近茶园氟含量要明显高于一般茶园,如水泥厂附近茶园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是普通茶园的巧倍,叶中氟含量是普通茶园的3倍。而土壤一些理化性状会改变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如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茶园土壤pH值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成极显着正相关印<0.01),土壤酸化可减少茶树对水溶性氟的吸收。土壤有机质与水溶性氟呈显着负相关印<0.05),目前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这样土壤对氟的吸附量较小,而导致茶树吸氟的增加。另外土壤中一些阳离子含量影响着土壤氟的吸附,土壤水溶性氟与交换性铝、锰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交换性钾、镁,钙等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氟吸附与解吸试验也表明,土壤对氟的吸附与解吸主要与土壤中一些矿物形态铝及铁、锰氧化物的含量密切相关。 3.通过在土壤及溶液中添加钙、铝实验表明,(l)在土壤中加入Ca(N 03):后,施用100mg长g的Ca(Cal)对新梢的F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当Ca的水平增加到soom乡般g(CaZ)时,新梢F含量明显下降。成熟叶中F的含量随Ca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显着性分析,成熟叶中氟含量(y)与施入的钙含量(x)之间具有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厂1567.4一72.179x(R2一0.73,P<0.01)。同样新梢中氟含量(z)与施入的钙含量(x)之间也具有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二69.151一4.1787x(对一0.80,P<0.01)。溶液培养试验也表明,溶液中Ca浓度的增加,茶叶中F的含量逐渐降低。与不含ca的对照相比,Ca浓度为0.5和lm叭时使叶片的F浓度下降了10.5%和15.0%(尸<0.05);Ca浓度增加到sm叭时,使叶片F进一步下降。土壤中添加CaO后,茶树成熟叶F含量随着Cao添加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与对照(不加CaO)时F浓度845mgkg一‘相厂、/比,添加2.1留盆的cao后,成熟叶F的含量下降到530mg/kg,下降了37.2%;添加5.1留盆的CaO后,成熟叶F的含量急剧下降到95mg/kg,下降了88.7%。通过本试验,为降低茶叶F含量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栽培措施。 (2)在土壤中或在溶液中加入铝后,明显增加茶树对氟的吸收,在低氟土壤中加入loomg吸g铝后,与不添加铝的处理相比,新梢氟增加了63%,成熟叶氟增加了30%。当铝增加到500 mg吸g后,新梢与成熟叶中的氟进一步上升。在F30土壤中加入铝,也得到了相同的趋势。在lmg/IF溶液培养下,当0.smg几Al加入后,使叶片中的F与不含Al的对照提高了19.1%;Zm叭Al加入后,叶片中的F则提高了377%,Al浓度增加到5 mg几时,使叶片F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试验,可以利用Al通过耐氟植物净化氟污染土壤提供另一种措施。

吴命燕[3]2011年在《茶叶氟积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树素有氟“聚集体”之称,其叶片氟含量比一般植物高2-3个数量级,长期大量饮用高氟含量的黑茶会引起“饮茶型氟中毒”。本文比较了不同生产茶园、水培和盆栽实验中茶叶样品氟含量差异,明确了品种和生长历期、季节、土壤酸碱度和金属元素等各种因素对茶叶氟积累的影响,提出了茶叶栽培降氟措施;分析了不同热水漂烫、拼配处理条件下茶叶氟含量,明确了加工工艺对茶制品氟含量的影响,提出了加工降氟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茶树品种氟积累能力差别显着,表明遗传背景是影响茶树氟含量的重要因素,低氟积累品种推广可作为茶叶降氟措施之一;茶树叶片对氟的积累与叶片的生长历期呈直线正相关,积累速率达到17.9-35.0mg/kg·d;同一品种不同生长历期茶树叶片中金属元素铝(r>0.98**)、钙(r>0.86*)含量与氟积累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生长历期延长、叶龄增加,氟、铝和钙呈同步积累趋势;年份、季节和地域等因素对茶叶氟积累也有明显影响,表明茶叶氟积累可能还与茶树生境中的温度和降水、以及土壤和空气氟背景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关。2.水培条件下,pH值5.5时茶树叶片对氟的积累量最高,酸碱度对叶片氟积累的影响可能与其对生长的影响有关;pH=5.0时,随着水培溶液中铝浓度、钙浓度的提高,叶片中氟积累明显减少,说明铝和钙对茶树氟积累有抑制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镁元素对茶树叶片氟积累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特点,在溶液镁浓度为50[μmol/L时具有最明显的氟积累促进作用,推测这与镁元素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有关。3.盆栽条件下,外源氟施入后茶树新梢氟含量显着增加,说明土壤氟背景高低可影响茶叶氟含量;外源氢氧化钠处理后土壤pH增加,新梢氟积累减少,说明高pH值可抑制茶树氟积累;硫酸铝和硫酸钙施入后新梢氟积累均增加,其作用可能与硫酸盐处理对土壤的酸化作用有关。4.选择低氟积累品种原料、及时采摘以及抑制土壤酸化等措施可以降低成品茶中氟含量;热水漂烫对成品茶降氟效果不明显,不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合理的拼配可有效控制成品茶中的氟含量。

乔沙[4]2011年在《茶园土壤氟生物有效性及降氟措施研究》文中认为茶树是典型的聚氟植物,土壤中的氟是茶树吸收氟的主要来源,饮茶是人体吸收氟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茶叶会导致饮茶型氟中毒。近年来饮茶型氟中毒倍受关注,因此如何降低茶叶中的氟含量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选取茶园土壤中的氟为研究对象,从盆栽和大田试验两个方向出发研究茶树氟和土壤氟的相关关系,以便弄清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和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因素,初探茶园降氟的方法,为茶园土壤降氟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线索,为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寻求突破口。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1)茶苗各部位氟含量不同,表现为叶片>吸收根>茎>主根,且叶片对氟的吸收远大于其它部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的茶苗对氟吸收差异主要表现在叶片上,茎、主根和吸收根中氟浓度在不同土壤间的差异较小。(2)土壤氟的有效性影响茶苗对氟的吸收,茶园土壤中土壤水溶性氟和0.01 mol/L CaCl2浸提态氟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3)浙江武义茶园各调查样点土壤全氟、土壤水溶性氟和盐溶性氟差异较大,两土层间土壤氟也存在显着差异,总体上土壤全氟含量0-20 cm<20-40 cm,土壤水溶性氟和盐溶性氟含量0-20 cm>20-40 cm。(4)浙江武义茶园茶叶叶片氟浓度:成熟叶>第四叶>第叁叶>第二叶>第一叶>芽,成熟叶氟浓度为芽的6.59倍;茎氟浓度均较低,大部分在90-120 mg/kg之间。(5)浙江武义茶园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受到pH的影响,0-20 cm土壤水溶性氟随着pH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土壤盐溶性氟与土壤pH成显着正相关关系,0-20 cm土壤盐溶性氟和有机质成显着负相关关系。(6)浙江武义茶园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和盐溶性氟含量与茶叶叶片和茎氟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氟含量与茶叶和茎氟浓度间没有显着相关性。(7)田间条件下,氮肥处理和降氟剂处理对砖茶鲜叶原料的产量均没有显着影响。(8)氮肥处理和降氟剂处理均能显着降低茶叶新稍的氟浓度。砖茶鲜叶原料氟浓度由对照处理的536 mg/kg降至377-438 mg/kg,降氟效果在18.2%-29.7%之间;对一芽两叶新稍的降氟效果优于对一芽四叶新稍的降氟效果,其中一芽两叶新稍氟浓度由对照处理的118 mg/kg降至78.5-88.9 mg/kg,降氟效果在24.8%-33.6%之间,一芽四叶新稍氟浓度由对照处理的203 mg/kg降至148-183 mg/kg,降氟效果在9.7%-27.1%之间。(9)初步探明在降氟措施实施30天后降氟效果最为显着,且降氟效果趋于稳定。成熟叶氟浓度由1889 mg/kg,降到了1276-1586 mg/kg,实施降氟措施后,成熟叶氟浓度降低了16.0%-32.4%。

张勇, 徐平, 王岳飞[5]2014年在《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个别茶类氟含量较高,已成为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茶树品种、土壤、大气、水源、肥料等因素对茶树氟富集影响,以及对不同茶叶中氟含量和浸出规律已展开研究。降低人体对茶叶摄入氟含量的措施主要有选育低氟茶树品种、改善栽培环境、增加采摘鲜叶嫩度,以及改变加工技术、饮茶方式等。各种降氟措施各有利弊,采用单一的降氟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的梳理,以期为茶叶降氟措施的深入研究和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

张娜[6]2016年在《茯砖茶降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茯砖茶是黑茶的一种,茯砖茶的加工原料比较粗老,而茶树在生长中,土壤中的氟,随着茶树生长,一般会富集在茶树老叶上。一般情况下成品茯砖茶氟含量较高。长期饮用氟含量较高的茯砖茶,会出现氟中毒。降氟是茯砖茶加工工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者从改善栽培条件,改变加工工艺等途径探索降低茯砖茶的氟含量。但很少有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食品类物质降氟的报道。本论文以一芽四五叶的鲜为原料,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糖或奶粉以期降低其氟含量,为低氟茯砖茶的生产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糖为降氟剂时,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5g/kg、10g/kg、15g/kg市售白砂糖,降幅效果比较好的是(降氟率高于25%):杀青时加糖为10g/kg的处理,降氟率为27.77%;渥堆时加糖10g/kg的处理,降氟率分别是27.87%;发花时加糖15g/kg的降氟率分别是35.69%;再综合茯砖茶各品质成分分析,在渥堆时加糖10g/kg时为最优降氟技术。(2)以奶粉为降氟剂时,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5g/kg、10g/kg、15g/kg奶粉,降氟效果比较好的是(降氟率高于25%):杀青时加奶粉为5g/kg、15g/kg的处理,降氟率分别为33.90%、25.46%;揉捻时加奶粉5g/kg、10g/kg、15g/kg的处理,降氟率分别是39.10%、30.46%、37.58%;渥堆时加奶粉5g/kg、10g/kg、15g/kg的处理,降氟率分别是30.09%、32.81%/、30.27%;发花时加奶粉5g/kg、10g/kg、15g/kg的降氟率分别是30.09%、27.85%、27.65%;再综合茯砖茶各品质成分分析,在揉捻时加奶粉5g/kg时为最优降氟技术。(3)从降氟效果看,同一添加时间,同一添加量,奶粉的降氟效果更明显。在杀青,揉捻,渥堆时加5g/kg的糖、奶粉时,加糖的氟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而加奶粉的降氟率分别为33.90%,39.10%,30.09%;在揉捻时加糖15g/kg,加奶粉15g/kg时的降氟率分别是22.02%,37.58%;在渥堆时加糖10g/kg,加奶粉g/kg时,降氟率分别是27.87%,32.81%;在发花时加糖5g/kg,加奶粉5g/kg时,降氟率分别是24.81%,30.01%;在发花时加糖10g/kg,加奶粉10g/kg时。降氟率22.65%,27.85%。而在杀青时加糖10g/kg,加奶粉10g/kg时的降氟率27.77%,18.78%;在发花时加糖15g/kg,加奶粉15g/kg时,降氟率35.69%,27.65%,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罗学平, 李丽霞, 何春雷[7]2006年在《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茶中的主要成分如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等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近年来,茶叶中的氟含量问题却成了困扰着人类健康和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我国茶树氟的吸附特性及其机理、环境条件对茶树氟含量的影响、茶叶中氟的测定方法以及茶叶降氟措施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

李丽霞[8]2008年在《茶树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及初步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树是典型的聚氟与耐氟植物,树体内的氟主要富集于成熟叶和老叶中,可高达6400mg/kg。由此,往往导致主要用成熟叶和老叶加工的砖茶氟含量超过国家最高限制标准(300mg/kg)。许多研究者从栽培、加工及饮用等多种途径探索降低砖茶氟含量。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降低主要原料,即茶树成熟叶中的氟含量,这需要从茶树成熟叶片富集氟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着手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立题研究茶树吸收富集氟的规律性及调控路径。运用了茶树栽培学、茶树栽培生理学及植物营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研究茶树吸收富集氟的特性,探讨了茶树叶片富集氟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茶树叶片富集氟的调控路径,旨在为降低砖茶原料茶氟含量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丰富茶树生理学的相关内容。采用了田间调查研究和水培茶树模型体系系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探讨了:(1)茶树体内氟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茶树叶片对氟的富集规律;(3)水培茶树对氟的吸收富集及转移规律;(4)钙盐、铝盐对水培茶树氟吸收富集的影响;(5)从叶面喷施、土壤改良、采收叁条路径初步探索茶树氟调控措施。这五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茶树叶片是氟的主要富集器官,约占树体总氟量的96.22%。茶树不同器官氟含量及其分布高低顺序为:叶片>花蕾>树皮>生产枝>骨干枝>吸收根>茎主轴>主根>侧根;叶片氟含量随叶序增加而显着增加,叶片中氟的富集量随叶龄呈线性增长(y=12.87x-155.49,R~2=0.9752)。26个茶树品种(品系)间差异极显着(F=31.310~(**)>F_(0.01(25,55))=2.1508)。茶园的茶树老叶氟含量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呈显着正相关(F=6.6370~*>F_(0.05(1,29))=4.18);与茶园灌溉水呈显着正相关(F=7.03~*>F_(0.05(1,14))=4.6001)。茶园土壤0~20cm层的pH值极显着低于20~40cm层(F=11.6672~(**)>F_(0.01(1,34))=7.4441)。茶园土壤的pH值与水溶性氟含量均低于非植茶土壤,表明茶园土壤酸化利于茶树吸收、富集土壤中的氟。(2)茶树叶片和新梢的氟含量均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y_(新梢)=33.7687x-172.569,R~2=0.9091;y_(叶片)=63.585x-595.81,R~2=0.7662),表明随成熟度提高,叶片中富集的氟增加。茶树叶片中水溶性氟约占85%以上,是茶树体内氟的主体形态,并与总氟含量呈线性正相关。新梢与老叶氟含量呈线性正相关,老叶中氟的富集量多,水溶性强,可以向新梢转运。(3)水培茶树在相同的氟浓度下,各器官的氟含量随时间呈显着增加。氟吸收富集量顺序是老叶>嫩叶>根>茎(F=31.1004~(**)>F_(0.01(3,24))=4.7181)。成熟老叶氟含量可高达6809.39mg/kg,这预示茶树叶片存在特殊的“氟存贮机制”,使茶树根系主动吸收低浓度氟,并在体内运输至叶片。在F~-为250mg/L的水培条件下培养14天,茶树出现氟危害的症状,叶片氟含量高达4958.6±16.3 mg/kg,表明茶树对氟的耐受能力很强。在不含氟的水培条件下,随着茶树生长其新梢和根系的氟含量显着增加,这表明,氟含量很高的老叶可以向新梢和根系提供氟源,证实了茶树体内的氟具有较强的转移与再分配性质。(4)在培养液中的F~-和Al~(3+)的交互作用下能促进茶树叶片对氟的吸收和富集,含钙化合物能显着降低茶树新梢的氟富集,尤其以磷酸钙的作用最为明显。(5)新梢生长过程中向叶面喷施0.9%的氮素,氟含量仅为对照的63.6%,且能降低粗纤维含量和酚氨比,提高原料品质;在pH值为4.62的茶园土壤中添加0.5%碳酸钙或大理石粉,可有效降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达38.10%~46.03%;茶树体内的氟含量是随生长时间呈线性增长,而茶梢的重量是按Logistic曲线增长,因此在茶梢重量增长减缓时及时采收可有效控制原料茶的氟含量。上述研究结果,旨在为降低砖茶原料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丰富茶树生理学的相关内容。

王凌霞[9]2011年在《花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降低水溶态氟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饮茶是人类摄取氟的重要来源,适量的氟有利于预防龋病和骨组织的强化,但过量的氟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如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驼背、跛行等氟骨症。茶叶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土壤,目前针对我国土壤氟的含量和茶叶氟的累积分布规律已有大量研究,但有关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茶叶氟含量相互关系的报道较少。而水溶态氟是茶树吸收氟的主要形态,是土壤-水-植物-动物氟环境的枢纽。因此,研究茶园土壤氟的分组及降低土壤水溶态氟的措施,对于调控茶叶氟含量,提高茶叶品质,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14个茶园土壤样和对应的茶叶样品为对象,研究了茶叶的氟含量、土壤氟分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以湖北英山、大悟、竹山、赤壁和浙江杭州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一定量的含钙化合物(CaCO3、CaO、Ca3(PO4)2、CaCl2和CaSO4)、固体吸附物质(人造沸石、硅藻土和活性炭)和生物材料(枇杷叶和竹叶)来调控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北茶园老叶氟含量为321~2274 mg/kg,嫩叶氟含量为57~1806 mg/kg。同一茶园内老叶氟含量高于嫩叶,老叶氟积累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总氟含量降低,而各形态氟含量变化不一。土壤氟含量均表现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水溶态>交换态,残渣态氟是茶园土壤中氟的主要形态。全氟含量与总P呈显着正相关,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CEC和交换性C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交换态氟含量与粘粒、CEC、游离Al和游离Fe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铁锰结合态氟与pH、交换性Ca和全P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无定形Al和游离A1呈显着负相关。有机结合态与交换性Ca和全P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Fe对土壤中各形态氟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英山、大悟和竹山茶园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CaCl2或CaSO4均可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且施用CaCl2的效果均比CaSO4好,但施加CaCO3、CaO和Ca3(PO4)2则显着增加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英山和大悟茶园土壤中可施加1-2g/kg的CaCl2或CaSO4,竹山茶园土壤中可施加3-5g/kg的CaCl2或CaSO4。赤壁和杭州茶园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CaCO3、CaO或Ca3(PO4)2均可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赤壁茶园土壤中可施加1.5-2 g/kg的CaCO3或CaO,也可施加3-4g/kg的Ca3(PO4)2。杭州茶园土壤中可施加4-5g/kg的CaCO3或CaO或Ca3(PO4)2。赤壁和杭州茶园土壤中施用CaCO3的效果均比CaO和Ca3(PO4)2好,而这些土壤中施加CaCl2和CaSO4则显着增加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活性炭、人造沸石、硅藻土、枇杷叶和竹叶加入英山、大悟、竹山、赤壁和杭州茶园土壤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增加,故不适宜施用。

春晓亚[10]2011年在《氟在茶树新梢的分布特性及与多糖的结合方式初探》文中指出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通常是以各种多元的无机态(F-、SiF62-、A1F63-、FeF63-等)或者有机态的形式存在。本课题首次对氟在茶树新梢和茶叶提取物中的分布特性及将氟与多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明茶叶中氟与多糖的结合方式,为有效降低茶叶中氟含量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1.茶树新梢及茶叶提取物中氟分布研究1.1不同枝梢部位氟的分布茶树枝梢不同部位的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一年生枝条,随着枝梢的成熟,F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红茎后段部分602.13 mg/kg,以顶部绿梢含量最少294.70 mg/kg。茎、叶中氟含量结果显示,枝梢的氟主要分布在叶中,叶中F含量随枝梢部位下降而急剧上升,灰白茎前段叶中的F含量达到最高985.12 mg/kg,后段F含量有所下降。梗中F含量都在70 mg/kg以下,随着枝梢的成熟,含量呈下降趋势。1.2茶叶提取物中氟的分布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红茶、绿茶和青砖茶进行分步提取,测定各萃取层中的氟含量,结果表明,叁种茶类相比,以砖茶茶汤中的氟含量最高,为3646.64 mg/kg,在五种萃取层中,沉淀层中氟含量最高,占茶叶总氟量的80%左右,沉淀层主要是多糖类,说明茶叶中绝大部分氟存在于多糖中。2.茶叶中氟与多糖结合方式研究2.1茶多糖与氟和金属离子分别络合试验茶多糖分别与钙、镁、铁、铝结合后再与氟络合,测定络合前后氟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TPS、TPS+F相比,TPS+Ca+F和TPS+Mg+F中的F含量明显增加,嫩茶的增加率分别为105.16%和104.19%,老茶的分别增加30.41%和28.82%,TPS+Fe+F和TPS+A1+F中的F含量明显降低,嫩茶的降低率分别为8.68%和57.96%,老茶的降低率分别为54.13%和72.56%。茶多糖分别与锰、钾、钠结合后再与氟络合,测定络合前后氟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TPS相比,TPS+Mn+F、TPS+K+F、TPS+Na+F中的F含量明显增加,与TPS、TPS+F相比,TPS+Mn+F中的F含量增加不明显,TPS+K+F和TPS+Na+F中的F含量明显降低。说明钙和镁对多糖与氟的结合起正作用,而铁、铝、钾、钠对多糖与氟的结合起负作用。2.2几种植物多糖与氟络合能力研究五种植物多糖中以茶叶多糖中的氟含量最高,老茶多糖6276.38 mg/kg,嫩茶多糖8753.64 mg/kg;五种多糖与氟络合后,仍然是茶多糖中的氟含量最高,老茶多糖7671.00 mg/kg,嫩茶多糖9758.93 mg/kg。说明茶多糖与氟络合的特征性。2.3茶多糖分离纯化过程中氟含量动态变化研究依次采用Sevag法、过氧化氢脱色法、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法对茶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研究此过程多糖中的氟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脱蛋白前后多糖中的氟含量变化不大,茶叶中的氟主要存在于脱蛋白多糖中,为8725.04 mg/kg,在分离纯化过程中,粗多糖中的氟含量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尤其是脱色透析后,多糖中的氟大幅度的降低,为1007.13 mg/kg。过纤维素柱后得到的四个级分中,TPS1的氟含量最高,为657.80 mg/kg。说明多糖中的氟大部分是以与小分子物质相结合的形态存在的,一部分氟可能以与酸性较弱的多糖相结合的状态存在。

参考文献:

[1]. 铝对茶树氟吸收、累积、分布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马士成. 浙江大学. 2012

[2]. 茶树对氟吸收累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D]. 马立锋. 浙江大学. 2004

[3]. 茶叶氟积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D]. 吴命燕. 浙江大学. 2011

[4]. 茶园土壤氟生物有效性及降氟措施研究[D]. 乔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5]. 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进展[J]. 张勇, 徐平, 王岳飞. 中国茶叶加工. 2014

[6]. 茯砖茶降氟技术研究[D]. 张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7]. 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J]. 罗学平, 李丽霞, 何春雷. 茶叶科学技术. 2006

[8]. 茶树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及初步调控研究[D]. 李丽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9]. 花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降低水溶态氟措施研究[D]. 王凌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10]. 氟在茶树新梢的分布特性及与多糖的结合方式初探[D]. 春晓亚.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茶树对氟吸收累积特性及降氟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