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4~6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玉明,戚艳杰,张之霞,何凡,郑毅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4~6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5年10月至12月采用分层随机方法抽取江西修水县与贵州遵义县各3个乡有4~6岁儿童的家庭的养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总共调查1 096人,其中留守儿童组585人,非留守儿童组511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信息、家庭健康状况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留守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25.0%,高于非留守组18.6%(P <0.05)。留守组社交问题发生率23.6%,违纪行为发生率12.0%及攻击行为发生率20.5%均高于非留守组(P <0.05或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母亲年龄<26岁或>39岁、母孕期用药、幼儿园入学、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增加心理行为异常的风险,而母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P <0.05或P <0.01)。结论 :4~6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非留守儿童高,危险因素主要有母孕期用药、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已经入学、家庭关系不和睦等。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行为异常; 影响因素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留守儿童的比例为38.37%。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约占全部农村儿童的17.6%[1]。既往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表现为自我意识水平低[2]、孤独感较强[3]、社交焦虑水平高[4]等。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持久不利的影响[5]。有系统综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同年龄的非留守儿童[6]。留守儿童会发生更多的情绪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7]。
目前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研究数据较少,但这一群体数量庞大,又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江西修水及贵州遵义两地4~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检出率,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择江西省修水县和贵州省遵义县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地点,于2015年10月至12月完成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经济文化水平将修水县18个乡分为低、中、高3个层级,每个层级用抽号的方式,随机抽取1个乡。用同样的方法,在遵义县19个乡镇中随机选出3个乡。对这6个乡4~6岁农村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调查。留守儿童的定义[8]: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超过6个月;非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未外出打工或外出时间不超过6个月。根据自愿合作的原则,对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家属进行调查。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 154份,收回有效问卷1 096份,有效应答率95%。
随着《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与《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使得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现代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精准化生产、透明化管理、高效化经营、便捷化服务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种养加”及营销物流模式成为全省农业发展新业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①采用自编的一般人口学问卷:父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养护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民族等;②家庭信息情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家族遗传史、社会支持等;③家庭健康状况:养护人健康状况、母孕期健康状况、围生期健康状况、接种疫苗情况、近两个月是否发生躯体疾病等;④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为大陆中文问卷,主要关注CBCL问题部分,包括113个问题,所有问题分属8个因子,包括退缩行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违纪行为及攻击行为,CBCL总分越高代表心理行为问题越大。既往研究表明,该量表可以筛查4~16岁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该量表的各个因子与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障碍、注意缺陷障碍等高度相关[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母亲年龄<26岁或>39岁、母孕期用药、幼儿园入学、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增加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风险,而母亲具有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相对于小学或文盲是保护性因素,可减少心理行为异常的风险(P <0.05或P <0.01)。见表3。
相对于来自农村儿童的数据,2014年至2015年对中山市2 281名6~16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进行的调查[12]结果表明,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8.8%,与本研究中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相当。另外,2014年在北京怀柔区及西城区对10 327名6~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13]结果表明,行为问题检出率约为11.1%且随着年龄增加行为问题检出率有增加趋势,但检出率仍明显低于农村地区。尽管这两项研究调查对象为学龄期儿童,年龄普遍高于本研究,但研究所用的工具均是CBCL,进行调查的时间基本一致,提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相对于城市普通儿童较为严重。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收回后进行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数据采用双人录入,并用软件进行自动比对核查。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一般情况问卷、家庭信息情况、家庭健康状况等问卷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心理行为异常相关因素的分析。
1.2.2 判定标准 根据既往研究CBCL量表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判定标准:行为问题的因子分>常模临床界值(第98百分位数)时,判定儿童心理行为异常。4~6岁男孩CBCL总分>37,女孩CBCL总分>32,定义为心理行为异常[10]。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总共调查1 096人,男童597人(54.5%),女童499人(45.5%)。留守儿童组585人,非留守儿童组511人,留守儿童组养护人主要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71%)及其他家人或亲属(3.4%);养护人年龄(54.2±7.4)岁;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文盲的占60.3%;健康状态为一般或较差的占59.2%;父母同时外出占74.6%。
2.2 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及CBCL因子分析
一方面,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在二胡演奏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意志目标,层层递进;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训练效果的反馈信息正确分辨技巧的正确有效与否,明确自己的优势及应当改进完善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
2.3 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的检验水平提高到P =0.15,达到检验水准的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母亲年龄虽然经单因素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将这些因素和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是否发生心理行为异常作为因变量。
根据CBCL总分,将留守儿童组分为心理行为异常组及心理行为正常组。两组之间单因素分析表明:母亲教育水平低、母孕期服用药物、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差、家庭关系不和睦、幼儿园入学、与周围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及情绪波动得不到帮助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见表2。
留守儿童组达到CBCL总分异常标准的总计146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25.0%;非留守组达到总分异常标准的总计95人,检出率为18.6%。经过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4,P <0.05)。在各个因子方面,留守儿童组社交问题发生率23.6%,违纪行为发生率12.0%,攻击行为发生率20.5%,均高于非留守组(P <0.05或P <0.01)。见表1。
表1 两组CBCL各因子分及量表总分比较(例数,%)
表2 留守组发生心理行为异常相关因素比较(例数,%)
调查员为当地卫健委工作人员,调查开始前由课题组成员对调查员进行了一般问卷及CBCL统一培训,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组内相关系数>0.75)。通知到各个区县、乡镇后,调查人员对当地4~6岁儿童家属进行一对一访谈,如有事错过调查的,联系家属另约时间补测。整个调查过程都至少有两名精神科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给予现场督导。
3 讨论
留守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较差,主要养护人大多年龄偏大(54.2±7.4)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或文盲占60.3%,由此造成留守儿童发生心理行为异常的风险增大。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为25.0%,而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18.6%,两者均明显高于1992年CBCL标准化时全国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13.0%[9],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增高。廖珠根等[11]于2013年对江西省5个项目县3 000多名儿童进行的调查发现:4~5岁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男童为38%~42%,女童约为30%,检出率较高。原因可能与该研究判断异常的标准有关。这项研究判定异常的标准为CBCL量表只要有一个因子高于常模或总分高于常模,而本研究是根据CBCL总分超过临界值来判断。这项研究中留守儿童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结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云计算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各个行业的商业机密或相关保密单位的业务信息。因此,应加强数据的安全性,以降低数据丢失等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这类事件影响到的不仅是用户,更有可能是国家和社会。相关防护技术仍存在短板,所以数据处理的过程极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旦数据被他们非法利用,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有研究[14]调查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其51.2%既往都有留守的经历,证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重性精神疾病可能存在相关性。因此,了解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干预。根据既往研究[6],与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母孕期及围产期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影响、父母及养护人情况、家族遗传史、学校环境及社会支持等。
表3 留守儿童发生心理行为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
为此,在本调查中也按照这些方面的内容收集了大量对应的信息,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母亲年龄<26岁或>39岁,母孕期服药,父母双方都外出,进入幼儿园,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家庭环境不和睦;这些因素会增加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而母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性因素。父母都外出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风险明显高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此结果同国内外多项研究[15-17]结果一致。家庭和睦、孩子入学后能够得到正确的支持和帮助,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与国内其他研究[18-19]结果一致。
然而,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影响因素较多,比如社会经济条件、身体和心理的忽视等。本研究只是涉及一些基本的影响因素,而国内在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较少,缺乏更多的横向比较,因此需要更多研究在此方面积累更多的数据,以利于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与大肠埃希菌相比,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比例要低的多,但ICU菌株对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10%,远远高于张秀芳等[14]的研究(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5%)。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对其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国内各个省份的流行病学情况有着较大区别;③医院感控部门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治意识和防治工作有差别[14-15]。CRE机制复杂,如何治疗CRE菌株导致的感染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16-17]。
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因其成本低带宽高,是偏远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网络接入的重要技术手段.论文在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实验床上进行了大量实验测量,根据实测数据分析总结了长距离无线网链路的数据帧传输特性,并针对性地设计了链路自适应编码算法AdaCode.采用真实网络数据对AdaCode进行了性能评测,验证了AdaCode能够有效提升长距离无线链路的吞吐率.该算法对提高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的性能,推动其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 Wang X,Ling L,Su H,et al.Self-concep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5,41(3):346-355.
[3] Jia Z,Tian W.Loneli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a sample of rural China [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0,36(6):812-817.
[4] Su S,Li X,Lin D,et 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the role of parental migration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3,39(2):162-170.
[5] Zhao C,Wang F,Li L,et al.Long-term impact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nes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mitigating and exacerbating factors[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17,52(6):1-9.
[6] Wang YY,Xiao L,Rao WW,et al.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a meta-analysis of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ys[J].J Affect Disorder,2019,244:209-216.
[7] Tang WJ,Wang G,Hu T,et al.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problems among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comparative study[J].J Affect Disorder,2018,241:133-141.
[8]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5(199):37-49.
[9] 忻仁娥, 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 013名城市在校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独生子女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防治和 Achenbach's 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4 (1):47-55.
[10] 苏林雁,李雪荣,万国斌,等.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湖南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6,4(1):24-28.
[11] 廖珠根,陈绍红,汪时华,等.江西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7):4501-4503.
[12] 任衍镇,黄彩英,黄秒妃,等.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5):391-394.
[13] 戚艳杰,李斌,张之霞,等.北京市6~16岁儿童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医刊,2018,53(5):391-394.
[14] 李轶琛,马筠,杨光远,等.精神科儿少病房留守儿童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及相关因素[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1):31-33.
[15] 余学,戴秀英,李秋丽,等.宁夏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Logistic回归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27-929.
[16] 黄广文,杜其云,刘智,等.监护人员对农村3~7岁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5):390-395.
[17] Shen M,Gao J,Liang Z,et al.Parental migration patterns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 among rural children aged 10-18 yea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J Open,2015,5(12):e007802.
[18] 于慧慧,夏冰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4(4):610-613.
[19] 袁宋云,陈锋菊,谢礼,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31-236.
Analysis of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aged 4 -6 in rural areas
ZHOU Yu -ming ,QI Yan -jie ,ZHANG Zhi -xia ,HE Fan ,ZHENG Yi .
The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Disorders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Disorders ,Beijing Anding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ged 4-6 in rural areas. Method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15,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 096 caregivers of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ged 4 to 6 in three townships of each county (two counties including Xiushui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Zunyi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585 were i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group and 511 were in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 group among these caregivers.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general demographic data,family information,family health status and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Scale.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in the left-behin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left-behind group (25.0% vs 18.6%;P <0.05).The incidences of social problems,disciplinary behavior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left-behind group were 23.6%,12.0% and 20.5%,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left-behind group (P <0.05 or P <0.01).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parents going out,maternal age <26 y or >39 y,maternal medication,entering a school,learning difficulties without help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disharmony were risk factors for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P <0.05 or P <0.01).However,mother with a junior high school or above educational level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P <0.05).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ged 4-6 yea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taking medication during pregnancy,difficulty in learning without help,access to school,and disharmony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220(2019)03-0157-04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01B02)
作者单位: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 郑毅,E-Mail:yizheng@ccmu.edu.cn
(收稿日期: 2018-07-21 修回日期:2019-01-04)
标签: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心理行为异常论文; 影响因素论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