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能源富拉尔基发电厂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摘要】目的: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方法:通过采用追溯病因法、反复思考法和不断认识法,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反复和长期多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经过研究,显示本病病因(发病机制)为:患者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又由于受到一些精神刺激的诱导,滑入了一个难于自拔的精神“陷阱”。该“陷阱”分为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心理病因引发生物病因。心理病因决定能否发病和预防;生物病因决定能否根治。结论:本研究已明确该病具有包括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的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揭示了引发本病的关键的假暗示机制和“倒刺”效应。本研究发现该病是可以预防的。发现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精神疫苗。本研究证明该病是不遗传的。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病因(思维陷阱);生物病因(大脑损伤);可预防;不遗传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243-03
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是个谜。虽然经过国内外研究者长期的不懈努力,从心理、社会和生物三方面解释了本病的初歩病因。但对具体的、细节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无从知晓,所以本病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影响了本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工作。本研究经过长期多年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详细、具体的研究,使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实现详细化和具体化。发现本病存在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发现了引发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精神疫苗。发现并证明了本病可预防,不遗传。本研究主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男,现年55岁,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990年10月发病入院治疗,三个月后出院。1996年2月因自行停药,又入院三个月。之后一直维持药物治疗,后来接种了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效果很好,再未复发。
1.2 方法
1.2.1追溯病因法。发病原因何在?对本病例发病的思维全过程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研究。来回答这个为什么?最后答案被一个个找到,病因之谜被一点点揭开。
1.2.2反复思考法。对本病例发病的细节进行反复思考,有了思路就记录下来;对已有的结论也反复推敲、证实,不断完善。最后,一个完整的病因被揭示出来,心理病因与生物病因的关系也逐歩地清晰起来了。
1.2.3不断认识法。这里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记录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最后经过反复梳理和研究,取得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结果。
2.结果(病因及发病机制揭秘)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是孤僻、敏感、多疑和胆怯等。这样的性格在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诱发本病。外界刺激是患病的诱因,但不是患病的决定因素。由于认识与信念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而引起的反应后果会截然不同。由于外界反复长时间的刺激,加上性格上的弱点,患者产生心因性错觉,总觉得“对方”的表情和语调像是话里有话,在向自己暗示什么。并在长期的刺激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暗示是可以表达意思的,是可以代替语言进行交流的第二语言(或说一般性交流工具)。(这是心理误区)。患者使用的实际是假暗示。暗示就是不用语言,用表情、语调、手势和动作等等表达意思。真暗示也能表达一定意思,但不确定,不完整。需受暗示者慢慢猜测和领会。真暗示是对方给你的暗示。假暗示是对方没给你暗示,而你主观认为是对方给了你暗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对方无意,患者有意的带有患者主观臆测的暗示。患者使用假暗示时包括两个功能:一是用于交流,当成一般性交流工具;二是用来证明,证实自己的猜疑。
由于患者在生活中臆造了一个错误的离奇的故亊情节(由猜疑+假暗示而产生并发展。大猜疑+假暗示构成故亊情节的梗概;小猜疑+假暗示来逐步丰富细节)。患者的猜疑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凭想当然,自以为是,想入非非,糊涂。正常人出现猜疑后,用亊实去证实,证明无亊后猜疑就消失了。而患者是用假暗示去证实,结果猜疑不断扩大。为什么呢?这点在后面再加以说明。妄想过程中,由于患者猜疑情节的“恐怖”性和“保密”性,患者在涉及妄想的内容时始终用假暗示与外界“交流”,不用语言。患者总在猜对方的暗示,假暗示在猜测中“交流”。患者向“对方” 发出了假暗示,之后又接收了“对方”的假暗示。(其实对方没向他发出暗示)。患者从开始猜疑,之后被假暗示“证实”,最后对这个猜疑坚信不移。因为他认为对方已向他发出了暗示,证明是“亊实”,眼见为“实” 嘛。“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心理误区)。所以就信以为真,坚信不移。患者对某亊有猜疑,又不能直接去问。“对方”发来假暗示,就证明患者的猜疑是“正确”的。于是患者就坚信不移了。这样,患者就在猜疑-假暗示证实,再猜疑-再由假暗示证实,不断地恶性循环。使他的猜疑想法完全脱离现实,在一个主观世界里自由思想。主观的猜疑再用主观的假暗示来证实,结果一定是脱离实际的。因为猜疑是用假暗示证实的,不是亊实的本来面目,因为别人根本没对他发出什么暗示,是患者主观臆想的。因此就使患者的思想脱离了外界的实际。患者始终在猜疑+假暗示的外罩内思维和活动,与外界隔绝,所以他的思想和举动在外人看来就很反常。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失常和精神分裂。患者像被施了魔咒,鬼迷心窍,走火入魔,滑入陷阱,无法自拔,失去了自知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患者为什么信假暗示呢?虽然他认为暗示可以交流思想,可以代替语言。那他为什么会认为外人是在向他发出暗示呢?正常人怎么没觉得有暗示呢?这里有个奇妙的疑邻盗斧效应问题。中国成语说,从前,有人丢了斧子,邻居的孩子来过,所以怎么看孩子的表情和举动都像是偷了自己的斧子(心因性错觉)。过段时间,斧子在自家床下找到了,再怎么看那孩子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患者也是这样。“看,他的语调和表情都变了(心因性错觉),能不是真的吗?”因为患者的“斧子” 永远也找不到,那么他就信以为真,坚信这个假暗示了。随着不断地猜疑和被假暗示的“证实”,-故事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从关系妄想到被害妄想。(该研究对象是有妄想一年后发展为被害妄想的)。实际上这是个心理误区(思维陷阱):刺激-猜疑+假暗示证实(心因性错觉引起假暗示)+言行。刺激引起猜疑,猜疑通过错觉被假暗示证实。(错觉使患者更信服假暗示)。于是患者对猜疑坚信不移,最后有所行动。假暗示像倒刺一样把患者挂在陷阱里不能自拔。以上就是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陷阱的心理病因层(发病机制)。如果患者在这一层不信不用假暗示,是完全可以从心理陷阱中拔出来的。
随着被害妄想的不断加重,患者不敢睡觉,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紧张,发展到了极点,患者大脑中出现了闪光现象,并出现了幻觉。(该被研究者于发生被害妄想半年后出现较明显的幻觉)。这时就发生了质变,说明患者出现了精神崩溃。就像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失控,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这时使得大脑中的某种物质(如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等假说[1])发生了功能异常。就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生物病因,也就是陷阱进入到第二层(生物病因层)。到了这一层,不信假暗示也不能自拔了。而只能通过服药,才能走出这个陷阱,去迎接患者的第二次人生。以上所述就是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列出公式如下: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妄想(陷阱)=心理病因层[刺激(性格弱点)-(猜疑+假暗示机制<始于心因性错觉,引起倒刺效应>)+言行]+生物病因层[脑内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等假说[1](大脑失控)-(出现幻觉+妄想加重)]。
综上所述,可见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其它症状都是继妄想之后衍生出来的,包括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症状等。猜疑+假暗示是妄想的核心。它隐藏在妄想的各种症状的背后,支配着患者的思想和行动,它是一条主线贯穿着患者妄想思维的全过程。假暗示机制就是发病机制,是引发该病的决定性因素。
3.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是能够预防的
如前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过程,就如掉进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精神陷阱。这个陷阱分两层(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这个陷阱的心理病因层主要包括猜疑和假暗示两个结构。假暗示就像是倒刺,把患者挂住使他出不来。如果患者不信假暗示,妄想的链条就断裂了。(因为不用假暗示证实,而用亊实证实,猜疑就不攻自破了)。没有了倒刺,患者就可以出来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分不清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所以就分不清真暗示与假暗示。所以要预防这种病,就从根本上不信不用暗示,折断倒刺。无论真假暗示,一律不信不用。告诉大家一律使用语言交流,人家说话了,你才听才信。这样就不会得精神分裂症了。因为心理病因(发病机制)消除了,倒刺折断了,就能从心理陷阱中拔出来了。这应该是预防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即:就是不信不用暗示交流,只用语言交流;有猜疑只用事实证明,不用暗示证明。如果必须用暗示时,事前或事后要与对方用语言沟通一次,以防误入陷阱)。这种疫苗应该给大众普遍接种,从而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如果病情发展过了心理层,深入到了生物层,这时就不能自拔了。只能通过服药,才能走出精神分裂症的陷阱。但是有一点,就是在服药的患者中接种这种精神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复发。这已被亊实所证实。本研究的对象由于接种了这种疫苗,所以一直没有复发。因为在服药过程中,再遇刺激,出现猜疑+假暗示,只要不信不用暗示,就可不再掉入陷阱。(当然不能停药)。
3.2 精神分裂症是不遗传的
在张明园先生所著的《精神病知识》一书中,已提出这一假设,即精神分裂症不遗传疾病,仅遗传性格[2]。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已被证实。因为病人的发病,是由于受精神刺激的诱导掉入了一个心理陷阱。精神刺激不决定发病,陷阱的倒刺效应决定发病。这个陷阱的心理层,只是一个心理误区,只要把误区解除,病人还会回到正常人状态。只是随着病情的深入,病人掉入了陷阱的生物层,这时脑内的某种物质(多巴胺功能异常等假说)发生了变化,病情才发生了质变。而这个过程不是遗传产生的,而是随着精神压力到了极点,精神发生崩溃造成的。如果在病人进入陷阱的生物层之前,就消除了心理误区,从陷阱的心理层拔出来,就还和正常人一样。从这个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病不是遗传的。只是患者的这种性格比较容易误入陷阱。如果说能遗传的话,也仅仅是遗传这种性格而已。当然,当患者病后所生子女倒有可能被遗传,因为此时,患者因病其基因可能发生了变化。这也只是一种假设。
3.3 关于精神疫苗的几点解释
3.3.1为什么患者的猜疑非要用暗示(当然是假暗示)来证实呢?一是患者认为用亊实证明不能去问、去调查,因为“保密”,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二是患者习惯于看对方的反应(暗示)来证实。三是因为患者认为暗示(这种反应)为眼见,是一种“亊实”,所谓眼见为“实”,“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当然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3.3.2为什么患者非要用暗示(当然是假暗示)来交流呢?一是患者认为交流的内容不能直说,是“保密”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二是由于患者自己制造的“恐怖”环境,不敢用语言联系,患者认为没人敢说真话,语言是不真实的,只有暗示是真实可靠的。三是患者认为暗示(假暗示)是能表达意思的,是能代替语言的。它来自人们对暗示功能的模糊认识。暗示到底能不能表达意思、进行交流?能表达意思进行交流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所以对此很易产生暗示可以代替语言表达交流思想的错误认识(这也是一种心理误区)。四是因为受到了心理学、语言学、文艺作品和生活中运用暗示的背景影响。
3.3.3以上两种心理误区就像一种魔咒一样,蒙住了患者的心灵,使其误入陷阱不能自拔。如果消除了这两种心理误区,患者就获得了新生。因此,解除上述两种心理误区正是预防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该疫苗一经接种(要反复强化)将永久免疫。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
3.3.4各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均存在自知力问题,据推测有可能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猜疑+假暗示”的陷阱。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精神疫苗有可能也适用于其它型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赵靖平.精神分裂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41.
[2]张明园.精神病知识(修订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36.
论文作者:徐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暗示论文; 患者论文; 病因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陷阱论文; 心理论文; 妄想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