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_社会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_社会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内涵论文,当代论文,特征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07-0007-05

把对当代社会思潮研究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域下,通过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以及对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这是最近几年社会思潮研究的一种新的趋向。2009年6月我们组织申报的《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类课题以后,课题组围绕当代社会思潮内涵、特征以及对高校师生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潮是指“(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1](P3324)一种思想观点和思想倾向能否成为一种潮流,既与思想有关,同时也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梁启超先生曾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论述,他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也。凡‘时代’非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2](F1)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成为思潮,成为思潮的思想,必然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并不是所有的时代都有思潮,有思潮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非常深刻地说明了思潮的特点。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存在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综合说”;一种是“中介说”。[3](P52)

持“综合说”的观点,把社会思潮看成是某一段时间内在某一阶层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社会思潮定义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的表现形式。”[4](P765)社会思潮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5](P57)“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6](P1)

持“中介说”的观点把社会思潮放到整个社会意识系统中进行考察,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构成中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中介,这种观点把社会意识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其中有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社会思潮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7](P57)

“综合说”和“中介”说虽然在表述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但对社会思潮的理解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把社会思潮看成是某一个时期在某一阶层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潮流。“综合说”强调了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介说”强调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层次性,关注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综合说”包含了“中介说”,而“中介说”是“综合说”中社会思潮复杂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中介说”的主要问题是它并没有把社会思潮复杂和多样的特点比较完整地揭示出来,而仅仅确定了社会思潮在整个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中的位置及其发展的趋向,未能揭示社会思潮的内容与实质,而“综合说”虽然包含了社会思潮的复杂多样的内涵,但没有具体清楚地说明社会思潮的特殊性与层次性。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观点,我们把社会思潮理解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在某一时期内某一阶层和群体中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我们通过上述定义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

一是社会思潮并不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可能是构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思想素材,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思想观点。社会思潮在整个思想文化中有时是一种流行和时尚,而有时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变化的新思想。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在《心理学史导论》中曾经论述过心理学中“流行与时尚”的问题,他说:“在学习心理学史时,人们经常会惊讶地发现,某种观点并不总是因为它不正确就逐渐消失;相反,某些观点只是因为它们变得不流行才消失。心理学中流行的内容是随时代精神而变化的。”[8](P6)也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部分人们习惯于使用某种思想和表达方式,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即构成思想潮流;但如果这种时尚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可能发生美国科学史专家库恩所说的“范式的革命”,库恩把科学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阶段:存在着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与相互批判。(2)常规科学阶段:一门学科开始成熟了,标志是各科学家集团统一在一种研究范式中。他们有共同的概念体系、共同的假定和方法论原则。(3)科学革命阶段:当这门学科遇到无法解答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范式不适用时,就进入到了科学革命阶段。这时,科学家又分为不同集团,他们求助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直到有重大理论或方法突破,才能使科学家们重新统一在新的范式中,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4)新的常规科学阶段。[9]虽然社会思潮及其演变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范式转变存在本质的差别,不能用范式转变来比喻社会思潮的流变,但从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常规的科学状态,是整个社会主体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基础,它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制度之上,是与一定社会存在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政治思想等形成的整体。而社会思潮与科学革命前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类似,社会思潮如果演变成一股潮流,也会导致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发生变化。因此,社会思潮并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与社会思潮相对应的思想理论观点。

二是社会思潮不是社会心理,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如果一种思想理论观点只是停留在理论或学术探讨层面,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广泛深刻分析和揭示,虽然其理论观点具有系统性、深刻性和合理性,但由于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观点和思想的人员的局限性,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并没有被比较广泛的人群知晓和掌握,而成为广大人群中的一种较为流行的思想观点,那么这种理论观点还不足以成为一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必须是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种潮流和思想的趋向。不少社会人群尽管并不一定了解和熟悉这种理论观点,也在某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和其他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倾动下,而以这种思想倾向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三是社会思潮是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它并不是一种流行心理现象,与流行的心理现象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理论性,它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自己的内核。社会思潮虽然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但其合理的内核需要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这也是社会思潮区别于社会心理和不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感性层面的所在。

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我国当前的社会思潮理解为反映某种现实社会利益诉求、具有较大受众基础、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对主导社会价值观念起消解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点。而把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和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处于社会思想观念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它在一定社会心理基础上不断与各种社会思潮产生复杂的双向关系。

二、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

并不是任何一种思想观点都能成为社会思潮,也不是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存在社会思潮,一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观点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社会思潮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理论性特点

社会思潮的理论性特点是与社会心理相对应的特点。社会心理“包括两个方面涵义:(1)群体中共同的心理现象。如从众、模仿、暗示、舆论、气氛、感染、对比、风气、偏见、牢骚、时髦、谣言、风俗、传统、竞赛等。具有群体性、自发性、不稳定性及感染性与暗示性等特点”;“(2)个体受群体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现象。”[10](P574)由此看来,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整个意识形式的最基础的层面,它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及时的、偶发的、直观的、感性的层面,因而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它是形成社会思潮的群体心理基础。而社会思潮往往以一定的思想和学说作为基础,它包含着对整个社会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较为深刻和系统的理性认识,它以某种学术思想或学说为思想的原点,由某种类型的理论观点和视角来观察社会现象和问题,形成相对自觉的、稳定的和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观点和倾向,因而与一般社会心理相比,具有自觉性、稳定性和系统性特点。因此,在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理论性或学术性是社会思潮的一种内核,它是社会思潮区别于社会心理的重要标志。

2.现实干预性特点

如果一种理论仅仅停留在书斋里或者局限于学术讨论的范围,没有跳出书斋或学术圈,那么这种理论观点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学说或思想,并不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只有当这种理论观点和学说跳出书斋或学术领域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形成一定影响的思潮时,它才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因此,社会思潮需要有干预现实生活的特点,它需要有强烈地将其理论观点和主张付诸实践、影响社会现实的过程,否则只能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一种理论观点能够在一定社会阶段被较多社会群体认同,表明它与社会现实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反映着某种社会诉求,它对现实社会生活具有较广泛社会影响,影响和干预人们的现实生活。

3.广泛传播的特点

如果一种理论仅仅在某一学科内部群体广泛流传形成一种思想潮流,那么这种理论观点仅仅能够称上是一种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还不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理论观点和思想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某一个学科范围内,而需要跨越了自己学术领域,成为许多学科都接受和认可的一种观念;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理论观点还必须跨越理论与现实的界限,影响和干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受众基础。因此,作为社会思潮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的特点反映了社会心理到社会意识的动态变化过程,广泛的社会心理推动理论观点成为一种思想的潮流,同时理论观点也引领着社会心理向着明确现实目标发展。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既体现了理论观点的现实基础,也表明其广泛传播需要有某种社会舆论环境的现实推动力,借助某种外在的媒介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其受众面。

4.潜隐性特点

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理论观点的提出到跨越本学科的范围再跨越理论范围而干预生活,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想潮流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发展变化运动的轨迹。一般来说,一种理论观点的提出,在它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之前,都会有较长的潜伏期,在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之前,它处于一种潜隐状态,而一旦时机成熟,会浮出社会生活表层,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影响人们生活,而一旦社会思潮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削弱,这种社会思潮也会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社会思潮的发展有一个潜伏、高潮、衰退的不断循环发展过程。当然,一种社会思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不是这种社会思潮的观点的消失和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的丧失,而是表明这种社会思潮暂时处于一种潜隐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条件环境的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还会以另外一种新的形式改头换面,死灰复燃。比如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以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最初是伴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反帝反封建的武器而传入中国,在“五四”时期却演变成了一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社会思潮,挑起了和马克思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但是这种思潮即使在当时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也一直处于潜伏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自由主义思潮又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出现,形成影响较为广泛的社会思潮,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这种自由化思潮得到了收敛,但进入到90年代以后,它又先在经济领域以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作为理论观点,而跨越经济领域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从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来看,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都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但是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观点并没有消失,而是潜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一旦时机成熟,它又以各种各样的面目死灰复燃。因此,我们在理解社会思潮时,既要关注社会思潮流行时的显性的特点,也要关注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潜隐性特点,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

5.非主流性的特点

社会思潮的非主流的特点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的特点,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1](P98)也就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非统治阶级的思想一般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并不能构成社会的主流思想或主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社会,只有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是一种主流的思想观点。而社会思潮从它的性质来看,它与一定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念、思想倾向是相对应的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作为主导价值观念相对立的思想观点而产生的,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具有冲突、抵消和消解作用。因此,社会思潮具有非主流的特点。当然,把社会思潮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观点并不是排斥社会思潮的积极作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批判斗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吸取各种社会思潮的有益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以各种社会思潮为对立面来批判超越具体的社会思潮,进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社会思潮的非主流性并不是说社会思潮就是一种消极的力量,而是表明社会思潮所代表的观点在整个社会意识中处于一种非主流的状态。

三、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交流合作范围和领域的日益加深,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十分活跃繁荣的局面,社会上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不断涌现,影响、干扰和推动着人们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断发生相互对立、此消彼长又相互融合互为前提的双向互动关系,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项新任务和主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研究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及对策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把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研究作为研究领域抓住了社会思潮影响和传播的主要领域

从高等学校本身的特点来看,高等学校素来是各种社会思潮形成、影响、传播和汇聚的集散地,高等学校既是知识的生产、传承、创造、转化的地方,也是社会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源。高等学校本身就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发源地,各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不同国籍的学者聚集在大学校园,本身就是各种思想观念的多元碰撞的根源。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思潮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表明,高等学校是各种社会思潮最容易聚集传播的地方,也是社会思潮的辐射地。各种社会思潮首先在高等学校孕育、升温、流行,成为一股思潮潮流,然后才向社会不断传播和辐射;而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往往习惯于向高校聚集,寻找其思想文化土壤。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研究作为一个切入点,抓住了社会思潮影响和传播的主要领域和主要人群。

从社会思潮影响的特点来看,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理论性特点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人群产生影响,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而高等学校是最符合社会思潮影响的地方。高等学校是知识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地方,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高校师生习惯于从理论层面来思考问题,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关注社会现实,他们较习惯于从理论层面来接受某种观念,并对这些观念进行反思,进而受其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师生是最容易也是最方便与各种社会思潮发生联系,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系统影响的,研究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相对比研究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更加深入。

从高校师生的特点来看,高校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综合性大学,往往是由各种各样不同学科教师的共同体所组成,各种不同学科的教师,包括人文学者、社会科学者、科学主义者本身就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学术理念、以某种学科为背景的多元共同体,它们具有从某一种学科观点看待问题的优势,但同时如果囿于学科的思维,也容易形成思维方式的偏差,而对我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成产生误解和偏差,不能很好地处理学术研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界限,从而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比如经济学背景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经济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很容易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思潮混淆起来,而不自觉地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超越自己的学术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是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人群。从高校学生的特点来看,青年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最没有历史的包袱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特点。因此,研究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可以最便捷地探讨社会思潮影响的特点和规律。

2.探讨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寻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髓和内核。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要广大民众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作为统治阶级总体的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成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社会思潮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最主要对立面和主要敌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各种社会思潮正是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补充、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规律,就不能回避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就必须从深层次回应社会思潮的挑战,探讨社会思潮影响广大人民的规律。

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和大众化过程来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同各种各样错误的社会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观点的对立面,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素材。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12]“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立面的观点,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思潮互动的历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12]与各种社会思潮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双向互动关系。也就是对于思想文化现象,特别是涉及到意识形态内容的思想观念,对一种社会思潮的强化往往意味着对另外一种意识形态的弱化,对一种思想观念的消除,则意味着对另一种思想观念的增强。意识形态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也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认真分析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分析和探讨社会思潮对大众特别是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有利于探讨在当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认识。

3.探讨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有助于更精细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我们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总体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但是,如何运用和发挥这项规律,则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尽管社会思潮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性,但事实上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面更大,而有些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害性更大;有些社会思潮并不直接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敌,而有些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敌,应从政策和法律角度来加以取缔。而社会思潮影响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精细的研究,寻求具体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的引导对策。而探讨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不仅可以更加具体精细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引领教师和学生的对策,而且对于更为细致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标签:;  ;  ;  ;  ;  ;  ;  ;  ;  

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_社会思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