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美学建设的几点思考_美学论文

关于现代美学建设的几点思考_美学论文

现代审美学建设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推进审美学学科建设和体系创新

       审美学以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在美学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把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来建设,对推进美学的创新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对美学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美学本身转型发展的要求。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对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美的本质问题。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逐渐从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审美经验转移。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独立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以致西方美学家不约而同地指出,当代美学研究的重点已不再是美的本质的探讨,而是审美经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艺术问题的研究。这种变革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标志。美学的这种变革必然推动学科的转型发展。在研究对象重点转移的同时,美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变化。许多当代有影响的美学家往往以审美经验作为构造全部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或作为研究所有美学问题的基础。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学大讨论,基本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造成审美经验研究的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追赶世界美学转型发展的趋势,对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推进审美学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已成推进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必然之举。

       其次,这是美学回应艺术实践和现实生活的要求。美学研究本来是出于解释和指导艺术实践的需要,艺术向来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要研究美,而艺术美是美的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所以美和艺术的研究本来是统一的。黑格尔说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它“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1]。他对美下的定义就是艺术美的定义。他说:“我们真正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只有艺术美才符合美的理念的实在。”[2]可是,我们的许多美学论著探讨美的本质,却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概念的推演和思辨上,几乎和艺术实际无关。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成为不搭界的两大块。朱光潜先生说过,把美学和文艺创作实践割裂开来,悬空的孤立的研究抽象的理论,就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视审美经验的研究,建设审美学。因为审美经验研究是联结美和艺术研究的一座桥梁。从美的本质到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和批评,需要依靠审美经验来贯通。以艺术为中心研究审美经验和结合审美经验探讨艺术问题,将两者统一起来,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产生重大影响的美学成果都是通过将审美经验研究和艺术研究统一和结合起来而取得的。如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英伽登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等。这既是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也是艺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极大地拉近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以及艺术创造和欣赏实践之间的距离。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审美文化研究、日常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陆续走向美学的前沿,开始了美学面向现实和生活的全方位转型。与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这也对审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成为推动审美学发展的新动力。

       推进审美学学科建设,需要拓展和深化关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完善和创新审美学学科体系。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是审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审美学学科体系的出发点。但是,什么是审美经验?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哪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等等,都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审美经验主要是指人在欣赏和创造美和艺术时发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将审美心理活动研究作为审美学的研究重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审美心理是审美经验产生的出发点,是一切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而审美心理研究也应成为审美学的主体构成部分。但如果因此将审美学和审美心理学完全等同起来,那就忽视了审美经验的丰富内涵,把审美经验狭窄化了。

       审美的意识活动表现为心理活动,但又不限于心理活动。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反映和反应,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层次,包括不同的形式。它既包括审美心理,也包括审美心理之外的其它各种审美意识形式。审美心理包括审美感觉、知觉、联想、想象、理解、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过程,是审美意识的不够自觉的、不够定型的形式。除此之外,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在内的审美意识形式,是审美意识中的自觉的、定型化的形式。审美心理和其它审美意识形式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意识形式是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是对于审美心理的提炼和升华,是通过自觉活动形成的定型化的思想观念。审美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影响下发生的,是受这些审美意识形式制约的。此外,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在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制约下,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也是审美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上所述,都是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相关的内容,也都是审美学需要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审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

       从当前情况看,审美心理部分的研究比较受到重视,成果也比较丰富。相对而言,对于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则显得较为不足。虽然在西方审美学研究中,关于这些问题也有一些较为深刻的论述,但总的看来,成果并不理想。由于受到哲学观点的局限和存在问题的影响,许多西方美学家对于上述各种问题的看法仍缺乏全面性、科学性,与审美实际相距较远。以艺术为主体的审美经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审美经验的考察和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学层面,还必须从审美经验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深入揭示其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性。在这方面,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学角度,对原始民族审美感觉、审美趣味和观念与社会生活条件关系所作的精辟分析和论述,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可惜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很少再能见到这方面具有丰富考察资料、富有真知灼见和说服力的成果。因此,如何在正确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指导下,将美学和价值论、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学科结合起来,对审美经验进行全方位研究,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明,是完善和创新审美学学科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更新审美经验研究的思维方式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审美经验的心理结构和发生机制是怎样的,这是审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美学家长期以来要揭示的审美之谜。要在这些重要问题上得到突破,必须从更新思维方式入手。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按照“孤立的因果链的模式”[3]思考对象,把一切事物都看作由分立的、离散的部分或因素所构成,试图用孤立的组成部分去解释复杂系统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中一直有很大影响。西方许多审美经验理论和学说的一大弊病,就在于脱离整体去孤立地分析其各个构成要素,乃至简单地把某种构成要素的性质当作审美经验整体的性质,把其构成要素的某种特性当作整体的功能特性。这就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免对审美经验做出种种片面的解释。如克罗齐认为美感经验就是纯感性的直觉,和理性无关;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只涉及情感领域,和认识无关;弗洛伊德认为审美和艺术源于无意识的欲望,不受意识支配,等等。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作是由各部分、各要素在动态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系统,要求从整体性出发,把对象始终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上去把握对象。由于审美经验是一种包含着许多异质要素的多方面的复合过程,是多种异质要素共同整合的结果,它的特性和规律只有在各种异质要素的整合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方法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或哲学方法论,对于纠正历来对于审美经验的一些片面理解,全面地、整体地认识审美经验的性质、特性和规律,就显得特别适合和重要。

       按照系统论观点,系统整体水平上的性质和功能,不是由其构成要素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功能或它们的迭加所形成的,而是由系统内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内部方式即结构所决定的。审美经验和认知、道德及其它日常经验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其构成要素的多寡,它的整体特性也不能由它的构成要素的孤立的特性或其相加的总和来解释,而是要由它的全部心理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方式来说明。如果我们不去认真研究在审美经验中感知和理解、知觉和情感、情感和理性、想象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等各种异质要素是以何种特殊方式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不去认真分析美感中的特殊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就无法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审美经验的特性和功能。对于人们常常遇到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以及常常用于描述审美经验的特殊概念和范畴,如直觉性、愉悦性、形式感、移情作用、同情作用、非确定性、不可言说性、意象、趣味、灵感等等,也就不能从整体上给予科学的阐明。

       系统论不仅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也强调系统的层次性,把系统看作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审美经验中,审美心理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这种稳定的联系就构成了所谓的审美心理结构。因为各个要素之间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具有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审美心理结构是多层次、多等级的。审美心理构成中,各个不同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按照不同的水平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因而我们在考察审美心理的特殊结构方式时要注意分析它的各个不同层次。首先,审美中认识因素包括感知、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思维等,各种感性认识因素和理性认识因素以特殊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认识结构(形象观念、意象、形象思维等);其次,审美中情感因素包括情绪、情感、激情、心境以及与情感相联系的意愿等,各种不同情感因素和不同认识因素以特殊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情感与认识相交融的多层次的审美情感结构(情景互生、移情作用、同情共鸣、人物内心体验等);最后,审美认识结构和审美情感结构以特殊方式交互作用、相互协调,导致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协调、相统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最终形成为以情感愉悦和心灵感动为特点的审美总体体验。审美经验表现出的特殊心理现象如直觉性、形式感、愉悦性等,都是由于审美心理的特殊结构方式以及美的观念的中介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效应。因此,发现并科学地解释审美心理的特殊结构方式,是揭示审美经验特殊规律的关键所在。

       在审美经验形成中,美的观念的中介作用非常重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阐明的“审美理想”、“审美理念”也就是一种美的观念。他说:“我把审美理念理解为想象力的那样一种表象,它引起很多的思考,却没有任何一个确定的观念、也就是概念能够适合它,因而没有任何言说能够完全达到它并使它完全得到理解。”[4]美的观念是审美心理特殊结构方式的产物和体现,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特殊与普遍、主观与客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集中表现着审美经验的系统整体性。美的观念的中介作用,可以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关于同化和顺应理论得到科学说明。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主体图式同化客体信息的产物,而主体对客体的顺应又使主体图式获得更新。美的观念的中介作用和主体图式的中介作用在原理上是一致的。此外,现代控制论关于大脑活动受非约束性信息与约束性信息双重决定作用理论也对美的观念中介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弄清美的观念在美感发生中的中介作用及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是揭示审美心理奥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审美学建设经验

       中国现代审美学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对它的发展过程、学术成就、研究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建设的重要前提。纵观百年中国现代审美学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研究热潮。两次热潮发生的时代条件有很大差别,也具有不同特点,但都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推进中国现代审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值得反思和总结的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内容上看,尽管百年来中国审美学研究所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审美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几乎全都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之内,但是,从整个学科建设来看,较为集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两大问题:其一是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问题,其二是艺术创造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问题。百年中国审美学在学科建设上的成就可以说主要反映在这两大问题的研究上。从发展上看,对这两大问题的研究深度不断在深化,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也不断有创新性学说提出。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审美心理结构和美感形成的中介因素问题,先后有各种新说问世,大大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尤其是“自觉的表象运动”说、“审美表象”说、“审美意象”说、“形象观念”说、“情感逻辑”说等等的提出,使审美经验发生的特殊心理机制问题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此外,如审美和艺术中情感的作用和特点问题,审美和艺术中的形象思维问题,艺术创造中的直觉、灵感、非自觉性以及无意识活动问题,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及创造力问题等等,也都在理论上有了重要进展,其论述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美学研究。不过,从总体上看,在上述重要问题上,学术观点创新力度仍不够大,缺少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现代科学新成果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有较大差距。在运用社会历史观点研究审美经验方面,也缺乏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因此,需要继续从上述两个方面,加大研究的创新力度。另外,如何将审美理论研究与艺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也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上世纪末以来,关于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讨论,是审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但这方面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使其更具创新性。

       其次,从研究途径上看,百年中国审美学是在不断探索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及艺术传统相结合中向前发展的。如何接受西方美学的影响并使之与中国传统美学相交融,是中国现代审美学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中、西美学在理论形态、范畴和话语及表达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两者的结合中,如何使双方互相沟通,在观点、概念、范畴上产生彼此关联,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融合、互补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成为实践中一个难题。在解决这个难题中,20世纪前期在审美学研究中进行的中西结合的探索,有过多种多样的尝试,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从王国维、朱光潜到宗白华,既能准确地把握中西美学的融通之点,又能充分展示中西美学各自的特色,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在比较、融合、互补中实现观点和理论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都发挥了个人的独创性,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如王国维主要是运用西方美学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艺作品和审美经验,对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范畴进行新的阐发。他的“境界”说堪称运用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阐释中国传统审美学范畴的经典成果。朱光潜则以西方美学理论特别是各种现代心理学美学的理论为骨干,补之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概念,试图建构一个中西结合的心理学美学体系。《文艺心理学》从体系上看,基本上是以西方审美学理论和范畴为框架的,但具体论述中,却处处结合着中国传统审美学观念和文艺创作的经验,两者互相印证,达到“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至于宗白华,则以中国艺术的审美经验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本位,着重于中西艺术审美经验和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在比较中探寻中国艺术创造和审美心理的特色,发掘中国艺术和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微奥妙。他对于中西艺术不同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分析,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特构”和深层创构的发掘,至今无人企及。尽管他们各自探索中西美学结合的方式不同,但着眼点却都是要通过吸收、借鉴西方美学和继承、改造传统美学,形成独特的见解,创造新鲜的理论。这一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百年来中国审美学建设沿着中西结合之路,获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盲目崇拜,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形成于西方文化土壤、哲学基础及文艺传统之中的西方美学理论、概念、范畴,无限扩大为一种普泛性的范式和标准,试图用它去套中国文艺创作实践和传统美学思想,结果就出现了“以西格中”、生搬硬套的现象。这就使中国现代审美学建设在民族化、本土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的建设。鉴于此,我们必须调整中西美学结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改变以西方美学为本位和普遍原则,简单接受移植的研究方式和模式,倡导中西美学之间的文化对话,把中西美学的结合看作是对话式的、多声道的,而不是单向的或单声道的,使中西美学结合真正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互动,在真正平等而有效的对话的基础上,达到中西美学的互识、互鉴、互补。

       四、推动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创造性转化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审美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相结合,从时代高度,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美学思想、命题、概念、范畴给予科学阐释,并赋予新义,使其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具有时代内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尽管20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审美学思想的研究已有重要进展,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范畴正在逐步得到较深入的阐释,中西审美学思想的不同特点也在比较中逐步得到较明晰的揭示,但是对中国古代审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清理和系统研究仍嫌不足,对中国特有的审美学的范畴、概念和命题进行深刻挖掘和创造性阐发仍需加强。把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中某些特殊范畴与西方心理学美学中的某些概念、范畴简单化地加以类比,甚至削足适履,将前者纳入后者框架和观念之中的情况,也影响着对于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的真谛和精髓的把握。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的特点。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不仅有其独特的观念、命题和概念范畴,而且有其独特的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又是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经验的特点相联系的。在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强调审美中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互相渗透和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和审美经验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它所形成的一系列基本学说和范畴,如感兴说、神思说、情志说、意境说、情景说、言意说、虚实说、兴趣说、妙悟说、韵味说,虚静说,等等,和西方美学的基本理论和范畴,构成具有不同内涵、优势和特点的两大美学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从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的独特语境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其形成和演变,准确、科学地揭示和把握其内涵和特点,使其形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是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西比较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审美学思想的特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可以在比较中见出中西美学思想各自的优势和互补性。新时期以来这种比较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要注意避免比较中的生拉硬扯、以偏概全及主观臆断等现象,使比较研究真正建立在对中西美学思想的科学分析和真知灼见的基础上。

       其次,要从当代现实生活以及审美和艺术实践需要出发,从新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审美学思想进行新的审视和创造性阐释,使其与当代审美观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讨论的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的现代转型或现代转换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和文艺学建设是十分有益的。我们所理解的“现代转型”和“现代转换”,就是要从新的时代和历史高度,用当代的眼光对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命题、学说、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进行新的阐述和创造性发挥,以展示其在今天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其与当代美学和文艺观念相交织、相融合,共同形成中国特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新的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中国传统诗文理论中一直贯穿着“心物感应”说、“情景交融”说,既肯定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的客观来源,又强调主客、心物、情景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交融;也一直倡导“情志一体”说、“情理交至”说,既肯定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的情感特点,又强调情感和理性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交织,这些充满唯物辩证的审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观点和话语体系是完全相融合的,对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推动中国传统审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转化,需要研究者既有对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的透彻理解,又有对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审美意识和文艺观念的准确把握;既要回到原点,从中国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去深入理解传统美学与文艺理论观念和范畴的历史本来含义,又要立足当代,对传统美学与文艺理论观念和范畴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进行重新发现和创造性转化,使两者真正达到融会贯通、水乳交融。这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应当提倡和鼓励探索多种多样的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创造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和理论体系。我们应在过去研究成绩的基础上,更自觉地推动这项工作,使研究更加深刻化、系统化,更具有完整性和创新性,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建设。

       五、确立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的科学方法论

       20世纪以来中国审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要建立科学的现代审美学体系,必须使审美学研究奠定在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方法论有不同层次,最高层次的就是哲学方法论。审美学研究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有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作指导。审美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本来就同哲学的基本问题密切联系,何况美学本身就属于哲学的领域。审美学研究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取得真正科学的成果。它从经验或实验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中获取的大量资料,更需要进行哲学的综合。如果没有哲学的帮助,要形成、解释、阐述审美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假说并形成体系,将是不可能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体系所需要的哲学方法论,既不是否定审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具有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也不是否定审美经验具有客观来源和社会制约性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美学发展向我们昭示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应当是科学的审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的区别,不仅可以使我们能站在一个理论制高点上去审视、鉴别西方各种现代审美学流派和思潮,真正从中吸取科学的、合理的成果,避免生吞活剥、亦步亦趋,而且将使我们建构的科学的、现代的审美学体系真正具有不同于西方审美学的理论特色。

       哲学的方法论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具体学科的方法论。审美学与和它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一样,还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它的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处在发展和更新之中。当代心理学受到习性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影响,着重在真实、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一般倾向于认为,心理学研究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自然观察法,或在实验室内进行自然观察。这种研究方法上的改变,必将对审美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西方审美心理学研究由于多是心理学家进行的,能较广泛地运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特别注重实验法和测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并十分注重收集量化的资料,故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精确性。而我国的审美心理学研究由于多是美学家、文艺学家进行的,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作品分析法和档案法——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如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体会、日记、自传等)较为普遍,而且采用自我观察法更重于采用客观观察法,收集的资料多为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因而研究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推论性。这方面,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放开眼界,更多地向西方先进的、科学的、实证的、实验的研究方法学习和借鉴,以补助我们的不足。当前审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既重视精细的定量研究方法,又重视宏观的定性研究方法;既强调客观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所获得的资料,也不排斥自我观察和内省法所获得的资料;既注意实验室的研究结论,更注意自然观察的研究成果。总之,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客观观察与自我内省,控制实验与自然观察,应当取长补短,互相结合,综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全面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审美心理学虽然与一般的理论心理学息息相关,但与一般心理学又有显著区别。审美心理学要形成独立的学科并取得科学的成果,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心理学的方法,而必须形成适合本身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独特的方法。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人类心理经验,而是特殊的审美心理经验。我们在看到两者所具有的一般性和共同规律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探究后者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这就需要有特殊的研究方法。一般的心理实验法所获得的资料和结论之所以在审美心理研究中往往缺乏说服力和适用性,原因就在于它不完全适合审美心理经验本身的特点。一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将是越来越自然科学化,越来越强调定量分析的重要性。而审美心理研究则由于其研究对象本身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人文内涵,具有社会性精神现象的微妙难测的特点,因此,要达到完全自然科学化和定量分析,肯定是难于实现的。这就使审美学的特殊方法问题成为审美学发展中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建设中,应当把探索和形成符合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特殊研究方法作为一项基本任务。

       美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哲学的美学和科学的美学、思辨的美学和经验的美学、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将会互相补充,共同推动当代美学的变革和重建。在这个多元化、全方位的研究格局中,对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将越来越趋向综合性和多学科性。这既是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所使然,也是审美经验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已开始反映和展示了这一趋势。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乃至全部审美主体活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审美心理区别于一般心理的特殊性质和规律,都表明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研究既不能不靠心理学,又不能单靠心理学。只有运用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研究,并使之互相联系起来,才能使审美经验的研究得到拓展和深化,才能使审美学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注释:

       ①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183页。

       ③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④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标签:;  ;  ;  ;  ;  ;  ;  ;  

关于现代美学建设的几点思考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