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基本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能不涉及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基本概念。弄清楚它们的正确涵义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深入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于运用这些概念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三种基本含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几十年后,邓小平同志要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起因于对这一基本理论没有完全认识清楚;另一方面也与对这一概念的不同含义没有加以科学的区分,从而在认识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有关。
其实,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还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场合至少有三种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涵义。
1.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
在人类历史运动和思想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而见之于世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在很多场合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表述语来使用的,而且运用得十分频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篇精典文献中首先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这里“现代社会主义”显然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学说。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矛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克服弊端和矛盾,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案的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体现工人阶级的基本立场、世界观,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
2.作为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它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它指导和推动工人阶级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运动,因此,在很多场合,“社会主义”又指工人阶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运动,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作为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包括革命和建设两个基本过程,前者主要是在非社会主义社会中为夺取政权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实践;后者主要指在已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中,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进行的实践。
从作为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和作为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看,两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实践运动必须有理论指导,作为工人阶级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其次,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既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端的学说,又是总结工人阶级现实运动的经验的理论结晶,其思想体系又要接受实践运动的检验。其三,由于思想体系产生的超前性,及其实践的探索性和理论总结完善的滞后性,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基本过程所处的历史、社会条件不同,不能把适用于革命过程的理论,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建设过程之中,也不能把建设阶段的理论照搬到革命阶段;另一方面,实践也会不断地为总结完善理论提供丰富的经验素材,而实践在其某一阶段也可能会偏离正确的理论。因此,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这就是把“社会主义”这一专门名词用在两种不同涵义上的意义。
3.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又经常指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它是关于未来社会的制度模式的理想构思;在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革命阶段,它是运动的目标指向;在建设阶段它是现存的制度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指在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通过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制度体系的总称。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的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等,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内容。
二、“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
在三种意义上使用的“社会主义”有其合理性,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未深入到本质的层次。显然,上述“社会主义”的涵义,不同于社会主义本质所具有的涵义。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根本规律的概括,它必须体现于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包括革命和建设的过程)的始终,并导向其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发现和概括,必然要经过实践和理论的艰苦探索,要有两个基本运动过程的正反经验与教训的积累。所以,当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发展了70多年后,才由邓小平科学地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发展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作为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实践运动根本规律进行探索和认识的结果。这一理论概括是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对本质或根本规律的理论概括又没有包括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它需要思想体系中一系列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来进行说明和论证。因此,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必须在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现实展现,必须按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进行实践。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在一定时期和阶段,也会出现重大失误甚至失败,这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而恰恰是偏离或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而造成的恶果。
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革命的直接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本质得到充分展现。在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地把建成成熟的、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直接目的,热衷于抓阶级斗争和搞政治运动来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一度时期也出现了否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的事实,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来设计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倾向,给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根据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鲜明地坚持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突破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传统局限,正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互关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
二者也是有联系、有区别的。
社会的一般意义,应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一定的制度结构体系所联结的人类共同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一个国家的空间范围内,由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他制度结构体系所联结的人类共同体,它是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实践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社会载体。马克思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显然,无论是作为思想体系或实践运动或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前者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相对纯洁性,而社会主义社会却不是纯粹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制度已经居于主体地位,全面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以这一社会形态才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由于旧社会留下的种种痕迹和生产力发展现实水平的限制,在这一社会形态中,还存在着某些居于次要地位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和社会现象,故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纯而又纯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上的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性质,它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允许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和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与适当发展;在政治上,我们既有以大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时又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上,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但在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资产阶级的、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意识和种种腐败现象。
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没有对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加以区别,将社会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上,一方面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社会模式,不顾客观条件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现象;经济上追求“一大二公”;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上排斥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导致严重的“左”倾错误。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同志认为利用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丑恶现象,就是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以至于怀疑、否认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的正确性。因此,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基本概念,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