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诊治论文_历荣

宁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诊治。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31例,归为A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3例,归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4.19%,并发症发生率为38.70%;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93%,并发症发生率为9.67%;两组数据对比,B组存在显著优势,即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此外,在听阈改善方面,B组患者的数据也优于A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虽然可以纠正中耳炎症状,改善患者听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临床需要加强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避免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感音神经性耳聋;临床诊治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耳科疾病,会给患者听力造成较大影响,严重甚至存在致聋的可能。此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若没有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有20%左右的概率诱发感音神经性耳聋[1]。现阶段,临床治疗多为腺体切除、置管、鼓膜切开等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术式,并未就感音神经性耳聋提出明确的治疗方案。笔者为了探讨临床既有术式在分泌性中耳炎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31例,与同期收治的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3例,进行了如下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31例,归为A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3例,归为B组。所有患者均经过《耳鼻眼口科诊断学》确诊,不存在造血系统疾病、慢性疾病、先天性耳聋、颅脑外伤致聋等情况,且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A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平均为(5.31±1.13)岁;病程介于4d-7个月之间;B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平均为(5.56±1.23)岁;病程介于4d-6个月之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的数据较为接近,即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然后取患者的平卧位,对头部进行妥善固定处理,取1%麻黄碱液滴鼻,基于耳显微镜的引导,将患者鼓膜切开,析出鼓室积液,取直径为1.14mm的哑铃型通气管置入。借助70°鼻内镜充分暴露患者的腺样体,取腺样体刮匙将病灶中间的腺样体切除,保留样本,取弯头电动切割器将病灶周边切除,确保不存在残留的腺样体组织后完成手术,取纱球进行加压止血处理[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听阈改善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临床症状、听力以及鼓室声导抗图均无改善,鼓室积液,为无效;临床症状缓解,听力明显提高,鼓室声导抗图为A型,鼓室存在少量积液,为有效;临床症状消失,鼓室声导抗图为A型,听力正常,鼓室无积液,为显效。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采集观察指标所用工具为19.SPSS软件,遵照计数资料形式记录,即n/%,X2作为检验值,若结果显示P<0.05,表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31例患者中,有8例治疗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4.19%;B组33例患者中,有2例治疗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93%;数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组患者中有1例中耳粘连,2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9.67%;A组患者中,有4例鼓室硬化,5例中耳粘连,3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70%;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为中耳非脓化性疾病,主要诱发因素为鼓室积液,临床表现以混合性耳聋、传导性耳聋为主。而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属于特殊群体,对比分泌性中耳炎来看,具有较强的治疗难度,有资料指出,该病症发病初期,患者鼓室积液较少,并不会对听力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难以诊断,导致病情迁延,至后期,鼓室积液转粘稠,甚至会诱发突发性耳聋,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3-4]。现阶段,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主要为手术、药物两种方式,药物虽然更为患者接受,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并不推广。而手术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负担,且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析出鼓室积液,无法根治病情。有研究表明,腺样体肥大、慢性炎症是影响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因素,因此临床治疗在析出鼓室积液之外,应联合应用腺样体切除术,以此接触患者诱病因素[5-6]。

本研究分别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B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听阈改善方面的数据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即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由此可见,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有效纠正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听力,但在感音神经性耳聋方面并不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临床应加强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疗,避免患者病情发展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但在感音神经性耳聋方面效果并不可靠,临床应加强分泌期中耳炎的早期诊疗,以此预防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发生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娅,杨军,张杰,等.临床实践指南:分泌性中耳炎(更新版)[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24(05):499-519.

[2]田媛,石颖,魏兴梅,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3(08):435-439.

[3]杨扬,陈敏,郝津生,等.儿童期腭裂合并中耳胆脂瘤患儿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05):377-380.

[4]黄孝文,崔伟伟,刘云,等.分泌性中耳炎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误诊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12):47-48.

[5]杨海弟,高敏倩,熊浩,等.耳内镜下中耳手术及鼓室成形术效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04):403-407.

[6]王玲,罗伟.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疗效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7,23(03):436-439.

论文作者:历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诊治论文_历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