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改革的系统论方法_领导理论论文

论推进改革的系统论方法_领导理论论文

论推进改革的系统论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进入一个极其重要的总体攻坚阶段,任务的异常艰巨性和实践的巨大开创性,迫切要求高度重视对改革方法的研究,因为方法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最为首要的一个前提条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大家似乎都已认识到: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改革必须运用系统方法。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一下: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如何具体运用系统论方法呢?其具体内容和要求究竟是什么呢?那就会清楚地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有许多问题可以说仍处于理论上模糊和实践上盲目的状态,这种情况无疑是亟待改变的。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哲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略陈管见。

所谓改革从哲学层面上来理解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特殊形式,专指社会主体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是一个由主体与客体、理论与手段、动力与目标、决策与领导、环境与功能等众多子系统交互作用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方法推进改革,简单说就是要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改革,进行改革,真正把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设计和实施。它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可以略要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改革的主体系统。改革是人的一种自觉活动,改革主体亦即具有改革意识、参与改革活动的现实的人。究竟谁是改革的主体,这是由改革的目的性、革命性和阶段性所决定的。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体,也必然是改革的主体。所谓改革的主体系统,从根本上说就是亿万中国人民。这一庞大的主体系统从职能和层次上大体上可分为领导主体和群众主体两大部分。要推进改革,首要的就是必须注意提高改革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要提高领导主体的智能和权威。领导主体是指担负领导职责的领导者个人及集体,他们是改革的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战略决策的确立者和改革行动的组织指挥者,他们的智慧水平和权威大小,对于改革的成败得失具有关键性作用。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改革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运用各种教育及规范措施使其确实具有高尚的政治道德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出色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使之能够在改革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切实做到科学决策、有效领导和开拓前进。二是要提高群众主体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主人。在目前改革已进入深层次攻关阶段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力度、广度和难度空前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格外关心和保护群众的物质利益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一切有效的物质与精神的方式和方法来确保广大群众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没有这一社会条件,再好的改革措施和方案也难以顺利出台实施,更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与成功。

二、协调改革的客体系统。改革客体是指改革主体所调整和改造的对象,它具有十分典型的系统性。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的对象横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其基本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变革体制和变革观念上。协调改革的客体系统,首先是指要协调体制客体系统。从宏观上说,就是要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来看待,在进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考虑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协同改革;从微观上说,就是无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都要把本体制真正作为一个子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注意使子系统内部诸构成要素配套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就必须是包括企业与市场体制、财税与贸易体制、金融与投资体制等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如果忽视了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搞单兵突进,这种超前与滞后的过度反差必将大大降低改革的整体效能,甚至招致失败。其次是要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乃至超前地进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体制与观念具有内在的相互适应性和统一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社会体制的新陈代谢都是以人的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为前导与先决条件的。特别是由于我国的改革具有十分深刻的革命性和巨大的创新性,它已经深刻地触及到了社会的根本的矛盾关系、根本的利益格局和根本的理念体系,不彻底摆脱小农心理,封建意识和“左”倾思想的束缚与干扰,不全面进行理论范式的转换、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和取得成功。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的体制改革已进入总体攻坚阶段,更需要相应的加大旧理论、旧观念的变革力度,从而为体制改革提供有效的心理依托、观念保护和理论支持。

三、配套改革的手段系统。改革手段是改革主体在改革活动中所运用、采取和依照的方法、方式、工具、途径和符号的总和,它可以说是展开改革活动的必要条件、达到改革目的的中介桥梁和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前提。由于改革客体自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主体在改革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改革手段只有适应客体系统的特点、规律和要求组成一个相应配套的系统整体,才能推动改革有效、健康、协调地向前发展。改革手段既然是一个系统,则其构成内容和形式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基本和主要的要素是改革方法和改革工具。配套改革的手段系统最重要的是要配套改革的方法系统,它是手段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它大体上可分为哲学方法、综合方法和特殊方法三个层次。哲学方法是指导人们活动的根本方法,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适用于一切改革领域,是指导其他改革方法的理论基础。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只有坚持和运用正确有效的哲学方法,才能高瞻远瞩,把握规律,防止大的失误。它主要有实事求是方法、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方法、量变和质变方法、群众路线方法、辩证扬弃方法等等,当前应特别强调的是渐变方法和激变方法的配套使用。我国的改革被普遍称之为是渐进式改革模式,改革16年来的经验说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应坚持下去。但同时还要看到,它也有不少欠缺与负面效应,在当前的改革攻坚阶段,应该在渐进式改革框架中适度地在某些环节和方面采取一些激进式改革,这样才能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从而降低改革的成本、阵痛和风险。改革的综合方法主要有系统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协同方法等,这些方法上接改革的哲学方法,下连改革的特殊方法,处于关键的中介地位。我们在改革中能否切实运用这些科学的综合方法实施整体配套改革,对于改革成败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改革方法是同改革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完成不同的改革任务当然还应当运用不同的具体改革方法。哲学方法和综合方法其最终要求和效果还要落实、体现在每一具体特殊的改革方法上,否则任何具体特殊的改革任务都是不能完成的。特殊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在改革过程中坚持综合运用正确的决策和调研方法、经济方法和技术方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法等等。手段系统还包括配套改革的工具系统,它是手段系统中的硬件系统,主要包括各种舆论工具、传播媒介、组织机构、执行设施和操作器械等,这些工具性手段的充分配合运用对于改革的顺利推进是不可或缺的。最后,配套改革的手段系统还必须包括上述的改革方法与改革工具的相互配套,方法与工具是一个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它们能否做到功能健全、配置合理和综合运用,这对于改革的总体进程和成效具有重大的促动或制约作用。

四、激发改革的动力系统。所谓激发改革的动力系统也就是要通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方式与方法来调动人们的改革积极性,为改革的不断推进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其基本的激发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增进利益的途径激发。人们进行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即都是受利益动机驱使的,而改革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它虽说从根本和长远上将给每个人带来重大利益。但从现实局部上不可能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同步的均等增长,甚至出现个别人利益暂时受损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市场机制的初步作用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一少部分农民和城镇工人的生活发生困难,这种状况如继续发展就将动摇其对改革的支持。为此,需要建立一种使改革进程同社会利益同步增长、使每个人都能共享改革成果的社会机制,使改革获得一种最为深厚、强大的动力。(二)通过思想教育的途径激发。人的行为不但受着利益动机的驱使。而且还受着思想意识的支配,激发改革动力除了要充分运用利益杠杆以外,还必须重视各种精神手段的运用。首先,是要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意义以及相应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是要通过思想教育的途径帮助人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和解放思想,发挥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再次,是必须运用各种教育形式来理顺情绪、降低内耗和激发斗志,把人心都凝聚到改革实践上来,形成万众一心、合力攻关的态势。(三)通过超前立法的途径激发。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已由80年代的“摸着石头过河”、采取“自选动作”由下而上进行的初期阶段进入到了今天必须由国家对整个改革进程实行由上而下的统一组织实施的攻坚阶段,其推进改革的方式也必须相应地由过去的主要靠政策推动改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推动。这就要求改革决策与法律决策紧密结合,确立一种先立法、后改革的立法政策。特别是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措施尤其应尽量做到法律先行,运用法律的力量推动改革的规范进行和尽快到位。(四)通过扩大开放的途径激发。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的途径广泛吸收和借鉴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思想文化、管理方式、法律规范,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体制的转轨变型和思想观念的新陈代谢,促使中国更迅速、更全面地走向世界和与国际社会接轨,这是促进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

五、优化改革的目标系统。所谓改革目标也就是改革活动所需要实现和完成的目的任务,是人们在改革中所期望和力求取得的成就与结果。改革目标是改革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对于改革系统的运行具有总体性的定向、定性、驱动和内控作用。优化改革目标系统,首先,是要使改革目标具有合规律性。改革目标只有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们无论在制定改革的体制目标、结构目标还是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和时空目标时,都应集思广益、正确决策,努力使之具有最大的科学性。其次,是使改革目标具有合目的性。我国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它在本质上要求将人民真正放在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心和根本目的的位置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以人民需要的满足、权益的保障、幸福的增进和价值的拓展作为根本的取舍标准。再次,是使改革目标具有全面性。从改革的体制目标来说,它必须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完整统一的全面性;以改革的发展目标来说,它必须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性;从改革的价值目标来说,它必须具有效率提高和公平保障的全面性、物质财富增加和人的幸福增进的全面性等等。第四,是要使改革目标具有结构性,就时要使改革的各个具体分支目标之间在观念形态和实践操作上都形成合理的结构配置,其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使改革的目标系统在数量结构上相互适应,在质量结构上合理推进。第五,是使改革目标具有层次性,就是在理论上制定出改革的长、中、短期目标体系,在实践上使其具有阶段递进性和现实可行性。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现在需要将这一目标分层细划,逐级落实到每个年度、地区、领域、行业和部门与单位之内,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

六、完善改革的理论系统。改革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庞大社会实践,它的成败与其指导理论的完善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为改革理论是改革实践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和改革运行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对于改革活动具有重大的解释、定向、选择、控制、组织和动力诸方面的功能。它能够增强改革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领导能力,是改革的行动纲领、方针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制定的理性依据。改革的理论系统在广义上说是包括关于改革研究的主体与对象、手段与成果等要素所组成的完整体系,而在狭义上说则是单指人们研究改革问题所取得的各种理论成果,所有这些理论成果按照其抽象概括程度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改革的哲学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次。哲学理论是改革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但纵观我国现有的改革哲学理论总的说来还是很薄弱的,对改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真理标准、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之类的一般性问题上,而关于改革认识论、改革实践论、改革方法论、改革规律论、改革系统论、改革历史观、改革价值论等方面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有许多问题尚属理论上的空白,这是亟待加强和完善的。我国改革的基础理论的主体与核心部分是邓小平同志所首创和倡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当前需要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入探讨改革实践中大量遇到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诸如改革领导学、改革心理学、改革社会学、改革运筹学、改革控制论、比较改革学、改革历史学、改革经济学等,就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搞好了就会为改革攻坚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武器,从而大大加快改革的步伐和进程。改革不仅需要有科学完善的哲学理论和基础理论指导,还需要有大量的应用性,对策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在目前错综复杂的改革攻坚阶段,特别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紧紧围绕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问题进行专门具体的深入探讨,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七、健全改革的决策系统。在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之间还有一个中介环节,这就是改革决策。决策即决定策略、制订方案的过程,它包括目标的提出、计划的拟定、手段的选用等环节与步骤。由于它处于理论的终点和实践的始点之间的关键部位上,直接决定着改革实践的成败,要推进改革进程就必须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首先,要健全决策的信息系统。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决策过程中问题的发现、目标的确定、方案的抉择、方法的选用,还是效果的反馈和决策的修正,都必须以充分有效的信息处理为首要前提和基本依据。由此看来,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贮存、检索和输出,建立起包括情报、统计、档案、数据库、图书资料等部门在内的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其次,要健全决策的咨询系统。在现代社会,决策者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包打天下,而必须善假于物、借助外脑、咨询系统就是决策者自身智能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所谓咨询系统即由不同专业素质的咨询者组成的、根据改革决策功能的分工专门从事咨询活动的结构合理的群体,它的基本职能是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预测、依据和方案,纠正其决策行为的偏差。健全咨询系统主要是壮大咨询人员队伍,优化咨询专业结构和提高总体咨询能力,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前提与保证。第三,要健全决策的监督系统。决策的全面贯彻和正确执行需要有一套监察和督导系统来规范和保证,它是由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所组成的立体网络体系。健全决策的监督系统目前最主要的是要健全监督机构和一切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决策监督立法和专业决策监督队伍。第四,要健全决策的反馈系统,改革决策的反馈系统是由人与机械组成的专事决策执行后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工作的有组织的综合体,是为领导机关和决策者提供所需信息的必要程序。反馈系统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检验决策成效的依据和达到改革目标的手段,没有准确、灵敏的信息反馈就不可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效能的最大化。在目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切实建立健全一个多层次、多网络的纵横交错、通达灵敏、准确高效的决策反馈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八、加强改革的领导系统。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攻关的成败离不开对其全过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亦即需要进行有效的领导。领导是影响和决定改革进程的一个综合性与关键性的因素,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主要是有领导者、领导机构、领导体制、领导职能、领导方法、领导条件等因素所组成的有机体系。领导干部在改革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改革的进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德、才、学、识与权威影响力。在目前的改革攻坚阶段,改革的领导者肩负的职责异常繁重,必须通过择优选择拔、强化培训、严格考察、优化结构等项途径与方法来大大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领导机构是根据一定的改革目标与任务而设置的组织形式,它是领导行为与效能组织载体。由于改革的错综复杂性和全局关联性,各项改革方案与措施必须相互衔接和配套,避免出现矛盾和漏洞,因而需要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改革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我国现行的改革领导机构主要是各级政府内设置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它虽然对经济改革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职能过窄,功能也不全,应把它扩大为包括政治体制和科教文化体制在内的综合统一的“体制改革委员会”。

九、改善改革的环境系统。改革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它对于社会环境具有极其强烈的依赖性,没有良好适宜的环境系统的协同和支持,改革是不可能是顺利展开和取得成功的。所谓改革的环境系统主要是指相对于特定的改革客体而言的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政治稳定是保证改革进行的根本前提,而要保持政治稳定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坚决铲除腐败现象,搞好社会综合治理和妥善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宽松的经济环境是改革进行的物质基础,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尤其需要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支持和保证,为此就必须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防止经济再度过热,严格限制通货膨胀性的物价上涨。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改革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改革实践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机遇、条件和生长点;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可以为改革实践提供价值定向、精神依托和智力支持。其主要内容与要求就是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改革不可能独立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为了保证改革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通过奉行积极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来争取有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拓展改革的功能系统。改革不仅有其自身内部的要素系统和外部的环境系统,而且还有着其巨大的功能系统。改革功能系统是指改革系统在内部和外部联系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功效,这些特性与功效是由改革系统的要素、结构、机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它主要地表现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加快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促进文化全面进步,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能力。由于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条件的限制,改革也会产生一些暂时和局部的负效应,并且它的上述积极功能的发挥也是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条件的。所谓拓展改革的功能系统,首先是指要通过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实现改革所具有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功能与价值;其次是指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负作用也要运用各种方式与措施加以克服和消除。努力将其降低到最底限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达到改革的目的和完成改革的任务,从而早日取得改革的全面成功和胜利。

标签:;  ;  ;  ;  ;  ;  ;  ;  ;  ;  

论推进改革的系统论方法_领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