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瓶颈分析_环保产业论文

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瓶颈分析_环保产业论文

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发展瓶颈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环保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而倡导的绿色奥运、顺利加入WTO,给中国带来巨大机遇。但“压缩型”工业化带来的“压缩型”环境问题,特别是欧盟国家出现的“绿色贸易壁垒”,使中国也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应付挑战,国家对环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环保产业也就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如何才能使环保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学者、机构开出了不同的药方。环保设施运营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无外乎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1、环保产业的范畴

环保产业即“环境保护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末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治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过去我国对环保产业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所以发展范围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环保工程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等几个有限的领域,而忽视环保服务业的发展。环保服务业包括:环保咨询服务,环保技术转化,生态保护,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环保型产品的开发,环保设施营运的专业化、社会化等,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投资和资本运营等。

2、环保产业有巨大市场潜力

环保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压缩型”工业化带来“压缩型”环境问题;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四是我国加入WTO。这四个方面因素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国环保投入不断增加,投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节节攀升,从“七五”期间的0.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0.8%,“九五”期间更首次突破1%,到200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2%,1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盘子越来越大。“八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约为2000亿元,“九五”期间增至3600亿元,“十五”期间这一数字预期将猛增至7000多亿元。根据一般国际经验,环境投资在GDP中的比例达到1.0%~1.5%时,可基本控制污染;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能得到较大地改善。由于我国以前在环保领域的欠帐太多,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应在1.3%以上。从这些数字说明,环境产业有巨大市场潜力。

3、标准化推动着环保产业发展

标准化是指按照“统一、简化、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实现标准化,是环保产业应对加入WTO的新情况的迫切要求。加入WTO,地方性和全球性经济活动之间的差别将越来越小,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而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提高竞争力而展开的,因此,制定的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是增强我国环保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实现标准化,是提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高水平环保产品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环保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许多产品已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一方面,又有许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低,在应用中影响实际工作的开展。随着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可提供许多性能价格比最优的产品。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许多地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会和培训班,各种媒体上各种形式的宣传,开展了ISO14000体系认证的工作机构,有许多企业单位通过了认证,加强了环境管理,巩固了一控双达标的成果,同时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大力发展。

4、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急需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的我国,尤其具有紧迫性。要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官员,人民百姓都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在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各级领导干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最近,朱镕基总理又做出了要尽快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警示教育的重要指示。并且现在许多地方开通了联动环保110,为群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意识,这样一来企业自觉与不自觉地要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从而推动着环保产业的发展。

5、产业政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规划”(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从而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龙岩市龙净集团就是描准这个机遇,引进美国烟气脱硫技术,作为未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后,排污收费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收费标准会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费会按照国外通常的做法在所有城市地区实施,收费标准也会有相应提高。工业“三废”排污费将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依据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征收。二氧化硫、汽车尾气等将通过资源附加税的形式征收。国家刺激环保产业发展的转移支付机制也会逐渐形成。国家和地方政府将会增加环境保护的预算,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居民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能够更有效地转移到环保市场上来。据调查,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并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收入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9%,约为同期国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1.6倍。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18144个,其中企业单位14233个,事业单位3921个;专业单位12806个,占单位总数的71%;兼业单位5338个,占单位总数的29%。

二、环保设施运营业的管理模式是环保产业的发展瓶颈

经过近30年发展,大家环境意识有了很大增强,各种标准也出台了,产业政策也出台了许多,使得环保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真正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也还有很远距离。所以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靠“命令+控制+市场+意识”来解决。在这四个环节中,当前“市场”是最薄弱环节。根据“水桶效应”理论,市场化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过去我国对环保产业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环保产业就是单纯的生产和开发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和相关产品,因此,企业比较注重环保工业(即环保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环保产品上,使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较多,规模较小,以致于环保产品生产市场相对过剩。所以环保产业中环保产品的市场化已经形成,而环保产业中环保服务业,特别是环保设施运营业的市场化还未充分形成。环保设施是否运营或运转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以及影响到群众的环境意识,从而影响到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环保设施运营业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投入运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中,大约有1/3能正常运行,有1/3不能正常运行,有1/3根本不能正常运行。能正常运行的污染防治设施中有多少能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没有进行过进一步的调查。但是,这三个1/3已足以告诉我们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我国有接近2/3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未能充分发挥效益。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和浪费!

为什么会有2/3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二是非技术方面的原因,也就是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模式不合理而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技术原因是现阶段导致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更重要原因。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排污企业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是由企业自己负责运行管理;二是公共性的污染防治设施如城市废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是由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这两种模式存在着不利于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的种种弊端:其一,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由企业负担,公共性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政府负担,无论对企业还是政府这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设施越正常其运行费用越多,如果不是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一般都不会主动使设施正常运行;其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没有引入企业运行模式,对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和个人,仅仅是在运行设施,而不是在进行企业营运,不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难以有较强责任心和积极性来保障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其三,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目前没有进行资质方面的认可管理,有相当一部分的单位和个人,对所管理的设施的工作原理、相应的业务知识都不懂,业务素质很差,根本不具备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能力,当然也就不可能保障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了。由此引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已成了当务之急。

2、环保设施运营业是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上面讲了,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有两种模式,实际上,这两种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模式,只能是让设施运行,应付上级的检查,而非真正治理污染,钱是花了,但是没有长久的效益,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即使在国家的一片大好形势下,环境污染治理的产品也大量积压,环保技术人才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环保产品的买方市场虽然形成,但买方无法把投入变为产出,肯定不可能有大的投入,即使一时投入了,也不可能大量引进其它零部件和药剂,从而制约着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国家环保政策调控,企业基本上也装了治理设施,要让买方市场再活跃已不可能,即买方已经基本上饱和了。并且,我国已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又加入了WTO,只有高投入而微产出的事不符合市场经济,所以,如何降低治理成本并使投入有作用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开出了许多药方,本人认为,环保设施运营业市场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措施。环保设施运营业市场化可以充分发挥已安装环保设施的作用,一方面扩展了环保产业的内涵,另一方面带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牵引环保产业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国家经贸委提供的一个资料中指出,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550亿元,占27.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950亿元,占47.5%;环境服务产值500亿元,占25%,环境服务业发展最为强劲,由此也可见一斑。

3、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模式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具体指排污者(委托方)将环保设施运营或环境污染物委托给专业化的环保企业或实体(服务方)运营或处理,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服务方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企业化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

经过各个地方努力探讨,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模式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排污企业自运营模式,排污企业将建成的环保设施交由专职车间(或分厂)管理,专职车间(或分厂)签订承包合同,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严格的内部考核机制,职责明确,专职车间(或分厂)建立一整套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制度,确保污染物治理达标排放;第二种,委托承包模式,具体又可分为3种形式,(1)技术承包模式,环保企业提供技术人员,负责设施运营的技术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2)运营管理包干模式,环保企业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工艺路线派出管理人员承担具体的操作管理,全过程运营包干,收取固定的服务费,承担违背工艺路线运营所造成的责任。(3)委托承包模式,排污者将污染物交由专业化公司处理,自己只承担处理费用和排放费用。第三种,集中处理模式,集中处理即由一家或多家企业投资建设一定规模的污染物处理设施,承担处理多家排污企业排污染物,这种模式中污染物处理的产权可以是股份制,运营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企业,直接承担排污责任,并按合同收取有关费用,建设初期的资金也可以入网费的形式各方分摊。

4、环保设施运营业市场化的进展

“大连东达环境工程公司”于2000年,投资了上千万元,承担了大连傅家庄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营任务,通过实践证明,(一)逐步将“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不仅可大大减轻政府投资,运营的负担,也解决了产生污染企业因对治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人员而难以真正治污的问题;(二)由于集中解决了附近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和污水治理问题,避免排污企业的重复建设,据初步估算可以节约投资3亿元;(三)便于环保部门管理并带动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四)为在我国尽快实现污水处理的最大化提供了样板。这说明加速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今国家已制定了国家级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审查程序,从而促成了政府部门对已基本具备条件的企业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审查程序颁发设施运营资质证书。至今已有84家单位获环保设施运营证书。所以,环保设施运营业的市场化将带动环保产业进一步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国家加大了产业政策引导的力度,投入也加大了,有理由相信,只要让环保设施真正运营起来,真正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而不是样板工程,应付工程,那么我们的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也就会很快实现,环保产业就能得到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瓶颈分析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