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演故事发展孩子口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语论文,孩子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是快乐的家庭游戏。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孩子能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模仿故事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用不同的语调表现人物性格,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怎样和孩子表演故事呢?
(一)选择适合孩子表演的故事。幼儿故事很多,但未必都适宜表演。用来表演的故事首先要有教育意义,另外还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1.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生活经验,孩子容易理解和记忆。
2.故事中人物对话较多,语言简短形象,有适当的重复,有一定的动作性,孩子可边说边做。
3.故事中有一定场景,但场景变化不多,容易布置。
4.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不宜过多,2~3个为宜。人物过多孩子记不住,也会因缺少表演者难以进行。
例如《小兔乖乖》故事就很适合孩子表演。故事中只有一个场景,即小白兔的家。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扮演兔妈妈、小白兔、大灰狼的人都有动作可做。人物对话较多,并且重复,歌词“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在故事中重复了三次,孩子容易记忆。此外,《拔萝卜》、《三只蝴蝶》、《小红帽》、《白雪公主》等故事都可以表演。
(二)帮助孩子熟悉、理解故事。父母可将故事反复讲给孩子听,使孩子记住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感情。
(三)激发孩子的表演兴趣。表演时布置简单的场景,提供象征性的服装和道具,使孩子很快进入角色。
例如《小兔乖乖》中小兔的家,用几张方凳靠着墙壁或家具围成封闭的角落即可。小兔“开门”时移开一张方凳,“关门”时则把方凳堵上。扮演兔妈妈的拿一只小篮子,腰上扎条围裙,头上扎条毛巾即可;演大灰狼的歪戴帽子,腰上系条长围巾,后面拖下一截就成了狼尾巴,可以让小兔子“夹住”或“拽住”。
(四)成人与孩子灵活、轻松自然地表演故事。表演故事不是演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娱自乐活动。孩子在表演中没有精神压力,不感到拘谨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成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不要硬性规定孩子扮演什么。在表演中,成人要启发孩子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表现角色的性格。例如《小兔乖乖》中喊小兔开门的歌词,兔妈妈唱的时候声音是甜甜的、亲切的,而大灰狼唱时可捏着鼻子粗声粗气、怪声怪气地唱,表现狼的虚伪和丑恶。
2.同样的故事表演一两遍后,成人与孩子交换角色,让孩子模仿另一个人物的语言、动作,使孩子产生新鲜感,也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现能力。
3.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一些语言或修改某些句子,使他说起来更顺口,表演起来更得心应手。
例如孩子演大灰狼,看到小兔时说:“我肚子饿坏了,我口水都淌出来了,我要吃掉小白兔……”,边说边张牙舞爪地动作,说明孩子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了,虽然书中没有这几句话,但孩子说得恰到好处,正培养了孩子的语言创造能力,成人应鼓励他、赞扬他。
4.表演的内容可以根据故事的长度予以删减。短小的故事如《小兔乖乖》、《拔萝卜》可表演整个情节,而较长的故事只需表演其中一个场景或一段对话。
5.如果故事里角色多,而扮演者不够,可以一人兼扮两三个角色,孩子兼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性格的人物语言,更能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爸爸妈妈和孩子表演故事吧!这种表演将使您孩子的语言更生动,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