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研究中的跨文化因素与心理测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文化论文,因素论文,民族论文,心理测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2)03-0034-0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各民族心理发展及其特点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我国各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C triandis曾明确表示:“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学科。”研究各民族的心理特点,为我国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978年后,一批从事民族教育的工作者开始涉足民族心理的研究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重大进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跨文化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探讨了不同民族儿童在认知发展,思维方式,人格形成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学者们还研究了民族文化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制约及其某些民族儿童在汉语、数学、英语等科目学习中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以心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开展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居多,研究内容涉及认知、思维、情感、人格等方面,常用的量表主要有:“比纳测验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测验”、“艾里克森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
这些研究无疑为丰富当代中国教育思想,服务民族教育实践,构建民族教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对这些研究进行元分析,尤其是对我国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进行反思性研究的论文极为少见。本文从跨文化因素即时间、地域、语言出发,就跨文化因素与心理测量的关系,如何在跨文化心理测量研究中体现文化公平原则等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看法并能引起对该类研究的关注。
一、文化、跨文化及跨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呢?对文化下个科学准确的定义似乎很困难,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对文化的理解也各异。文化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他的这一定义被认为是创立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主题。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是这样的,从广义上讲,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H·C triandis在《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一文中认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设的一切事物”。其中有物质成分(工具、道路、大楼、美术作品)、机构(政府系统、学校、军队)、主观成分(信仰、爱好、角色知觉、价值)。当然这些文化成分是相互联系的,他的这种文化的含义与辞海中文化的释义是一致的。目前,在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认为:“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即所有的习惯行为。”综合以上几种定义我们可以在跨文化意义上将文化概括为某一社会、国家或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观念、态度等较为固定的模式。这里,我们必须把跨文化中的文化与一般意义的文化区别开来,一般意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跨文化中的文化则是泛指具有一定风俗、习惯、传统、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是指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而言,它至少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
二、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测量
跨文化心理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文化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学。在西方又叫文化心理学。它的宗旨是研究文化与心理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同的文化对人类的行为和人格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跨文化研究将在心理学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驰名国际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学者皮亚杰曾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在我们这种以一定文化和一定语言为特点的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学,如果不以必要的跨文化材料加以参校,就基本上是一种猜想。”可见,心理学若忽视了跨文化研究,其科学性就得不到保证。同样,作为心理学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的心理测量,作为评定各种心理功能的工具的心理测量也离不开跨文化研究。不管是智力测验,还是教育测验;无论是语言测验,还是非语言的操作测验都不能避免跨文化因素。否则,就无法确定人类行为的正常标准,就无法估计被试的心理属性,其可靠性就值得怀疑。民族、国家、社会不同,其所特有的文化肯定有差异,而跨文化心理学就是要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探讨人类行为的同一性以及由于文化影响所表现的差异性,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心理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以便提高人类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人的社会化的能力。此外,对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跨文化检验也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可见,跨文化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心理测验作为心理学的方法之一,始于欧美,1879年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心理学家们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发现人们在感觉、运动、反应时间上存在着差异,这样急需有能够测量出个别差异的工具。冯特、高尔登、卡特尔等是早期心理测验的先驱者。随后克勒丕林、艾宾浩斯等将心理测验方法应用到精神病临床和教育方面。用科学方法把测验编成量表,用以测量人的智力,首推法国比奈。他与助手西蒙于1905年共同编制出第一个智力测验标准化量表。这个量表多次被修订,介绍并应用于世界各国。心理测量于19世纪传入中国,引起我国有关学者的关注。早期一些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如陆志伟、肖孝荣等从事心理测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们修订、改编、自编心理测验40余种,并于1931年成立中国测验学会,出版《测验学报》,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和骨干队伍的壮大。1949年之后,受苏联心理学界批判“儿童学”的影响,心理测验被打入冷宫,视为禁区长达30年之久。1979年以后,顺应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心理测验得以恢复和发展。心理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一种程序,所谓程序包括测验在编制、施测和评分方面应具有某种确定的规则。[2]否则,其标准化程度、信度、效度就有问题。心理测量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上,把它作为评定各种心理能力的工具,运用到选拔、安置、诊断、咨询等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可以为建立并检验某个心理学理论而累积资料。如基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就是靠测验得以充实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总要受到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心理研究、开展心理测理工作不能不考虑文化这一因素。
三、跨文化因素与心理测量
1.地域与心理测量。地域就是生态环境,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而言。人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心理,人的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人比较了从事渔猎的爱斯基摩人和过着农业生活的非洲乡下人的思维差异,结果证实,爱斯基摩人的空间技能比较强,而非洲儿童的重量守恒发展较快。[3]以狩猎为生的人们,其知觉的辨别和空间技能得到特别的发展,我国心理学者在实行不同民族儿童颜色爱好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青海高原上汉族、撒拉族儿童,对紫色的偏爱高于除红色之外的其他各色。他们认为这与青海高原日光辐射和紫外线照射强而形成的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关,从而表现出颜色爱好的地方特色,因此,在测量人们的心理水平,评定人们的心理能力时,不能不考虑地域这一变量,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复杂、东西部、南北方都各具特色的国度里更应如此,地域对心理测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地域是影响心理测验效度的一个变量之一。测验内容,量表题目必须为当地的被试所理解。否则,就不能测到它所测的东西。把内地编制的量表,国外引进的量表拿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测量时,应对量表的内容作必要的修订,以适合当地的被试,从而保证测验的效度。
(2)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要考虑地域对被试心理的作用,早期剥夺研究的许多事实证明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兹和戈尔德法布把生活在孤儿院的幼儿同在家里或同其母亲抚养的儿童相对比进行研究。对这两组儿童的比较用发展商数(DQ)说明,认为婴儿时期长时间生活在慈幼院,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大的损害。刺激和环境变化的缺乏,对年幼婴儿的行为发展起到延缓的效应。
(3)测验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实验情境是保证测验信度,实施标准化手续的一个重要部分,测验时,应注意选择一种利于主试、被试共同合作的工作空间,尽量避免各种干扰。
2.时间与心理测量。时间是事物顺序性、持续性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维的,沿着由过去、现在到将来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在心理学中,时间是反映人的心理变化的一个指标,是说明人的心理特点的重要变量之一。例如,儿童心理学中提到“年龄阶段”“关键期”,学习心理学中涉及的“高原期”,德育心理学中谈到的“危机期”等都是以时间为临界点的。今天我们经常提到的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便属此类。时间与心理测量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时间历来被认为是测量人的心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常常成为心理测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最早使用心理测量这一术语的心理学家卡特尔就是运用反应时实验作为心理测量的工具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的,他的关于反应时的个别差异等的一些论文已成为心理学的经典文章。其次,目前盛行的许多测验量表都是以反应时间、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为反映人的心理变化差异的标准之一。此外,时间还影响测验的分类、测验的功效。例如,以被试年龄为依据可以将测验分为婴幼儿测验、成人测验和老年人测验。此外,检验时间间隔对测验分数影响的再测信度,检验测验有效性的效标关联效度等都与时间这一因素有关,总之,时间不同,时期不同,人们由此表现出的认知及个性能差异是确实存在的,我国跨文化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各族儿童的各种认知结构,能力的发展不是均速的,而是变速的,即不同民族的儿童某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某个年龄阶段上可能发展较慢,在另一个上年龄阶段上可能发展迅速或者发展变得停滞甚至下降。
3.语言与心理测量。语言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心理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的心理机能尤其是高级心理机能诸如想像、思维等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他把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语言称为心理工具。正因如此,我们现在的许多心理量表是以语言内容为主的。语言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语言是民族形成的纽带。一个民族凝聚的心理倾向性是靠语言来沟通的,语言历来被认为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国家拥有56个民族,80多种语言,30多种文字。这样复杂的语言环境给我们的心理测量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样本的选择、题目的编制、测验的标准化及结果的解释等方面都要重视语言这一因素的作用,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个体,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其心理发展也有所不同。另外,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本身的结构、用法等方面的差异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居住在我国云南凉山的彝族同胞的语言中表示具体事物的专用语词十分丰富,而概括性的抽象名词却很少,表示红、黄、绿等具体颜色的名称有几十种之多,分得很细,可是没有“颜色”这一综合性的类概念。同样,有各种具体动物和具体植物的特殊名词,却没有动物与植物的总概念。这主要是由于凉山彝族的传统思维是基于直观经验的思维,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和具体事物、具体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若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进行测验,尤其语言测验就不能不考虑他们的语言特色,我国在语言方面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探讨双语儿童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探讨语言和认知的关系。[4]
四、文化公平原则
以上我们从文化结构入手,利用许多国内外跨文化资料论述了跨文化基本因素即地域、时间、语言对人的心理发生的影响及它们各自在心理测验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地域、时间、语言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成不同的文化。西方学者也很重视文化与心理测量的关系,他们在研究中常提到“文化不利”这个词。在美国进行的智力测验表明,美国黑人的平均智商通常要低于白人,对此,有人把它归为种族差异。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差异也就是环境差别造成的。他们指出:“美国黑人和其他美国人的平均智商之间的差异几乎完全可以用从胎儿起到整个一生的处境不利来说明。”由此可知,文化背景在测验作业完成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不利”的原始概念是依据缺陷构成的,这些缺陷是由语言、知识和认知等方面贫乏的环境造成的。美国黑人社会学家阿利森戴维斯多年前就指出,中等阶级儿童在测验中一定优于低层阶级儿童,因为测验要求学生理解像交响乐、奏鸣曲这些词。也就是说这种测验对低层阶级的儿童来说是不公平的。针对“文化不利”我们提出“文化公平原则”,这一原则应成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心理测量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更应如此。所谓“文化公平”原则,就是指在编制和使用测验过程中应除掉在各种文化集团中可能存在的差异,也就是说测验对所有受试者不管其社会地位、文化教育水平和种族如何都是公平合理的。[5]测验要做到公平合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1.测验项目的内容应该是所有被试者均有同等条件解决的。测验材料应为所有被试(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们)所理解的、所熟悉,避免因地域、时间、语言等文化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2.在测验类型的选择上应具有灵活性。例如,对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儿童可以施行非语言的或“非文化”的测验。操作测验就较适用于学前儿童和不识字的人,适合于比较不同民族被试的心理特点。测验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测验的效度。
3.样本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例如,测验某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时,样本的选择应在本民族纯文化背景上进行,尤其是在我国各民族杂居现象十分普遍的背景下更要如此。
4.结果解释应科学。不仅要考虑测验的结果,还应注意被试在受测过程的反应。此外,要求主试及测验人员掌握测验技术,具有很高的素质和科学的态度,克服种族、文化偏见。
总之,文化公平原则应贯穿于整个测验过程。样本的选择、题目的编制、测验的标准化和结果的解释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收稿日期]2001-09-18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