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开放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0)02—0050—07
一国的信息化程度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产业作为信息化的载体,其分离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趋于成熟与发达的表现。信息作为一种极重要的要素资源,在国际间频繁而大规模地移动,带来了当今最具活力的新兴服务业——国际信息服务产业的广泛合作,这使各国信息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与自由化构成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根据1999年11月中美、中加市场准入双边协定,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服务、 电信为代表的信息市场将以较快的速率对外商开放,这会给国内新兴的信息与网络服务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全球信息化趋势入手,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开放及发展对策。
一、全球信息化趋势
全球信息化是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注:指世界经济发展的自由化、信息化、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参见韩世隆《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67页。 )之一。本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率先开始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经济信息化的大趋势已昭然若揭。
自1958年世界上第一块由五个元器件的硅集成电路诞生以来,其集成度以每三年4倍的频率增长, 现在已进入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能集成五六亿个器件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集成电路以其信息含量大、发展速度快、市场渗透力强而成为本世纪末最有影响的产品与技术,与此同时,这一产业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正是这种小小的芯片,构成了当代微电子技术的核心,而微电子技术又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因此,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创造了我们开始步入的信息经济时代。
在80年代,包括集成电路、电脑操作体系和光通信在内的信息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后期,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全球信息化趋势明显加快,尤其是具有巨大科技优势、在信息技术居领先地位的美国率先提出发展名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并付诸行动以后,信息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热潮。目前,这一浪潮已席卷美国、日本、欧盟各国,并波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他们纷纷将巨资投入信息网络产业,以便把本国乃至全球各地区以光缆连接起来,通过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向成千上万的各类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
作为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内容处理的复合体,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技术。在以电子计算机和远程数据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据统计,近年来这一产业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其年总产值在90年代中期高达8000多亿美元,这一指标到20世纪末远超过1万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1年, 世界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将达3.5至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其年均增长率仍将维持在30%左右。目前,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为40%~60%,发展中国家为10%~20%。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一产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产业划分类别中,信息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相当高的产业,其中很多是属于高科技产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一国对信息的占有量、利用率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往往把信息服务产业作为一种战略产业而予以保护。例如,直到80年代末以前,几乎所有国家的电信业都是由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外国投资者乃至本国私营企业都被禁止涉足。然而,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各国在信息产业中的贸易摩擦日趋增多,要求打破地域封锁和经营限制,推行私有化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各种信息与信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呼声日渐高涨。
1997年2月15日,占世界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8个WTO成员方在日内瓦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各成员方在尽量短的时期内结束国内电信市场的非市场垄断行为,向外国公司开放这一领域的服务市场。该协议涉及语音电话、数据传输、电传、电报、移动电话、移动数据传输及个人通信等各方面的短途、长途和国际电信服务。根据协议,18个成员方将完全取消外国公司进入本国电信市场的限制,47个成员方将允许外国公司持有本国电信企业多数股权。1997 年3月26日,占全球信息技术贸易92.5%的39个WTO 成员方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决定在2000年以前降低或取消多项信息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使总值约600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产品实现自由贸易。这项协议涉及的产品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电讯设备及精密仪器六类共200多项产品,并设定分别以1997年7月1日、1998 年1 月1日和1999年1月1日为起点,分三个阶段降低这些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每阶段以1/3的降幅调整,预定最迟不超过2005年对所有信息产品强制推行零关税。这一协议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及其产品的跨国流动,加速全球信息化进程,而且还将极大地推动世界信息服务业自由化与信息服务市场开放,从而带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二、我国开放信息服务产业的理由与效应分析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限制信息服务产品进口,尤其是排斥外资进入这一服务性产业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国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加入WTO 将使远远落后于产品贸易的国内信息网络服务业与这一领域的服务贸易面临巨大的变化。
就宏观角度看,中国加快开放国内信息服务市场正是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益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逐步融入WTO世界多边贸易体系,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 全方位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中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最终取向。然而,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地向“信息经济”过渡,其正常运行越来越依赖于运转良好的国际信息网络与开展广泛的国际信息合作。这种经济表现出的最明显特点是全球网络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世界经济又是“网络经济”。每个国家的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这一“网络”上的一个“结”。中国经济要从根本上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就需首先开放国内信息服务市场,“登陆”国际信息网络,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国际信息服务合作,将过去长期归属于中国企业所独有的孤立的国内市场转化为开放的统一世界市场的从属市场。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的网络中拓展新的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及时地捕捉新的市场信息,有效地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看,中国经济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离不开发展信息技术和国际信息服务贸易。众所周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这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开拓国际市场造成的剧烈市场波动和效率损失屡见不鲜,每年因信息服务不到位导致信息失灵而在国际经贸合作领域利益损失相当大。传统的中国经济增长属典型的投入产出型,主要依靠高消耗、高积累来维持,其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率很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后果是明显的: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差,技术水平不高和由严重的资源浪费产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只有通过开放信息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国内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竞争因素所特有的刺激、创新与信息流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才能实现由粗放型、产值型增长向集约型、效益型增长转变,实现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未来竞争趋势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全球。正是由于各国都公认它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为继续保持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为把握市场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缩小与西方国家在服务产业等新领域的经济差距,都争先恐后地参与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为中心的新一轮国际信息合作。中国经济要占据新世纪全球综合国力竞争制高点,就需将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围绕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而开展的广泛国际信息服务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外界的交往迅速增多,信息交流日趋频繁。仅从电信领域看,目前中国已与约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达电话电路,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电信业务联系,国际电路总数由1978 年的78路增加到2.4万路;国内1500多个城市实现国际电话直拨, 国际电话业务量占全部长途电话业务量的37%,并呈不断加速“放大”趋势。
我国于1994年初被批准进入Internet网络。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计算机首次进网,并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和上海复旦大学等联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成为Internet 的第一中国节点, 向全国提供Internet 全方位信息服务。1996年6月,由邮电部经营管理的Internet中国骨干网CHINANET在全国开通,整个网络共有30多个骨干节点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它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Internet网络之一。1999年底国内Internet用户猛增到400余万户, 东南沿海地区网络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00%。与此同时, 中国积极地参与国际信息合作的有关组织,分别是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成员国,与这些组织的其他成员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也是IMF与IBRD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国,每年都向它们提供和获取大量经贸信息。同时中国也在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领域中与世界各国著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较早开放了通信设备市场,并且成为世界上通信设备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目前邮电部直属企业与国外合资合作建立的各种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已有40多家。至90年代中期,中国在通信项目中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并试点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即在不占有股权、不参与电信业务经营管理的条件下,允许外商参与具体通信建设项目的联合投资,并按双方协商方式回报利益。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电信市场潜力巨大,年新增长途光缆干线2.8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1倍。截至1998年我国覆盖东西南北的“网络型”长途光缆网和数据通讯网已基本形成,仅电话线路年均新增1900万线,相当于整个英国电话网的一半。这一切引起世界上各大电信公司的强烈兴趣。在计算机、广播电视、咨询等其他信息服务业中,中国也同诸如IBM、微软、Intel时代-华纳等世界信息产业巨头开展了范围广泛、卓有成效的合作。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重农业与工业、轻服务业的倾向,使国内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即使与发展中国家比也是最低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到65%, 有的国家(如美国)达70%以上,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在50%上下,而我国服务业仅占GDP 的35%。就服务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看,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发达国家为70%以上,发展中国家为45%左右,我国仅在25%左右。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不相适应。目前,西方国家的信息服务业在服务业或信息产业(注:服务业与信息产业,前者属产业结构“三分法”中的第三产业范畴,后者是指产业结构“四分法”中独立的第四产业。)中的比重日益“放大”,其产值占GNP的比重已超过3%,而美国已达到6%,且增长速度异常迅猛, 大大高于它赖以存在的信息技术产业,其诱导系数为5倍。 而中国的信息服务业在服务业或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很低,其产值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 中国的服务业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居112位,属最落后国家之列(见下表)。另据研究,我国1990年三大产业结构与日本1925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266,与日本1920年三大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547,由此可见,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比日本落后达70年左右。
中国与世界120个地区和国家的第三产业比较
指标名称120个国家平均
低收入国家中国
中等收入国家
第三产业产40 3128 50
值占GNP比重(%)
指标名称
高收入国家中国居120个国家的名次
第三产业产值占GNP67112
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指标研究课题组统计报告。
而作为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其表现出的落后就更为突出。 美国在1880年信息部门的从业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重为6.5%,1890 年为12.4%,而中国1982年才为8.8%,与美国相比大约落后90年。目前,全国有一定规模的信息服务机构约2万家左右,从业人员近25万人, 营业额25亿人民币,其中软件产业产值近10亿元。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个信息服务业的产值只相当于美国几家1000人以下的信息服务企业的营业额水平。就软件开发来说,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是除日本之外的东亚、东南亚所有国家与地区软件人员总数的两倍。然而,我国软件年出口额还不及只有1000名软件人员的马来西亚。就电信业而言,1999年中国邮电业务总量在GDP中的比重不足3%,与同期美国信息产业对GDP贡献率40%以上相比差距甚远。从总体上看, 中国已有的信息服务业在市场规模和效益方面都较为落后。
中国加入WTO后, 有巨大潜力的国内信息服务市场将可能吸引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导致这一产业领域众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国外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这类企业与机构渗透中国信息服务市场,将在竞争中对中国企业构成较大威胁。同时,这种来自国际级的竞争压力也会迫使国内同类企业不断完善经营和创新信息服务管理技术。因此,竞争的结果一方面迫使行业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提高国内信息业的整体服务质量,这对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整个国内经济增长中的基础功能大有裨益。信息服务市场开放后,在引进外资与技术的同时,竞争将“冲洗”国仙信息服务产业因长期独家经营的非市场垄断形成的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多种交易与管理弊端,使我国整个信息服务产业符合后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而不至于变成影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瓶颈”。以电信业为例,中国加入WTO后, 在国内电信服务领域除采用美国开发的下一代携带电话方式的符号分段多重传输方式(CDMA)外,还将允许外资在包括增值电信内的所有电信服务业中占有50%的股权。目前我国电话费约为美国的7倍,服务质量因长期非市场垄断经营而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市场开放将使国内电信市场结构由非市场垄断转向较充分的竞争,电信服务业提高技术与服务质量以及降低成本与价格的压力加大,这类企业通过参与竞争将使其竞争力明显增强,消费者福利也会因此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后我国将执行《信息技术协定》, 即逐步实施美国所推行的技术产品零关税,信息业产品的进口关税将由目前平均13.3%降至零,并在2005年对半导体、电脑及零部件、电信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同时取消外商为获取中国市场份额需向中方转让技术与出口配额的限制。这一领域的市场开放,一方面将增加外国高科技信息产品的进口量和企业投资注入量,使这类外商高科技信息投资企业的市场环境更宽松,技术优势更明显,从而加大国内同业开发与创新技术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国内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了更多采购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选择机会,使其采购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
中国信息服务业虽然市场规模和效益都很低,但却拥有丰富的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现在世界信息服务业都处在高速增长时期,不仅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大陆的信息服务人才垂涎,就连日、美也早有行动。新加坡为使自身成为亚洲软件中心,把吸引人才的目标直接瞄准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台湾“经济部”为使台湾岛内信息产业维持较强的竞争力,将逐渐开放个人电脑、软件及多媒体三大信息产品到大陆投资,并相应地拟定了引进大陆信息服务人才的措施;日本的信息服务人才缺口最大,早在1985年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中国的信息服务人才。因此,国内信息服务市场开放,伴随自然人流动的进一步自由化,短期内中国高素质信息人才流失状况可能加剧。
三、我国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策
考察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对照我国信息服务业在加入WTO后信息市场开放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政府与企业必须尽快制定务实可行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
1.把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由于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后工业化阶段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中国加入WTO后, 国家需把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发展服务产业的突破口,使之成为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样才能改变我国信息服务业乃至整个服务业极端落后的状况。就信息服务业内部的发展重点而言,国家应把软件、数据库与网络服务产业作为突破口,使之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中规定,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提高到2/5。这意味着包括在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尤其是网络业必须高于80—90年代的年均增长速度。据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与台湾地区信息服务业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将导致对国内外经贸信息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体应达到25%~30%以上,这样才能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
2.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 国内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双重竞争,既有来自国内同业的,也有来自国外的国际级竞争压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将成为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内信息与网络服务业需循着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适时把握加入WTO开放国内信息服务的市场机遇,打破传统陈旧思维定式与封闭、求全及过分求稳的观念,充分利用2000—2005年的“缓冲期”超前性地做好体制调整,依据比较优势法则重新把国内信息服务产业放在开放的世界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科学定位,在开放的市场新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国外先进的信息服务管理创新技术与资金等国内短缺资源,通过各种形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港台信息服务商进行国际合作,建立跨国信息网络服务公司和中外合资信息服务企业。
3.对国家投资的文教、科研及政府的官方信息机构,根据具体条件和社会经济信息需求进行重新定位,分别制定不同的调整政策,使之改造为新型的、能与国外规范形式接轨的经济服务公司。国家各部委及行业性总公司的科技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均可部分地转变成独立的国际或国内商业信息服务中心或企业。全国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已有近400 多个科技数据库,约占国内数据库的45%,而各省、部、各行业性总公司的经济数据库已有150个,约占全国数据库的16%。可见, 部分科技信息技术数据库转变为商业信息服务中心是改变我国信息服务相对落后的必要措施。此外,部分新闻与出版机构也可发挥其信息灵通的优势,仿照国外同类机构建立经济信息服务企业;国家行政机构,如物价局、经贸委、统计局等,也可分离出独立的经济信息服务企业;而科技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等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应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信息服务中心。总之,中国加入WTO后, 只要国家及各部委和行业性总公司根据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与政府对信息的需求,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对上述机构制定出转变为经济信息服务产业的目标和措施,并相应地对部分机构增加投资,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一定会转变成以经济信息服务为主导,科技信息服务为基础的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并由此带动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重视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训并引导其开拓国内外信息服务市场。现代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这在后工业化阶段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中显得尤为明显。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历来是外行受制于内行。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实行“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继而实行“有限开放”的市场经济,企业已习惯于在国内市场范围内从事经营。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人才的数量规模不小,其中也不乏优秀者,但总的来说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管理的素质和意识不足。从动态角度来看,国内信息网络服务产业的人才缺口将日渐显露。因此,中国加入WTO后, 对国内已有的和急需的信息服务人才都需强化培训和教育,并制定出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以减少这类人才过多地流失海外。要利用信息服务开放所提供的市场机会,凭借我国信息服务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海外信息服务企业人才短缺的劣势,创办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不拘一格地选拔出年富力强、精明强干的业务骨干,以充实信息服务管理部门与企业决策层,提高整个产业的服务管理水平与决策准确度,使之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应增设信息服务管理及相关新专业,为21世纪中国信息服务业的高速持续增长作好人才储备。
收稿日期 199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