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成人高教改革 建设远程开放大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成人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世纪之交,关于教育发展的战略和人才素质的要求等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去年,国家教委又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重要课题,要求我们围绕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本文就高等教育转变观念,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必然需要
高等教育教养高级人才的本质特性及其所具有的生产属性和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又具有培养高级人才的育人功能。其社会功能又可分为:①政治功能。即通过传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价值准则,通过培养政治、法律、军事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为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②经济功能。即通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通过科技研究与开发,通过技术转让或创办科技产业等多种形式,间接或直接地推动经济发展。③文化功能。高等学校既是文化传播的机构,又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文化创新的阵地。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他们培养成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的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育人功能实现的。
二、素质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物质生活带来高度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和灾害。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基于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贪婪索取和浪费,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人类自身繁衍急剧膨胀所引发的全球问题而提出的。如今,它已超越了保护环境资源的初衷,扩展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类发展概念和模式。其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把当代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人是可持续发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因此,它要求人们克服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整体协调性,要求多学科综合地解决发展问题,这就需要学科的交叉渗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例如,环境问题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角度综合研究,环境科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正是上述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结果。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来看,与上述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其主要问题是:传统学科比重偏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比重较小;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且“重理轻文”观念根深蒂固。这就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的缺陷,技能单一,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难有作为,潜在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鉴于此,高等教育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感优化教育目标。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如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观、世界观、人文生态伦理观、科技观等等。更重要的则是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来确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按照人才综合素质特征的要求来确立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能够处理各种可持续发展技术问题的自然科学技术人才,以及能够协调经济、政治、人口、生态资源、社会、科技、法律等综合问题的社会科学人才。
三、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断分化与整合已呈综合化趋势,它将推动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延申和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学科的不断产生。据统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数以万计的学科中,有80%属于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各学科间理论、思想、方法的相互借鉴与迁移将日益加强,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学科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交融,必然引起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从学校来看,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大学教育日益向专门化发展,职业性、专业性特点太强,学科设置也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求方向调整;从学生来看,由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贫乏和偏废,加之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使他们以其在就业市场所能创造的价格来规定大学各学科的重要性,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缺乏兴趣,对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教育更是不屑一顾。
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我国曾经丧失过两次历史机遇。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教育发展的时候,我们却迟迟难以起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的政治体制、强大的儒学正宗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腾飞。第二次机遇是当许多国家的著名学府在发展科学教育中冷静地保持了人文传统,并适度推进了通识教育时,我们却在相当程度上实施着重理轻文的教育,并且采取了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第三次机遇:人们正在以新的眼光审视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平衡与互补。如果我们依然左顾右盼,将会再失良机。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加强大学的素质教育刻不容缓。高校只有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理工交融与文理交融结合、抽象思维与实证思维互补、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兼备,才能使学生们突破局限、超越功利、摆脱狭隘、告别浅薄,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体系。恩格斯曾这样赞叹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这些巨人之所以能促进社会进步,绝不仅仅因为他们知识渊博,而是因为他们人格健全,视野远大,有博大的胸襟和有“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21世纪面临着在几个世纪的分工后的新的高度上的综合,世界面临的挑战是综合的,需要动员全人类的智慧和潜在可能性去应战,需要亿万具有巨人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人。完成这个任务,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而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其必然选择。
四、素质教育——现代化社会的人才观导引出的现代教育观
对未来研究极富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列奥·佩西在他的报告《未来一百年》中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提示未来,有一点必须首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以《走向现代化》一书闻名于世的美国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比较性社会调查后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当今,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现代化社会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呢?这实际上是一个人才观的问题。
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是不同的。人才素质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的。首先,看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人才观的变化过程:文革前的17年,突出强调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文革10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10年,“四人帮”以“根红苗壮”、“白卷英雄”为人才标准,全盘否定了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代“文化沙漠”;粉碎“四人帮”之后,明确提出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衡量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标准,继续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个性的问题,提出要培养勇于思考,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进入世纪之交,又提出了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的一大变革。
其次,观照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变化轨迹,从人类早期崇尚的“知识型”人才,到近代推崇的“知识——能力型”人才,再到现当代所期望的“基于高素质的知识——能力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观正经历着更新和超越: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到“学会关心”、“学会发展”。自1972年到1996年,教育界先后发表了四个具有巨大影响的历史文献,它们是《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学无止境》、《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从这些历史文献的主题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变化:从被动适应社会,到主动参与创新;从学会个人生存的本领,到学会关心他人和国家、人类的命运;从局部的提高,到全面的主动的发展。这一人才观的变化导引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重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一文明确指出:“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的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澳大利亚学者曾提出要让未来的高校毕业生取得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我国学者指出,迈向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学科前沿,能够迎接高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熟悉中国国情,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既胸怀大志、充满朝气,又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一言以蔽之,21世纪的人才应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充分发展和谐结合的人。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不行,分科过多而缺乏整体性的“园丁式教育”不行,单纯按照考试要求组织教育活动的“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因为素质教育才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高等教育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才观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