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安全性”的文化公共性逻辑——马克思哲学之新价值本体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体论文,安全性论文,逻辑论文,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1-0077-06
“安全性”或“生存安全性”已经成为人的生命中具有永恒性的人文价值秩序。马克思哲学思想对安全性的关注正是这一哲学在当今的真实生存之境中展示出来的特有最佳实景。现代性社会中环境、食品、医药安全等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公共性的生存伦理与道德安全问题。人(身心兼备)的安全性的价值理性之思,是基于生存介入又超越生存的真实人学向标,马克思哲学的安全性思想为人类安全性生存构建了全新的人的基础理论架构。要顺利地迈向人之安全性存在方式连续性之路,需要我们在现实中并通过现实,努力澄明马克思的安全性思想的哲学内蕴——人类安全的真实理论诉求与实践价值期待。
一、人类之本体性生存安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蕴性特质及价值理想
安全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伴随于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恒久话题。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背景下,身处于众多不安全因素笼罩的时代,尤其是资本的“物役性”逻辑的霸权性布展与殖民式播散,把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之最深蕴的价值理想遍布全球。人处在一个不断地寻找安全性,却得不到现实的安全保障的境地。
这种现象,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早已变得普遍化了。马克思注意到,资本的逻辑本身就完全是一种不顾工人生存安全和死活的纯粹“逐利性逻辑”。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本身以及为这种制度辩护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无一例外都是这个社会不安全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导致人剥削人,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进而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①马克思正是立足于人的现实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异化的全面表现就是一个人及世界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认为“哲学家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马克思把哲学的核心旨趣放在了现实的价值基点上,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更深层的追求就是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普遍性,从而可以说安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核心价值旨趣。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关注现实的人?以现实的人作为其哲学的价值基点,人的安全性到底应该在什么意义上得以寻求?生存安全性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价值旨趣支撑点在哪里?人一旦诞生就被抛置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所构筑的总体性的人的环境场景是人思想原发的基础,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深刻演绎下的社会中,人已经不是人自己,人不能安全的持续存在,所以马克思说:“让人类永远安然的自得,这是你们活动的最终目的”。③实际的现实社会给马克思呈现的是一幅幅残酷现实景象和不安全因素的图景,透过这些现象马克思发现最根本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发展是人类社会必经的环节,在筑就文明时却生成更大的不安全性,就是人与人的异化、人剥削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④对现实人的安全性的体认,才是马克思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的出发点。在这其中必须要解决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深入研究和剖析,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探索,同时对未来社会进行趋近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的实践和价值理想诉求。在此基础上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努力旨在用好的、正当的、合理的、有效地思想,观念发现并造成一个真正属于人的世界和人属的世界,然后谋求以实践的方式使‘显存的社会关系结构’与‘人性的应然价值’之间保持一致性,让这种不断趋近合理的现实在历史场景中按照一种持续优化的逻辑自主前行。”⑤这样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才是连续性的、普遍性的,最终实现马克思那遥远目光式地夙愿——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人文价值、社会理论、现实实践多重运动的统一,是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表现。安全性是共产主义的核心哲学观念,共产主义是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⑥
在走向共产主义宏大价值理想的发展历程上,必须对人的安全性进行关注。对人的哲学思考首先是从实践中人的劳动异化开始,马克思总是对以往的观念用一种安全性的价值信念在反思和审视。“马克思努力启示我们,对于任何一种思想和观念我们必须同时追问,称一种思想是好的、合理的、正当的时,我们是在何种立场上,以什么为根据的?好的、合理的、正当的观念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⑦立足于人类思想史的逻辑,马克思发现,现实的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安全性存在。只有首先把人的活动的安全性确立起来,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原发基点,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⑧人是一种有生命活动、有意识的存在物,劳动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部分,这种生命活动已经变为控制人的对象,也就是劳动安全性,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是劳动安全性问题,是非安全性的直接表现。劳动异化是现实的人确立自己安全性存在必须关注和批判的对象,人作为有意识有生命活动的类存在物,劳动应该是人的应然本性,是人安全性生成自己的必要方式,正是通过劳动“通过实践创造了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后把类看作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⑨劳动这种活动变得更是创造性,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人类安全性存在的一种方式,当劳动本身处于不安性的异化状态时,生命的自由和完满是不可能的。对劳动安全性本身的关注是马克思指认劳动异化的前提,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所具有的有生命的创造力的实践性劳动,是人安全性的基础。
在劳动安全性的基础才能达到人劳动自由的发展性,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人所构成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这种连接是劳动安全性问题的制动,马克思在新的历史场景中批判了对人的不合理的观念,认为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来看人,“在实践的现实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⑩人的劳动异化是劳动安全性问题的直接表现,要真正认清必须把其放在社会关系总和上来考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从社会关系总和这个价值基点上来探讨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人的本质,才是真正能澄清人自己安全性存在方式的根本,从劳动安全性——人的安全性——社会关系安全性的探讨。实际上,马克思致力于证明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人的安全性引出的一系列问题,都要放在人的安全性以自己的方式确立生成的人和世界存在方式的连续性上来看。这就要进行人自我异化的扬弃,即人如何安全性的生成,共产主义就是这种安全性存在方式的人学现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2)马克思人学真正的价值高度就在这里,对人类思想史中对人的不合理理解的批判;对异化劳动的阐释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的分析;对共产主义的价值和实践状况的预见实际都是人学的现象,是人的安全性存在引出的问题。并不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抽象的人本主义逻辑的演进,而是人以自己安全性的存在方式生成共创自己的本真性、安全性存在,并保持其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公共性、普遍性。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实践状况和正在进行的现实实践都在证明:人确实是以这种多重安全性存在方式呈现自己和世界的。
安全性是人安全性存在方式的哲学理念。反思人类的安全在实践上,表现为人对自己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的公共性体认。人的本质的安全性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主题。意涵着人能否以安全性存在的前提性进行反思,也就是对人的价值限度进行安全性的筑模,“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13)人所创设的人的安全性指涉都证明人自己当下的安全性问题,实际上,当人自己的安全性指涉物尚存在不安全因素时,怎么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性呢?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4)对象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把问题的焦点只是放在对象上是一种极大的不安全。“它本身表现为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15)只有首先把安全性价值基点放在人本身来,才是对人的安全性真正的探讨。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要把人表示为“人是类存在物”,(16)“个体是社会存在物”,(17)“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18)“人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等,这些表述都在确证着人的本质的现象,多种本质现象的确证正是马克思思想走向人的安全性存在的必然,对多种人学现象的安全性考察,人不能把外在的本质作为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就在人自身,人不断以新的方式、新的实践充实着自己的本质,这是人的本质安全性的表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表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9)这种表述是针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的,内在旨趣就是要在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生成中来探讨人,把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价值基点正是人安全性存在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更加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20)黑格尔很高明的把人的安全性放在自我意识上,也就是肯定了自我意识的安全性就是了解了人的本质,进而,达到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确立,人的本质的安全性就是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表征。实际上,自我意识的安全性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自我意识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达到自己的安全性,其实是一种现象学的安全性,自我意识在设定物性安全性时本身就具有不安全性。因自我意识的安全性必定要靠人的实践来表示自己的安全性,在此价值基点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安全性要回归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在历史的场景中证成自己,人以自己安全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自己与世界。在保持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中人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更是世界本身。人性的整全性在于世界本身存在多向度的培育与生成,人活动的多样更加证明,人安全性存在方式的多个趋向。多个趋向反映着世界本身的生命状态,更引导着人自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安全性视角来看是一种真实之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公共性确证的人学思想,价值性的澄明一种优良、纯真、卓越的人格范型的公共性、普遍性的逻辑确立。
二、“生存安全性”的人学价值论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诉求
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安全性追求的高度,确立、并实际地生成了旨在体现人的安全性存在本真的全新的发展性、公共性、实践性、安全性的历史景观和真实的文化运动。安全性旨在用人的安全性存在的价值信念和文化价值理想的高扬,以观念史的逻辑介入真的历史性实践场景。创制生成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普遍性,首先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安全性价值信念的纯粹性,以批判性、实践性的姿态反思人类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反思其内部真正的“安全性问题”,从该哲学理论核心旨趣的高度确立“安全性”的人学价值论视野。进而激活马克思哲学思想内蕴的安全性特质,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
“任何一种有效的哲学之思,在于以观念的方式,造成一种制度化现实,并依托此一现实,有效地改铸和模塑其所属时代社会和人的精神风貌,心性修为与人格范型,哲学正因此而被称之为‘境界之学’。”(21)要真正的达到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安全性价值信念必须要澄明的是安全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社会性的深层关系,其本质就是说安全性能否以合理姿态言说马克思?抑或人的安全性在现实中能否作为真正的自己而出现?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安全性”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我们是在什么层面上展开其内容的。
马克思哲学的安全性理念,是通过对现实安全性、实践安全性、社会安全性、批判的发展性求索中体现的。哲学要关注现实,把现实的安全性作为自己的安全性的首要前提,只有这样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中的精华,“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22)也就是说哲学是现实中的哲学,是关注现实安全性的哲学,只有对无产阶级的处境和命运的关注和改变,哲学才能实现纯粹的安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场景的不安全因素出发,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使命。现实的安全性的实现就是现实的确立,更是安全性价值观念的确立。
现实的安全性就是人在现实中确立自己的真实,人以一种安全性的价值理想深植于现实,“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想或凭激情引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地意图,没有目的的”。(23)有目的性是现实安全性的表现,正因为人把优良的价值信念作为目的才能生成现实安全性,关注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其价值定向在于现实安全性的诉求,在资本主义制度逻辑深刻流布的场景中,人成为自己异化物的奴隶,在卑贱的劳作却看不到自己作为人的希望,人身处于现实的不安全之中,追寻着上帝,想在宗教的形而上学限度内找到人性的向善,纯粹的宗教形而上学本身的不安全性又把人引入更深的陷阱,马克思深邃的洞察到现实的安全性是人的安全性存在的基础,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安全性的基本前提。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其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特征,对实践的安全性确证是实践地位确立的前提,实践安全性就是对实践作为人的特有存在方式进行安全性筑模,因为现实的人陷入盲目实践的怪圈中:克隆人、转基因食品、人造蔬菜、假冒产品、人造美女、面部整容、学历造假、能力造假、学术造假等等不安全实践。学历的造假把人的安全性问题推到了新的高度,象牙塔的大学精神成为一个符号的标志中的价值,安全性要以符号实践来实现,从物种灭绝、饲料安全、蔬菜催绿,母猪催肥到食品安全,人类的假性不安全实践已经从低级事物链的安全走到了高级事物链的安全。从高级动物人的外在已经到了人的内在精神安全,公共安全性和私人安全性重新成为时代问题的聚集点。
人类进入了一个假性实践的时代,人不知什么是真切的,真实的?众多情感、道德实践的造假直接把人带到了一个画皮的场景,人人都进行着实践性的画皮,描绘着画皮真切的生动,人说:“这就是真实”,“画皮的情感就是真实的情感”。在众多的假性实践景观中,人们画皮性的把实践行为的外表攀升,实质上是在进行不安全的实践画皮游戏。众多的不安全事件是画皮的诱惑的实践性的表象,人围绕着诱惑在表演,技巧的高超逼近着、诱惑着人的道德能力的下降。“能力”、“素质”、“伦理道德”成为一个形而上学限度内的圣境,人只是偶尔的功利性表演时才来到圣境的思境中,伪实践的聆听着教诲,随着画皮表演的结束留在人脑中的只有下次怎么使画皮表演更加至圣,智识的教诲和人的道德成为其现实实践中可以玩味的笑料。
让我们从伪实践表演的现场走出来,冷静思考实践安全性问题,只有在实践安全性的基础上,才可以说实践是人所持有的存在方式,才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纯学理的角度把实践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极不安全的。实践如作为本体,就是要使自己确认自己,实践作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身是围绕着实践主体人的,实践的不自由就是实践的不安全性,在实践不安全性的价值意义上才可以说这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本身不安全,进而实践是不安全的,对实践安全性考察旨在把实践安放在应有的位置,以实践生成自己。实践的先在性不是证明了实践的本体恰恰表明实践不是本体。实践性只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特质才是安全的。
社会性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质,马克思是在社会关系的层面来论述人的,马克思用革命的手段确立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对现实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4)可以说马克思是站在现实社会批判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性的。社会理性的生成依赖于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社会关系,“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5)社会性把人从动物性中提升出来,人的劳动和人的本质也从社会性中体现出来,“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26)劳动的不安全性完全是由社会的不安全性造成的,马克思说:“不应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而应当在这里清楚地证明,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27)社会的不安全性——劳动的不安全性——人的不安全性是马克思谈论劳动异化的一个更重要线索,马克思清楚的认识到“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28)所以,才可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9)在社会中人的本质才能显现和生成,作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就是在人的本质生成实现中表现的自己,社会的不安全性导致人不是人的根本,人成为资本物性逻辑的根本,在资本异化流布的社会里人的本身就是资本物性,人除了这再也没有其他了。
三、“现实安全性”进而“历史安全性”
——马克思哲学思想安全性生成的价值逻辑与实践高度
当今社会多重不安全因素的同时出场,使人更加迷失,人生活在其中看起来是在追求一种“他性”的时尚,但是却兼容着多个自我性。以社会的“中性化”现象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蓦然间,整个世界,许多“梨花带雨”般的婉约男人,以及举止做派“不让须眉”的豪放女人出现了。选秀节目“中性化”当道。在日韩,很多当红男星很“女人”。贝克汉姆染上粉红色指甲,粗蛮的球星罗德曼涂上了眼影;乃至不少人断言,当今世界进入“中性主义”时代。
如果说“中性化”还是差异化时代个体的一种可以容忍的“审美趣味”,那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与时代发展有关的形形色色心理性疾病也在不断增多,譬如“信息焦虑症”(每天都将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上,但她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漏掉了信息,因此常常失眠,食欲也不断下降。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电、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这类人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并引发精神、生理上的反应)、“成功后抑郁症”(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郁症,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想以死来解脱)、“疯狂购物症”(一个30岁的女性告诉心理医生,她走到服装街上就想进店里,进了店看到五颜六色的服装就感到那些衣服在向她招手。那个时候她没有一点犹豫,只有购物的兴奋和快乐。从店里出来,她常常会花掉几千元钱。她知道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也曾暗下决心控制购衣数量,但一到服装店就乐此不疲)、“婚内空巢综合征”(俊和莉两人都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而且都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朋友们认为他们的婚姻生活一定和谐愉快。可是,在8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只享受过一次莉形容为“可说正常”的性生活,其余时间大部分是“可免则免”。他俩的确非常看重这个家,而且特别关心对方,但也没能燃起性欲。此病已经成为所有性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类患者极少有自发的性要求)。
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怎么了?回答是,这是一种“隐喻式”社会不安全的表现,出场姿态是以一种差异兼容的“他性”,貌似表现出社会的连续性的坚持,实际上却反叛着人自己的本身和本根,以自己的不追求纯粹性来承诺自我与他人,进而生成“他性”,这样的社会兼容带来的社会不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人的最本质”。(30)在这个价值意义上,马克思实际上非常敏锐和复杂地洞察到“人”的最深层次的活动空间,这种人之姿的表示是与一般常态的疯癫和精神病不一样的。它是多维度不同向的共在的社会历史性不安全表演。
“人之出现是很轻微的跃进;但与它一同发现的却是生命界中一次难以置信的内在变动——这就是人的吊诡。”(31)人把自己的吊诡在现实中以历史的形式凸现,沉重而悲苦的思索是真实生命的真谛,只有在现实中达至历史的真切才能轻巧的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朦胧的感觉似乎要把人带到历史的梦幻中,现实总要把人叫醒,因为对历史的批判与赞扬总是与当前的批判与赞扬相关。人深植于现实之中,所以马克思很清醒的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样态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通过社会关系为参考基点,自我生命存在方式的实现。从现实上来看待人及社会是马克思的重要方面,因为人的生命之途就是在现实性上完成,并以历史的形式而布展,在人的多重世界中,只有在现实人的基础上肯定历史并生成历史,以人安全性的存在方式化育人、世界、历史,才是真实的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这就是人的自己的圣境与世界、历史的圣境。那么我们追问,谁之现实,何种现实?人在什么价值意义上来说现实?现实以什么方式来向人显示?同时要继续追问,谁之历史,何种历史?人在什么价值意义上来谈历史?历史以什么方式来向人显示?这就是说,马克思的思想的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有一个价值逻辑与实践高度的转换,即在现实中达到历史高度的圣境,从根本上也就是现实安全性向历史安全性的人学澄明,在于价值性的确立,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人学价值理性,在这个意义上人才能谈什么是人?什么是神?什么是宗教?人如果不能确立自己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的人学根本的话,人还能在什么价值上言说人、言说理性?批评马克思的人无非他就是“因为不承认人类理性具有实现一个较合理的世界的能力”。(32)也就是在割裂人与历史必然性的有效关联,他们进而认为“历史决定论者只能解释社会发展并以种种方式促其发展;但他的问题在于无人能改变社会发展”。(33)这恰恰就误置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症结在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如果人类理性不能实现一个较合理的世界,那人本身就不能判别自己能否实现一个较合理的世界和改变社会,也就如人没有清楚的肯定自己本身,那么人怎么能肯定神、宗教呢?人不能肯定自己当然就不能肯定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很鲜明的,认为改造世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解释世界是为改造世界服务的。因为人的生命文化状态是一种安全性存在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单一改变世界的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要安全性的生存就要关注公共安全、解释世界的变化,并安全性的改造这种变化,让世界安全性的成为人的世界存在。改变世界是站在人的价值基点上,在此价值基点上马克思实现了以人的安全性存在方式的连续性的革命性的转变,就是从现实安全性到历史安全性的公共性价值逻辑与实践圣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安全性的顶层控件和重要的价值筑模,关系到人的安全性的实现。
在历史安全性上,马克思展开了深入的人学价值论分析,构筑了宏大但深刻的历史叙事,其价值旨趣在于指向现实安全性,因为现实安全性是人的真正的源头活水。众多的历史英雄、历史规律、历史意识、历史社会形态,历史向度都真诚地在历史的语境中澄明着公共性、安全性的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页。
⑤⑦袁祖社:《谁之“现实”与何种“合理性”——立足思想史的视野对马克思哲学研究所作的审视》,《学术研究》2010年第2期。
⑥⑧(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第30页,第18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第99页。
(12)(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第9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4)(15)(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第14页,第18页。
(17)(18)(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第105页,第103页。
(21)袁祖社:《谁之“现实”与何种“合理性”——立足思想史的视野对马克思哲学研究所作的审视》,《学术研究》2010年第2期。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1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26)(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页,第7、8页。
(28)(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31)[法]德日进:《人的现象》,李弘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32)(33)[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第41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生命本质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