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一大队 四川攀枝花 617027
摘要: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地丰富人类的物质需求,但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未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规模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使得地质环境破坏情况严重,因地质环境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地质环境环境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因此只有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本文就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环境;影响
一、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区域地质环境、人类作用与气候等对城市地质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城市地质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五种:(1)地热地质作用,为城市热力场的变化引起。(2)重力地质作用,为重力负载引起。(3)动力地质作用,为岩石的动力负载引起。(4)水成地质作用,为地下水变化引起。(5)人为地质作用,为地下建设、开矿或者其他人为因素引起。
从城市的功能与特点来看,城市的类型与功能不同,其地质作用强度与特点也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由于大量汲取地下水容易导致地面沉降;对于山区的城市,由于开挖与填筑工程量大,容易出现明显的重力地质作用。与新城市相比,老城市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更为突出,人为地质作用也更加明显,如人工堆积物等,而新城市如果规划较好,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就会相应少很多。同时一个城市的矿业发达,就会过多改变渗流场与应力场,或者形成采空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将十分严重,尤其是水污染和“三废”问题。此外,海港城市的地质容易受到间歇性荷载的影响。
二、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诱发的大量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面变形灾害。a、地面沉降。我国城市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已达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多个,有的城市地面最大沉降量已达2.6m,这些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继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如北京一天津一沧州一保定河北平原巨型沉降区。我国城市每年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巨大。b、地裂缝。现代城市地裂缝灾害是一种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下水超采)有关的环境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缩短了地裂缝的活动周期、增大了地裂缝的灾害规模。地裂缝从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频率及规模逐年加剧,我国已在十几个省的约200个城市发现上千条地裂缝,已成为一种区域性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裂缝所到之处,城乡建筑物均不能幸免,它们穿越厂房民居,横切地下洞室路基,造成城市建筑物损坏、机器停转、道路变形、管道破裂,危及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甚至与地震烈度Ⅶ度损失相近,成为名符其实的地质灾害。据综合估算全国地裂缝累积造成的经济损失约91.2亿元。c、地面塌陷。在我国造成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大体上有: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全国因采煤地表发生沉陷、坍塌面积达38×104hm2,其中有240余处最为严重;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阳泉、焦作、平顶山、徐州、抚顺、秦皇岛、唐山、桂林、武汉、贵阳、昆明、遵义等城市的地面塌陷尤为明显,损失严重。地面塌陷除了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外,还会对地表和地下水系造成破坏,打破地表和地下水系的平衡状态,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是不堪重负。
2、崩滑流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这几种灾害往往相伴而生。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近年来,中西部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崩滑流发展范围、频率和强度均达到历史最高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受崩滑流灾害威胁的城市,仅四川省就有12O多个,云南省有100多个。
3、水土污染。2003年1O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战略问题研究显示: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继续下降趋势,与地表水污染程度十分接近。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沈阳、西安地下水硬度、矿化度和硝酸盐含量普遍上升,大大超过饮用水标准,加之我国国力有限,污水处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之需。伴随着地下水污染,岩土化学污染是必然结果。
4、水土流失。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在建设城市时,随意破坏地貌、植被,从而引起严重的建设开发性的水土流失,其侵蚀模数可达数万吨以上,城市的发展以超常速度和大规模建设,造成河道淤积,下水道淤塞,从而增加城市防洪压力、淤废,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并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5、海(咸)水入侵。由于超采地下水,导致平原沿海局部地区出现海(咸)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较严重的城市有烟台、潍坊、青岛、日照、秦皇岛、沧州、大连、营口、葫芦岛、锦州等沿海城市。武强、武邑、沧州、衡水、天津、上海等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现象。
三、地质环境的治理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的成效
国家及中央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高度重视,设立防治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的方针部署。环保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技术理论及实践指导机构,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将地质灾害防范及治理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进行隐患点的危险系数测算,并联合地方财政进行重大隐患点居民的转移与安置工作,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建立等级灾害防御与防治体系,形成了指挥地质灾害相对比较完善的工作治理程序,向基层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的预警工作,有效提升了乡、镇、村的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了地质灾害所引起的伤亡人数。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体系。
2、水资源污染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及世界人口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废水废渣的排放导致水资源及地下水严重污染,而环保部门又承担者组织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许可制度,指挥和协调河流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统筹监督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十八大提出“积极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环保部门加大水资源污染的惩罚力度,同时对水资源的实时情况进行预警监控,减少了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治理水资源污染情况是对地质环境的进一步保护,切实符合十八大的会议精神指示,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继续向前。
结束语
毫不夸张的说,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因此,城市的领导者和每一位居民都有责任为做好城市规划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仅是提升自己公共事务参与度的做法,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06(1).
[2]谢元水.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1).
[3]刘婷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浅析[J].理论界,2010(1).
[4]关凤峻.加强地址环境保护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5):5-7.
论文作者:范金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城市论文; 地质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水资源论文; 地下水论文; 地面论文; 作用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