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探讨论文_陆秀金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96例消渴病腹泻患儿纳入研究,以数学领域盲选法为依据将患儿分成2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血糖指标。结果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93.75%,与对照组72.92%相比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消渴病腹泻患儿的过程中,给予中医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临床效果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指以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为典型临床症状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有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及病程绵长等鲜明特点,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尚不存在确切病理机制,其诱发机制与生活方式、种族、年龄、环境及遗传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作为小儿消渴病常见并发症,腹泻指排便次数超过正常频率且便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甚至便内含有黏液、脓血及未消化食物伴随失禁、肛门不适及排便急迫感的综合征,好发于10至11月秋季,以腹泻、呕吐及感冒为临床典型症状,并且其潜伏期不超过3日,起病骤急且不存在明显中毒症状。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在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96例消渴病腹泻患儿纳入研究,以数学领域盲选法为依据将患儿分成2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4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5:23,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2岁及10岁,中位数年龄(7.1±1.7)岁,中位病程(3.6±0.8)月;观察组43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6:22,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1岁及9岁,中位数年龄(7.1±1.2)岁,中位病程(3.5±0.7)月。根据以上各项基本资料可知,两组患儿对比不明显(P>0.05),存在对比研究的价值。两组患儿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纳入标准:两组患儿均符合消渴病诊断标准且腹泻症状确切。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即:综合考虑患儿生长发育实际情况制定每日热量摄入标准,规划运动方案,实行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医治疗,即:按中医辨证治疗理念,开方砂仁5克、熟地15克、生地1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10克及丹皮10克,针对面黄消瘦患儿以原方为基础增加人参5克、黄芪5克,针对脉象微弱患儿以原方为基础增加菊花5克、枸杞5克,加水800毫升煎煮得药液5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21日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1.3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及便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及便质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及便质无任何变化。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在计量资料方面,采取(+S)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在计数资料方面,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比χ2进行检验,如果P值低于0.05,代表两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对比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93.75%,与对照组72.92%相比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消渴病腹泻可发于任何年龄段患儿,以5岁至7岁及10岁至13岁为好发人群,并且年龄越小的患儿酮症酸症状越明显,甚至存在引发腹痛、神志模糊、嗜睡及恶性呕吐等症状的可能性。从现阶段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来看,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方法较为单一,以药物治疗为主以生活干预为辅,治疗效果确切且复发率高。同时,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等症范畴,患儿嗜食肥甘且素体阴虚,一旦情志不畅、外邪入侵及气阴两虚存在损伤肾、脾及肺脏器的可能性,血糖上升为表证肾脾肺脏器功能不调为实证。按中医辨证治疗理念,选择砂仁和胃醒脾、选择熟地补血养阴、选择生地清热凉血、选择泽泻利水渗湿、选择茯苓利水渗湿、选择山萸肉补益肝肾、选择五味子滋肾生津、选择丹皮利尿解热,诸药合用符合中医治病治本理念。

综上所述:在治疗消渴病腹泻患儿的过程中,给予中医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洋.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08):109-110.

[2]高珊,李瑞,田环环,曹昺焱,裴恩实,武燕.中医治疗消渴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05):510-512.

[3]王英博,刘仲栋.中医治疗消渴病汗证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2):68-70.

[4]于凤.中医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证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261-262.

[5]王志强,武楠,翟纪功,等. 综合治疗消渴汗症270例[J]. 河南中医,2013,33(11):1915-1916.

[6]金绍国.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1):121-122.

[7]由淑英. 中医治疗小儿糖尿病腹泻38例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16-117.

[8]范恒轩.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2例临床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27):42-43.

[9]杨志宽. 中医治疗小儿糖尿病腹泻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2,22(9):4116-4117.

论文作者:陆秀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探讨论文_陆秀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