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办好大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08)06-0019-05
大学在当今社会中正在发挥着以往任何时候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办好一所大学也就变得无比重要。关于如何办好大学,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保证大学的稳定、持续发展
要讨论怎样才能把大学办好,首先决定于中央政府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能否正确指导各高校与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直到大约10年前的1997年、1998年,我国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的办学工作还没有出格,这些问题对大学的损害和影响并不是很大。但从1998年起到现在差不多10年了,在这10年中,大学的发展相当混乱,主要原因是:第一是大学合并,第二是高校扩招。
先谈第一件事情:大学的合并。合并工作首先从浙江大学开始,要求以原浙江大学为主体,合并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并且许诺如果这四所学校合并,国家将拨付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对于大学合并当时就有各种不同的反映。例如,原浙江大学校长就曾向别人表示,四所大学合并,校区分散在四个地方,相距较远,我这个校长怎么当?据说,不少教授表示了怀疑和不赞成的态度。
教育部原准备把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起来,但是这两所大学的大多数领导都不赞成。这两所大学的校领导找到李瑞环同志,希望他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李瑞环在天津市做过多年的领导工作,对两所学校的情况也非常了解。这两所大学向李瑞环表达了不赞成合并的态度,李瑞环本人实际上也不赞成合并,于是他向教育部提出这两所大学不要合并,这才挽救了这两所大学没有被强行合并的命运。
另外,据我们所知,在教育部最初下达关于大学合并的文件中,是将原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到武汉大学,但由于很多华中理工大学的老人带头反对与武汉大学合并,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裘法祖教授也带头反对把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到武汉大学。因此,后来教育部调整了武汉地区的合并方案。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武汉大学的合并中,也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的测绘学科专业的大学,测绘学科水平很高,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理应独立发展。所以,将这所学校合并掉是非常错误的决策。
当然,大学不是绝对不可以合并,但是大学合并绝对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强制手段,而必须双方自愿,“自由恋爱”,绝对不能靠“媒妁之言”或拉郎配。1924年哈佛大学和它的近邻麻省理工学院曾经谈过合并的事宜,但是最终没有谈成。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虽然紧靠在一起,但还是各自独立,都办得很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佼佼者,这说明大学不合并并非不能办好。据说澳大利亚也曾采取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合并大学。其实澳大利亚人口很少,只有1000多万,大学也只有二三十所。澳大利亚中央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合并大学,估计是因为他们的大学规模都不大、学生少,希望通过合并学校的手段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率。但是这个做法不仅遭到所有学校,而且也遭到广大公民的强烈反对,合并工作不得不中止。
大学合并也有成功的,有这样一个事例,就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在其早期曾经与当地的一所高校合并,双方自愿,结果合并成功了,后来发展成为加州大学的第一所大学,称为伯克利加州大学。至于说现在加州大学有9个分校,是不是合并形成的呢?不是。关于“分校”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翻译的,实际上它的英文单词是“Campus”,意思是“校园”,就是说加州大学有9个校园。从名称上看似乎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各个“分校”除经费由加州大学总校统一计划之外,其他一切工作全部独立。各个校园都有各自的董事会,校长由各自的董事会选举或聘请产生。
这一次的大学合并已经成为事实,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问题,但是不是就达到了1+1>2的目的呢?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周济部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曾经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的由于几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出现了一校多区;有的为了适应规模扩大的需要,在原有校区之外另建了新的校区。一校多区,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对这个问题,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单校区是福,要尽量避免过多校区的局面;即使不得已有了多校区,也要作新的考虑,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主校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1]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现在大学合并了,看来并不怎么样,意思是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
第二件事是大学扩招。大学扩招起源于1999年暑假。当时教育部准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汇报大会筹备情况时,有人提出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理由是因为当时全国正面临经济紧缩,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想借大学扩招来解决面临的经济紧缩问题,让学生家长把钱都拿出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个决定实质上是从经济出发,而不是从教育出发。但是,这一决定之后,高等学校的扩招便一发而不可收拾。紧接着2000年之后,盲目的大规模招生因此有了政策依据,大学在校生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的领导人也愿意这样做,因为扩招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实际上,这是把学生看成是“摇钱树”,这就使教育走上了真正产业化的道路。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快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以至于最近10年把大学的风气也带坏了。
首先,高等学校的扩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事实上,当时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尚不具备相应的培养能力,随着学生数量的迅速膨胀,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基础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整个大学校园变得拥挤不堪,人满为患。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规模,应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规模约2万人左右为宜。而现在的规模使得我们的教师队伍逐渐出现不足,很多专业的小班教学已不再可能,实验课被逐渐削减,教学质量受到严重挑战。
随着高校连年扩大招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急剧攀升,学校的培养条件无法满足规模发展的需要。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过程上来讲,导师的作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他们要对学生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实践能力以及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等整个培养过程负有主要责任。自扩招以来,原来一个导师指导几个博士、硕士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跟随一位导师,甚至出现导师不认识自己学生这样的笑话。
其次,大学的盲目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面临着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扩招带来毕业生人数激增的双重挑战。大学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而且越来越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一道难题。根据人事部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前一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2005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而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接近500万人,这无疑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
很明显,高校扩招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并非理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随之而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仍旧带有浓重的计划体制的色彩,不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结构性过剩。由于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欠缺,导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上海市一位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士认为,“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打乱了既有的金字塔形的人才需求结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在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的条件下,大量大学毕业生的涌入,势必造成人才暂时的相对的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2]
正因为大学合并特别是扩招带来了这些严重后果,现在开始受到历史的惩罚。到目前为止,学校的扩招和合并已经致使那些合并高校负债累累,入不敷出。
2007年初,一则关于“吉林大学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的消息被各路媒体争相报道。通知中坦言,“学校规模大,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增收节支的成效很难体现,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3]此前,关于大学负债运行的报道虽然时常见诸报端,但并未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06年第1号审计公告,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18所高校,至2003年末债务总额72.7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事实上,吉林大学的这些贷款较为密集地发生在2000-2004年之间,正与高校大扩招、大合并的步伐相一致。高校在财政拨款增长相对有限而自筹收入又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举债办学便成为高校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举债办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但由此所带来的巨额债务压力和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国家审计署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各个大学城的财务审计已经完成,在这两年的审计中发现,由于不断扩招,不少高校都进行了巨额贷款,并因此负债累累。一般高校的贷款都在4亿-8亿元,一些规模大的院校更是高达10亿以上。其原因就在于国家近年停止增加给高校拨款,着重于补贴基础教育,而各个高校又在不断扩招,因此,高校都想方设法自己捞钱并加大贷款额度。国家将从2007年起开始控制高校扩招,着重于提高高校办学质量。”[4]而与此同时,令高校不能不警醒的是,随着国家扩招步伐的放缓和未来适龄大学生数目将有所下降,今后若干年内,大学城还可能面临闲置的危机,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可以说中央政府简直是手忙脚乱:忙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忙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忙于高校的还贷和利息问题。总之,高等教育的发展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大学主要领导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今后,为了把大学办好,首要的问题是中央政府必须下达正确的政策。毫无疑问,大学要办好,要有好的学校领导班子,好的校长,好的党委书记。关于如何做好一个好的学校领导,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是连篇累牍,就不多说了。我们认为,做一个好的校领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
所谓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就是说作为学校主要领导人,要对所在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要有所了解,否则,作为学校领导就难以与这些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也缺乏学科发展的敏锐意识。这样的校领导在学校就不会有威信,对于学校的领导就不会得到师生的大力支持。而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是指作为学校主要领导人,应当在至少一个学科领域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对于学科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当然,对于大学主要领导提出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并不是要求他们都是某个学科的顶尖专家,所以并不是说只要是院士就一定可以当好校长。就有这样的院士,他们在自己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却当不好校长。如果让他们治理一所大学,不仅会有害于大学的发展,而且也荒废了这些院士的业务,实际上也造成了对这些学科科研工作的损失。
反过来说,如果已经做了学校领导,也可以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提高,对于那些自己还不懂的事情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和提高。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当校长、当书记,只要肯学习、不骄傲,他就会在这些岗位上作出卓越的成就来。近代以来的许多著名的大学校长,也不是一走上校长这个岗位就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水平,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校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虚心学习。能够做这一点,成为著名的大学校长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要具备正确的观念和正确追求
新中国之后的高等学校都经历了历史上政治形势变化多端的时期。“文革”之前全国学习苏联,高等学校的办学完全是苏联模式,大学主要领导都不需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文革”之后,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探索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这就要求大学的主要领导应具备正确的理念,要有自己的办学追求。华中工学院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建立的,建校初期是一所多科性的工学院。在“文革”后期和“文革”之后,经过反复考虑,我们感到必须把学校办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从国际上来看,那些高水平大学都是综合性的,而且在这些大学里实行“教学”与“研究”两个中心。美国的高水平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由于有了科研,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学者,快速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发展。作为大学校长,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办学观念之后,就要坚定不移的付诸实施,这样才能将大学办好,千万不能畏首畏尾,摇摆不定。总之,在大学,只有校长有自己的追求,学校才有自己的追求,教师才有自己的追求,学生才有自己的追求。
(三)提倡学术自由
大学的主要领导一定要执行学术自由的政策,千万不能扼杀学术自由。特别是在人文社科方面,由于不妥当的意识形态往往对学术自由形成很大的干扰,所以必须更加坚决地实施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杜绝学术问题政治化和行政化。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对于学术自由有很好的见解。1990年前后,他经常对教师们说,学术自由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培养不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人们常说,要培养创造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思维?如何给创造思维以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学术自由,不能堵塞创造思维的空间。他还说,在学术自由上,政治责任,我负责;学术水平,你们负责。
(四)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学术组织机构,其中成员大都是社会精英,因此,对于大学校长来说,对其管理水平就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无论是大学校长还是党委书记,都要懂得高等学校的管理艺术。既要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也要严格要求、适当集中。现在的大学中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把大学当作行政机关,在实际管理中少数学校主要领导人集权、独断,民主气氛不够,职能部门官僚气十足,教师戏称为“衙门”。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产生了消极作用,不利于大学的进步和发展。
(五)取消校长任期制
校长不是行政干部,而是学术领导,是学者的带头人。因此,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不应当有年龄和任职年限的限制,70岁人做学校主要领导也未尝不可。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发展过程,几乎这些著名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与一些著名的校长的名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校长又都有一个较长的任期。下表的数据也许可以说明,不固定的大学校长任期对于大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师队伍中要有大师级教授
要办好大学,必须依靠大师级教授组织教学和科研。没有一流的学者以及他们之间的紧密协作,要想办好大学是不可能的。为了建设大师级教师队伍,作为学校主要领导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进人才
“文革”后期,特别是“文革”之后,华中工学院引进了600多人,把一些“牛鬼蛇神”都引进来了,结果证明,他们中没有一个是“草包”,没有一个有严重的政治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中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多数,少数是一般的,没有一个是不行的。高水平的大约占2/5,比较高的占3/5。
(二)立足学校、自主培养
要培养高水平教师,办法其实很多,一个办法就是送出去,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去培养。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还是要立足学校、自主培养。自主培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采取措施,为教师提供科研工作的机会,使他们在科研实际工作中锻炼;敢于“啃硬骨头”,在攻关中获得项目单位的信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举办新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
(三)创办学术刊物
学术刊物是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形式之一,通过办刊物可以团结一大批国内外的学者。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办学术刊物,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快速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2007年10月,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邀请我参加一个有关高等教育的小型座谈会,本文系为会议而撰写的一个书面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