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越欧[1]2004年在《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担负着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体能力的责任。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合作学习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语文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学生主体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理论阐释以及对学生主体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通过语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对如何通过语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初步探讨。 论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一、理论阐释和探讨。阐述主体性的涵义与学生主体性特征及语文合作学习的内涵。探讨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可能性,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提供理论支持,语文合作学习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首先,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出调查问卷的结果。其次,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从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质性缺失,学生主体参与的不平衡性,语文合作学习实施不当叁个方面进行分析。阐明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叁、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部分是本文的重心所在。主要从语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合作技巧的培训,教师适时适当介入合作学习,语文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几部分阐明实施语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要基础。进而对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四、实施语文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在实施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集体教学相结合。其次,要注意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朱丹[2]2014年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该策略并日渐成长为相对完整的一个教学策略系统。现在合作学习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授课过程中,并成为一种国际主流教学策略。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了外国的合作学习理论并进行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要求“积极倡导独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将“合作学习”的要求写入新课标,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都进行了合作学习的探索。新课改开展十余年来,“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我国得到的广泛传播。虽然我国的教育专家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实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本论文探讨了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存有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合作学习的概述,其中包括合作学习的发展历史、内涵界定、理论基础及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中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主要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第四部分为总结出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期对一线的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
杜海然[3]2017年在《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外教学改革中,十分注重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与创新。本文适应国内外教学改革新形势,在研究国内外合作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研究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策略提供第一手实践素材。其次,研究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分别从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动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等方面,研究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再次,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细致的研究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以及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包括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流程与方法、实施机制。通过本研究,为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曾菊[4]2017年在《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建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文摘要: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内有研究者开始研究主体性教育理论,此后便有研究者将这一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试图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的主体性。但是,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却时常发生,主要表现为学生较少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教师过度包揽以及教学评价由教师主导,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当等。本文置身于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借助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以及对话教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将主动参与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以及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引入课堂,丰富课堂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百花齐放。最后提出在阅读教学建构学生主体性的主要原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情与智的关系以及处理好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王庭波[5]2013年在《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将步入“深水区”,对语文课程改革十余年成效与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将会使语文课程改革摆脱理论的困惑与实践的困境,逐渐走向澄明之境。从变革性实践的角度看,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在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裂隙”,其根本原因在于从思想观念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中,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与新型教学范式的乏力。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范式理论为“体”(结构框架),以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用”(思想方法),针对当前“内容分析”式教学暴露出的问题,构建“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既直击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难处”与“痛处”,又丰富和拓展了语文教学研究视野。本研究从“问题”切入,采取“读懂变革性实践+理性反思”的研究路径,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与调查法,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并对“语文教学范式”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第一章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原点出发,聚焦学生“主体性危机”论题,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习非成是的“内容分析”式教学进行检讨,对其特征、产生根源以及对学生主体性的遮蔽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语文教学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与教学本质观的当下审视,引导“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出场”。第二章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主要沿着从“视域融合”的哲学解释学原理阐释,到“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教学原理阐说的逻辑展开,探讨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涵义、特征、对话旨趣与教学喻义。第叁章至第五章,围绕“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建构的基本逻辑范畴,分别从宏观层面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原则——中观层面的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微观层面的教学程序与策略叁个层次展开探讨。第叁章阐述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基本观念与教学原则。“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主体”意蕴反映在教学观的革新,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观、过程观、师生观与评价观四个维度。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是一种教学重心的转移,而且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当代意义的思考。“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多元有界”原则,针对“视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一核心问题提出,旨在回答语文阅读理解中“一元”与“多元”、“有界”与“无界”的“解释学冲突”。第四章从“阅读”与“教学”耦合的视角,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四个结构要素进行分析,“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的学生是文本世界的意义生成者;教师是“角色丛林”中的对话者;文本是开放的“召唤结构”;教科书编者是学生“期待视野”的预判与提升者。对教学要素进行静态分析,目的是把握教学要素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五章探讨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与教学策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包括其动力系统与操作程序,“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内在融合系统是师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外在融合系统是教学主体间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操作程序包括常式与四种变式,凸显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与差异性。“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策略指向了学生、教师、文本叁个教学主体与对象要素,包括拓展学生期待视野的策略,把握文本召唤结构的策略,增进师生对话交流的策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提出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本研究的主旨在于“扬弃”而非“颠覆”:“视域融合”与中国传统文论之间的映照,“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对“内容分析”式的反拨,“视域融合”与“对话”理念的互融互补,都反映了本研究的意图在于揭露、诊断、明辨与建设。
李俊平[6]2007年在《七—九年级语文合作学习研究》文中指出合作学习的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教育界广大教师的关注,日渐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备的教学策略体系,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论文试图在分析合作学习的内涵、特点、组织策略等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进行研究,初步把握语文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运用规律。我们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叁个板块来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即语文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口头表达教学。从这叁个板块入手来分门别类的研究语文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语文各项教学活动中,具体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能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地解决语文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第一章介绍合作学习的概念、来源、内涵以及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以理论介绍为主,把合作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整体、直观的介绍,为讨论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运用奠定基础。第二章讨论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从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写作教学、语文口语表达教学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第叁章讨论合作学习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深化。这一章将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分析合作学习对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的深化及扩展。第四章主要讨论语文合作学习中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正确处理合作与学习、合作与竞争、教师与学生等几对关系。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定位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而出现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地开展语文合作学习而不使之流于形式。
鲍艳华[7]2011年在《从接受到自主:语文学习方式的质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指令型语文课程中,学习者被定位为消极和被动的角色,教育的价值重心置于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上而非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之上,导致学习者受制于被动接受这种狄隘和机械的学习方式。创生型语文课程在吸纳历史新时期以来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高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之理念,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予以确认这个理念,其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旨在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本文正是基于如此背景展开研究,试图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和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反思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之弊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具有的重要价值取向,即建立在重新审视学习本质基础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对真正落实每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个体实现一生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语文接受性学习方式忽视学生学习主体之地位,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之角色,因此,要改变学生受制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局面,让每一学习者能够释放学习创造力;第二部分主要反思了语文接受性学习的诸多弊端,认为接受性学习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其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并提出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性;第叁部分主要阐释了制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儿大因素;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之地位的问题,阐释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之理念,及其对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第五、第六、第七部分主要从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特征等角度,结合相关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价值,并重点强调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对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王粲[8]2018年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小学古诗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小学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语文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部分学校还尝试了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思想上,对古诗小组合作教学的相关概念还不够清晰,对古诗小组合作教学的定位不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古诗教学的关系不够明朗;在应用中,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不够准确,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无法深入应用等。梳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运用的相关理论,了解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对于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和小学古诗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学古诗教学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找到理论支撑,通过深入课堂随机听取10节小学古诗课了解古诗教学的基本现状。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四大要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制定了相关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和运用情况如何做了现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根据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式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和实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五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叙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首先通过十节古诗课的听课情况了解,实际古诗课堂中是否有运用到小组合作学习。并根据古诗教学的几大基本要求对于观察表的观察项做了规定,从这几大维度具体观察课堂,也为后续古诗课堂的特征提供了有效材料。再通过285份问卷调查,从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叁个方面展开,以期获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收集。针对问卷发放的学生,选择其语文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教师关于古诗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体会,探究小组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首先,发现实际古诗课堂中仅有少部分教师会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是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适合小学古诗教学。认为古诗教学应该以读为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能准确把握。其次,根据问卷收集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古诗教学还是很有兴趣的,也希望小组合作式的古诗课堂越来越多。最后,笔者根据以上情况,进行了相关课堂实践,发现只要内容选择适当,小组合作学习是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古诗教学中的,且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需要提高对于古诗教材的理解,这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前提。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时机,在小组的组建上也要因课而变。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学困生,教师也要多给予关注。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本研究不仅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丰富有着一定的意义,还对于小学古诗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意义。
刘文辉[9]2013年在《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的有效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互相合作为主要特征,在愉快、团结、积极的教学环境中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笔者发现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一学习形式,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又觉得合作学习难以取得高效,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不少新问题,部分老师又回到了以前的传授式教学。本论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有效性,以获得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高效科学运用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撰写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求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做到客观科学。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的有效性,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的积极意义与存在问题,从科学分组、小组团队建设等六个方面研究小组合作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是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尤其是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合作交流水平、提升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从教学实践出发,叙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情况以及笔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文献。正文部分由叁章组成,第一章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及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包括教学互动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以及运用的积极意义与存在问题;第二章从科学分组、小组团队建设、合作习惯与合作技能培训、课堂设计、课型与文本选择、科学评价等六个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策略;第叁章简要论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结语部分笔者表达了继续开展该领域研究的愿望,真心希望本文能给后来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董蓓菲[10]2005年在《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育思想,在2001年美国12项最新教育研究中,被视为当代最广泛推动的一项教育革新。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新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如何在中国语文课堂里发挥功效,这是学科领域化解“先进教育理念和落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所必须解决的根本性命题。 合作学习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在中国语文教育中倡导合作学习思想,至今已走过“直接翻译”——“间接评述”——“用合作学习理论框架阐释本国母语教育现象”等叁个研究阶段。论题的研究宗旨是: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论题的研究目标是:借鉴合作学习思想的研究方式,构建中国本土的“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 论文共分叁个部分。首先,勾勒合作学习理论全貌;其次,以本土化研究视角,探索我国语文教学借鉴合作学习思想的路径;最后,构建“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合作学习理论。这部分的四个章节依次为:提出合作学习的含义,并界定相关概念;陈述合作学习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勾勒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进展;阐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石——社会心理学依据、认知心理学依据和动机心理学依据;介绍合作学习教学原理:基本思想、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方法。第四章的介绍在阐明合作学习本体观点之后,再辅以中国本土语文教学实例加以诠释。 论文第二部分从两个层面展开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思考。第五、六章分析合作学习在实现语文课程特性、运用“小班化教育”载体所具有的优势,探讨合作学习与“小班化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七章先进行合作学习思想的本土化探讨,再从深层背景审视美国、德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母语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所走过的验证、模仿到整合的轨迹,定位论文从“借鉴”的层面,展开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 论文第叁部分构建了“基于合作的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依据第二部分合作学习本土化的理性思考,展开本土化实践研究。第八章呈示模式构建计划;第九章生成模式整体构架;第十章阐述模式实验研究历程;第十一章论述在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和作文四个学习领域中模式实施的范式,并展望模式演进趋势,提出模式推进和突破的必然趋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叁点: 1.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又立足本土化视角。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探讨合作学习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基于我国社会文化、语文课程体系,对合作学习思想进行剖析,提出本土化研究思路,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D]. 黄越欧.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D]. 朱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3]. 高职院校语文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 杜海然.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4]. 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建构策略研究[D]. 曾菊.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5].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 王庭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七—九年级语文合作学习研究[D]. 李俊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7]. 从接受到自主:语文学习方式的质变[D]. 鲍艳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8].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粲. 中南民族大学. 2018
[9].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的有效性探讨[D]. 刘文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 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 董蓓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主体性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合作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