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阶层体育态度与行为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各阶层论文,态度论文,社会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LC number: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02)05-0001-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02)05-0001-05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社会体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全民健身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并在切实做好这一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使自身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体育比之以往有较大的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整体上讲,我们工作仍有许多不足。特别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大大降低,人们对健康和体育的需求将更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在21世纪有新的突破和更大的发展。审视《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以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国家领导、政府推行”。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使我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当中,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大突出现象是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分化,城市和农村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阶层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在阶层分化过程中,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冲破了计划经济下“身份制”对人们的束缚,人们可更为自由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地位,由此,自主意识普遍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带来了社会大众利益、需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确立与完善,弱政府、强社会的格局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态势。此背景下,仅仅依赖政府的政策约束,行政干预等外在手段来推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已缺乏足够的力度与弹性,新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切入点。社会体育全民性的主体特征决定了其深入发展的动力只能源于广泛的参与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主观能动性[2]。换言之,社会体育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在外在调控和参与主体内在需要相结合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对社会体育的研究要深入到对参与对象行为分析上。本研究拟从阶层分化这一视角在此方面作一探索,研究不同人群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分析各阶层参与体育活动的异同点,以期为国家宏观调控全民健身运动与全民健身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并充实社会体育理论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样点的选择
本研究以西蜀重镇雅安作为研究样本。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康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距四川省省会成都仅139公里,总人口152.65万人,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雅安市坚持“依托沿海,面向世界,外引内联”的发展原则,国民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雅安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988元,在全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截止2001年雅安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3.2:48.9:27.9,并由此带来了从业人员结构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雅安市社会阶层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因此,选择雅安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城乡结合较好、经济发展水平适中、阶层分化明显的特征,这对于目前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中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 阶层的分类与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的结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阶层分化的标准[1]。据此当前雅安市可分为:①管理阶层: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其办事人员;②知识分子阶层:包括各类专业人员;③业主阶层:包括占少量生产资料、资金和雇工,自己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私营企业主;④以自身劳动力为基本谋生手段的产业工人,我们谓之蓝领工人;⑤农民阶层;⑥无劳动力和超过劳动力年龄阶层;⑦无职业和无正当职业者。我们选择了前5类群体以及城镇中的退休人群作为研究课题的样本(见表1)。其中前5类人群,属社会主流群体,对其进行研究可较为全面地把握当地社会体育的特点与态势,第6、7类人群乃社会弱势群体,理应引起社会关注,但由于其相对分散,对他们实施调查问卷的难度很大,统计学意义较小,因此本次研究仅从中选取了一个亚层——城镇退休阶层作为样本,其它则未进行考察。
表1 样本结构
阶层类别
人数
百分比
管理阶层
310 26%
知识分子阶层 330 28%
业主阶层
190 16%
蓝领阶层
220 17%
农民阶层
150 13%
离退休阶层
60 5%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式书面调查问卷。问卷有3个问题量度,围绕各阶层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次数、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消费状况、制约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等问题进行,问卷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01年11月-2002年2月间,向雅安市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近郊农村有关人员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2份,回收率为95.2%。回收的问卷中,无效问卷33份,问卷有效率为92.4%。
3 各阶层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各阶层参加体育活动不乏共同之处,但更多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较为显明地带有不同阶层的特质。
3.1 各阶层在参加体育活动方面的相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对体育功能认识趋于丰富。受传统养生观的影响,国人以往往往看重体育活动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能,而忽略体育活动的其它功能,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阶层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至少一半以上的人群选择了“消遣娱乐,丰富生活”作为其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见表2),表明现代人在追求体育运动的实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体育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参与体育日渐成为各阶层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也预示着体育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其二,各阶层人们自主锻炼意识还较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约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全民健身开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各阶层对开展全民健身的希望是一致的,就是政府能多关心,多扶持社会体育的发展。他们并未意识到自身体育意识及体育需求的薄弱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各阶层40%以上的人都认为缺少经费和场地是开展全民健身中的难点,大部分人认为社会体育的开展是政府行为,主要应靠政府以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措施来推行,而在解决全民健身的经费问题的同时,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将希望寄托于政府拨款。现阶段,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国人“有事找组织”,“有困难找政府”思维定势还未突破,故此,各阶层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表现出了对政府和国家的极大依赖性。这对我们的社会体育体制、《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体育在现阶段乃至将来更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但我们又不能回到原有的老路上去,只有通过进行新的制度建设来加以解决,比如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开展,提高全民的体育意识,鼓励社会投资办体育等等,使社会体育真正实现全民性与终身性。
3.2 各阶层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差异性
3.2.1 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
调查显示,各阶层中,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离退休人员与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最多,为25%,其次为管理人员,为15%,农民最少只有8%;“不知道”的最多为农民,有31%的人不知道,其余依次是业主阶层——工人阶层——党政事业单位干部——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可以看出,老年人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更关心国家的体育政策与措施,而工人与农民的反应最为淡薄,这一现象与各阶层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相吻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社会管理阶层中竟有17%的人不知道、不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阶层体育意识和其在社会体育实施中所处地位不相符合,这一现状不及时予以改变,会给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反弹力。
3.2.2 体育锻炼目的的多样性
调查表明,各阶层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呈多样性趋势。由于行政体制机构改革的配套进行,近年来,在减员增效的改革措施影响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危机感日益增强,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更多的管理阶层将体育作为一种调整情绪,宣泄压力的手段;业主阶层由于自身物质财富的增长与政治地位的增长不相符合,他们参加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基于一种身份的显示及渴望加入上层人士的行列的心理,因此他们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选择了“扩大社交,结交朋友”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老年人,有80%的人选择了体育的娱乐功能,说明除了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之外,离退休的老年人更希望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来丰富自身生活;工人与农民阶层中也有大部分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也是将其作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手段。以上,虽然各阶层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各阶层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体育在强身健体之外的功能与价值。有关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显示,仅仅为了健康锻炼,往往是许多现在自我感觉健康的人无法坚持锻炼的主要原因,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之外的其它功能,即可引导各阶层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而不是在失去健康后才想到体育锻炼。(见表2)
表2 各阶层体育锻炼目的比较(%)
3.2.3 体育活动内容的差异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党政事业单位干部与业主阶层这两大阶层的生活方式表面上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他们在体育消费水平、内容上却极其相似,分别有40%、39%的人选择在经营性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运动,同时,他们更多地选择较高档次的运动项目,像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等,同时他们对健美操、体育旅游也是情有独钟,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4%、35%的业主阶层与党政事业单位干部选择了健美操与体育旅游。知识分子,他们更喜爱运动强度中等、消费较为中等的体育项目,如,有54%的人首选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做早操等运动项目,对工人和农民阶层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篮、排、足球等一些比较容易参与,且投资不高的各种球类运动,同时跑步、游泳等对于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也是他们的首选。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渴望参加一些新兴、时髦的运动项目。在调查中,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包括经济条件与社会条件),您会选择参加以下哪些运动项目,在被调查的工人中,分别有37%的人选择了极限运动与体育旅游,同时在被调查的农民中,分别有25%、31%的人选择了这两项运动。而对于离退休的老年人来说,更多的人趋向于跑步,做早操,跳舞,以及武术、太极等动作简单、舒缓的运动项目上述表明,经济状况是影响各阶层体育活动内容的主要因素。
3.2.4 体育活动地点的局限性
调查发现,各阶层中均有超过80%的人认为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体育需求,对于党政事业单位干部、知识分子及私营业主、离退休人员来说,场地太少是其首要原因,而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及工人阶层来说消费太高是其首要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中上层的管理与业主阶层,分别有39%的人选择经营性的场所,而现今我国的这些体育场所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而农民与工人阶层,由于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一般选择在家中或住家周围从事体育活动,而这些场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设备简陋,没有器材等,不能满足他们内心所渴望参与的一些体育运动,因此,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虽然他们所参与的体育项目,都是一些条件要求不高的体育项目,他们一般都选择在一些公共体育场所,像公园、河边、广场等空地上,但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张,人口的增加,现有的这些场地也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调查表明,如果条件允许,家中或住家周围是知识分子阶层参加体育活动的首选;而工人却更愿意到经营性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农民与离退休阶层,首选是公共性体育场所。我们认为体育活动场所选择上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各阶层经济收入上的差异所致,如管理阶层和业主阶层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他们一般倾向于选择经营性的体育场所,而对农民来说,更愿意到不收费的公共性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也反映出各阶层的体育价值取向,如知识分子倾向于选择在家中或住家周围,反映出知识分子更多地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个人行为,更注重在自我熟知的环境,充分享受体育的自由与娱悦。而老年人之所以乐意在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是因为其间可扩大交往,排除孤寂,等等。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城市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满足较高消费人群的体育需求;同时,盘活现有国有体育资源,使所有公有体育场所面向社会开放,为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等低消费人群提供足够多的低消费健身场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2.5 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感到身心疲惫,调查显示,在制约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因素中,每个阶层4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太累无精力”,除了离退休人员外,各个阶层差不多30%左右的人选择了“太麻烦花时间”。对工人与农民阶层来说,经济因素是突出问题,毕竟经济体制改革,拉大了贫富之间的距离,在他们大多数尚未完全解决温饱为生计奔波的情况下,体育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在空余时间,除了离退休人员之外,其他几个阶层中65~82%的人“偶尔或很少”甚至“几乎不”参加体育运动,在空闲时间大部分人一般都是选择看电视或书报。影响各阶层参加体育活动主客观因素虽然各不相同,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各阶层虽然认识到体育活动的多方面的价值,但在付诸行动时,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了了之,这事实上反映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当前未被普遍接受。
3.2.6 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计划经济下具有代表性的单位统一组织的管理阶层与工人阶层的体育锻炼,人们逐渐形成了个性服从共性、最好整齐化一的观念,因而从众倾向较强,锻炼时绝大多数仍延袭集体锻炼。在这两个阶层人员中,50%以上的人选择了社团组织为主的组织形式;业主阶层是一个新兴阶层,其自由性与相对散漫性,决定了其锻炼的自主与随意性,因此有54%的人选择了个人参与,知识阶层崇尚自由,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也倾向于个人参与,有52%的选择个人参与;44%的农民选择了政府管理为主的组织形式,由于农村是以村为主的管理形式,生活条件的简陋,精神生活的贫乏,使他们更乐意参与到村等集体组织的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与赛事。作为离退休人员来说,晚年生活的孤独与寂寞,形成了他们个人参与为主,社团组织为辅的体育组织形式。
4 小结
调查表明,从总体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当前,我国各阶层的体育意识与以往相比,普遍有所提高,对体育的价值的认识渐趋深入与丰富,但是状况仍不甚理想,且呈现出不均衡状况。表现为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意识到自身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乃是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对全民健身的认识依然停留于政府的政治宣传、政治动员基础上。具体而言,新兴的业主阶层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逐步出现的,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群,其中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个人素质呈现一种较为参差不齐的情况,对高档体育的趋同性与攀比心理成为其主要特征,从而对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一种误导性,由此造成一批批高档体育项目的盲目上马与投资,保龄球馆的过剩,高尔夫球场的冷清,而更多的人却没有场地锻炼的情况。同时,党政领导干部的轻体育意识,给社会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未完全纳入市场,我们国家的国情也不允许完全纳入市场,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仍然要走政府引导,依托社会的道路,而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不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资金、项目都不到位,谈何发展。知识阶层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阶层,无论其对体育的认识还是对国家政策的把握都是较高的,但其对社会体育的参与却较低,表现为知、行、信的不统一。
由于不同阶层人群知识结构与个人生活方式与经历的不同,体现出对事物不同的认识态度,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在总的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有层次有区别的对待。同样,社会体育的研究与发展,也不能简单地采用年龄分层、性别分组的方式,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用阶层分析的方法,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