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都匀一中 558000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价值观是关键,它是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至于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好题材,故提出与大家交流。
第一课时: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背景。①解放战争取得重大胜利。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背景:____。主要内容:____。历史意义:____。③《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1949年6月30日。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30日。背景:____。主要内容:____。历史意义:____。
(2)新中国成立。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0月1日下午2时。②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视频)。③历史意义。
2.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选举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1953年。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③历史意义。
(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954年前;1954年后;1956年后。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历史背景。
(3)建立和完善。
(4)历史意义。
小结: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本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政治建设包括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政权建设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制度建设就是讲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②在讲新政协会议意义时,借“为什么会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制度”的问题道出民主党派曾经走第三条道路失败后认识,让学生明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怎么来的。③人大制度是本课重点,讲课中要结合政治学科知识。讲完后与学生一起归纳中国的人大制度有何特点和优点,以便课后进行中西方民主制度比较。④在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突出一下历史背景,说明这个制度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还应讲清楚“自治”的含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课时: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向社会主义过渡(含义)。①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完成民主革命任务。②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①背景。②主要内容。③历史意义(评价)。
(3)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①背景和原因。②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③文革的性质和教训。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3)实质和意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背景。①文革的教训。②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
(2)成就。
(3)历史意义。至九十年代末,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引导学生讨论:现代中西方民主制度有何异同?
提示:从时代背景、斗争对象、解决问题、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发展程度、执政效率、民主性质、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比较。教师总结: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有阶级性的,没有超阶级的普世民主。
中西方的民主制度虽然各有优点和缺点,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缺点是制度缺陷造成的,而中国现阶段的不足不是制度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假以时日,中国定会全面超越西方。
本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清楚“过渡时期”的概念、三大改造的实质并指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行了,其它省略。
(2)中共“八大”强调有关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3)文革说清楚发生的原因、背景和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两点即可。
(4)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转折的含义和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修正)就行了。
(5)重点是讲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整个专题的处理有详有略,关键在第二课最后对中西方民主制度的辩证评价,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成树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教育目标。
论文作者:吴忠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制度论文; 三大论文; 历史意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自信论文; 历史背景论文; 文革论文; 《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