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习惯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论文_梁竹青

培养幼儿习惯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论文_梁竹青

梁竹青(伽师县中心幼儿园 新疆 伽师 844300)

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039-01

从事幼儿教育多年来,经常听到有家长反映“孩子是聪明的,可就是做啥事都没耐心,做了一会就想去玩,没有好的习惯……”在幼儿园班级半日活动观摩中,每一位老师也深有同感:孩子们的习惯不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可见习惯对人尤其是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开展教研活动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通常良好的习惯培养一般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品德与心理健康习惯等。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可见3~6岁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发展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够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坚持一贯的教养态度

老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开始时都是严格要求,信心十足,但好景不长,很多人往往就忘记了最初的要求,结果半路夭折、全盘落空。也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去教育孩子一番,没有时间或者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赶得远远的。这样的态度不但会疏远和孩子的感情,更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身的财富。作为大人首先得端正自己的态度,对孩子提要求的语气要坚定,让他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可以随随便便对待,但也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唠叨,甚至斥骂孩子。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

二、共建和谐的家园联系氛围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和谐家园的大环境,既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家庭的循序熏陶。

幼儿园采取的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家园小报、家长开放日、网络上的家校路路通和校园论坛等,以此作为媒介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幼儿园的表现和摄取更为有效的科学育儿知识经验。同时也提醒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及时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是文字方面的交流,还是邀请家长亲身体验,都可以增进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和谐的、家园共育的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是孩子永远的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家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让孩子感到温暖愉快,使其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这是习惯培养的良性心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和幼儿园是一致的,因为孩子还缺乏判断力,成年人对他要求不一致,会让孩子不知该怎么做,难以指向正确的方向。最后,还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园合一是孩子正确的导航线。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1.有效激励,鼓励幼儿的正确行为。有效的激励必须符合幼儿心理行为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他们愿意接受老师的表扬,满足自己的心理自尊需要。为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获得正面强化刺激,并使其固化下来。

2.科学引导,教育幼儿主动选择良好行为。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成人的教育方法有关。在此有两种现象比较:

镜头一:有两位老人特别疼爱小孙子,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满足他,即便是无理的。吃饭时孙子不吃饭,说要看爷爷奶奶唱戏才吃,于是两位老人煞费苦心,特意穿了长袍、化好妆,开始了表演。小孙子吃一口,他们唱几句,惹得邻居们大笑。当孙子直呼他们名字时,换来的不是批评,而是开心,他们说:“我们的小孙子真聪明,会叫我们名字了!”于是孙子叫得更欢了。

镜头二:同样也是两位老人,也是很疼爱孙子,一有空余时间就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熟悉的人就主动拉着孩子去打招呼,“叔叔好,阿姨好,爷爷好,奶奶好……”大人们直夸这孩子有礼貌!当孩子吃东西时,常会提醒他,你一份我一份,分给大家一起吃,当孩子不同意时,老人会说:“宝宝很乖,一点也不小气,我们都喜欢和你做朋友!”于是孩子开心地分发他的食物。

同样是爱孙子,教育方法却迥然不同,给我们看到的结果也让我们反思,因为我们更乐于看到一个懂礼貌、乐于分享的乖孩子,而不希望见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取闹的孩子。所以爱要爱得到位,而不是一味地溺爱,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标,科学引导孩子们的各种体验,教育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孩子主动选择正确的行为。

四、注重个别差异的适宜教育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具体来说,人与人之间在气质类型、个性结构、认知风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个体的特点,不能使良好习惯的培养成为机械的固定模式。我班里有个小女孩儿动作常常比别人慢半拍,注意力不能马上集中,针对她的特殊情况,和她妈妈交谈过,她妈妈也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老师积极配合,如:在幼儿园老师上课会请她多回答几个问题,表扬她的进步。事先和家长打好电话告知今天的好表现,女孩儿回家后开心地告诉妈妈老师表扬她认真听课!此时妈妈也及时肯定她的进步,并鼓励她以后继续努力,让她意识到只要自己表现好了,每个人都会喜欢她,从而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增强注意力,努力跟上其他小朋友的节奏。

总之,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需要教师有长久的耐性、诚恳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热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快乐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祖国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观察、感受、帮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

论文作者:梁竹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培养幼儿习惯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论文_梁竹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