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身心调理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探讨论文_吕俊玲

一、项目背景

(一)脑血管病作为最常见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其中全球每年约有1600万新发卒中患者,而我国近5年全国人口卒中标准化发病率年增长率为13.19%,其所引起的脑组织器质性病变进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亦愈发普遍,并可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自理能力。因此,关注和研究脑血管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对提高疾病的预期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垫江县中医院脑病科,主要收治脑梗死、脑出血、眩晕、癫痫、头痛等疾病,开设脑病专科门诊。2015年3月以来我科参与了世界银行二期项目促进中医药发展活动,主要任务是探索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与护理,尤其是用中医身心调理于重点脑梗死患者护理观察及干预。共护理观察住院患者86例,发现60%以上的病人都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为此,以中医身心调理用于患者护理观察干预,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中医身心调理的护理。

(三)中医身心调理技术是在中医“情志致病与脏腑病机学说”指导下的一种方法。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广泛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现状,根据“双心医学”模式,从明确疾病的全貌和关心患病的人开始,将“用药医人”的观念转化为“用心医人”,即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类患者多为久病、重症,需长期治疗,他们或因久治不愈,或因为对疾病的认知度缺乏、对疾病的畏惧及医疗费用负担等,极易产生沮丧、委屈、愤怒等不良情绪或精神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他们首先寻求的是一份心理治疗,但在中国,心理治疗普及程度有限,有不少患者是心理疾病日积月累,最后通过身体疾病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不仅要修复躯体,也要修复心理秩序。

二、项目实践

制定中医身心调理护理观察及干预方案

(一)注重病情观察与评估

1、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因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①头晕、头痛等症状,导致病人精神差,食欲差,影响治疗效果。②失眠、抑郁、焦虑或躯体化障碍,导致病人配合差,从而影响了肢体功能恢复。③自闭、情绪低落,由于医护人员未能掌握精神因素对患者病情和预后影响,缺乏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 缺乏对病人脑血管以外的身心全面评估,尤其是缺乏针对性的护理,影响了病人的治疗效果。

2、我科收治患者身心状况:收集资料,分析我科住院患者的身心状况:

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共收集观察脑梗死患者86例,男55例,女31例,年龄50岁以下的有5例,50岁-70岁有32例,70岁及以上有49例,其中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有86例,言语蹇涩的有65例,吞咽障碍的有24例,伴随有精神心理状况的病人占60%,如:焦虑、抑郁、头昏、头痛、失眠、烦躁不安、自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睡眠、治疗及功能康复效果。

3、入院后及时对患者进行 “身心”评估,观察评估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和生命体征有无异常。神经功能受损的观察,有无头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与医生共同制定护理级别,对不同的病人分别采取个体心理护理和集体心理护理。

4、开设脑血管病专病门诊,按照病种建立患者档案,选择“身心调理”优化治疗方案,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要保证精足、气充、神全,要顺乎自然规律,饮食要有节制,不可偏食,起居有时,工作不可过度疲劳,加强功能锻炼及情志修养,如打太极拳、练气功、八段锦等。针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先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根据评估制定不同治疗方案,再进行心理疏导和各种行为干预;定期在院内或科内开展脑血管健康教育讲座,传播脑血管健康知识,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调摄养生法”、“食疗药膳养生法”贯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在患者的支持下,医患护合作,进一步运用具有补气、益肾、健脾、养神的中医汤剂、针灸等疗法,调养患者正气,振奋患者精神,提高患者对疾病自愈的康复能力。同时可以合用逍遥散、四粒散,以疏肝理气解郁。

(二)具体实施内容

1、医护协调发挥中医特色应用调理患者气机。

2、意识障碍:密切观察神志、瞳孔、汗出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取适宜体位,避免产生颅内压增高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3、语言障碍:观察患者语言功能情况,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

4、运动障碍: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5、身心调理护理:帮助患者冷静面对现实,建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勤查房,多解答,帮助患者建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因突然患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可采用释放、宣泄法,使患者心中的焦躁、痛苦释放出来。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做到心平气和,以使气血调畅。

6、家属宣教:在给病人治疗身心疾病的同时,也要多关心家属,为家属讲解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家属的心理动态,使其配合工作,做好病人的基本生活护理,促进病人身心恢复。出院指导:做到规律生活,适当活动。饮食指导:宜食清淡,低盐(每天2-3克),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酒。加强功能锻炼:医护人员要教会病人或者家属做好主动和被动运动,如舌操、功能位良肢位的摆放,桥式运动等。

随诊指导:定期门诊复查,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三、取得的成效

(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能够自觉地、更加合理、规范用药。从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住院费用明显减少。

通过观察组86病例,病人的肢体功能康复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自我护理和保健能力增强,心情好转,精神状况明显改善。

(三)、绝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或者完全康复,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

四、分析与讨论

(一)、部分患者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家人的态度消极、对费用的担心等,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还有待提升。改进措施: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采取适宜的多样化指导方法,如一对一沟通交流、播放视频、图片等。

(二)、部分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差,对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差。改进措施:进一步向患者或家属讲解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性,并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复查及社区的指导服务,根据疾病的各个阶段提醒患者加强自我管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再次发病的几率。

(三)、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理治疗、护理的专业理论、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改进措施:全科医护人员通过共同学习、自学的方式学习心理治疗护理相关知识,定期派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心理专科知识、技术,以提高专科相关知识。

典型案例:

患者,女,74岁,因“突发失语、口角歪斜8小时入院”于2016-5-19入院。入院前8小时,患者起床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失语、右上肢上抬无力,口角歪斜,不能独立行走,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心慌、胸闷等不适,当时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无明显缓解,遂于2016-5-19到我院住院治疗。一般情况:无畏寒发热出汗,无头身胸腹部疼痛,无情志异常,精神、食欲可,夜间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查体阴性。神经系统查体:嗜睡,不语,对答基本切题,查体合作,对时间、人物、地点等定向力正常,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活动到位,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稍向右偏,右侧面部痛触觉稍减弱,左侧面部痛触觉正常,右侧上肢肢体肌力3级,右下肢及左侧肢体肌力正常,肢体肌张力及痛触觉正常。肢体腱反射存在,右侧病理征可疑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诊断: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西医诊断:脑梗死。

治疗与护理方案:

1、常规西医诊疗方法。

2、中药:以化痰通络为法,方选化痰通络汤加减。

3、针刺穴位处方:选取具有调气养神、活血通络的穴位,如取患侧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丰隆、合谷、颊车、地仓、肩髃、手三里等穴位,每天普通针刺一次,每次30分钟。

4、心理护理:在不同的临床阶段,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作好应对指导工作。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等。经过半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右上肢肌力Ⅴ级减。此后一直坚持在我科门诊随诊半年,病理症状基本缓解,体力精力明显恢复。

5、食疗药膳:如山楂决明茶、陈醋拌木耳、红酒泡洋葱等。

6、健康教育指导:合理膳食、情绪调节、放松训练、适量运动等。

参考文献:

[1]张明兴. 影响卒中后抑郁发生与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东广州医学院,2011.

[2]郑利锋,杨开仁,兰智勇等. 多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9):1539-1541.

[3]郭献密. 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3):46-48.

[4]罗娅,谢楚峰,曾梅芳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初次入院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0):34-36.

[5]刘倩,崔跃明,阮巍等. 预见性护理对脑梗死后继发抑郁患者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4):710-713.

[6]舒亚梅,王秀容,喻明等. 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3):559-562.

论文作者:吕俊玲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中医身心调理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探讨论文_吕俊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