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现票据危机银行体系发展将倒退两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年论文,票据论文,中国论文,危机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上半年,中国票据市场上出现的异乎寻常的疯狂增长态势让一位金融家不禁如此担忧:中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太多,诸如法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部分银行急功近利等。一旦爆发票据危机,整个银行体系发展进程将倒退两年!
1.3亿元票据大案
去年的九十月间,一笔1.3亿元的票据大案发生在被称为票据业“黄埔军校“的中国工商银行河南郑州华信支行。
案件起因是在2003年初,珠海一家企业开出金额分别为5000万元和8000万元的两张商业承兑汇票,并由农业银行河南南阳市方城县支行出具担保函,中国建设银行珠海分行拱北丽景支行为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作贴现。4月,建行拱北丽景支行将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拿到工行华信支行转贴现,并承诺8月底该票据到期后再向华信支行回购。在扣除转贴现利息后,建行丽景支行获得了全部资金。然而,9月两张票据到期后,建行丽景支行并未实现回购承诺,工行华信支行支行向其催款也无功而返。随即,华信支行内部工作人员向工行总行举报。于是,1.3亿元票据大案被揭开大幕!
华信事件的整个过程看似完整,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内部人士称,当初两笔合计1.3亿元的票据拿到工行华信支行再贴现时,建行丽景支行行长在两张汇票背后的背书是“假背书”,因其使用了私刻的公章和不合法的帐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票据法》司法解释,签章不正确的票据当视为无效。
工商银行总行紧急叫停了该行在河南地区的票据业务,并就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以及空白票管理等四项主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专项稽核。华信事件只是部分揭示了中国票据市场的混乱状况。紧接着,在小范围内公开的、来自国家权威审计部门的一份审计报告认为:贴现银行的违规行为,引发银行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已造成了利率市场的混乱;银行信贷资金被一些融资企业套取投入到非生产领域和高风险领域,给银行资金带来较大风险,扰乱了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有相当数量贴现资金又用于缴纳保证金,签发出成倍于保证金数额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被无节制地放大,容易导致票据市场泡沫,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一张小小的票据,竟能在中国金融市场掀起如此大波澜。截至2003年9月末,中国票据市场融资余额已经达到了1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7.3倍,占同期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规模的5.9%。票据业的高速成长在不断拷问目前的监管体系。有的地方商业银行就是以低于人民银行规定2.97%再贴现利率30-50个基点的利率收票,再向资金宽裕的国有银行转让这些票据,以利差获利。而一般情况下,票据市场的贴现利率都在4.2%-4.8%之间。
据知情者透露,这些银行收票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自有资金和同业拆借。然而,由于央行提高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一下子冻结了1500亿市场资金,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银行顿显窘迫,一旦票据出了问题,资金链崩溃,损失将未可预期。
一边是高增长的票据市场,另一边却是停滞不前的《票据法》。一位业界人士认为,《票据法》制订于1995年,实施于1996年,本身缺陷较多,司法解释又不能起到更明确的作用。单就转贴现这项业务而言,《票据法》的条文明显落后。而事实上,票据业潜在风险最大的业务正是转贴现交易过程,不规范之举也由此产生。
与此同时,最高法院对《票据法》的司法解释也不尽完备。比如对签章的规定,市场经济下,签章只是表明身份,只要能真实反映身份的签章,应用有效来保护。对于明知而故意签章错误的,应追究其票据责任并由中国人民工商银行追究其行政责任。然而,司法解释第41条照抄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签章的形式及效力规定,认为签章不正确,则票据无效。这一点,在前述1.3亿元的票据案中具体体现。
一系列的票据,也使得另外一个“奇迹”变得危险:今年上半年中国货币信贷增幅超过GDP和物价水平上涨之和12.8个百分点,而在这部分超常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商业银行票据空转放大。
谁来监管票据?央行与银监会各执一辞。事实上,众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在以往对票据业务的监管中,也存在着监管力度不一,标准不一的现象。对于中国票据业该走向何方,一直有两种声音一持续发展;或者对其进行限制。“限制”派的理由之一是,按货币乘数理论,票据融资所派生出来的存款要远远高于一般贷款时所派生的存款,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失灵。
一位业内人士说,由于监管缺失,超范围经营、竞争过度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某些农信社、地下钱庄、民间机构在此业务的火拼也十分剧烈。与银行相比,民间机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相对简单,不需要企业提供增值税发展,因而受到许多民营企业的青睐,生意火爆。当然,跨地区无序经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却是一个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整肃票据市场
华信事件在全国引发地震,并引起高层管理部门的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也在内部开展了程度不一的票据业务大检查,重估票据业务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票据市场的混乱状况在业内已经有目共睹,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票据市场制度本身,还是各商业银行的操作?问题的答案将影响决策层实施治理的侧重点。
据银监会透露,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三项检查”中,银监会发现了大量票据案件。这些票据案件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损失,影响了银行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表现形式。
为此,日前银监会已向各省、区、市银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了近期发生的一些商业银行票据诈骗案例。通报指出,这些票据案件暴露了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管理中存在着业务审查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严格、票据安全防范能力薄弱等问题。各银行应深刻吸取教训,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票据业务风险。
通报特别强调,各银行必须依法合规经营,坚持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将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行为作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前提,严禁虚开和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严格防范市场上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银行票据诈骗银行资金。
该通报还要求各银行要按照贷款“三查”制度规定,认真办理商业汇票业务;进一步明确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各岗位职责,坚持定期轮换重点岗位人员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关联企业利用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加强对票据业务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票据防伪的科技含量。
“中国票据市场出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解决。”工商银行副行长王丽丽说。据悉,2003年11月7日,工行在上海正式发布了自己编制的“工银票据价格指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编制的第一个票据价格指数。可以使市场交易主体降低交易的成本。之后,工行将在票据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加强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