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幼儿教育的4个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育论文,新观念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最近出现一批新的幼教专家,他们对传统的幼教观念与做法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挑战,提出了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以下是新旧两种育儿观念的比较,以及在知道这些新的幼教观念之后,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
新观念 1
感觉胜于思考
父母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助于激发婴儿的脑部发育,健全婴儿的感情能力与智力。
旧思维 传统的幼教专家认为,教养婴儿的重点应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此,许多父母就以为对孩子进行脑部发育课程的训练,就可以使孩子变聪明。这些训练课程包括教学录像带、高智力玩具等。
新思维 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像马戏团训练小狗数数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父母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主要是通过感情来学习。所以,父母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父母应该怎样做 父母心中要记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正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本所建议,要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像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这不但让你更清楚地知道如何与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他问题,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等问题有更好的了解。
新观念 2
两个月的婴儿不只是哭闹的动物
婴儿如何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但新的理论正挑战着传统的说法。
旧思维 直到现在,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认为,婴儿从出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社交、认知的能力,也没有这些需求。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循环,例如:睡与醒,白天与黑夜、吃饱了或饿了、哭闹等等。
新思维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新生儿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并且这些偏好似乎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如果没有安抚孩子和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就无法建立孩子的生理循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信息。
父母应该怎样做 葛林斯本教授建议,父母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从宝宝一出生开始,就要将他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像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可以用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新观念 3
感情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个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并且直接和父母做眼神的接触。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旧思维 母亲将信息与感情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像个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
新思维 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得到孩子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会发展出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括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母亲与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互动越多,就越能帮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时间安静下来,直到下一回的玩耍开始。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父母成为孩子的感情防护网,让他学习将兴奋的情绪安定下来,帮助他日后有能力处理高涨的情绪,使孩子成为一个感情上能够包容、有弹性的人。
父母应该怎样做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父母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就要检讨一下互动模式。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专家指出,即使是负面的感受也是有价值的。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
新观念 4
帮助孩子化解羞耻感
在婴儿快满一岁的时候,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呼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
旧思维 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思维 最新的幼教理论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者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应该怎样做 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发出“不可以”的指令,紧跟着是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孩子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到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墙壁吧。)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上都能有均衡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住,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