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我国出口贸易波动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特征论文,理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3-05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出口贸易更是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额为9690.8亿美元,增长了27.2%,我国出口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在看到外贸乘数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警惕出口的波动也同样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尽可能避免出口的大起大落。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指数来看(见图1,参照Love[1]的计算方法),自1992年以来,出口贸易不稳定指数呈上升态势,偏离长期趋势的幅度较大。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贸易的周期波动规律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周期波动分析是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周期波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的诸多领域。但是相对于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而言,对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循环的分析与研究,还属于开拓性阶段。
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循环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马晓野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不同类型的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贸易体制改革本身对我国总体贸易规模和进出口余额有很大的影响。[2]孙林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外部环境条件,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波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王小平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周期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在近10年里呈现出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的特征;[4]中国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5]曹洪谦研究发现1998年以后的北京服务贸易增速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6]以上文献没有专门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在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研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是国家贸易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起落更迭、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是国际贸易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和调整过程。按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以分成四种类型:3~5年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又称康德拉梯也夫周期。在对中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将采用增长率直接分析出口贸易的短周期;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分析出口贸易的中周期和中长周期;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出口贸易的长波特征。
图1:1978~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不稳定性指数
二、实证分析
(一)短周期分析
增长率直接法是直接用实际增长率来测定变量的周期波动,这是分析经济波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表1给出了中国出口贸易及其增长率年度数据,增长率的折线图如图2所示。下面从波长、波型、波峰、波谷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短周期波动进行分析。波长和平均波长从时间的角度反映出口的波动状态。波长是指一个完整波动周期的时间长度;确定一次完整的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评价波长是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次波动的时间长度。结合表1和图2,按照波峰—波峰周期测算方法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从1978~2005年共有八次周期波动,平均长度为3年(见表2)。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波动基本上属于基钦周期。
出口贸易的波型分为古典型波动和增长型波动。古典型波动是指出口总额出现下降的波动,也就是增长率出现负值的波动,其中必然包含出口贸易额与增长率同时下降的过程;增长型波动是指出口增长率下降但实际绝对额仍在上升的波动。因此,可以区别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八次周期波动均为古典型波动。一次完整的波动包括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两个阶段是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两个转折点就是波峰和波谷。自1978年以来的八次波动中各次波动年度及其峰值和谷值见表2。峰值最高的年份是 1979年,峰值为0.401;波谷最低的年份为1983年,谷值为0.004。
图2: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折线图
表1:1978~2005年中国出口额与出口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表2:我国出口贸易短周期波动
(二)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
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一般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增长率趋势法是在增长率变量进行趋势分离的基础上来测量变量周期波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识别短周期,而且可以识别中周期和中长周期。假设变量GEX[,i]表示出口贸易增长率序列,用Trend[,i]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趋势成分,用Cycle[,i]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则有:
Cycle[,i]=GEX[,i]-Trend[,i](1)
通过Eviews5.0软件,采用H-P滤波(Hodrick -Prescott Filter)方法,脱离时间序列GEX[,i]中的趋势成分Trend[,i],生成周期成分Cycle[,i],分析结果见图3和表3。图3中横坐标是年度时间,纵坐标实际增长率GEX[,i]、趋势增长率Trend[,i]和周期成分Cycle[,i]相对应的增长率刻度。结合图3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特征。从短周期波动来看,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周期成分特征与实际增长率周期波动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强化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的稳健性。
图3: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趋势增长率和周期成分
表3:我国出口贸易的趋势增长率和周期成分
结合图3和表3中的周期成分,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波动的中周期特征。现将整个周期成分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7年为第一个阶段, 1988~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5~2004年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绝对波幅和相对波幅等具有较大差异的继起性,而且各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均为7~10年,各自内部又包括了三个左右的短周期,因而这三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对于这三个阶段可以从平均位势(即均值)、标准差(σ)和波动系数(CV)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平均位势这里采用各阶段内周期成分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亦称均方差,是各阶段内增长率数值与其相应阶段平均位势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反映了波动对于平均位势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如(2)式。由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不同,应消除平均位势的不同影响,常用的指标是波动系数,计算方法为标准差与平均位势之比的绝对值,计算公式如(3)式。
对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标准差(σ)和波动系数(CV)的计算结果见表4。从平均位势上看,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平均位势表现为第三阶段最高,第一阶段次之,第二阶段最小的特征;标准差表现为第二阶段最低的特征;而波动系数表现为第三阶段最小的特征。由于平均位势代表平均增长率,第三阶段具有平均增长率高但波动幅度小的良好特征。这一良好特征基本上类似目前我国GDP增长率波动所具有的“适度高位平滑”的特征。[7]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指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和轻微波动,使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的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
表4:中周期三个阶段波动比较
从图3的趋势成分的曲线轨迹我们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所体现的中长周期及其特征。从结合图3和表3的趋势成分可以发现,从1979至1994年,中国出口贸易经过了一个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一个周期过程。1985年的增长率为0.401,其后呈总体下降趋势,到1983年下降到波底,增长率为 -0.004;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到1994年达到波峰,增长率为2.3077。这个过程大约包含了两个中周期和五个短周期,经历了15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该周期属于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从1995年起,我国出口贸易又进入新的逐渐调整并扩张的阶段。
(三)长周期趋势分析
虽然我们不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直接进行识别和分析。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出口贸易与相关指标变量的线性模型,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情况。这里我们采用协整理论建立我国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波动。[8],采用GDP作为参照系主要是因为关于经济增长的周期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陈东琪[9]研究认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长周期,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经济进入第四个长周期。于是本文就将我国出口贸易的波动态势与GDP第四个长波联系起来。这里我们首先对1978至2005年的出口贸易额和GDP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 LnEX和LnGDP。然后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 LnEX和LnGDP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采用ADF方法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EX和LnGDP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所以可以进一步做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首先对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用ADF检验对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确定变量LnEX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静态回归的方程就是协整方程,即:
LnEX=0.9503LnGDP-2.9488 (4)
(2.6066) (-3.0055)
R[2]=0.9712,Adj-R[2]=0.9701,D.W.=1.8315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各个参数值意义明确,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总体显著性较好。若GDP增长 1%时出口贸易额增长0.95%,两者增长幅度在数值上比较接近,因此,可以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出口贸易与中国GDP具有相似的长周期特征。
三、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1978~2005年出口贸易的年度数据,采用增长率分析法、时间序列H-P滤波分析法、协整检验分析法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其中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两次中长周期波动,目前正处在第二个中长周期波动的扩张期。我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时间长度基本上符合主流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出口贸易短周期波动的平均波长为三年,基本符合基钦周期。出口贸易的中周期波长为7~10年,各自内部包括了大约三个短周期,基本上属于朱格拉周期。从1979至1994年,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经历了15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大约包含了两个中周期和五个短周期,基本上属于库兹涅茨周期。从1994年起,我国出口贸易又进入新的逐渐调整并扩张的阶段。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与GDP的长周期具有相似特征。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出口贸易的周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如何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识别周期波动状况,进而采取措施来避免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则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周期波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预测出口贸易即将到来的发展态势,这样可以为对外贸易主管部门采取何种反周期政策来调控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公司采取何种经营策略,提供了实证的参考。但本文中也存在不足: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实发展来看,其周期波动的规律极其复杂,单纯从统计数据的表面分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出口贸易周期的波动。
收稿日期:200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