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商业活动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1-0115-06
1 前言
80年代是我国传统商业地理学研究较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量从以中心地方论为理论基础的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等级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与城市经济、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等其他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相比,商业活动研究则处于一个相对低靡、停滞时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研究重点从传统商业地理转向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过程中,对一些新相关概念缺乏规范,对一些研究领域未能深入展开,导致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不太明朗。因此,本文对当前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方向性和框架性的阐述,以期开创相关研究的新局面。
2 相关概念和研究框架
2.1 几个相关概念
从理论上讲,城市商业活动应包括城市内部空间尺度上的商业活动和城市体系尺度上的商业活动[1]。 基于城市体系的商业活动主要是针对具有连锁经营功能的商业企业或集团而言的。但是由于我国连锁商业业态还处在初始阶段,城市体系范围的跨地域连锁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因此,我国城市商业活动一般都是指城市内部零售商业活动。故此,除特别说明外,以下内容所说的城市商业活动就指城市内部商业活动,虽然随着我国连锁商业经营的成熟发育,我国城市体系尺度上的商业活动研究将成为现代商业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此意义上,这里所说的“商业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流通”概念,它侧重于流通的最后阶段——分销过程,强调销售供给和消费需求在总量、空间和功能上的动态平衡关系,不仅包括各种商业业态的的区位、规模、商品种类、经营方式、组织方式、促销手段和创新能力等,还将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民族特点、社会阶层属性、收入水平、购买力、消费偏好、出行方式等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基于此,笔者认为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商业活动中销售和消费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商业业态及其等级、规模、组织等方面的空间体现。它包含有两重含义:①内在的研究客体是销售和消费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各种商业业态和细分市场在区位、规模、服务、形式和总量上相互决定过程中的协调和冲突关系。②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商业业态的功能、规模和等级空间网络结构。这样既沿袭了我国城市商业活动研究的传统,又根据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兼顾了消费需求因素在城市商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仍将二者研究的重点放在总量、功能和空间等级结构分析上,在发挥地理学系统、整体和综合研究优势的同时,又使之具有实体性和可操作性。
2.2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基于商业活动动态供需平衡的商业活动供给和商业活需求是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具体地讲就是消费者消费偏好、消费行为、出行方式和消费能力以及商业设施物质形态、区位、规模和中心性等;研究实体包括商业的中心地结构、商圈和商业业态以及商业活动需求和商业活动供给的动态平衡关系。这些共同构成了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框架
Fig.1 The study framework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commercial activity
3 评价和研究方法体系
3.1 建立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
建立完整的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以及话语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评价原则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配”原则,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对商业企业来讲,首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风险最小、市场最大;对广大消费者而言,则是以最低的成本满足最大的有效需求。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者应兼顾二者的利益,将供给和需求相互之间的满足程度和匹配程度作为评价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合理与否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家政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形态、城市化和郊区化趋势、城市交通规划与布局、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市场细分和流动人口等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应包括不同商业业态销售和细分市场消费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包括区位、营业面积、利润、交通流量、总销售额、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市场规模、竞争和风险等,后者包括出行距离和时间成本、价格、商品类型及组合、服务质量、综合功能等。就研究模块而言,它主要包括总量平衡、空间平衡和功能平衡。对于整和与匹配方法,多目标函数的多因子非线性规划、 “可替代性样本路径组评价方法”(Program Evaluating the Set of Altemative Sample Paths,PESASP)[2]与注重时空连续轴上个体行为分析的时间地理学模型[3]等则提供了分析例证。
3.2 传统研究方法体系
从分销活动主体的角度来说,研究方法体系应包括销售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从整体上讲,长期以来我国大陆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空间分布,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研究方法体系。这些研究以中心地方论为基础,对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4]、上海[5]、广州市[6]、兰州[7]、昆明(注:陈忠暖,程一钧,甘巧林,等.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研究课题组,1997年。)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和演绎。这些研究多是根据零售商业设施的供给现状,按照距离衰减法则,运用“铜心”模型[ 8]、潜能公式、断裂点公式、高度指数和强度指数、多因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测算城市零售业设施的中心性、等级性,确定市场区范围和中心商务区范围,划分商业区域类型,从而得出我国城市内部商业中心地三级等级结构特征。
虽然我国大陆学者对商业活动销售供给的研究正日呈体系,但很少对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购物出行特征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3.3 构建消费者购物出行研究方法体系
首先是调查方法。主要有“中心调查法”和“周边调查法”两种方法[9]。中心调查法是指对顾客消费目的地的调查, 是以访问某一商业中心地的顾客来源、频度、消费方式、滞留时间等来判定城市内部商圈结构的方法,通常是先于商业中心性的测定与等级结构划分相互关系来进行的。周边调查法是在确定商圈大小时,偏重于某一商业中心地的影响范围,并以顾客来源地、消费程度与方式及其距离衰减中找出不同的商圈。当然,较为客观的商圈结构的界定应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是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到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工资收入、灰色收入、预期收入和储蓄等)、家庭构成、个人的自然特征(性别、年龄)、社会特征(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空间特征、不同商品类型的购物出行特点(通勤方式、活动构成、频度、距离、时间分配、工作出行的连带性、“多重目的购物”和“一次购齐”的程度等)、各类商品的消费总量(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商品类型的购物地理知识和意像图等。
最后是研究内容。根据调查内容和满足统计样本数量要求的有效问卷,可以进行如下方面的分析:居民的购物出行空间(各级中心性商品所对应的一般消费空间)和出行频度的圈层结构;基于出行距离和频度的不同等级中心地的一般等级结构及其与基于商业网点规模的中心地等级的匹配和差异性对比;不同年龄、家庭组成、收入、职业和居住地的居民(即不同细分市场的)购物出行差异与购物中心地等级结构之间的对比;各细分市场的购物消费需求总量分析及其与销售供给的总量匹配分析;流动人口在城市商业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等级结构的影响;基于商业设施和商业业态的角度的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与变异研究等等。
4 几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商业活动中逐渐出现了诸如零售连锁、无店铺销售等新的经营形式,与此同时,商业活动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差异和空间流动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目前,城市商业活动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城市商业连锁经营研究
连锁经营是跨国经营和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商业中连锁经营的分额还比较小,但其发展的趋势将使之在未来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
连锁经营与传统独立经营的百货业态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在市场规模(现实购买力的空间范围)小于单一商业企业商品门槛范围(满足商业企业保本经营的最小购买力空间范围)的情况下,实现成本节约、集约管理、规模经济、分散经营和争夺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商业迈向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选择。在城市商业中,各种连锁如百货、超市、便利店和餐饮等迅速发展起来,正逐渐成为重要的城市商业经营形式和商业景观。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品有效需求不足,大型商场普遍亏损、保本或微利经营。而连锁业却相对兴旺,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在城市商业活动中的作用正逐渐增强。连锁的区位、经营机制、组织形式、配送方式、产品和市场定位、 促销方式以及宏连锁( mega-chains)形成机制等都将成为连锁经营研究的重要内容。
此外,连锁经营也是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从城市扩展到城市体系、国际、洲际和全球一体化的关键。
4.2 中心商务区和社区商业活动研究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是城市最核心的服务功能区。一般而言,中心商业区(Central Retailing District,CRD)是中心商务区形成与发展的先导。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中心区将面临功能上的替换和空间上的迁移。特别是旧城改造和CBD建设迅速发展的我国大城市中, 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需要在土地利用、投资主体、融资机制、商业功能和规模等级关系的变化、空间功能和景观及其与边缘区商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我国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中心商务区的发展演替过程和动力机制,并与西方国家城市中心区的兴盛、衰退和绅士化过程及机制进行对比研究。
与城市大型商场普遍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除了以提供便利品为主以外,社区商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使有形商品中附加了有效的服务,根据消费需求特点直接服务于城市居民。在对过去商业企业高额利润进行分成的情况下,改变了居民相对于便利品甚至某些选购品的“距离”概念,有的甚至使居民在不增加消费成本的情况下实现“零距离出行”。随着社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将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这将影响整个城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等级网络结构。
4.3 商业离心化和商业郊区化研究
伴随中心商务区发展的是商业的离心化和郊区化过程。理论上讲,商业离心化就是商业企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和经营收入等比重在城市中心市相对减少,在郊区相对增加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随着城市的扩展,城市商业在规模总量上由以前主要集中在中心市逐渐向郊区的外溢过程;根据郊区化定义[10],商业郊区化应是指商业企业由中心市向郊区的迁移的过程。
商业离心化与商业郊区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离心化包括郊区化,郊区化是离心化一个组成部分,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离心化。但是郊区化特指商业企业从中心市向外的迁移过程,既有资本的迁移,也有实体的迁移;而离心化是指与中心市相比边缘区商业迅速发展的现象和程度,它包括中心市资本和实体的外溢、边缘区土著商业的生成以及城市地区以外商业资本和实体的嵌入,也就是说商业离心化是不同地域的投资主体在城市边缘区共同投资的结果,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可以称为边缘区商业发展。
随着城市的扩展,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工业和居住的郊区化,城市商业确实出现了离心化现象。在北京市,二环路以内地区通常认为是北京市的中心市,1996年,该地区具有法人资格的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日常用品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共有8,173家,从业人数231,709人;二环到三环之间的单位数为6,079家,从业人数达171,586,三环到四环之间单位数为4,512家,从业人数109,842。就总量上看,无论是单位数还是从业人数,二环以内地区仍都占据优势,而其在1980和1996年这段时期的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2.93%和8.58%, 而二环到三环地区分别为17.92%和12.32%,三环到四环之间分别为20.50%和12.74%[11],离心化过程日趋明显。同样,商业离心化在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也同样十分明显[1]。
但由于商业经营的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郊区化并不象作为一种主体迁移方式的工业和居住郊区化那样明显。这是因为:第一,商业企业对各级中心市位的承租能力较强,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市场化对商业企业的约束力远不如象对工业和居住那样有力;第二,商业企业的亏损、倒闭,多是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经营不善,而不是土地市场作用的结果,即便是企业被迫外迁,也未必能够正常经营或有能力开展经营;第三,商业企业即使被迫外迁,为了保持企业形象,其总有一些功能(如管理职能)仍然保留在中心市,这更多地属于商务的地域分异;第四,对商业企业来说,最常见的是资本的外溢过程,即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某商业企业的资本、管理经验和技术由中心市向外围边缘地区溢出、渗透,形成总店在市中心,分店分散在城市各处的连锁网络结构,这更多地属于商业功能—地域的等级网络经营过程。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郊区化的程度,还需要大量的实证和调查。“能够证明目前是否存在商业郊区化本身就有很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对商业郊区化研究予以很高的评价和关注。
此外,郊区商圈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城市内部商业中心地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市商业在功能类型、商圈等的影响也都是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4.4 虚拟商场和虚拟商圈研究
无店铺销售是商业经营的重要形式,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对销售者而言,没有固定的专门性的实体商店;二是对消费者而言,无须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商品的销售实体单位。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无店铺销售形式之一的网上购物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起来。在我国,网上购物正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场并经营理想的还寥寥无几,这与我国网络建设现状和上网用户特征有关。据调查,上网者多为未婚年轻人为主,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大约42%的上网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 有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目的的只有15%,即目前我国居民网上购物的欲望和能力还较低。但是网上购物的潜力巨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87%的用户希望网上购物[12]。可以相信,随着网上购物相关法律和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这种基于网上购物的虚拟商场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活动形式。虚拟商场的基本市场范围就构成了“虚拟商圈”。虚拟商圈与传统商圈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实体地域形态未必就是圈层结构,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在虚拟商圈里没有空间上的出行约束,在空间上实现了通达性的最大化和均衡化,距离在购物出行中重要性降低为零;购物出行已经不复存在,距离和时间成本至少已经在表面上由消费者转嫁于商品经营者和推销商。
同网上购物一样,电视购物、电话邮购、促销等无店铺经营形式也具有各自的虚拟商场和虚拟商圈体系。
虚拟商场和虚拟商圈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商品经营者投资特点、商品类型、营销特征以及质量认证等;消费者的自然、社会特征、消费能力及其空间分异;虚拟商圈的空间特征等。
5
重新审视中心性和商业活动研究的城市——区域关系
对中心地而言,“中心性”就是相对于中心地周围区域的“重要性的剩余”,即“相对重要性”[12]。城市内部商业中心地的中心性是指相对于除却本中心地所在社区以外的其它地区的意义;这些地区既包括本市居民,又包括其它城市和区域来本中心获取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人口。中心地的规模是衡量“重要性”的指标,但不是度量“中心性”的根本标准,尽管二者直接相关。从理论上讲,最客观的方法就是根据克里斯泰勒关于“中心性”的定义,将本社区以外的服务人口规模作为标准。因为中心地规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能区分本社区内外的服务差异。对于城市内部中心地系统研究而言,某中心地的中心性应当仅限于相对于本社区以外的其它的城市地区,不应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因为克氏理论是以不存在区际贸易为前提的,它不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我国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地系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中心地规模作为研究基础。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能够反映出城市内部中心地的等级关系,由于规模指标不能分离出外来流动人口,研究结构实际上也就相对夸大了商业中心地,尤其是高等级商业中心的中心性。如果以中心地规模作为研究指标和基础,那么研究对象就不应该限于本市,而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市场区,即城市—区域范围。
注重城市与区域间的商业功能相互关系,有助于对城市商业最优服务规模的宏观把握,并且可以拓展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并促使其与城市商业规划更加紧密结合。这里所涉及到的城市商业功能的辐射范围分析、城市和区域在购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的研究等将有助于城市零售商业规模总量的确定。而某一区域内各级商业中心的数量和规模的确定既可以减少城市商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商业经济效益,避免大型商业中心之间的无序和过度竞争,又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城市内部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 结语
随着经济的转轨,经济活动单元逐渐个体化、市场化,我国政府逐步取消了城市居民生活品的计划配给,并撤消了国内贸易部,鼓励社会办商业,将商业企业推向了市场。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风险增加,新的商业业态,行业内部的竞争以及过去高额利润下形成的低效管理经营体制,使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商业企业在日益明显的买方市场环境里经营不力,从而出现了销售和消费方面的诸多的问题。开放零售市场是我国政府与世界贸易组织(WTO)重要议题之一;入世以后, 外国商业资本将迅速冲击我国市场,在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同时,也将大大加剧业已激烈的零售市场竞争。内忧外患,我国商业活动迫切要求学术界面对市场,全面展开商业规划、商业环境及商业投资可行性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但是我国的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没有能够及时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使学术研究脱离实践,造成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疲软。要想重新焕发活力,就必须从微观出发,充分考虑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因素和商业业态的新特点以及商业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研究理念应该由过去的宏观规划指导型向微观企业经营管理型转变,根据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区位,对商业企业在规模、区位选择、业态、经营和促销方式以及投资环境分析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宏观建设方面,要结合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郊区化和工业布局、居住区建设等提出富具建设性的建议。
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建立集科研和实践于一体的商业活动研究机构,使学院派和市场派结合起来。国外已经有此成功的例子,如Jones K教授负责主持的加拿大商业活动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mmercial Activity,CSCA)。这时的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已经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是集区域、城市、地理、社会空间、规划、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与微观经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收稿日期:1999-05-21;修回日期:1999-12-05
标签:商业论文; 商业空间论文; 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商圈分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消费购物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