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中美两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者从本民族的特点出发,按照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确立爱国主义意识(包括情感、意志、信念和行动)的一种实践活动。(注:余龙进、刘绍龙:《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中国和美国分处地球的两端,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共同点。因此,认真研究中美两国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上的异同,有利于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和交流,更好地推进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
一、中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同点
1.内容体系
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各不相同,但是,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上却是基本相同的,概括起来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历史教育。在中美两国,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中小学都无一例外地设置了历史学科,并把历史课的教学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历史课的教学,把本国和本民族的创业史展现在学生面前,重现先人走过的艰辛历程,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同时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起源、发展道路以及民族特点,从而找出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取长补短。
(2)国情教育。让青少年一代了解本国的现实状况,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明白本国的真实需要,及早选好方向,定下努力的目标。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致力于让学生了解本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了解本国的生产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正确地评估本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3)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延续存在的伦理基础。无论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思想源流的中国,还是以清教伦理为根源的美国,都在中小学普遍进行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中小学生勤俭、节约、勤劳以及友爱等,帮助他们形成各种美德。
(4)成就教育。一个民族在奋斗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是让后世子孙自豪的资本。使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取得的光辉成就,了解民族走过的伟大历程,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美国政府就经常对自己的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讲述本国在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取得的世界瞩目的成就,使中小学生常常引以为荣,从而培养起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2.形式
中美两国进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其它活动形式。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天地是课堂,因此,通过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便成为主要渠道。在中国,中小学校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要阵地,配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在美国,各个中小学校都设置相关学科进行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历史课作为核心课程,区分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理论的教学,力图通过课堂教学使美国的青少年一代能够培养起国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中美两国都同时重视课外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通常是通过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来进行。每逢国庆来临,中国的各个中小学校都要带领学生去观看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请一些参加过解放战争或者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老人进行英雄事迹报告,使中小学生了解本国创业的艰辛,增强责任感。美国也想尽一切办法和途径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校每天都有升国旗的仪式,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是美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
二、中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区别
1.文化基础
美国属于基督教文化,其在人性论上的观点是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是恶的,是有罪的,人必须赎罪,必须用一生的时间来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才可以在死后升入天堂。因此,基督教并不认为人会自觉行善事,更不认为人们会自发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对他们来讲,需要不断磨练和遭受挫折才可以形成爱国主义这种道德规范。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道德规范的人性基础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善的,遵守道德规范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去做的,不需要任何激励和承诺,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爱国是人的天性流露,不需要任何的勉强和痛苦选择即可形成。片面夸大个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却忽视了激励和动力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中国,人们习惯上认为,爱国是一种必然,而在美国,爱国却被看作是赎罪,是需要相应的激发和鼓励的,并非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2.指导思想
在中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相反,美国却是以个人利益为基准,强调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人的自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正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国才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只有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才可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体主义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目前,国家正在中小学校广泛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力图使学生树立团结友爱、协作发展的信念,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美国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其一切政策的核心均围绕着保护个人所有制展开。个人主义是美国人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把社会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在美国的中小学校,虽然也进行有关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的教育,鼓励学生关心集体荣誉,但这种“集体”是以个人的需要满足为前提的,是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指导的,也就是说,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所倡导的“团队意识”是为追求主观目的而造成的客观结果。
3.课程设置
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美两国政府都很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给青少年传授爱国主义知识,都设置了专门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名称却不一样,中国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叫做公民教育。在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社会科是作为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科的培养目标就是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美国从1916年设置社会科以来,至今已经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其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教育界对于这一课程的内容、性质、功能和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通过小学的品德课和中学的政治课来进行的,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下一步的课程改革中,社会课将和品德课合并,综合设置“品德和社会”课。这样必然会大大拓展我国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原有的范围,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4.课堂教学形式
我国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纯粹的理论灌输,教师上课的主要任务是把课本内容讲完,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把四十五分钟全用来讲解,下课铃响,布置作业了事。学生只要死死记着老师讲过的东西,背诵熟练即可取得好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美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很有特色,它不同于中国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是采取讨论课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广泛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可以热烈争论,各抒己见,教与学取得良好的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爱国主义,对爱国有更深的体会。
三、结论与启示
由以上的比较可知,中美两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体系和教育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同时,在教育的文化基础、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两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美国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模式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以对我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l.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美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在于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国情不断进行改革,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赋予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的色彩,使之能够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样,我国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这更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更新观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
2.创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搞好教育环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即渗透和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社会主体有意识地创造的。这种氛围一旦创造出来,又会对社会主体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制约、影响和规范作用。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就充分利用了许多媒介,来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甚至连一些零食上面都印有美国的国旗,很多中小学生的衣服上面也都印有美国的星条旗图案。在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真正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这对于强化爱国主义的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力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各种有利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把爱国主义精神贯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熏陶。这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爱国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采取多种方法,灵活多样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德育的一部分,归根到底还是要从中小学生的思想上解决问题,教育者不仅要把有关的理论和概念教给受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还要使教育者把这些理论和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再进一步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使用灌输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即不仅把爱国主义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还要采取讨论的方法,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此外,还要注意使用榜样示范法,中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对抽象理论的分析理解能力比较弱,榜样示范的方法比较生动、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学生也容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立法,把爱国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制化。道德是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起作用,是软约束;法律使用强制手段,是硬约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最能体现法律和道德的重合和区分。现代道德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一种“底线伦理”,而法律可以说是一种底线伦理的底线。依据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把“爱国主义”法制化的道路,既然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又是一种道德准则,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把爱国主义的一些具体要求法制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权让公众为国捐躯,但可以要求公民尽到基本的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的义务。通过爱国主义的法制化建设,可以让中小学生认识到,爱国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并非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正像美国前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1985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所说的,“今天,在此宣誓维护、保卫、捍卫美国宪法的人,他所要肩负的,仅仅是每一个爱国公民——无论他是生活在农场、工厂、集市,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应该共同承当的神圣义务。”
总之,通过中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更有成效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