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填方路段路面纵向开裂成因分析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兰容龙[1](2020)在《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萍乡市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修建的山区公路存在大量的填方和挖方边坡,持续性降雨或强降雨天气加上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山区公路发生严重的水毁灾害现象。当前萍乡市公路水毁灾害治理还是以灾后抢修为主,这种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难以保证公路的有效运营。本文以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大量公路水害的现场调查,分析水害类型及成因;其次,将山区公路水害划分为公路边坡、排水系统、防护工程、桥涵工程和沥青路面等五种水害类型,确定各类型主要影响因子:工程地质、水文环境、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边坡形态等因子,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各水害类型的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公路水害多因子安全性评价系统,然后以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体系为例,验证S225K64+700处实际公路边坡塌方工程案例,结果表明该处公路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原则,以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体系为基础,提前预测公路的稳定性状态,并结合山区公路常见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和公路边坡治理措施,加强灾前预防的作用;同时制定了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的养护和修复措施,加固公路边坡的稳定,降低该处公路水害的再次发生率,保护过往行人及车辆的安全。
李敬德[2](2020)在《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依托正在修建的延庆至崇礼高速公路河北段,以ZT5标试验段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黄土路基病害成因,并对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研究,提出了地基强夯补强、路堤填筑强夯追密、填挖结合部土工格栅加筋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技术以控制路基不均匀沉降;在室内土工试验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分析路堤横、纵断面不均匀沉降控制效果,并进一步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对黄土填料以及地基黄土的颗粒级配、击实特性以及界限含水率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填料的曲率系数、不均匀系数、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液塑限等物理指标。一是判定黄土填料是否满足高速公路对路基填料的要求。二是通过直剪试验和固结试验,从而确定黄土填料和地基黄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压缩模量等力学指标,为有限元数值模拟提供精确参数。(2)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高填方路堤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分别得到:a.高填方路堤横断面不均匀沉降量随填土高度增高而增大;b.高填方路堤横断面不均匀沉降量因地基材料压缩模量降低而增大;c.地基横向斜坡坡度比为1:4~1:7时,高填方路堤横断面不均匀沉降量随横向斜坡地基坡度比值增加而增大。(3)针对“V”型冲沟斜坡地基的加固,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分别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进行研究,旨在确定不同夯击能的有效加固深度、夯击点布置与间距、夯击击数与遍数;针对填挖结合部不均匀沉降控制,采用土工格栅加筋技术,利用土工格栅与土之间摩擦和锁定来提高路堤土的性能,以达到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效果。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土工格栅在同一强度下不同铺设层数时路堤的不均匀沉降进行模拟,从而确定最优铺设方案。(4)通过现场路基整体结构性能检测数据对比,得到试验段的弯沉值均小于设计弯沉值120(0.01 mm),黄土路基结构性能良好;同时,发现PFWD和贝克曼梁两种弯沉仪分别测得的动回弹模量和静回弹模量的图形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也可以证明这两种仪器均能很好地完成路基回弹模量检测的工作。(5)对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填筑完成后)进行长期监测,从监测数据发现:a.冬休期间,路堤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7 mm/d;b.路面施工期间,路堤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188 mm/d;c.路面施工结束后,路堤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14 mm/d。说明路面施工时已进入路堤沉降稳定期。对路基(路面施工完成后)横、纵断面进行48d监测发现,各点累计沉降量均小于6 mm。
杜剑恒[3](2020)在《新疆奎屯片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奎屯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北疆交通枢纽,贯通东西的G30线连霍高速与连接南北疆的G217线在此交汇,G3014奎-阿高速,G3015奎-塔高速也由此地出发。片区养护路区域公路总长1014.094Km,其中高速386.339Km;一级公路129.714Km;二三级国省道路498.041Km。为保证养护资金的高效利用,在公路技术状况、病害成因、自然环境、交通量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正确选用适宜的养护技术,成为养护决策的首要难题。本论文针对奎屯片区以往应用过多种养护技术的状况,对各类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进行研究,指导今后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技术的选用,为实现养护方案的正确决策提供技术参考。2015年至2019年间,奎屯片区选用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纤维碎石封层、开普封层、微表处、抗滑表处、罩面、补强等多种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应用于12项养护工程。在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选用决策方面,结合路段实际自然环境、交通量等相关因素,在状况、条件相同路段选取不同施工工艺进行养护技术横向对比;在状况、条件相异路段选取同种施工工艺进行养护技术纵向对比。经过后期的持续跟踪观测,形成多项养护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运用的后评价。本文选取4项具有典型性养护技术应用的养护工程,从养护方案的决策依据、养护技术实施效果及评价方面提出了不同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在奎屯片区的适应性。通过不同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横、纵向技术适应性研究,对提高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效果,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及进一步降低公路寿命周期内的养护成本等具有重要的技术参考价值。
李懿[4](2020)在《公路低改高工程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特性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拱涵作为涵洞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一般被建于高路堤用来承受较大的上部荷载,而大容量拱涵相较一般小尺寸拱涵而言,除了要承受较大的上覆填土荷载外对于自身稳定性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所以对大容量拱涵进行接长时,除了考虑新旧拱涵自身稳定性外,还需考虑到新旧拱涵的差异沉降。本文将以有限元方法为核心,对大容量拱涵接长的差异沉降特性、新旧拱涵的自身稳定性以及新旧高路堤之间的差异沉降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莲株高速公路低改高工程的高填方路段进行了现场调研,获得了该工程中新旧高路堤和新旧拱涵的典型工况和相关技术,初步建立了数值模拟所需的几何模型,并依据相关设计文件和规范文献归纳总结出依托工程实际的新旧大容量拱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过渡段扩建区域路基在通车运营15年内的工后沉降<5cm,过渡段扩建区域路基总沉降<15cm,新旧拱涵及新旧高路堤允许最大沉降差为10cm。然后对现场调研时取回的土样进行相关室内试验,验证了该工程所采取的填料方案满足最小设计强度要求,随后对各路段不同结构层路基填料的力学特性衰减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各路段不同结构层路基填料的刚度强度衰减规律,并结合路基填料的湿度场分析,获得了路基填料长期性力学特性参数。其中通过路基填料湿度场的分析了解到导致路基各结构层含水率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的上升,其次是大气降雨和蒸发渗流的影响。接下来利用ABAQUS软件结合通过现场调研初步确立的路基及结构物几何模型来建立三维数值力学模型,再将由土工试验和湿度场分析得出的路基各结构层填料的长期性力学特性参数各自汇入模型中,之后就可以对三维数值力学模型进行施工及15年通车运营全过程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出新旧路基以及新旧结构物的影响大小关系为路基自重>湿度场变化>行车荷载,将过渡段长度优化为(3~5)+(1.25~2)h,其中h为路基高度,同时对不同几何形态的拱涵接长差异沉降控制进行研究得出,拱圈跨径越大或涵台净高越高新旧拱涵整体沉降量越大。最后通过正交试验来验证数值仿真模拟结果的的正确性,理清过渡段长度、拱圈跨径和涵台净高三种因素对新旧拱涵稳定性和差异沉降的影响效果,分清楚三种因素在设计和施工时的先后主次关系为:涵台净高对新旧拱涵差异沉降的影响最大,拱圈跨径次之,过渡段长度排最后。
郑浩[5](2019)在《太中银铁路定银线高填方路堤病害调查及整治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交通建设已经成为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相应的问题,才能够避免安全的隐患。我国领土面积庞大,很多地区都是山区和丘陵,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建设公路,高填方路堤是常见的路基构建形式之一。高填方路堤与常规的路堤有很大的差别,首先,高填方路堤的高度大,稳定性强;其次,高填方路堤所需要的土石方量较大,这样就对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较高;再者,路基在完工之后,其自身的沉降量就比较大,所以对施工之后的沉降要求应该达到施工标准,避免高填方路堤施工中出现过大的沉降而产生病害,从而造成铁路运行受阻,所以对高填方路堤病害进行研究对铁路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填方路堤的沉降计算能够指导后期施工达到施工应用的标准,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并且铁路高填方路堤病害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行业规范提供借鉴。针对高填方路堤的研究,我国研究人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针对高填方路堤病害防治的研究还较少,不能够满足铁路病害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本文以太中银铁路定银线高填方路堤病害为研究方向,其具体研究内容为下:首先,收集了现有的文献,结合高填方路基的定义及类型,分析常见高填方路基的破坏形式、病害形成的机理与诱因,确定路堤病害防治原则及整治加固技术。其次,基于定银线某××段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情况,结合现场观测数据,发现该段铁路高填方路堤存在的主要病害为路基裂缝、路基不均匀沉降、边坡溜塌和路堤出现沿着地基滑动。分析路基沉降的原因有主要有地形地貌、路基结构和地下水。最后,结合定银线某××段现场病害整治工程,从病害产生的机理出发,针对路基填筑材料问题,路基本体加固采用钢管桩和旋喷桩加固的措施同时为防止坡脚拱起,采用在不稳定侧采用护坡堆载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土体的压缩变形或减少土体侧向位移引起的路基沉降,增加路基结构性能。基于路堤沉降监测和侧向位移监测分析,发现施工完成初期,由于路基填料加固和水位变化较小,会造成监测数据变化浮动较大,后期则变化较小,防治措施可保持良好的路基结构状态。
王欢[6](2019)在《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对路面、路基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山区公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水毁现象,造成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公路防排水技术和设施加以重视,提升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能力。本文以河北省平山至赞皇高速公路为依托,对项目概况、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对降雨入渗规律及影响入渗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和破坏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了强降雨对道路的破坏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山区公路防排水体系主要对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研究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径流量和泄水能力的相关水文水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布置方案图,并且对平赞高速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分析介绍。针对山区公路特殊地段,从深挖方路段的边坡排水和半填半挖路基排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边坡排水孔和急流槽作为研究重点,目的是为了对山区公路特殊路段路基路面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设计方法和优化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保证道路畅通。为了使山区公路排水设施的研究更加完善,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对地表和地下某处排水设施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今后对公路防排水系统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最后对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提出了风险评估的调查方法、评估体系的构成、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毛竹[7](2019)在《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养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货运量也由此逐年增加,大型、重型车辆更是逐渐增加,超载、超限等现象频繁出现,再加上受天气影响,缺少优质原材料如碎石、沥青和结构设计等原因,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害。这不但严重影响过往车辆的安全舒适和道路的通畅等路面使用性能,而且道路会因为相关问题处理的不及时、不适当发生结构性破坏,从而使道路的使用寿命严重降低,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来预防、治理路面出现的各类病害,不断提升道路的服务能力。本文以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相关检测和维修为实例,系统的总结归纳了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的轻微型裂缝类、严重型水破损类、特殊型局部变型车辙等各类病害以及形成原因,在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在研究治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各类病害的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沥青路面检测设备如全自动弯沉检测车、平整度检测车、雷达厚度检测仪等完成相关指标检测,采用较为完善的检测评定方式对昌九高速公路高速沥青路面状况进行评价,确定路面破损程度,评估路面病害状态,提出昌九高速沥青路面病害预防及处置措施,针对裂缝、坑槽、车辙、沉陷等病害提出结合面层、基层和路床同时补强的处置的方案。本文对沥青路面的热再生技术展开深入的探究,针对昌九高速公路局部路段采用就地热再生进行维修并取得显着效果,在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引进国外或省外先进理念进行养护维修的同时,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平时养护过程中很多问题,让现有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作变的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从而大大的提升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昌九高速公路,从不同角度对造成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防治等情况展开探究,结合沥青路面养护中常规思路,并在尽可能的利用原路面铣刨的再生料基础上,且从产生病害各类影响因素出发,提出既能够开源节流,又适应现有环保环境就地再生利用方案,并形成昌九高速路沥青路面相关科学养护措施。总结全文,主要结论有如下:(1)系统归纳总结现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主要病害,如有轻微型裂缝类、严重型水破损类,特殊型局部变型车辙等,我们通过病害表现形式、实际检测数据佐证,可以对病害的成因初步进行分类及分析,为后续养护施工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2)国内现有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体现相对比较完善,可以对高速沥青路面状况进行相关评价等级,且国内配套的沥青路面检测设备如全自动弯沉检测车、平整度检测车、雷达厚度检测仪等都能够快速有效的完成相关指标检测,并形成系统数据。能够对我们养护施工、病害处理分析创造前提条件。(3)通过对昌九高速公路早期建设条件、周边客观环境、通行车辆、病害表现等展开针对性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早期建设施工标准较低,采用的源材料要求随意,碎石强度和沥青老化都不满足现有规范要求,早期施工落后的摊铺、碾压及相关检测监控设备无法达到理论设计值,且日趋增加的大型载重车辆,江南地区长时间雨季侵蚀,夏季高温,偏薄的原油面设计厚度都是造成路面破损的主要因素。(4)确定有效的沥青路面病害预防及处置措施,详细阐明了路面病害如裂缝、坑槽、车辙、沉陷等具体的预防和养护措施。(5)充分肯定沥青路面病害处置需结合面层、基层和路床同时补强的处置的方案,结合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处理过程及病害成因,路面养护不能局限于治标不治本的现状。(6)昌九高速公路局部路段采用就地热再生进行维修取得比较显着的效果,并比较适合现有边通行、边施工的快速节奏,也能够解决昌九高速公路路面破损率较高、维修面积大的难题,有效提升了养护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在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引进国外或省外先进理念进行养护维修时,实实在在的也解决了平时养护过程中很多问题,并可以总结经验给后续施工大量推广。
李晓飞[8](2018)在《某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黄土地区修筑公路,由于黄土的特殊性和湿陷性,导致公路工程后期运营阶段病害不断。养护单位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很多处理路基病害方法不当,往往出现病害部位年年复发,最后导致大修。本文以该项目二级公路(某二级公路)维修完善过程中针对路基病害调查与维修及公路水毁发生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重点调查了路基、路面及排水完善情况现状,分析了水毁原因及历年处置情况,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并进行方案优缺点分析比选,结合目前运营情况,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案。对黄土地区公路病害处理提出养护可借鉴措施。论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本文分析某二级公路所经地区黄土特性、地质及水文状况,结合目前已经养护运营5年,并对全线路基、路面做全面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对路线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根据检测数据,重点针对病害严重段落展开大量人工现场调查,结合调查情况分析原因,并对原设计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可行对路面维修方案。(2)通过调查某二级公路全线路基、防排水等病害,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主要病害为路基不均匀沉陷及防排水人为破坏、堵塞,部分浆砌片石构造物由于使用时间长导致开裂、脱落,针对该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处理措施。(3)通过检测、现场调查,针对全线病害最严重段落展开调查分析,查找病害产生原因及对路基稳定及行车影响,得出黄土地区公路病害水毁影响最为严重,并结合实际,提出维修方案,并对方案可行性计算验证。针对本项目处治黄土地区公路典型病害通病,为同类公路病害提供可参考处理方法。(4)对全线水毁情况进行调查,并针对病害现场调查原因,发现大部分水毁段落病害历年反复发生,需彻底解决排水问题,水毁均由排水不良引起。针对水毁处治,经讨论采用灰土填筑封水效果最好,根据现场处理情况,换填深度满足后期行车及雨水下渗要求需达到3-5米,大多数水毁基底均含水量偏高,需要翻晒或挤石处理。(5)根据某二级公路全线路基、路面调查分析及处理,得出养护性建议,提出以往设计存在不足,对以后设计提出建议性意见。
何文文[9](2018)在《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甘肃省高速公路的建设比全国其他省市起步也晚,发展也较缓慢。随着甘肃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的增加,再加上甘肃省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因素,甘肃省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各种病害和突发性灾害日益凸显,甘肃省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不但长期遭受重负荷车载反复作用,而且还要遭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质量呈现每况愈下趋势,更为严重的是路基路面出现龟网裂、坑槽、沉陷和各种裂缝等破损病害,而这些病害严重威胁到高速公路行驶车辆的安全运行,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一旦发生病害,则无法为运行车辆提供高速、畅通和舒适行车的条件,甚至有可能引起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因此,研究和分析高速公路现代化预防养护及典型病害处治措施,探索一条适合甘肃省高速公路典型病害预防及处治的方法和措施。1)经过现场实地多次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它类四大类典型病害,及其龟裂、横裂、纵裂、块裂、坑槽、啃边、脱皮、麻面、松散、拥包、沉陷、车辙和波浪这几种具体的病害,其中,横缝所占比例为33%,处于所有病害的首位,然后依次为纵缝、龟裂、车辙、麻面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11%、8%、3%,泛油、拥包、泥石流和翻浆都占1%,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典型病害产生的成因。2)以这些病害成因为依据,以路面结构性能研究为基础,以裂缝类、松散类和变形类三大类病害为一级指标,以龟裂、横裂、纵裂、坑槽、脱皮、麻面、拥包、沉陷、车辙为二级评价指标,提出一种基于物元模型的新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理论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基于物元理论定性和定量优点建立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将模型中多指标最优实现特征信息转换为关联度函数,由关联度函数分别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值,利用优度评价法得到评价结果。3)最后通过G75兰海高速公路陇南境内某30km路面路况的裂缝类、松散类和变形类病害实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调查、归纳、分析和总结,得出适合于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和病害防治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并就每种病害产生成因有针对性的逐一提出所有病害的防治和处理技术措施。
蔡建兵[10](2018)在《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等级道路向山区延伸,深挖高填十分普遍。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填方路堤边坡工程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病害经常发生,其变形破坏机理模式、稳定性评价方法及病害的防治工程对策等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采用工程调查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提出典型的破坏模式和判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对策。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广泛收集有关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病害案例资料,实地考查各类病害工点现场,综合分析填方路堤边坡变形破坏性质、产生原因、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总结和归纳了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高填路堤、软基路堤和陡坡路堤等三种典型的路堤边坡地质模式。通过对三种典型路堤边坡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提出路堤沉降开裂变形机理和路堤侧移开裂变形机理,并建立了沉降梯度、侧向拉伸率和深部位移形态等控制因素及其主要变形特征。(2)高填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或强度参数的衰减,在坡顶部逐渐出现拉应力,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属于沉降-蠕滑拉裂,此时坡顶有以下特征:坡顶拉伸应变量超过0.1%,且路堤坡顶中部凹陷,呈中部低两侧高的现象。(3)陡坡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陡坡路堤在填土重力、陡坡地形及上部山体开挖卸荷回弹的综合影响下,在坡顶填挖交界附近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拉应力,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为差异沉降造成的剪切拉裂,此时坡顶有以下特征:填挖交界处的拉伸应变量超过0.06%,沉降梯度超过0.48%,同时坡顶靠近填方坡面侧的填土体的沉降明显大于靠山侧的沉降。(4)软基路堤的纵向开裂变形机理:由于地基岩土性质软弱,在上部填土重力的作用下,首先导致软弱地基破坏进而引起上部填土的相应变形,从而在坡顶产生拉应力而造成坡顶纵向开裂,纵向开裂为地基破坏造成的坡顶拉裂,但在坡顶开裂时坡体状态变化特征又因三种不同模式而有所差异。(5)针对不同的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提出采用地基处理措施、支挡工程措施及排水措施等综合防治工程对策。并通过一处工程实例,结合路堤边坡位移监控量测措施,对病害路堤进行治理,根治病害,对病害的规模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预测,反馈路堤治理工程措施的调整和优化。
二、高填方路段路面纵向开裂成因分析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填方路段路面纵向开裂成因分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公路水害研究现状 |
1.2.2 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
1.2.3 模糊数学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萍乡市自然环境条件及公路发展情况 |
2.1 萍乡市地理位置 |
2.2 萍乡市自然环境条件 |
2.2.1 水文气象条件 |
2.2.2 地质地貌条件 |
2.2.3 地震影响 |
2.3 萍乡市公路发展情况 |
2.3.1 江西省公路发展简介 |
2.3.2 萍乡市公路发展简介 |
2.4 自然环境对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调查分析及原因分析 |
3.1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典型路段调查分析 |
3.1.1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
3.1.2 国道G319线水毁灾害调查 |
3.1.3 省道S533线水毁灾害调查 |
3.1.4 省道S225线水毁灾害调查 |
3.1.5 萍乡地区其它线路水毁灾害调查 |
3.2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
3.2.1 边坡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2 路基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3 防护工程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4 路肩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5 排水工程水毁灾害原因 |
3.3 萍乡地区山区公路各类水毁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
3.3.1 分析各种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关联性的目的 |
3.3.2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方法 |
4.1 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方法概述 |
4.1.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
4.2 目标层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确定公路边坡水害影响因素 |
4.2.2 确定公路排水系统水害的影响因素 |
4.2.3 确定路基防护工程水害影响因素 |
4.2.4 确定公路桥涵水害的影响因素 |
4.2.5 沥青路面水害影响因素 |
4.3 多因子评价体系建立 |
4.3.1 准则层评价因子 |
4.3.2 因子的评价及其权重确定 |
4.3.3 确定评价等级和隶属度 |
4.4 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分析 |
4.4.1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典型工程概况 |
4.4.2 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分析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萍乡地区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 |
5.1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意义与基本原则 |
5.2 公路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
5.2.1 公路的日常性养护措施 |
5.2.2 公路边坡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
5.2.3 排水系统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
5.2.4 公路综合性预防养护管理措施 |
5.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治理措施 |
5.4 萍乡市S225K64+700公路水害典型工程修复方案 |
5.4.1 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水害工程的实际修复方案 |
5.4.2 主要施工技术要求 |
5.5 经治理后S225K64+700公路边坡的安全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区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现状 |
1.2.2 山区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次研究所做的工作 |
1.3.1 研究的重点及关键技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调查及原因分析 |
2.1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特征 |
2.1.1 鸡爪沟定义及特点 |
2.1.2 湿陷性黄土地基特点 |
2.1.3 陡坡路堤定义及特点 |
2.1.4 高填方路堤定义及特点 |
2.1.5 半填半挖路基定义及特点 |
2.2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病害特征调查 |
2.2.1 宝兰铁路黄土路基病害调查 |
2.2.2 青兰高速公路路基病害调查 |
2.2.3 山西省某高速公路路基病害调查 |
2.3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主要因素分析 |
2.3.1 斜坡地基坡度的影响作用 |
2.3.2 压实度不均匀的影响作用 |
2.3.3 路堤高度的影响作用 |
2.3.4 路基刚度差异的影响作用 |
2.3.5 水的影响作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延崇高速黄土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概况 |
3.2 延崇高速公路黄土填料特性试验研究 |
3.2.1 颗粒分析实验 |
3.2.2 界限含水率—液塑限试验 |
3.2.3 击实试验 |
3.2.4 直剪快剪试验 |
3.2.5 固结试验 |
3.2.6 湿陷性试验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本构模型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1 几何模型构造和参数确定 |
4.3.2 网格划分及初始条件 |
4.4 不同因素对路堤不均匀沉降影响和安全性分析 |
4.4.1 路堤填筑高度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2 地基性质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3 地基斜坡坡度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4 施工建议 |
4.5 强夯法处治路基不均匀沉降有限元分析 |
4.5.1 动荷载输入和边界条件 |
4.5.2 参数介绍和模型建立 |
4.5.3 模拟结果分析 |
4.5.4 强夯法处治路堤不均匀沉降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研究 |
5.1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设计原则 |
5.2 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 |
5.2.1 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试夯 |
5.2.2 强夯参数及要求 |
5.2.3 强夯效果检测评价 |
5.3 高填方黄土路堤不均匀沉降处治措施 |
5.3.1 高填方黄土路堤填筑控制标准 |
5.3.2 鸡爪沟地形路基分层填筑工艺 |
5.3.3 高填方黄土路堤分层压实质量检测 |
5.3.4 高填方黄土路堤分层强夯夯沉量检测 |
5.4 纵向填挖结合部不均匀沉降处治措施 |
5.4.1 土工格栅的种类 |
5.4.2 土工格栅加筋机理 |
5.4.3 土工格栅试验检测 |
5.4.4 土工格栅铺设要求 |
5.4.5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及铺设方法 |
5.5 “V”型冲沟防排水处治技术 |
5.5.1 路侧冲沟回填 |
5.5.2 冲沟上、下游排水 |
5.5.3 冲沟底部排水 |
5.5.4 边坡防护形式 |
5.5.5 防水土工合成材料应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修筑效果检测及分析 |
6.1 黄土路基结构性能检测方法 |
6.1.1 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检测 |
6.1.2 贝克曼梁弯沉仪检测 |
6.2 湿陷性黄土路基整体结构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
6.2.1 路基结构性能检测方案 |
6.2.2 路基结构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
6.3 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内容及方法 |
6.3.1 沉降监测布置原则 |
6.3.2 沉降监测布置和监测方法 |
6.3.3 沉降监测频率要求 |
6.3.4 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
6.3.5 沉降控制要求 |
6.4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6.4.1 典型断面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6.4.2 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新疆奎屯片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发展现状 |
1.1.2 新疆公路路面养护存在的问题 |
1.1.3 国内外路面养护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 |
1.2.2 论文的主要框架 |
1.2.3 研究创新 |
1.2.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与基本养护技术 |
2.1 新疆奎屯片区路面现阶段病害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
2.2 奎屯片区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
2.3 目前奎屯片区公路养护的主要方式及处理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基本情况及养护技术运用实例 |
3.1 奎屯片区概况 |
3.1.1 奎屯公路管理局养护概况 |
3.1.2 奎屯片区自然环境情况 |
3.1.3 奎屯片区近年公路养护实施情况 |
3.2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技术选用方法 |
3.2.1 公路状况调查与技术状况评价 |
3.2.2 方案选定原则及依据 |
3.3 G217线独山子至巴音沟K564+000-K577+215段公路养护工程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自然环境条件 |
3.3.3 路面状况调查 |
3.3.4 病害成因分析 |
3.3.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4 G217线和什托洛盖-乌尔禾区(K292-K314)段公路养护工程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自然环境条件 |
3.4.3 路面状况调查 |
3.4.4 病害成因分析 |
3.4.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5 S201线克拉玛依大农业-小拐(K188-K203)段公路养护工程 |
3.5.1 项目概况 |
3.5.2 自然环境条件 |
3.5.3 路面状况调查 |
3.5.4 病害成因分析 |
3.5.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6 Z817线四棵树镇-高泉镇(K0+000-K14+818)公路养护养护工程 |
3.6.1 项目概况 |
3.6.2 自然环境条件 |
3.6.3 路面状况调查 |
3.6.4 病害成因分析 |
3.6.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技术运用的评价 |
4.1 四项养护技术实施效果评价 |
4.1.1 G217线冷再生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1.2 G217线纤维碎石封层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1.3 S201线开普封层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1.4 Z817线就地热再生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2 奎屯片区养护技术适用性分析 |
4.2.1 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2 纤维碎石封层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3 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4 开普封层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5 各种养护技术应用效果及经济效果对比 |
4.3 公路养护技术分析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公路低改高工程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特性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改扩建项目中低改高工程研究现状 |
1.2.2 桥涵过渡段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
1.2.3 涵洞接长差异沉降特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莲株高速公路大容量拱涵接长工程概况 |
2.1 引言 |
2.2 高路堤升级改造工程概况 |
2.2.1 旧路基改造方式 |
2.2.2 路基加宽形式 |
2.2.3 高填方路段地基结构组成 |
2.2.4 新路基填料选用 |
2.3 大容量拱涵接长工程概况 |
2.3.1 拱涵接长形式 |
2.3.2 拱涵结构组成 |
2.3.3 拱涵地基处理方法 |
2.3.4 拱涵拼接技术 |
2.3.5 大容量拱涵数的定义 |
2.4 新旧大容量拱涵及过渡段路基差异控制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容量拱涵周边土体特性试验与长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路基填料工程特性研究 |
3.2.1 全风化花岗岩的天然含水率试验 |
3.2.2 路基填料击实试验 |
3.2.3 路基填料加州承载比试验 |
3.3 路基填料力学特性参数获取 |
3.3.1 路基填料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
3.3.2 路基填料刚度变化规律研究 |
3.4 路基填料长期性分析 |
3.4.1 高填方路基湿度场模型建立 |
3.4.2 高路堤一般路段路基湿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3.4.3 高路堤拱涵过渡段路基湿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3.4.4 路基填料长期性力学特性参数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控制对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三维数值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4.2.2 几何模型的确定 |
4.2.3 材料参数 |
4.2.4 荷载及边界条件 |
4.3 大容量拱涵及周边路基沉降变形长期性分析 |
4.3.1 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
4.3.2 新旧拱涵竖向应力分析 |
4.4 拱涵过渡段长度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及优化 |
4.4.1 路基沉降变形对比分析 |
4.4.2 拱涵竖向应力对比分析 |
4.5 拱涵结构尺寸对大容量拱涵差异沉降影响 |
4.5.1 拱圈跨径对新旧拱涵差异沉降影响 |
4.5.2 涵台净高对新旧拱涵差异沉降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容量拱涵差异沉降正交试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5.3 以新旧拱涵沉降差为指标的极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太中银铁路定银线高填方路堤病害调查及整治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
1.5.2 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
1.5.3 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5.4 高填方路堤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
2 高填方路堤病害及防治原则分析 |
2.1 常用高填方路堤分类 |
2.1.1 填土路堤 |
2.1.2 填石路堤 |
2.1.3 轻质材料路堤 |
2.1.4 工业废渣路堤 |
2.2 高填方路堤的破坏形式 |
2.2.1 路基裂缝 |
2.2.2 路基沉陷 |
2.2.3 路基边坡失稳 |
2.3 高填方路堤病害形成的机理与诱因 |
2.3.1 高填方路堤病害产生的机理 |
2.3.2 高填方路堤病害形成的诱因 |
2.4 高填方路堤病害防治原则 |
2.4.1 预防为主的原则 |
2.4.2 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 |
2.4.3 综合治理原则 |
2.4.4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
2.5 高填方路堤病害整治加固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定银线某××高填方路堤病害类型调查研究 |
3.1 太中银铁路定银线概况 |
3.1.1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
3.1.2 气象水文 |
3.1.3 地形地貌 |
3.1.4 地层岩性 |
3.1.5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3.2 定银线高填方路堤病害调查分析 |
3.3 定银线高填方路堤病害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定银线某××路基病害整治加固思路及措施 |
4.1 高填方路堤整治加固思路 |
4.2 高填方路堤病害整治加固技术措施 |
4.2.1 路基加固措施 |
4.2.2 路基防、排水措施 |
4.3 路堤监控量测与数据分析 |
4.3.1 路堤监控量测 |
4.3.2 路堤监控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排水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防排水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公路水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区公路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毁调查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形地貌特征 |
2.1.2 水文气象条件 |
2.2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路基影响分析 |
2.2.1 降雨入渗模式 |
2.2.2 降雨入渗影响因素 |
2.2.3 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 |
2.2.4 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
2.2.5 水对深挖方路段边坡的影响 |
2.2.6 水流对沿河路基的影响 |
2.3 山区公路排水设施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
2.3.1 边沟 |
2.3.2 截水沟 |
2.3.3 急流槽 |
2.3.4 排水沟 |
2.3.5 涵洞 |
2.4 2016年强降雨对山区公路的影响调查分析 |
2.4.1 石家庄地区公路破坏情况调查 |
2.4.2 公路水毁破坏特征及成因 |
2.4.3 公路水毁灾情启示 |
2.4.4 既有公路改造要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与计算 |
3.1 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概述 |
3.1.1 防排水的目的 |
3.1.2 防排水的形式 |
3.1.3 排水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
3.2 山区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设计 |
3.2.1 横坡 |
3.2.2 路堤坡面漫流 |
3.2.3 边沟 |
3.2.4 截水沟 |
3.2.5 急流槽 |
3.2.6 排水沟 |
3.2.7 出水口和集水井 |
3.2.8 跌水 |
3.3 地表防排水设施的水文水力计算 |
3.3.1 确定设计径流量的计算方法 |
3.3.2 沟渠的结构形式与尺寸 |
3.3.3 沟渠的纵坡和流速 |
3.3.4 水力计算 |
3.3.5 沟渠的验算和加固 |
3.3.6 平赞高速地表防排水工程计算实例 |
3.3.7 平赞高速部分地表排水设计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山区公路特殊路段防排水研究 |
4.1 深挖方路段边坡排水技术 |
4.1.1 深挖路段边坡水毁现象 |
4.1.2 边坡坡面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4.1.3 平赞高速深挖方路段路基边坡防排水技术应用 |
4.1.4 边坡地下排水措施 |
4.2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技术 |
4.2.1 半填半挖路基水的形式 |
4.2.2 水对半填半挖路基的不利影响 |
4.2.3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措施 |
4.2.4 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设计 |
4.2.5 急流槽的水力计算 |
4.2.6 急流槽常见问题及处置对策 |
4.3 小结 |
第五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5.1.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5.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5.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5.2.2 构造判断矩阵 |
5.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5.2.4 层次总排序 |
5.2.5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
5.3 评价指标的研究 |
5.3.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5.3.2 地表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
5.3.3 地下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
5.4 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
5.4.1 建立因素集U |
5.4.2 建立评价集V |
5.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5 工程实例计算 |
5.5.1 地表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
5.5.2 地下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抗水灾风险评估体系初探 |
6.1 评估体系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
6.1.1 灾害 |
6.1.2 危险性 |
6.1.3 易损性 |
6.1.4 风险 |
6.1.5 减灾效益 |
6.1.6 损失 |
6.2 评估体系的原则及调查方法 |
6.2.1 建立评估体系的原则 |
6.2.2 调查方法 |
6.3 水灾评估体系的结构 |
6.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1 危险性指标体系 |
6.4.2 易损性指标体系 |
6.5 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方法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养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与标准 |
1.2.2 沥青路面性能分析与预测 |
1.2.3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 |
1.2.4 沥青路面全寿命分析 |
1.3 研究领域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种类及成因分析 |
2.1 裂缝类病害 |
2.2 水损坏类病害 |
2.3 车辙 |
2.4 沉陷 |
2.5 修补不良 |
2.6 桥面铺装层破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养护措施研究 |
3.1 我国高速公路技术状况评价体系 |
3.1.1 路面损坏状况 |
3.1.2 路面行驶质量 |
3.1.3 路面车辙 |
3.1.4 路面抗滑性能 |
3.1.5 综合评价指标 |
3.2 裂缝类病害预防与处治 |
3.2.1 裂缝类病害预防措施 |
3.2.2 裂缝类病害处治措施 |
3.3 水损坏类病害预防与处治 |
3.3.1 水损坏类病害的预防措施 |
3.3.2 水损坏类病害处治措施 |
3.4 车辙预防与处治 |
3.4.1 车辙预防措施 |
3.4.2 车辙处治措施 |
3.5 沉陷预防与处治 |
3.6 其余病害预防与处治 |
3.7 热再生工艺 |
3.7.1 就地热再生 |
3.7.2 厂拌热再生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昌九高速路面病害养护措施应用 |
4.1 昌九高速路面检测及评价 |
4.1.1 路面破损情况调查 |
4.1.2 路面沉弯检测 |
4.1.3 路面抗滑检测 |
4.1.4 面层厚度及基层破损检测 |
4.1.5 路面钻芯取样及试验分析 |
4.1.6 昌九高速路况评价 |
4.2 昌九高速病害成因分析 |
4.2.1 交通量 |
4.2.2 原材料 |
4.2.3 气温 |
4.2.4 降雨 |
4.2.5 路基路面结构 |
4.2.6 施工养护水平 |
4.2.7 挖坑探槽验证结果 |
4.2.8 昌九高速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归纳 |
4.3 昌九高速公路病害治理实施效果 |
4.3.1 重点治理路段 |
4.3.2 采取养护方案 |
4.3.3 热再生工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5.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2 行业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某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某二级公路全线检测评定及病害调查 |
2.1 某二级公路沿线自然环境 |
2.1.1 某二级公路概况 |
2.1.2 某二级公路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及特殊岩土 |
2.2 路面检查方法及评定标准选取 |
2.3 某二级公路路面检测情况 |
2.3.1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
2.3.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2.3.3 路面抗滑性能(SFC) |
2.3.4 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 |
2.3.5 路面结构强度(PSSI) |
2.3.6 路面厚度及结构完整性评价(钻芯取样) |
2.4 综合评价与维修处理 |
3 某二级公路路面病害调查、原因分析及处理 |
3.1 路面基本现状 |
3.2 路面养护情况及交通量调查 |
3.2.1 历年养护情况调查 |
3.2.2 交通量调查分析 |
3.3 路面病害调查 |
3.4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3.4.1 沉陷 |
3.4.2 横缝 |
3.4.3 纵缝 |
3.4.4 龟裂 |
3.4.5 连续修补或整段修补 |
3.5 路面病害维修方案 |
3.5.1 养护维修总体方案 |
3.5.2 点病害处理方案 |
4 某二级公路路基工程病害调查、原因分析及维修方案 |
4.1 路基基本状况 |
4.1.1 路基填料 |
4.1.2 一般路基边坡 |
4.1.3 高填深挖路基 |
4.1.4 特殊路基 |
4.2 路基病害调查 |
4.3 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
4.3.1 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引起沉降 |
4.3.2 排水不畅、地基浸水湿陷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
4.4 路基病害维修方案 |
4.4.1 处置方案 |
4.4.2 高压旋喷桩处治验算 |
4.5 路基滑移及边坡处治工程 |
4.5.1 K5+320~K5+400 段路基滑移 |
4.5.2 K23+130~K23+300 段边坡处治 |
4.5.3 K25+865~K26+020 段路基滑移 |
4.5.4 K26+485~K26+565 段路基滑移 |
4.5.5 K71+078~K71+095 段路基滑移 |
4.5.6 K71+470~K71+553 段路基滑移 |
4.5.7 K72+140~K72+191 段路基滑移 |
4.6 路基水毁处理 |
4.6.1 全线水毁调查 |
4.6.2 基坑开挖检测 |
4.6.3 处理方案 |
5 某二级公路防护工程病害调查、原因分析及维修方案 |
5.1 防护工程基本状况 |
5.2 防护病害调查 |
5.2.1 填方路基段边坡防护 |
5.2.2 挖方路基段边坡防护 |
5.2.3 临河(沟)路段边坡防护 |
5.2.4 路基滑移及支挡工程 |
5.3 防护病害原因分析 |
5.3.1 填方边坡 |
5.3.2 挖方边坡 |
5.3.3 桥下水毁 |
5.3.4 临河水毁 |
5.4 防护维修方案 |
5.4.1 填方路基段边坡防护 |
5.4.2 挖方路基段边坡防护 |
5.4.3 临河(沟)路段边坡防护 |
6 某二级公路排水工程病害调查、原因分析及维修方案 |
6.1 排水基本状况 |
6.2 排水病害调查 |
6.3 排水病害原因分析 |
6.4 路基排水维修方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 |
1.2.2 高速公路路面防护技术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高速公路概况 |
2.1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2.1.1 位置境域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2.1.3 地质构造特征 |
2.1.4 气象水文特征 |
2.2 甘肃省高速公路自然区域划分 |
2.3 甘肃省高速公路概况 |
2.3.1 高速公路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 |
2.3.2 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高速公路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3.1 甘肃省高速公路典型病害 |
3.1.1 裂缝类病害 |
3.1.2 松散类病害 |
3.1.3 变形类病害 |
3.1.4 其它类型病害 |
3.2 甘肃省高速公路典型病害成因分析 |
3.2.1 典型病害影响因素 |
3.2.2 裂缝类病害产生原因 |
3.2.3 松散类病害产生原因 |
3.2.4 变形类病害产生原因 |
3.3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评价 |
4.1 概述 |
4.2 物元可拓学基础理论知识 |
4.2.1 物元分析 |
4.2.2 可拓集合 |
4.2.3 关联度函数 |
4.3 基于可拓学的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评价模型 |
4.3.1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4.3.2 路面状况评价物元的构建 |
4.3.3 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构建 |
4.3.4 层次马氏距离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3.5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优度判定 |
4.3.6 路面状况评价步骤 |
4.4 模型应用与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预防及处治策略 |
5.1 总体对策研究 |
5.2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
5.2.1 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 |
5.2.2 典型病害预防措施 |
5.3 典型病害处治措施 |
5.3.1 裂缝类病害防治措施 |
5.3.2 松散类病害防治措施 |
5.3.3 变形类病害防治措施 |
5.4 路面典型病害处治中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填方路堤研究现状 |
1.3.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
1.3.2 填方路基纵向开裂病害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 |
1.3.3 对填方路基现场试验及模型模拟实验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填方路堤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
2.1 填方路堤的基本工程特征 |
2.1.1 填方路堤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填方路堤的断面设计形式 |
2.1.3 填方路堤的填料特征 |
2.1.4 填方路基的受力特征 |
2.2 路堤路面开裂破坏病害调查 |
2.2.1 文献中的路堤路面开裂病害分类汇总 |
2.2.2 咨询及现场踏勘路堤病害工点调查 |
2.2.3 路堤病害工点归纳分析 |
2.3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形式 |
2.4 路堤纵向开裂变形影响因素概述及开裂判定 |
2.4.1 自然因素 |
2.4.1.1 湿度的影响 |
2.4.1.2 温度的影响 |
2.4.1.3 大气降雨及地下水的影响 |
2.4.2 地质因素 |
2.4.3 填筑材料的影响 |
2.4.4 设计施工影响 |
2.4.5 纵向开裂辨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填方路堤纵向开裂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
3.1 有限单元法 |
3.2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3.3 岩土有限元软件及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3.3.1 Midas/GTS岩土软件简介 |
3.3.2 Phase~2软件简介 |
3.3.3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3.4 Midas建模延伸厚度及岩土体参数 |
3.4.1 高填路堤 |
3.4.2 建模情况及结果 |
3.5 典型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
3.5.1 模型概况 |
3.5.2 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
3.5.3 平坦地基高填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
3.6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
3.6.1 模型概况 |
3.6.2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
3.6.3 陡坡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发展过程位移形态特征 |
3.7 软弱地基填筑路堤坡顶纵向开裂及其机理分析 |
3.7.1 地表与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 |
3.7.1.1 模型概况 |
3.7.1.2 地表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
3.7.1.3 地表地层均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
3.7.2 地表与地基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 |
3.7.2.1 模型概况 |
3.7.2.2 地表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
3.7.2.3 地表地层均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
3.7.3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 |
3.7.3.1 模型概况 |
3.7.3.2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
3.7.3.3 地表水平、地层倾斜软弱地基路堤坡顶纵向开裂位移形态特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防治对策 |
4.1 填方路堤病害的防治原则 |
4.2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防治对策 |
4.2.1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预防措施 |
4.2.1.1 填方路基排水措施 |
4.2.1.2 强夯加固地基 |
4.2.1.3 软基换填 |
4.2.1.4 填土层设置土工格栅 |
4.2.2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治理措施 |
4.2.2.1 地表裂缝灌缝处理 |
4.2.2.2 注浆加固 |
4.2.2.3 微型桩加固 |
4.2.2.4 抗滑桩加固 |
4.3 填方路堤变形监测 |
4.3.1 路堤沉降监测 |
4.3.2 深层侧向位移监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填方路堤纵向开裂病害实例分析 |
5.1 实际纵向开裂变形路堤边坡分析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5.1.3 路堤变形情况及影响因素 |
5.1.3.1 路面及坡面变形情况 |
5.1.3.2 深部位移监测及滑移面位置分析 |
5.1.3.3 路堤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
5.1.4 路堤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分析 |
5.1.4.1 路堤模型的建立 |
5.1.4.2 路堤纵向开裂机理分析 |
5.2 路堤纵向开裂病害治理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高填方路段路面纵向开裂成因分析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兰容龙.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李敬德.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新疆奎屯片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应性研究[D]. 杜剑恒. 长安大学, 2020(06)
- [4]公路低改高工程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特性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 李懿.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太中银铁路定银线高填方路堤病害调查及整治加固技术研究[D]. 郑浩.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D]. 王欢.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养护措施研究[D]. 毛竹.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8]某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D]. 李晓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9]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 何文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8)
- [10]填方路基纵向开裂变形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 蔡建兵. 福州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