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长打孩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家长、教育家、思想家,是不赞成“打孩子”的。要说理由嘛,人们会说得头头是道:“打孩子”对孩子身心都没有好处,尤其对孩子心理上的危害更大。正如一首《挨打歌》所说的那样:“一次挨打战兢兢,二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酣然微笑入梦中。”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会变得软硬不吃,“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甚至会达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像这样的孩子,就是把“上帝”请到家里来,恐怕也无能为力,管教不好了。
鲁迅先生也是反对“打孩子”的。他说:“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萎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他决不会跳跃。”可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说:“鲁迅反对小学教师的鞭打儿童,但有时对海婴也会加以体罚,那是遇到他太执拗顽皮,说不清的时候,但直至他死,也不过寥寥可数的不多几次”据许广平讲,“要打的时候,他总是临时抓起几张报纸,卷成一个圆筒,照海婴身上轻轻打去,但样子是严肃的”很明显,鲁迅先生的“打孩子”,并不是真打,而主要是作为一种“吓唬”、“制止”的手段,这种“打”不能算是“体罚”。
在孩子小时候,学会走路了,他不知道深浅利害,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想摸一摸。看见家里的电器插座,他也好奇地要碰一碰。对小孩子的这种危险行为,怎么进行管教呢?你给他讲道理,说“一摸这个东西就死了”。什么叫“死”?“死好玩吗?”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那不是“对牛弹琴”吗,他根本不可能懂。说不管他,让他体验一下“自然后果”的惩罚,那行吗?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他要伸手摸电器插座的时候,狠狠地打他的手,甚至要把他给打哭了,重重地给他以刺激。这样,有一两次,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摸那东西——手疼痛”的条件反射,以后他再也不会伸手去摸“那东西”了。像这种“狠狠地打”,就不能说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唯一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就像许广平所说鲁迅先生“打”海婴是在他“太执拗顽皮,说不清的时候”那样,不是处罚,而是警戒。
有的家长说:“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孩子。不能否认这是家长“打孩子”的一个动机。但是,家长“打孩子”,在许多情况下是为了“出气”。你看,一般家长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呢?是孩子“直接违逆了家长的意愿和意志”,做了“特别让家长生气的事”或“特别让家长丢面子的事”,比如,当众顶撞家长,功课很不好,表现不好,私自拿别人的东西,老师批评了家长,邻居告状,让家长丢人现眼等等。要是没有违逆家长的意愿和意志,没有让家长丢人现眼,即或是很大的错误,也不见得“打”。许多家长“打孩子”轻重,并不是完全取决于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而是取决于是否让家长丢了面子。与其说“打孩子”完全是为了“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以“出气为快”、发泄自己的气愤而已。所以,我认为那些打孩子的家长是很自私的,因为是以孩子做为“出气筒”,以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自尊来维持自己的人格和自尊。
对于孩子,家长要管;孩子犯了错误或过失,家长也可以惩罚。但最好不要采用“打”的手段,尤其不可施行虐待性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可以采用“剥夺精神需要”的方法,就是强行剥夺他做特别想做的事的权利;也可以采取“自然后果惩罚”的方式,就是“自作自受”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惩罚、警戒的目的。
我们家长管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做好,讲究文明。那么,这不仅要求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要文明,就是教育手段也要文明。企图用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讲究文明,那等于是南辕北辙,肯定会事与愿违。
家长“打孩子”,都是在“气头”上,往往“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就像青海省夏斐和湖北省夏辉的家长,他们并无企图把自己的亲骨肉给打死。然而,悲剧却出乎他们意料地发生了。我奉劝各位家长,遇到孩子出了问题,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竭力避免高度冲动,手下留情,千万可别做出使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