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强[1]2001年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统计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经济最基础的子系统,是其他各子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主要承载体,是联系各产业、各地区、各部门的纽带和桥梁,并因此而成为使国民经济大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经济各方面对运输的依赖性会愈来愈突出。因此,交通运输业是其他生产部门正常运转、协调发展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高效率的先决条件,也是使社会再生产得以延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共识,本论文主要从定量的角度验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产生这些经济数据的特点和性质,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经济数据构造和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用以作经济预测,检验各种经济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数量化建议。更有利于为交通部门在做具体决策、预测时提供数量化方面的依据。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经济数据往往是单位根过程,如此一来,对于并没有相互关系的经济指标,就会显出它们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称为“伪回归”),因此,如果直接使用回归模型,而不对经济现象本身是否具备回归模型所必需的特性进行检验和分析,其结果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具有单位根过程的经济指标数据,传统的时间序列方法不能使用,但是经济现象往往又表现出它们之间具有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对于多个单位根过程,可以寻求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如果经济指标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就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而其它因素的作用只是短期随机冲击而已。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利用了国外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的。论文的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对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进行了综合阐述,对重要的理论结论进行了综述。 第二章根据交通运输业特点,选择代表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交通运输业的GDP等,分别利用迪基—福勒(DF)、菲利普斯—配荣(PP)和增广迪基—福勒(ADF)检验法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第叁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间的长期均衡模型;对于检验判定为单位根过程的序列,利用协整向量建立模型,对估计后的模型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比较,寻求与交通运输业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经济指标。 第四章构建交通运输业主要指标与国民经济之间因果关系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检验,利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讨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民航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根据所得到的模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引入了协整(Cointegration抨哥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 test)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进行了考察,文中大部分统计建模运算是由统计软件SPSS及经济计量软件Eviews完成的。
黄凌鹤[2]2012年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关联度测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业作为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出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服务业性质,能够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运输原材料、燃料等中间产品,也能提供装卸等服务,对产业链上下游国民经济部门具有相当大的推动和拉动作用。正因为铁路运输业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尽管铁路运输业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很明显,但是国内外关于铁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及其发挥作用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且在少量的研究中大都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贡献度的量化做得不够。最近几年为了消除2008年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家对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运输业投入大量资金,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本文正是在这种理论条件和经济背景下,对铁路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定量测算来说明铁路运输业的实际地位。本文以2007年全国铁路运输业投入产出调查汇总资料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铁路运输业与其他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从铁路运输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量化并阐述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包括铁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加值贡献测算、对社会劳动就业贡献测算以及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测算,并做出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国民经济发展与铁路客货运量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探究了铁路客货运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除此之外,文章还引入了2002年与2007年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对比,以及2001-2010年间铁路运输业与交通运输业其他部门客货运源、运能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以总结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构成结构,归纳铁路部门的发展趋势。通过测算结果可知,我国铁路运输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前向推动作用,更加体现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为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我国应该继续巩固铁路运输业基础产业地位,并加快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伐,使其更好的贡献于经济发展。
郭明伟[3]2010年在《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民生产业,交通运输水平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改进,运输成本降低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化改革,如放宽准入、政策扶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承包经营等多元化管理模式,允许中外合资与合作,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蓬勃的发展,其产值和生产率也逐年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又分为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四大运输行业。其中,铁路业发展迄今为止已有百年历史。铁路运输具有高速度和大运量的特点,2008年我国铁路客运周转量为7778.6亿人公里,与1980年相比增长约4.62倍。而铁路货运周转量为25106亿吨公里,与1980年相比增长约3.39倍。到2008年底,营运里程已达到79687.3公里。我国铁路的建设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并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我国公路的里程和质量不断得到增加和提高,保障了公路运输的通畅、高效和安全。公路运输业无论在运输里程、客货运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水路交通运输业实施长远而系统的规划,各个沿海港口的设施、设备和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逐渐步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我国航空运输业在交通运输的四个行业中发展最快,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运输周转速度和安全性。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到2008年民航航线里程已达246.18万公里,与1980年相比提高近11.6倍;客运量总计为19251万人,增长近55倍;货运量总计达到407.6万吨,增长近44.8倍。鉴于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关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其要素投入和生产率的问题研究逐渐开始。本文在国内外众多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为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证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如下:第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研究和梳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介绍投入产出法、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方法等主要研究生产率问题的方法。并对我国交通运输业投入和产出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要素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产出增长拉动作用以及中间投入的分布特征。第二,本文综合运用单要素生产率、传统的索洛余值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交通运输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和比较,探究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等因素的作用特征。单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的资本生产率呈现下降、劳动生产率呈现上升的特征,这一结果与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的粗放型投资有一定的关系。而铁路运输业等细分行业的单要素生产率变化与交通运输业总体比较波动加大。传统的索洛余值方法测算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生产率都有提高,但是增长不稳定,其中交通运输业总体生产率的变化与铁路运输业较为相似;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生产率波动较大。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的生产率结果是在整个观测期内不断提高,分时期来看,生产率的增速逐步放缓,而生产率的上升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工作作用的结果,但技术进步的贡献要明显大于技术效率改善。细分四个行业的生产率同样有所提高,其中水路和航空运输业生产率增速较快,而铁路运输业生产率的增速低于交通运输业的平均水平。但由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随机误差项,分解结果更能被高估。非参数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划分为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同时将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将技术进步率细化为投入非中性技术进步率和中性技术进步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能实现有关TFP的所有分解,结果更加丰富。交通运输业生产率在波动中有所提高,而四大细分行业的生产率也在波动中不断变化。公路运输业生产率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10.19%,这是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是航空运输业,年均增长率为8.59%,其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增长。最慢的是铁路运输业,这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结果相一致。第叁,利用不同测度方法对交通运输业生产率与国民经济生产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率变化较国民经济生产率的变化更为复杂,而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生产率的提高都归因于技术进步的作用。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研究认为,交通运输业在1980-2008年整个期间的平均生产率增速、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效率提高增速都大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均水平。而近几年交通运输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放缓,低于国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主要是受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率增速下降的影响。其他各子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技术进步率变动都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变动水平。水路和航空运输业的生产率平均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而铁路和公路运输业则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的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率年平均值高于国民经济整体的生产率平均值1.5个百分点,资源配置率年平均值低于国民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年平均值0.6个百分点。但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率。本文对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和变动原因。对交通运输业生产率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够为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业生产率提供有效依据,可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进行作出贡献,保障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璆[4]2017年在《中国物流卫星账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国际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的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喻为国民经济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产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显着,因此物流产业核算问题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理论和测算方法体系则成为所有研究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物流产业核算还未形成较为全面及规范的方法体系,存在着物流产业分类不明确、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物流产业核算未能很好的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使得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作为社会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该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相似的特点,它应是一套规范和标准,有明确的概念解释、准确的核算范围、完善的账户表式、配套的分析方法。因此,要全面、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经济贡献,必须围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合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即将核算方法与指标体系方法相结合,构建物流产业的核算方法体系。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本文提出物流卫星账户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实现物流产业核算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物流产业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以SNA2008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为理论依据,以物流产业为研究主体,结合现阶段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参照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Rev.4)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界定物流产业的概念,并确定物流产业的分类体系,规范物流行业的分类结构,力图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逻辑一致、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的物流卫星账户体系,科学测算物流活动的贡献及经济效应,并运用国民账户将其合理的记录并呈现出来,以全面描述物流产业发展的真实面貌,从而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阐述物流产业核算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从卫星账户、运输卫星账户和物流卫星账户叁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指出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提出。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首先梳理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并从国外发展、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评述国内外的物流核算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分类、测度内容及核算方法叁个方面指出目前物流产业核算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应从产业角度并采用卫星账户的方法测度物流产业经济贡献的设想。其次,描述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及内容,提出物流卫星账户是对SNA中心框架的拓展,为研究物流活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提供一个全面、统一的视角。最后,阐述构建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认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物流经济测度的需要、物流统计的完善及自营物流统计的需要使得建立物流卫星账户成为了必要且重要的问题,而SNA理论的支撑、运输卫星账户的构建经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物流卫星账户研究、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保障。第叁章,物流产业的界定与统计分类。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首先界定物流产业,明确物流业的产业属性及产业构成,为构建物流产业核算体系理清基本概念、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确定物流产业的产品及产业分类,将物流产品分为特征产品及相关产品,将物流产业分为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并阐述其具体构成。再次结合ISICRev.4,并对应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从细类层面上划分物流产业的活动,使得物流卫星账户中界定的物流特定产业的每一个活动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小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描述物流产业及物流相关产业的构成,设计我国物流产业的分类框架,重点说明自营物流核算的范畴。第四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框架构建。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确定物流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涵盖企业部门内以辅助活动形式存在的为自身使用而提供的物流服务以及住户部门为自身最终消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SNA的生产范围。由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标准范围之内,使得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法直观的描述物流产业的整体面貌。因此,在不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心账户的前提下,有必要通过构建物流卫星账户建立物流活动与国民账户之间的联系。其次,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物流卫星账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反映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及资产积累结果,将其向资产负债核算和人力资源核算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最后,介绍自营物流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及价格选择,提出调整后的综合替代费用法、分行业替代费用法和机会成本法,并阐述自营物流活动在物流卫星账户中的具体体现。第五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和相关表式。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首先确定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主要包括物流消费、物流产业直接增加值、物流产业直接GDP、物流产业资产和负债以及物流产业就业总量指标。其次设计按产品分列的物流产业活动消费表、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生产表、物流产业供给和使用表、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物流产业就业总量表等5张表式。最后说明编制物流卫星账户的数据来源,并设计核心层物流产业、扩展层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调查表、支持层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调查表、企业自营物流活动调查表及住户部门自营物流活动调查表等四张调查表,以弥补当前相关数据信息的不足。第六章,物流卫星账户定量分析方法。这是将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纽带,为本文的应用研究提供方法的指导。首先介绍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设计,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基本范式。其次阐述物流卫星账户测度物流经济活动的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及物流乘数模型。第七章,物流卫星账户的应用分析。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首先分析数据来源,构建数据模型,对餐饮配送业的数据进行估算与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包含物流产业在内的18部门投入产出表。其次测算物流产业的直接产出、间接产出及产出乘数,汇总物流生产账户的结果。再次测算物流产业的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及就业乘数,汇总物流就业账户的结果。接着分析物流产业的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反映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最后编制对应投入产出表编制年份的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测算物流产业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填补相关数据缺失的空白。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总体来看,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开辟物流产业测度的新途径。在对国内外物流产业测度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点评的基础上,指出现有各种测度方法在对物流产业测度时并未提供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案,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缺陷,提出采用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物流卫星账户是一种有效的测度物流产业经济效应的方式。(2)提供物流产业分类的新视角。物流产业的叫法约定俗成,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产业分类体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描述物流产业的结构,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和叁个层次,从卫星账户的角度界定物流特征产品及物流特征产业,并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对物流产业进行细类划分,解决物流产业分类长期存在的口径不一致、范围不统一等问题。提供一种全面分析物流产业问题的视角,即对物流产业测度不能够仅局限于物流行业本身,要将“支持层”和“扩展层”的经济贡献也考虑进去,分层次、多角度的看问题。(3)拓展物流卫星账户的新内容。根据物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在SNA中心框架下修正物流产业的生产范围,提出物流卫星账户应突破SNA的生产范围,将政府、企业、住户部门的自营物流活动纳入其中,构建包含投入产出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以及人力资源核算在内的物流卫星账户。在物流卫星账户中对自营物流活动进行核算,不仅有助于重新定义被视作中间消耗的以物流活动为主的辅助活动,独立计算其产出,为全面了解物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型,同时有助于考察住户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住户部门生产核算奠定基础。(4)开拓物流卫星账户应用的新思路。构建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范式,弥补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生产账户只能反映物流产业总体运行情况的不足,客观地记录物流产业内不同组成部分的生产成果,进一步反映物流产业内部的结构组成及转换关系,特别是有助于考察营业性物流活动与自营物流活动之间的转换关系,解决由于自营物流向营业性物流转换而表现出的物流产业发展虚热的问题。并编制包含核心层物流产业在内的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物流乘数模型测度物流经济效应。同时通过编制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反映物流产业的资产负债总量和规模,体现物流产业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实力。物流卫星账户不仅能够反映物流产业增加值、总产出等总量指标,更能进一步衡量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开拓了物流卫星账户应用的新思路。
丁莉莉[5]2010年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之一,也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产业和服务行业,铁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更加在现有经济格局下发挥巨大作用。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包含了对预测国民经济极其有用的信息"这一理论提供了依据,对研究铁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统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袁长伟[6]2007年在《公路运输统计体系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公路运输统计以公路运输运行状态、产出成果及与国民经济的有机联系为研究对象,是政府进行公路运输行业管理、调控决策的有力支撑。我国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完善城镇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我国公路运输快速发展所对应的是,公路运输统计却一直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基础数据的缺乏给公路运输及整个交通运输业的规划、管理、决策等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适应于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发挥公路运输统计对公路运输发展的信息反映、决策支持作用,亟需对此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公路运输统计利用合适的统计理论与技术方法,对反映公路运输行业的数量、规模、速度、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等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研究,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运输统计体系与方法研究的重点在于设计适合于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实践的运输统计项目、方法体系,对公路运输运行状态、产出成果、运输与经济等进行总量上和内部特性的统计和分析,为公路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论文定位于对我国现有公路运输统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进行全面改进与完善,力图建立起适应于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公路运输统计体系。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思路上,论文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公路运输统计的现状及国际比较为切入点,从需求主体、需求内容、需求项目等方面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公路运输统计的信息需求,结合现有的公路运输统计项目,设计全社会公路运输统计、公路线路运输统计与区域运输统计叁大统计项目,并丰富相应统计指标来改进公路运输统计。在此基础上,研究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以进行公路运输地理数据的表达。通过研究,论文构建了包括全社会公路运输统计、公路线路运输统计与公路区域运输统计项目在内的公路运输统计项目体系。在上述项目中除了进行传统常规内容的统计外,扩充了统计内容,进行地理信息统计与运输对象特性的相关统计;同时将外部性信息统计纳入传统的公路运输量分月抽样调查方案。在具体的统计技术研究中,对统计中的抽样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指标推算等技术细节做了系统地探讨。对于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将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七大运输经济区域,以进行运输地理信息的表达。
王乐君[7]2009年在《我国水运业国民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其他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高效率的先决条件。而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路运输,则以其特有的技术经济特点及产业特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水运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是否协调合理,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水运业国民经济影响这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相关研究鲜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水运业国民经济影响研究为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系统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水运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机理,并对水运业国民经济影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界定,将其划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水运业的社会效益采取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空间布局、保障重要物资运输、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保障国防安全与应急救援、以及促进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本文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总体框架,对我国水运业国民经济影响进行定量研究,主要包括定量测算水运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贡献,以及对我国水运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论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水运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增长及劳动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地,从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水运业属于典型的中问产品型产业部门,一方面其自身发展会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更重要的方面在于水运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从产业地位上看,水运业应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或者是主导产业群中的产业加以重点扶持,我们要注意发挥水运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支撑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进程中对水运业进行适当倾斜。
许春风[8]2011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辖区分布于全新疆各地区,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是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由于公路交通具有通达性好,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灵活、方便,可实现“门到门”运输等优势,非常适合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兵团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兵团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兵团加强与外界联系,履行屯垦戍边任务,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因此,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社会和公路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测算与论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贡献率测算的理论、方法,并介绍了相关研究结论,认为现有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及发展贡献进行系统界定;对于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构建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体系。第二,研究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社会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现状。其中分析了兵团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以及经济区域分布情况及特征;同时从兵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运输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发展的现状。第叁,研究了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机理;提出了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回路关系;分析了公路交通与产业布局之间的联系。第四,介绍了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方法;从产业布局、对外贸易等角度分析了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机理;并将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界定为直接贡献、间接贡献、诱发贡献、拉动就业贡献四个方面,同时构建了测算以上各类贡献的方法体系。第五,对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对边境贸易、人口“非农化”、城镇化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对维护社会稳定的影响。第六,定量测算了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测算了兵团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测算了兵团公路建设和兵团道路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第七,分析了DEA方法用于对公路交通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的可行性,并用此方法对兵团公路交通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1一2009年兵团公路交通的资金和车辆投入的经济社会影响绩效水平整体上较高。最后,研究提出了新时期兵团公路交通的发展思路,并从构建交通投融资体制、探索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优先发展兵团快速干线公路网、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兵团公路交通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吕荧萍[9]2008年在《创建中国运输卫星账户的探索》文中提出交通运输对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传统的运输统计侧重于实物量统计,以运输量与运输周转量为运输统计的核心指标。这些实物量统计为政府、科研机构与社会大众了解运输业的发展,为政府制定相关运输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运输统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运输信息的需求。运输统计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运输统计工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输经济核算”概念。运输经济核算有别于传统的运输统计,它旨在采用价值量指标反映全社会运输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以及运输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这些信息将有效地弥补传统运输统计缺乏价值量指标的缺陷,并全面衡量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运输卫星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心账户共享绝大多数的概念、分类、核算原则等内容,是国民经济中心账户的拓展。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核算运输经济的成功经验,提出通过创建中国运输卫星账户来实现运输经济核算。为了验证运输卫星账户的实施效果,本文详细分析了运输卫星账户在美国的实施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运输卫星账户为综合评价美国运输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依据,同时为评价运输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本文在运输卫星账户理论介绍、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创建了中国运输卫星账户体系。在创建过程中,重新界定了运输业的范围,着重说明了自营运输的资料来源,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指标。这些研究将促进我国运输经济核算的发展。
苗伟[10]2013年在《交通运输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员、货物和信息流通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我国近几年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做了一系列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影响方面的文章,选择投入产出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做了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主要分析我国1997、2002和2007年的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从这叁个方面分析了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影响以及其对其他各部门的依赖性。在研究交通运输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时选择了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主要选取了关于交通运输业的投入的四个指标,包括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数,交通运输业旅客周转量,交通运输业货运周转量和交通运输业运输路线长度,将他们作为自变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利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整体水平作为横截面,选择一定的时间长度收集数据,以上述四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各地区交通运输业各方面投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分析各地区交通运输业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性。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我国的城乡间交通运输业发展不均衡,路网结构还不完善,交通运输业现阶段没有更好的为第一产业服务;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对第一产业对于交通运输业的依赖程度更高,尤其是建筑业对于交通运输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呈持续递增的趋势;第叁产业中流通部门如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对于交通运输业的依赖程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他如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等对于交通运输业的依赖程度变化不明显。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统筹规划;改善交通运输业政策法规环境;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力度,提高准入门槛;拓宽交通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等。从而让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进一步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统计研究[D]. 刘建强. 上海海运学院. 2001
[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关联度测算研究[D]. 黄凌鹤.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3]. 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 郭明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 中国物流卫星账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黄璆. 东北财经大学. 2017
[5]. 我国铁路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统计研究[J]. 丁莉莉.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6]. 公路运输统计体系与方法研究[D]. 袁长伟. 长安大学. 2007
[7]. 我国水运业国民经济影响研究[D]. 王乐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 许春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9]. 创建中国运输卫星账户的探索[D]. 吕荧萍. 长安大学. 2008
[10]. 交通运输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D]. 苗伟. 河北大学. 2013
标签: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公路运输论文; 生产率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交通论文; 经济论文; 账户分类论文; 铁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