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剧舍弃央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央视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品数量的激增使军事剧创作者试图开辟央视之外的“第二战场”,以解决作为一种类型剧目的供求平衡。携手民营资本与地方卫视,开拓下游市场,喻为“二次突围”……
11月下旬,广东省江门市,“全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与市场研讨会”正在此间举行。大会的组织者李洋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这样的研讨会已举办过一次,今年是第二次。首次会议则要追溯到2001年。大校军衔的李洋担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一职,是全军文化系统电视剧创作的“把关人”。
不管是普通电视观众,还是业内人士,都不可能忽略这样一个现象:两次研讨会间隔的4年间,从2002年最热门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到2003 年央视的开年大戏《DA师》,到2004年热播的《国家机密》、《历史的天空》,再到今年的收视佳作、同时引发广泛社会反响的《亮剑》——“军”字招牌的电视剧势头强劲。据统计,2004年度全国30余家主要的省市电视台收视排行榜中,军旅剧均占据着冠亚军的位置,央视近年来播出的军事剧,也有良好的收视纪录。
建立在发展现状基础上的研讨会,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会议期间,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李洋说:“第一届研讨会时,我们讨论的都是上游问题,即创作和资本环节问题。而这次会议的主题已经变成关注下游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开拓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市场,以及实现我们自身角色的转换。繁荣来了,危机也跟着来了,我们需要突围。”
由《神舟》引发的话题
挟“神六”成功发射之势,我国首部航天工程题材电视剧《神舟》于11月10日晚在北京卫视与东方卫视同步推出。京沪两地卫视同天黄金时段同时首播一部电视剧,这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不少观众在观看此剧的同时却心生疑问:为什么《神舟》没有在央视1套播出?的确,以前类似这样与重大事件挂钩、属于国家命题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被央视收入囊中。
记者从相关人士那里了解到,《神舟》一剧央视本来计划投资,但因为一些原因最后没有达成合作意向,投资改为跟踪。随后在北京市委的支持下,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资投拍。作品完成以后,制片方送央视并通过了审查,制片各方希望借“神六”东风首选央视播出该剧,但在播出时间及收购价格问题上,制播双方出现了分歧。
据了解,央视给出的价钱是20~25万元/集,以获得《神舟》的全国首播权以及永久播出权。这一数字记者在央视文艺节目中心影视部主任汪国辉那里得到了证实。而制作方称,即使不把军事预算计入成本,片长30集的《神舟》一剧,制作花费仍然在千万元以上。这种出价显然无法被制片方接受。据悉,同时获得《神舟》首播权的北京卫视与东方卫视,最后成交的价钱都是30万元/集。
“电视剧《神舟》首选央视为播出平台,是因为这个题材太特殊,属于国家命题,全民瞩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达成最终合作,十分遗憾。”李洋说,每年部队文化系统生产出来的电视剧,有80%~85%都卖给了央视。“十几年来,我们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捆绑在央视平台上成长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尤其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播出的作品,更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随着军旅剧影响力的扩大,过去那种“不计成本”的合作方式即将宣告结束。寻求合理的回报以实现必要的资金积累,成为部队电视创作者的新姿态。从制作方的角度,李洋认为,社会效益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在经济方面也需要公平的回报。
在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中,部队军事资源的成本消耗,被称为军事预算。这是系统内部资源优势的一个重大体现。“但地方一般只承认现金的投入,不承认我们对于这部分的投入。”李洋表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一概不算或者一概全算,都不是理想的办法。关键要看合作各方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制作者自己身上。李洋解释说,很长一段时间里,部队系统拍电视剧,是作为上级任务来严格执行的,目的在于树立军队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而经济效益完全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考虑到覆盖面以及权威性,国家一级的电视台当然是必然的选择。而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确实也只适合在央视展现。因此某种意义上,在央视播出,几乎成了部队电视剧创作必须要实现的结果。
“央视看中我们物美价廉,我们看中央视的影响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李洋有些自嘲地笑道:“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原则都是‘播出了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一味追求社会效益,完全不讲成本,这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播出平台对于我们制作方权益的漠视。”
李洋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上述状况长期发展下来的结果就是,在国产电视剧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大环境下,每年都有经典作品呈现的部队文化系统,在资金积累方面几乎是零,每次都是“两手空空,回到起点”。
“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我们现在希望实现从创作主体到运营主体的转变。形势逼人,东西要好,叫卖也要好,卖的结果也要好。要对得起我们的合作伙伴,更要对得起我们自己的劳动。今后我们会认真考虑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问题。”李洋如是表态。
但他仍然很郑重地加上了一句:“我们是军人,不是商人。这种角色转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能够在一个更主动更坚实的基础上,开展我们新的创作。”
“鸡蛋理论”
军事题材电视剧近年来能够持续火爆,一个原因是形成了稳定的创作队伍。李洋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目前由总政艺术局统一管理的,就有18个大小不等的电视艺术中心。“这是我们部队文化系统的‘18棵青松’。”李洋颇为自豪。
以此为基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年产量呈现逐年走高趋势。据了解,2001年的作品总共为16部218集(含长中短篇);2002年上升至24部258集;2003年总量略有下滑,为14部143集;2004年的作品则有15部287集。截至2005年年末,全年内部队系统开拍的作品已经达到20余部,突破400集,创下了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与国产电视剧总体形势相类似,部队作品也呈现出长篇越来越多,中短篇越来越少、几近绝尽的情况。其中短篇剧流向电视电影,中篇剧则因需求不旺导致出品萎缩,数量骤减。
“以前部队电视剧比较少,央视作为主要的播出平台还力所能及。现在产量逐年上升,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就面临着一些选择。毕竟央视是面向全国的播出平台,不可能所有部队题材的作品都在这里播出,有些作品不适合央视,但在地方台播得很好,这是一件好事。”汪国辉道出了央视的难处。
而这个问题李洋早就看在眼里。他提出了部队创作的“鸡蛋理论”,即“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央视这个篮子里”,“我们需要开拓‘第二战场’。”李洋说,现在除央视外,全国的省市卫星频道已经达到60套,还有10家卫星频道和110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即将开播,在未来有线电视网络中,将有200 多套电视节目供观众选择。“知彼知己,才能和谐发展。”李洋颇有意味地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舟》在地方卫视的播出,算是一次尝试。据了解,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此番出价不菲联手购买该剧,主要出于对作品政治影响和社会效应的重视。
“‘神六’都上天了,我们已经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北京电视台影视节目中心的吴华主任笑道。随后她言简意赅:“这是我们作为播出平台的责任感所在。”
而东方卫视影视部负责人徐华告诉记者:“我们是主流媒体,应该肩负起为国家宣传服务的政治使命。”
据了解,《神舟》播出首周的收视率不算十分理想。遭遇央视《京华烟云》的狙击是原因之一。吴华分析说,这部电视剧涉及高科技的内容比较多,主流电视剧观众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汪国辉表示,如果是在央视一套播出,收视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但也不会有特别高的表现。
来自东方卫视的数据显示,《神舟》整个播出期间的平均收视率,在同时期全国地方卫视黄金时段中排名第四,尚算差强人意。
“可能是因为题材的原因,《神舟》创作难度很大,收视结果可能也不一定理想。”李洋认为,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可能更倾向于由国家电视台传播最主流的声音。
但身为市场主导下的播出平台,央视与地方台也存在着共同的立场。在采访中,汪国辉、吴华和徐华都表示,目前电视台购片都是市场行为,不会特别偏倚哪一类题材,而完全是根据作品的质量来考量。也就是说,“只买好的片子。”汪国辉补充说,虽然央视有指令性购买的作品,但同时也会兼顾其艺术质量。
而对于部队创作系统来说,虽然每年都有经典作品问世,但其他的部分创作,总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一旦完全进入市场竞争,一些单位很可能会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对篮子里的鸡蛋进行调控。”李洋如是说。
目前部队系统的创作流程,是各文化单位先将立项报告递交到总政艺术局,通过审核后再统一打包到广电总局进行正式审批立项。因此,艺术局的把关作用非常重要。
李洋告诉记者,每年年初,部队系统都会举行军事题材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从现状来看,他们一方面会从作品总量上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如果是同类题材,将重点扶持起步早、基础好的作品,软硬件质量、资金到位程度,都是考察的重要方面。“因为初期大家都是‘背靠背’地进行创作,对彼此的情况不了解,因此艺术局的统筹安排非常必要。这种宏观调控,可以避免部队资源的浪费。”
“以前,军事题材电视剧是有特色就能生存,而现在,必须是有质量才能生存。”李洋如此总结。他曾经在系统内部的一次发言中表示,目前是部队电视剧创作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但另一方面,军人职业性的居安思危也让他在接受《中国广播影视》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面临的前景,是大繁荣与大危机并存。”
实现角色转变,正是对应可能出现的危机的一种策略。而另一个关键的方面,是保证作品的水准。
“以战争题材来说,我国40岁以上的观众群,大都具有战争情结。而且,在这种情境下,更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展现。军事题材电视剧能否长青,关键在于突破。包括题材、人物塑造以及表现方式,都要有所创新。”徐华的发言代表了播出平台的统一看法。
李洋也认为,既坚持军事题材的特色,又注重不断创新和对自我的超越,可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向民营资本致敬
作为军事题材电视剧主要出路的央视,在2003年底实现了电视剧的制播分离。李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央视制播分离,最惶恐的是我们。我们一下子发现,制作电视剧的资金源头没有了。”
在制播分离之前,央视与部队系统合作的方式,是由后者提出项目,前者如果通过,就全资(或主要投资)进入生产领域。拍摄完成的电视剧,主要版权自然归央视所有。制播分离后,作为播出平台的中央电视台,不再直接介入投资环节。没了央视的资金支持,部队创作系统顿觉寸步难行。
“我们等于是跟民营企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李洋如是说。
也许是“同病相怜”,李洋口中的这两位“难兄难弟”,渐渐走到了一起。央视制播分离后,部队文化系统所创作的电视剧,大都来自民间的投资。
在此前一次相关的会议上,有业内人士很吃惊地对李洋说:“你们竟然可以和民营资本这么紧密地合作,真是奇怪的组合。”
跟记者谈起这件事,李洋大笑出声:“在这个‘奇怪’的组合中,大家的优势都能得以发挥。”他解释道,“军事题材的电视剧,部队文化系统天然拥有独家资源,但我们离市场的距离很远。对军事题材类资源的开发,做得远不够理想。而民营资本手握资金,充分了解市场,并且拥有丰富的营销资源。”
两厢取长补短,自然佳绩频频。热潮仍在继续的《亮剑》,主要投资方是民营性质的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正在地面频道首轮播出的军旅题材青春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已经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热浪。据了解,北京电视台10月份在第四套节目黄金档推出该剧时,虽然最后一周面临来自央视《京华烟云》首周的冲击,仍然取得了北京地区同时期的收视冠军。
有充分资格自信的李洋,不止一次向记者提到:“2000年开年, 《突出重围》影响巨大。3年后,《DA师》再次成为当年的热点。而到了明年,就又是一个3年了。”
有可能延续这3年一轮回的巨大骄傲的,是一部叫做《沙场点兵》的作品。这部33集的电视剧,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70%来自民营性质的广东神州唐龙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龙文化”),另外的30%则来自北京军区和江西电视台。此外,据悉北京军区方面为保障拍摄,动用了大量兵员和物质装备,军事预算耗资超过1亿元,创下了当代军事题材电视剧投入之最。
唐龙文化成立于去年8月,新近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董事长王元良是军人家庭出身,自称老兵。电话那头,年近花甲的他声音洪亮,普通话里的山东口音透出豪爽:“我们公司80%的人都是老兵,对军队有很深厚的感情。”
王元良表示,现在很多民营资本对于进入部队电视剧的创作,其实还有顾虑,因此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打开一个突破口,起到带头作用。
据了解,《沙场点兵》目前已经制作完成,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并已进入了央视1套少数几部明年新春首播剧的预选范围。
虽然截至12月初,与央视的购片交易还未最后敲定,但王元良非常希望该剧可以在央视播出。“我希望这部剧可以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卖给央视是最好的选择。钱多钱少无所谓。我作为投资方,当然不希望亏本,但也从来没想过,要靠这部剧赚多少钱。”
王元良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明年公司还将投入2000万元,继续与部队系统合作,计划生产2部电视剧。“我们只做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他说。
“我们应该向民营资本致敬!”李洋非常诚恳地再三告诉记者,“没有他们,就没有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
自强才能突围
合作方是早期的央视也好,或是现在的民营资本也好,部队文化系统在整个电视剧生产销售链条中的地位,按李洋自嘲的说法,始终是“打工的而已”。没有资金就意味着没有利润。
而这种状况将在明年发生变化。李洋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了“解放军电视创作基金”,将以无息贷款的形式,为部队的电视剧创作者们提供每年3000万元的资金。
军队不允许经商,因此在现有体制下,部队文化系统可以投资,但不能直接参与营销。李洋表示,部队下辖的电影厂有负责营销的部门,此外,也可以委托代理公司进行相关的业务。
“我们还要培育自己的制片人,要学会融资,并有全程监控的能力。有回报和收益,一点点实现资源积累,才可能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李洋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