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对建筑工业化挑战的转型之道论文_郭捷

关于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对建筑工业化挑战的转型之道论文_郭捷

杭州滨江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0

摘要:建筑工业化要求传统建筑企业转型,中小型建筑企业存在先天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业化带来的变革,旨在探讨中小型建筑企业如何通过自我提升,扬长避短,实现顺利转型。

关键词:中小型;建筑企业;建筑工业化;转型

目前,各级政府正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以杭州为例,2016年杭州市政府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实施计划已明确: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16年确保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新开工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300万方以上,说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已无法回避,建筑工业化代替传统施工模式是大趋势,以传统施工为主业的建筑企业转型成为必然选择。大型建筑企业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现在已通过投资开发,向上游的设计研发、构配件生产延伸,实现全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对此,中小型建筑企业转型路径不能照搬,如何顺利转型呢?

我认为首先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理解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1、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的工业革命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未能实现建筑工业化,主要是由于从事建筑业的主力军为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力充沛,人力成本低廉,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没有意愿研究、使用相对不成熟且成本较高的建筑工业化技术,导致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传统的施工模式。如今,一个建筑工地放眼望去,数百名建筑工人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已是见怪不怪。由人口老龄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建筑劳动力资源枯竭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传统作业模式无法继续支撑建筑业持续发展。“机器换人”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革命性举措,作为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就是施工机械化,因此建筑工业化已是全国建筑业无法回避的课题。

由于建筑工业化要求设计标准化,即便于加工制造,因此设计标准化是整个建筑工业化的前提;要求生产工厂化,即工厂大规模生产制造,这是建筑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要求运输、安装成品化,即由混凝土现浇的湿作业转变为构配件安装为主的干作业。同时工业化生产可实现建筑结构与保温、防水、装饰等功能性材料的一体化生产,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品质;在节能、节材、节水方面,可以按制造业的方式选择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利用工业废料,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绿色环保化。另外,建筑工业化要求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现场安装,全过程实现科学化组织管理,管理信息化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建筑工业化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颠覆现有的发展模式,对建筑业而言不啻是一场革命。

2、建筑工业化必须以工程总承包(即“EPC”)的组织模式实现。

我国建筑业未能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建筑设计作为五方主体之一,属于第三产业的咨询业,按传统的建设模式,设计和施工均属于工程建设实施阶段,但两者界限分明,相对独立,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未曾变革,因而建筑工业化进程缓慢。

而在建筑工业化时代,仅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预埋为例,其一,针对PC墙板的临时固定斜撑,叠合楼板上预埋的侧向支撑钢筋埋件,其方向是平行还是垂直于墙板结构,均需在设计图上明确;其二,针对附墙式塔吊的固定,需在设计阶段根据预制构件重量、吊装半径、PC卸车、堆场半径以及施工强度、工期,综合考虑塔吊数量、位置,再由此确定的塔吊连墙件预埋钢筋需在设计图上明确,工厂预制加工结构件时一并设置,即将传统施工属于现场实施的工作,提前在工厂加工完成。仅此二例就说明,即使是相对不起眼的预埋钢筋,均需在设计阶段考虑周到,设计对施工安装的渗透,由此可见一斑。原因就在于建筑工业化讲究规模化生产,一旦设计与施工割裂,极易形成系统性问题,导致施工安装无法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的费用增加和工期延误将是难以容忍的。

建筑工业化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即“EPC”模式,这是现阶段推广建筑工业化最可行、高效的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通过设计、生产、施工的有机结合,实现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资源整合与集约、技术集成与优化,将施工隐患消灭在设计阶段,使项目从总体到细部更加精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

3、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信息时代建筑工业化、工程总承包的标配

BIM模型是虚拟的建筑,3D BIM是三维的空间展示,在此基础上融入“时间信息”与“造价信息”,形成由3D(实体)+1D(进度)+1D(造价)的五维建筑信息模型,即5D BIM,5D BIM集成工程量、进度、造价,不仅能动态模拟施工过程,实现进度和场地监控可预测化与可视化,还能分类统计工程量,实现预算和成本的实时化与精细化;更重要的是,BIM技术通过虚拟建设,对建筑物的“可施工性”进行度量与评估,构建建筑物与构配件之间的组合关系,实现施工流程动态模拟,从而有效指导现实施工过程。

那么,以传统施工为主业的中小建筑企业如何在建筑工业化的大潮冲击下突围呢?我认为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件事:

1、树立转型的战略思维,建设学习型企业,加强人才建设。

企业决策者要树立转型的战略思维,关注建筑工业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要敢于冒风险、勇于改革,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创新发掘市场机会。

“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经营理念、发展规律,是企业转型战略思维应遵循的原则;“明道”就是加强理论学习,领悟建筑工业化、工程总承包以及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领的建筑业革命。“术”是能力,能力是方法、经验、知识、技术和策略;优术”就是不断提升建筑工业化项目的管理方法,积累经验,持续更新所需的技术知识,掌握“四新”技术的运用,破解技术壁垒。

实施建筑工业化不会一蹴而就,以浙江省、杭州市首个新型建筑工业化试点项目——三墩北A-R21-17、18、19地块经济适用房工程(德泽家园)为例,标准层结构施工从最初需要30天/层到后期的6天/层,建设者经过了一个完整项目的历练,才初步掌握建设规律。尚在门外摸索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将会面临同样的过程,及时跟进,学习领跑者的经验教训,能够显著减少学习曲线的坡度;抓紧时间,做好转型的应对准备,建设学习型企业是王道。

建设学习型企业,归根结底,就是打造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就是要打造一专多能的经营、融资、财务、商务、成本、设计、项目管理、采购、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式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BIM技术人才培养为例,可制订分阶段培养计划,先内部选拔各专业的可造之材,引入外部资源,培养5-7人的BIM技术团队,该团队成员可作为导师,在企业内部推广,形成价值分享机制,类似核裂变形成的链式反应,引导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通过驱动个体自我提高,转变思维方式,全员认识到BIM不只是软件,也包括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平台更新,产生聚变效应,提升企业核心战斗力。

2、提升设计能力,弥补缺陷。

中小建筑企业运用EPC模式,首先是企业必须具备设计能力。解决设计资源,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转型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1998年房改以来,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也一直过度投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也同步发展壮大,每年大量的建筑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涌入建筑设计行业,这些年也新成立了大量的中小型建筑设计院。经过房地产黄金十年野蛮成长的洗礼,目前,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面临房产去库存难题,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的危机,这些设计院同样面临转型课题。

正如大型勘察设计院崇尚轻资产运营,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要寻找施工企业作为分包单位。同样,中小型设计院也需要施工“小伙伴”,携手参与工程总承包项目。所以合作是双方的共同选择,优势互补,合作双方可以同步转型成为小而强、有特色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3、与装配式构件、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作,补足短板。

中小型建筑企业运用EPC模式,其次就是企业要具备预制构配件的生产能力。

大型建筑企业实施建筑工业化有先天优势,以浙建天和集团为例,根据公开的信息,天和集团发展建筑工业化依托浙建集团,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从组织架构、技术体系、人才配置等各个方面配合工业化生产方式,拥有建筑工业化的所有环节,包括投资、设计、部品的研发制造、工程的施工等,形成产业化“一条龙”式的流程结构。大集团不仅有产业链、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还能争取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这些都是中小建筑企业无法企及的。

既然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是重资产,超越了中小型建筑企业的经营能力,那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外部获取资源,与建筑工业化生产制造企业开展合作,组成联合体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中小型建筑企业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另外,中小型建筑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资金、技术、规模等条件,单独或与其他兄弟企业联手,与建筑工业化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厂,同样可以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解决缺乏制造能力的问题。

结语

建筑工业化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筑业的工业革命,建筑工业化推广已是大势所趋,大型建筑企业的转型已在路上,中小型建筑企业面临过度竞争和业务萎缩的严峻考验,再也不能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转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企业转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中小型建筑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之道,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储备、与外部资源对接,有效保障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转型,占领蓝海市场。

参考文献:

[1] PanW,GibbAGF,DaintyARJ.Perspectives of UK house builders on the use of offsite modern methods of construc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7(2):183-194.

[2] TaylorMD.A definition and valuation of the UK offsite construction sector[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8):885-896.

[3] 蒋勤俭.住宅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0(3):34-36.

[4] 张希黔,康明,黄乐鹏.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的了解和建议[J].施工技术,2015(4):5-13.

[5] 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2):1-8

[6] 纪颖波.新型建筑工业化前路漫漫[J].施工企业管理,2012

[7] Blismas N,Pasquire C,Gibb A.Benefit evaluation for off-site production in construc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6(2):121-130.

[8] Blismas NG,Pendlebury M,Gibb A,etal.Constraints to the use of off-site production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J].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2005

[9] Blismas N,Wakefield R.Drivers,constraints and the future of offsite manufacture in Australia[J].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09(1):72-83.

[10] Arif M,Goulding J,Rahimian FP.Promoting off-site construction:Futu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2012(2):75-78.

[11] 刘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障碍与路径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2(4):20-24.

[12] 陆栋.工程项目总承包的设计管理[J].中国工程咨询,2007,12(88):16

[13] 胡德银.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工程咨询特稿,2008,12(23):13

[14] 杨静,王消伍.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2009,6(40):548

[15] 王海涛,程萧红.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江西建材,2006,(3):63

[16] 潘珊珊.关于设计院类企业开展工程EPC总承包的思考《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3期

作者简介:

郭捷(1971一),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郭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关于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对建筑工业化挑战的转型之道论文_郭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