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化学论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能力论文,初中化学论文,科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探究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获得探究科学的方法。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还有调查类探究活动、讨论(交流)类探究活动。下面根据近几年实施新课程的体会,谈谈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做法。

一、利用化学史实,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过:“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化学的历史,不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会有助于学生从中汲取科学思想,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启示。

例如:十八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和瑞典化学家舍勒本来发现的是空气的成分之一——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氧气,但是由于受到德国科学家斯塔尔陈旧燃素学说的束缚,所以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获得真理。相反,同时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从而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从而推翻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史上的深刻革命。从普利斯特利、舍勒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之中,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的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二、改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旧课程的化学实验多为验证实验、演示实验,教师验证、演示,学生边听边观察。虽然学生也能从中获得化学知识,但毕竟学生是被动参与,没有动手机会,学生与实验、与教师存在距离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区别,因此教师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遗憾,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而是首先由学生回忆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如:木炭的燃烧,碳或一氧化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的燃烧,煅烧石灰石,石蜡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讨论能否用上述方法在短时间内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接着提供信息:已知用盐酸或硫酸能和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如碳酸钠、碳酸钙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是否都适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①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②碳酸钾粉末和稀盐酸;③石灰石和浓盐酸;④石灰石和稀盐酸;⑤石灰石和稀硫酸。最后由学生根据实验得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合适药品,再介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三、鼓励学生改进、设计实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中结合实际内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改进、设计实验。改进、设计实验,能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新能力,是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教材对“常见的酸和碱”一节只介绍了二者的反应,没有安排实验,但为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酸碱盐复习时安排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再探究”的活动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部分方案如图1所示。这些方案有的是从理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角度考虑,有的从生成物检验角度考虑,有的是从对比角度考虑,真是出乎意料。虽然有的设计方案不一定科学,也应适时给予鼓励和分析,以保护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相互学习、比较、分析,将会不断进步。

图1

四、利用实验中异常现象,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失败或一些异常现象。表面上它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它是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好素材。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机会,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达到用正常实验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实验失败或异常现象,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领悟正确操作的必要性。

例如:在给高锰酸钾加热,用排水法制氧气实验完毕后,并没有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停止加热,而是先停止加热。片刻,学生惊奇地看到“水往高处流”,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试管,试管炸裂!虽然实验中“牺牲”了一支试管,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难忘的,比教师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开展多种活动渠道,展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除了以化学实验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外,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开展其他实践活动。

开展或增补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自制碳酸饮料,用花卉或果皮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探究食品包装袋中“脱氧剂”的成分等等。

“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矿山、农村、医院等地参观、访问、调查,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将资料收集整理写出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实际,有的可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如开展不同金属防锈除锈,能源合理利用,不同物品的除污防垢,水污染与防治等课题研究等等。我校某班社会调查小组调研的课题:《农村沼气推广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沼液、沼渣在农业、畜牧业中的应用调研报告》提交给有关部门,引起了足够重视,采纳了其中的部分建议,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活动后,最好逐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在班级展示交流,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适时鼓励表现好的同学,特别是有进步的同学。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此外,讨论(交流)既可单独作为一类探究活动,又是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讨论(交流),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在真诚沟通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分享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知识建构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能及,教师为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要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和形成。

标签:;  ;  ;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