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730070)
摘要:荀子《非十二子》篇的研究可谓丰繁,无论是专著还是通论性著作皆有建树,单篇论文亦多发卓见。而问题关键多集中于荀子生平、《非十二子》的作者、“十二子”或本为“十子”、“五行”说、“子弓”何人等问题上。关于考证问题,本文学识有限,不能全面论断,故主要综述作者问题,并结合文本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十二子》;荀子;学术思想
一、《非十二子》作者研究略述
谈及《非十二子》的作者,就不得不谈荀子的生平年代,胡适认为是公元前315-230年;孔繁《荀子评传》据已有史料记载,推知荀子的政治、学术活动当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马积高《荀学源流》提出约公元前335-235年 的说法;钱穆考证约公元前340-238年。而廖名春更是详细提出,荀子约生于生于公元前336年,春申君去世后,其废居兰陵,不久去世。而学界所公认的时段约为公元前298年至238年之间。以此观之,《非十二子》的写作必在这期间,虽写于何时不能定论,但根据诸子后学整理先作的传统来看,《荀子》一书必也是经过整理成书的。基于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非十二子》中所非思孟的一段是否并非荀子所作,换言之,是否为后人所增补。周炽成指出:“最后一‘非’很特别,应是后加的,而非原有。”并数列十项理由,最后得出最后一“非”为荀子后学所作。郭齐勇认为当属于荀学流派的有些学者所作。廖名春认为《非十二子》属于荀子亲手所著之,并推断其写作年代当在长平之役后,很可能是公元前256年范雎死而荀子居兰陵后之作。董治安、郑杰文指出,《非十二子》确乎带有荀卿其人个性的印记,其著作权只应属于荀卿本人或以荀卿为主的一个创作群体。昝润娇认同廖名春的说法即《非十二子》的作者为荀子本人。
综上,关于《荀子》的作者问题大致有两种看法:荀子本人所作和荀子后学所作。代秋彬在周炽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非十二子》应是子游氏后学所作以贬抑儒门其他学派。而众说否认荀子所作的依据无非依宋代王应麟之说,他据《韩诗外传》引《非十二子》只提十子而说韩非、李斯之流将子思、孟子加入《非十二子》中。
本文认为《非十二子》当是荀子所作,《韩诗外传》既为外传,且存诸多争议。思、孟段虽在结构上不同于前“五非”的范式,但不足以说明非荀子所作。其实若要从结构说明不合理,然亦可从结构说明其合理,且从文本看来:“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与“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是相反相承的承接关系,可见是两段对比论证。后文皆为前后段呼应的方式。而至于思、孟段为何长于前几段,本文认为其为适宜的行文方式,并无不妥。若非得解释,盖荀子有意说明虽皆师承孔子,但其与孟子所主不同。故从文本结构当不能证明为荀子后学所作。然证明为荀子所作还得依赖后续更多材料的发现。
二、《非十二子》的创作意图
有学者认为,《非十二子》是荀子站在统一学术思想的立场上,对于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总结性批判,且将不利于天下统一的部分进行强烈批判。本文认为,荀子的意图不仅仅是批判,或许批判只是表象。从文本来看,荀子之目的实非单纯指摘诸子而分裂学术,荀子用“总”、“壹”、“齐”、“群”四个词义近乎一致的词,实际上强调了面对十二子如此之情状的解决之法,以此推行自己“群天下”与“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前之所非十二子,皆为后之宣扬学说作铺垫。或者说本篇的重点当在后部分。在荀子看来,只有一天下学术,才能一天下。而一学术必得消除不利的思想言论,于是他提出当今的仁人当上则效法舜、禹的制度,下则效法仲尼、子弓的礼义。告知先王礼法,教之礼法之道,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经过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征战割据,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开启了逐渐走向统一融合的步伐,而荀子甚识时务,主张王道统一中国,他先后游说齐、楚、赵、秦等国,想要上说于诸侯,实现自己的抱负。但迫于乱世,其主张皆未被采纳。“《荀子》之书,其出较晚,而多杂诸子传记之辞。”战国晚期无论是社会本身还是学术思想实际上都呈大融合的趋势。荀子就是融合众家的集大成者,故而他才能历历皆数、指摘诸子。荀子虽然逐一批判十二子的不合理之处,但他终究是想兼服这些所谓的异端,以此成为治世的学说,这与荀子“稷下养士”的身份密切相关。他们的存在本就是为君王出谋划策,“见道述志”本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的活动宗旨。那么此作的另一意图必然是希望求得君王采用。因而不惜贬抑一些学说,且不乏一些夸饰之辞。但荀子的愿望在于,总括治国之方针,统一言行,统一治事纲纪,聚集天下英才,从而建立一个兼利天下的统一社会。每个人都能得以长养,不同的学术思想也能得以迁化。
总之,《非十二子》的创作目的不是单纯批判十二子,荀子真正的创作意图为致于君王、宣扬主张。
三、以“礼”为核心的非难标准
“礼”是荀子的主要思想。盖由于孔子尊周礼,荀子师承孔子,且由于社会无“礼”,《荀子》一书充斥着“礼”的思想。故而荀子认为行“礼”是实现一天下的必要前提。
荀子尊礼有两个鲜明表现。其一为:《荀子》全书强调礼。荀子在《礼论》中探讨了“礼”之起源即两物相持而长,又述说了“礼”可养体也,进而提出礼有三本即天地、先祖、君师,且最后发出:“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这样的警告,可见礼在荀子思想中位置极为重要。且遍阅《荀子》,可发现除了《囿坐》、《仲尼》两篇,其他篇章皆谈礼。其二则是《荀子》引《诗》、《书》之多。据统计《荀子》共三十二篇,引《诗》高达83次,在诸子之书中引《诗》最多,且多引《周颂》,可见其对礼推崇之至。另外其引《书》共 22 次,在《修身》、《王制》、《富国》、《君道》、《臣道》、《致士》、《天论》、《正论》、《议兵》、《君子》、《成相》、《大略》、《宥坐》和《尧问》皆能说明。尤其在《十二子》中表现的更为深刻,在批判十二子时仅谈一次“礼”,但实际上皆以礼作为其批判的标准。
荀子批判它嚣、魏牟放纵性情,这是在指责其不受礼法的约束,不合乎礼治的要求;接着鞭挞陈仲、史鰌与前二子不同的是,此二者苛忍性情,避离母兄,这是在指责其不尽人情,背离人礼;而对墨翟、宋钘则发出不一天下,建权称,亦是非难其兼爱及不分差别的主张,不合君臣之礼;慎到、田骈则尚法无法,意在指明经分定国要有尚贤举能,兼以礼义;而邓析、惠施则好治怪说,偏离礼仪不能为治纲纪;其后还批评了子思、孟子不知其统,弟佗等不修己身,好虚伪,禹行舜趋不合乎礼仪。从以上分析看来,荀子皆以礼的标准批判诸子的学说其个人行为。虽言辞酷烈,但基本说明了礼在荀子思想中的地位,而其充满强制统一色彩的话语,盖与其王道思想相关。荀子意在强调以礼来约束己身,以礼治国,从而达到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即明确君臣之礼、人伦之礼、定国之礼、修身之礼,这与孔子的“礼”略有不同,荀子与孔子虽都强调礼的上下有序,但其致力于礼的实用,即经世致用。而这一切皆是统一中国的必要准备。
综上,本文认为《荀子》一书多处谈“礼”。充分体现了荀子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且荀子“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礼”为标准。
参考文献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235页.
[2]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重印版,第1页.
论文作者:杨铖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荀子论文; 二子论文; 所作论文; 诸子论文; 思想论文; 孔子论文; 天下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