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应用_归因理论论文

归因理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应用_归因理论论文

应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发学生论文,理论论文,学习动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人都向往成功,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人生早期的成功可促使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增加对成功的希望,不轻易被困难压倒。相反在早期的学习中,学生不断地遭受失败,就会导致成就动机低落,学习情绪萎靡,这必然影响学业成绩。严重的会影响学生毕业的人生态度。

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韦纳(1975年)建立的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可以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

二、理论根据

归因学说韦纳(B.Weiner)通过对经验进行逻辑分析,确定了用于归因的三个因果关系的成分:即内外因、稳定性、控制性。把这三个成分搭配起来,可以构成八种不同的分类组合。这八种归因类型是:

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如学习的兴趣、自信心等);

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如努力、注意、学习方法等);

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如能力、智力、健康等);

不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如疲劳、情绪等);

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评价、同学的关系等);

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等);

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教材难度、学习条件等);

不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机遇、运气等)。

韦纳同时指出,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把成功与失败结果归结为个人的能力、自己所出的努力、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这四个因素。

以上就是韦纳归因理论三维度、四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实验方法

(一)对象

南京三中98届高二(2)班

(二)步骤

1.观察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观察上课时学生的表现,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分析作业、测验情况了解学生。

2.归因倾向调查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如有的人倾向于在成功时作出能力强的归因,有的人则倾向于在工作不顺时作出“任务难”的归因。影响学生成败归因方式的因素有性格类型、成就动机、及教育熏陶等。高二(2)班各个学生的在归因倾向上有何特点?选择96/9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的适宜时机,对全班55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固有的归因倾向。

3.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误差,形成比较恰当的归因方式。由于成就动机水平与学生成绩有着显著的相关,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因素又制约着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恰当地归因,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了解学生心理及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我主要通过4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指导:

_A.对全班讲话。

B.与学生个别谈话。

C.全班对老师谈话(通过“特别化学练习簿”)。

D.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交谈或办“化学园地”壁报)。

四、实验内容和效果

(一)归因倾向调查与统计

1.化学期中考试成绩归因调查表(略)。

2.55名学生个人归因倾向分析(略)。

3.高二(2)班55名学生归因情况统计(略)。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整体统计结果看,高二(2)班学生归因方式具有积极健康的特征。大多数同学出于对知识的探求心理去学习化学(36人),对自己现有成绩持不满意态度(34人),向往通过努力提高自己化学成绩(全班55人),认为自己不够努力(41人),学习成绩是可控的(47人),不强调任务过难(46人)。

以上统计的归因方式显示了“积极归因模式”的特点,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积极归因”首先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结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其次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其他因素如智力、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这种在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中强调努力的思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归因方法,是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有效途径。

从班级局部和个别学生看,归因方式又亟待纠偏。学生普遍将成功归功于教师,将不成功归结于自己表明学生自信心明显不足,容易产生被动、消极、依赖等心理。一些学生(12人)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说明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过低,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另有一些人(18人)把学习上的失利归因于学习能力差,容易形成听天由命、不负责任的心理,有时甚至产生绝望感。

(三)归因训练具体实施

1.团体发展法

在了解学情和问卷调查基础上,我有目的地对全班同学进行归因训练谈话。教师对全班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情况作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找出归因误差,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归因,鼓励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归因,使学生的归因更恰当。

提倡努力归因方式时我谈道,将成绩归功于老师说明同学们具有中华民族谦虚的传统美德。成绩取得有外部原因,但首先是自己的努力结果,看到这一点可以增强自信心,并且相信自己有足够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学习上失利也应该首先在自身找原因,但应归结为努力程度还不够,或学习不得法等可控制的因素,而不可简单地归结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差这样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把成败归结于主观努力程度,就会保持甚至增强成就动机。

关于学习动机类型我又谈道,探求知识的学习动机比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更积极。学习心态积极与否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求知欲强的同学上课“卷入”程度高,学习很深入;任务观点的同学聚焦于学习结果会带来什么,忧心忡忡,思维压抑,学习不容易搞好。后者应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心理状态,让自己被“卷入”学习活动中去,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和动机会明显改善。

鼓励自觉归因时我还谈道,归因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调整学习状况,争取再一次学习上的成功。有些同学在注意分析自我、调整学习方面做得很好(举例)。学习上就应该这样有更多的自主意识,要能驾驭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归因训练谈话让学生们由迷惘到会意最后点头赞同。整个训练过程的问卷、讨论、谈话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恰当的归因方式由学生中选出,因此这种团体发展法,让学生易于认同和接受。

2.咨询诊断法

教学个案 某女生 高中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她认为自己笨,不可能学好高中课程。怕学导致厌学,厌学甚至导致产生轻身念头。教师开导她:要相信自己是能够胜任学习的。开始学习目标不宜订高,逐步适应学习后再提高目标。要克服烦躁惧怕心理。期末考试她得了74分。她在练习本上写到“以往学习缺乏一种拼劲。本学期最大的进步就是通过努力摆脱了不及格的阴影。我认为自己还可以再努力一点。”

咨询诊断法主要用于归因偏差较大的学生。教师找学生个别谈话,循循善诱。要正确诊断他们的归因倾向,对其不正确的倾向进行矫正。

3.相互交流法

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指导干部办“化学园地”壁报。壁报上集中反映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总结、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建议、比较恰当的归因范例等。

学生们的年龄、态度、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有很多的相似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容易产生认同感,学生有愿意仿效自己同伴的心理倾向。

(四)归因训练效果

1.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归因训练看似与学科教学内容并不直接相关,实质对教学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学期以来,应用归因理论辅助化学教学,教学效果显著。高二(2)班全体同学毫无例外个个认真投入化学学习,化学课上思想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期末考试(市统考)比期中考试有显著进步。期末考试优秀率(80分以上)达85%,仅两人不及格,这两人也比期中考试成绩提高10-20分。

2.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明显改善

学生汪某:“学习上只学文化知识不够,学习如何克服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与考查文化知识无关的毛病也很重要。”

学生王某:“心理素质是个问题。我考试时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急,有时候一张卷子做完心还在跳得很快。以后我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归因训练过程使师生关系更为密切、融洽和默契。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了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更重要的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意义深长。

五、结束语

从当前教育现状看,“应试教育”余威尚存。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课业负担,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障碍,这种障碍的存在就更加重了学生肩上的担子。在教学的同时,我们应了解亲近学生,疏通学生心理。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就是体现了这种人格化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归因理论最终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业和身心健康两方面和谐地发展。

标签:;  ;  ;  ;  

归因理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应用_归因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