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论文_唐彦峰

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高强度的开发背景下,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变得愈发珍贵,船首波公园作为蛇口邮轮母港的站前广场,其使用功能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站前广场单一的集散作用,设计通过对城市需求、主体建筑、交通流线、使用人群及场地自身条件的分析,明确项目功能需求,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打造一个路径清晰,且能展示地域精神、融合多样生活方式的复合型绿色共享空间。

【关键词】海上门户、地平艺术、站前公园、活力空间、绿色共享

前言

深圳蛇口邮轮中心船首波公园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太子湾片区最南端,是规划的太子湾片区的第一个项目;随着深圳的产业升级转型,政府对太子湾片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来的集装箱混运码头改造为国际邮轮、港澳客运码头及滨海商业商务区,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海上门户。在这个总用地面积72公顷的区域内,将形成一个能容纳22万吨级大型国际邮轮停靠的母港, 集客运枢纽、会议展览、商务办公、文化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国际商业商务区。

蛇口邮轮中心是深圳新的客运码头,建成后旧的蛇口客运码头将整体搬迁至此;蛇口作为改革开放开山之地, “敢为人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的奋斗之声响彻全国,激励着一个时代的人奋勇向前,蛇口承载了众多的深圳记忆。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蛇口太子湾将以“海上门户”的形象,成为深圳接纳世界各国游客和创造邮轮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并对整个蛇口产业和经济链的转型与升级产生巨大影响。从邮轮中心出发, 高效、有序的交通效率;创意、灵活的流动空间;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多元、融合的文化荟萃,在向我们描绘太子湾、蛇口乃至深圳的崭新城市脉搏!

1、建设条件概述

1.1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含地下两层,地上十层,建筑总高度为57.064m。建筑包含交通、客运、仓储、商务、会议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建筑大师岚明先生设计灵感来源于船在海上航行的航迹和激起的浪花,以“船首波"为设计概念诠释于建筑造型上,邮轮中心彷如一艘驶入海洋的邮轮激起片片浪花,建筑外波动的屋顶和建筑内曲线的露台再现了船行航迹和起伏波浪;寓意深圳特区、招商局和蛇口工业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建筑立面吸取海洋珊瑚元素,运用其几何肌理形态和丰富的色彩使建筑极具独特性和标识性。

1.2场地条件

船首波公园属于邮轮中心的站前广场,该广场地下为停车场,地面分上下两层,分别为站前广场及入口广场,其中站前广场标高为8.30m ,覆土厚度为0.7m ,与主体建筑大堂相接,入口广场标高4.80m覆土厚度为1.80m与太子湾四路等市政道路平接,两层高差约3.5m。

规划交通流线通过地铁、公交、邮轮大巴、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方式,引导大部分出行人流直接进入建筑地下空间,扶梯出入口、大巴停靠点等成为场地主要人流出入节点;另,周边人群将通过规划的人行天桥、人行横道、廊桥等设施来到本场地;通过此类条件的树立,分析出建筑与场地间人流动线趋势图,结合梳理出的场地存在通风井、设备房等条件设施,大致将场地划分为广场集散区、休闲游憩区、绿化造景区等功能区域。

2、基于复合型功能导向的艺术化设计

2.1内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船首波公园?

作为蛇口邮轮中心站前集散空间和太子湾片区的城市公园,其主要使用人群为五大类:交通人群、观光人群、周边居民、楼内工作人群和商业人群。根据五大人群的使用需求及特色的建筑设计,该公园应当具有海上门户、区域地标、站前广场、活力空间、绿色福利等多样的功能需求。

基于公园的复合功能,探寻场地的丰富内涵,并在延续建筑主体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设计定位;首先她是海上门户,是蛇口精神的展示平台;其次,她是景观与主体建筑互融地平艺术,她将成为区域地标与旅游目的地;第三,她是拥有清晰的路径疏导人流的站前公园;第四,是高密度的城市中,绿色共享的城市开放空间;第五,是以互动性、体验型景观塑造的活力空间,承载周边居民的多样的生活方式。

2.2形式----静似行云水,动若逐浪潮

项目位于海路交汇处,水与岸的临界地,河流汇入大海的自然肌理是原有场地的历史记忆;同时主体建筑——“船首波”的设计理念(即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破浪前行,激起的浪花;有着“弄潮儿”的寓意,也寄托着邮轮中心发展引擎带动片区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景)也给了景观重要的灵感;从船行驶过水面形成的波浪及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的地标肌理,提炼出设计的基本线条元素,提出“绿浪·济航”的设计理念——静似行云水,动若逐浪潮。以波浪作为建筑生命的延续,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对话;以绿浪助力片区发展前行。

2.3融合——功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设计

根据出入口位置及人流动线,确定园路走向,结合概念设计提取的基本线条元素确定道路线性,柔化二层平台边界,同时通过台阶、地形、坡道及廊桥将入口广场与站前广场的高差衔接,最后置入功能,赋予道路围合形成的场地以合适的功能。

设计根据场地功能分析和竖向条件划分为五个主要的功能区,分别为站前广场区、休闲公园区、绿化遮挡区、景观廊桥区、绿植关检区。其中,站前广场区的设计人流密度最高,主要为交通人群,景观以硬质为主;休闲公园区位于公园外侧,紧邻太子湾四路,主要为休闲游憩人群使用,景观以软质为主;场地西侧为遮挡建筑设备装置,设绿化遮挡区。

2.4呈现——“一艏当先、四浪济航”

蛇口邮轮中心作为人流集散与转运的城市交通枢纽,公园景观设计以主入口的人流流向为轴,重点塑造场地中较为重要的四个景观区域,形成“一艏当先,四浪济航”的景观结构。

一“艏” 包含船首之意,以建筑轴线的延续作为景观轴线,主要内容为站前广场和济航阶;四“浪"主要为船首波公园的四个主要景观节点,以“浪"花的形态作景观主题设置绿浪园。

公园景观充分结合建筑的设计理念,以波浪作为建筑生命的延续,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对话。因此,设计主要采用波浪状流线型的景观线条来实现对理念的诠释,大到整体的景观分区界线,小到细节的景观场地、小品等,无不贯彻“波浪"状线条的设计理念,表达出导向性、流动感、气势感较强的景观氛围。

公园的人行交通组织主要由地面层和二层连廊组织,并顺着主要的路径趋势向建筑导入;车行交通基本遵循原建筑方案交通流线。公园竖向主要为8.30m (结7.60m )和4.80m (结3.00m )两个标高,设计用大台阶和梯状坡道、微丘等消减高差,塑造亲切、适宜的景观尺度。

船首波公园包含五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分别为踏浪,逐浪、搏浪、拂浪和济航阶。

2.4.1踏浪长廊

设计利用场地的两个主要高差值,设计台地式的高科技互动景观。台地之上是可以行走的绿地及广场空间;台地之下是圆弧状凹进去的空间,墙下设有休息坐凳,供人们休闲使用。该景点涵盖高科技互动体验坡:在平时,坡三面的高科技屏幕上,展示出大海的图像,当人介入其中,触控屏幕上的海浪随着人们的速度改变而发生形态变化,静立一浪平;散步一 微波;奔跑一浪涌....

2.4.2逐浪丘

设计以四个大小不- -的绿阶微丘作为主要形式,以趋向建筑主入口的流动式形态引导绿地间的人行交通,展现小型地平艺术的魅力,塑造出轻松、休闲的景观空间。景点以逐浪命名,表达追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隐喻追逐创意的园区发展理念。

2.4.3搏浪广场

设计以硬质铺地为主,结合点状树池,打造具有圆滑倒角空间的雕塑状地面,凸显浪花冲刷海岸直至将岸线打磨柔和的过程。坚硬的石质地面+柔和的曲线线条,表达招商文化与浪相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2.4.4拂浪广场

设计将抽象化的波浪剖面图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在场地中雕琢波浪状的地表突起,生动地表达出微风拂过海面,泛起涟漪的形态。设计亦将浪花层层叠叠的平面形态作为设计元素,表达出轻风拂浪,层层叠叠的形态。整个景点以雕塑化地面的艺术手法,展现现代感、未来派的景观氛围。

2.4.5济航阶

设计在场地的中心广场上,以横向大尺度的双层台阶形式消减场地高差,塑造从4.80m到8.30m的竖向空间,在视线上连通建筑与景观空间。

3、场地生态补偿设计

3.1绿化

生态护航一运用多种绿化手段,包括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技术来提升场地的绿量,注重生物栖息环境的营造,活化场地空间,体现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用生态为蛇口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设计亮点:“野花组合” 营造低维护、少管养或免维护植物景观;应用水培式垂直绿化,模块式绿化等多种垂直绿化手段提升场地绿量;“原海滨” 植物的应用,应用本地区原有滨海植物种类应用,模拟滨海植物群落,形成特色化景观。

主要植物品种: 波斯菊、硫华菊、醉蝶花、白茅红毛草黑莎草、猪屎豆、木豆、金凤、波斯菊、马缨丹、酢浆草、大叶红草、金银花、大红花、观赏草(狼尾草、蒲公英射干、百喜草、粉黛乱子草、狗牙根、红缕草)。

3.2绿色技术

设计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如能量转换:利用台阶,将机械能转换为能量,为场地照明供能;如垂直绿化: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如节能设计:节能照明,清洁能源利用,滴灌系统;如生物栖息:不上人屋面设计鸟类栖息地等。

4、结束语

集约发展的开发建设形式对城市的开放空间的功能提出了新的复合性的要求,梳理场地的使用人群,明确功能需求,同时结合场地特质,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实现功能与艺术的融合,是应对这一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论文作者:唐彦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集约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论文_唐彦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